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諸氣病 (10)

回本書目錄

諸氣病 (10)

1. 諸氣病

舉世皆言氣無補法,《局方》、《三因》七氣、四磨、六磨等方,其中俱用人參,能無助氣為患乎?(按:《醫通》四磨湯本於《濟生》,無木香,有人參。六磨湯則有木香,無大黃。故為是言也)。古人立方用參,非盡為補而設也。如《局方》七氣原以肉桂、半夏為主,而借人參引入氣分以散氣,豈用補之謂耶。

其《三因》七氣,純是辛散,即用一味人參,但可隨諸藥建行氣之功,不致傷氣足矣,何暇逞其補性乎。至於四磨、六磨,不過賴以資應敵之需,尚恐不及,安能望其補益哉。(同上)(按:治氣大法,愚著《藥治通義》亦既論之,宜參閱。)

利氣諸方(兼逐飲方、兼疏轉方)大三脘散,治三焦氣逆,解大便秘滯,下胸脅滿脹憊氣。

大腹皮(一兩炙黃),紫蘇(一兩並梗),白朮(三分),獨活(一兩),沉香(一兩),木香(三分),甘草(三分微炙),木瓜(切焙乾秤一兩),陳橘皮(湯浸去白二分干),檳榔(三分麵裹熟用),川芎(一兩)

上十一味,同一處杵為粗散,每劑秤一分(按:《活人書》作一兩),水二盞同煎,至一盞去滓,分二服,帶溫服,取便通為效。如能臨晚常進半劑,依法煎服,即腑臟調和,不至風氣秘滯。如人病秘滯,數服通利藥未通利者,依法煎服,就用內藥,便通行,大效,極不虛人氣,經驗多矣。腳氣,心腹氣悶,大便秘滯,最宜服。

(《傳家秘寶》)《和劑》三和散,治五臟不調,三焦不和,心腹痞悶,脅肋䐜脹,風氣壅滯,肢節煩疼,頭面虛浮,手足微腫,腸胃燥澀,大便閉難,雖年高氣弱,並可服之。又治背痛脅痛,有妨飲食,及腳氣上攻,胸腹滿悶,大便不通。於本方去獨活,加羌活。《雞峰》三和散,於《和劑》方中(主治同)去川芎,加木通。

七氣湯,論曰:百病皆生於氣。大抵不過於喜怒悲恐,驚勞寒熱。蓋喜則氣緩,怒則氣逆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驚則氣亂,勞則氣耗,寒則氣收,熱則氣泄,由此變生。若其氣起於一邊(按:原無邊字,今據《治活秘方》補),或左或右,循行上下,或在肌肉之間,如錐刀所刺,其氣不得息,令人腹中滿,此由驚恐喜怒,或冒寒熱,留聚而不散,為鬱伏之氣,流行隨經,上下相傳而痛,久令人痞悶,大便結澀,其脈短澀,謂之聚氣,宜此藥並趁痛散。

京三稜,蓬莪朮,青橘皮,陳橘皮,藿香葉,桔梗,益智(各一兩),香附子(一兩半),甘草(三分)

上為粗末,每服五錢,水二盞,生薑三片,棗一個,煎至一盞,去滓服。(《雞峰》)《直指》、《指迷》七氣湯,治七情相干,陰陽不得升降,氣結壅滯,攻衝作痛。於本方去三稜,加辣桂一兩,更加半夏三分。《濟生》大七氣湯,治六聚,於本方加肉桂。(《活法秘方》名聚氣湯,主證與本方同。)

白話文:

世人都說氣虛無法用補法來治療。《局方》、《三因》中的七氣湯、四磨湯、六磨湯等方劑,裡面都用了人參,難道不會因為補氣反而導致問題嗎?(《醫通》的四磨湯是從《濟生方》來的,沒有木香,有人參。六磨湯則有木香,沒有大黃。所以這樣說。)古人用人參,並非完全是為了補益。例如《局方》的七氣湯,主要用肉桂、半夏,是藉由人參把藥力帶入氣分來散氣,哪是為了補氣呢?

《三因》的七氣湯,全是辛散的藥,即使加入一點人參,也只是輔助其他藥材來發揮行氣的功效,不至於耗損氣,哪有空去發揮補益的作用呢?至於四磨湯、六磨湯,不過是用來應付急需,恐怕還來不及,哪能指望它們補益呢?(關於治療氣的原則,我在《藥治通義》中已經詳細論述,可以參考。)

理氣諸方(兼逐飲方、兼疏轉方)

大三脘散,治療三焦氣機逆亂,能解除大便秘結,消除胸脅脹滿、氣虛乏力的症狀。

藥材:大腹皮(炙黃,一兩),紫蘇(連梗,一兩),白朮(三分),獨活(一兩),沉香(一兩),木香(三分),甘草(微炙,三分),木瓜(切片焙乾,一兩),陳皮(用熱水浸泡後去白,二分乾),檳榔(用麵包裹熟用,三分),川芎(一兩)

以上十一味藥材,一同搗成粗散。每劑取一分(《活人書》記載為一兩),用水兩碗煎至一碗,去渣,分兩次溫服。如果能在晚上睡前常服半劑,按照方法煎服,就能使臟腑調和,不會有風氣阻塞的情形。如果有人便秘,多次服用通便藥都沒有效果,按照此方煎服,配合其他內服藥,就能順利通便,效果很好,而且不會虛耗氣,效果多次驗證。腳氣、心腹氣悶、大便秘結,最適合服用此方。

《傳家秘寶》的三和散,治療五臟不調、三焦不和,心腹痞悶、脅肋脹滿、風氣壅滯、肢體關節疼痛、頭面虛浮、手腳輕微腫脹、腸胃乾燥、大便難解。即使年紀大、氣虛的人,也都可以服用。又可以治療背痛、脅痛,影響飲食,以及腳氣上攻、胸腹滿悶、大便不通。本方去除獨活,加入羌活,就成了**《雞峰》的三和散**。其主治功效相同,只是在《和劑》的基礎上去除川芎,加入木通。

七氣湯,說明:各種疾病都是因為氣機失調所引起的。大概是因為喜、怒、悲、恐、驚、勞、寒、熱等因素。喜則氣散,怒則氣逆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驚則氣亂,勞則氣耗,寒則氣收,熱則氣泄,由此產生各種變化。如果氣機偏於一側(原本沒有「邊」字,這裡根據《治活秘方》補上),或左或右,在上下之間運行,或在肌肉之間,像錐子刀子刺一樣的疼痛,氣機不暢,讓人腹中脹滿,這是因為驚恐、喜怒,或感受寒熱,導致氣機鬱結不散,形成鬱伏之氣,在經絡中流竄,上下傳導而產生疼痛,久而久之,會讓人感到痞悶,大便乾澀,脈象短澀,這就是所謂的聚氣。應該用此藥並在疼痛時服用,才能散氣。

藥材:京三稜、蓬莪朮、青橘皮、陳橘皮、藿香葉、桔梗、益智(各一兩),香附子(一兩半),甘草(三分)

以上藥材,搗成粗末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兩碗,加生薑三片、紅棗一個,煎至一碗,去渣服用。(《雞峰》七氣湯)《直指》、《指迷》的七氣湯,治療七情干擾、陰陽升降失調、氣機鬱結壅滯、攻衝作痛。在本方的基礎上去除三稜,加入肉桂一兩,再加入半夏三分。《濟生》大七氣湯,治療六種聚結之證,在本方的基礎上加入肉桂。(《活法秘方》名為聚氣湯,主治的病症與本方相同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