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74)
內因類 (74)
1. 水氣
茅先生,小兒腫後,塌氣散方(按:後字疑)。
中庸,赤小豆,橘皮紅,蘿蔔子,檳榔,甘草(以上各等分),木香(一分)
上為末,每服二錢,水一小盞,薑棗同煎至六分,通口服,進四服,看大小用。(《幼幼》)《楊氏》塌脹丸,治水病,渾身腫脹,喘急,小便不利。於本方去蘿蔔子、檳榔、甘草,為細末,滴水和丸,如綠豆大,每服三十丸,煮赤小豆湯下,不拘時候。(先教諭改為湯,每服檳榔末一錢,尤佳。
)《袖珍》退腫塌氣散,治積水驚水,或飲水過多,停積於脾,故四肢腫而身熱,宜用藥內消,其腫自退,於本方去中庸、檳榔。
《惠眼觀證》治水氣腫滿黃疸,中庸飲子方。
海金砂,續隨子(各一分),生薑,中庸(樟柳根是也各一兩),蜜(二兩)
上五味細研,罨一宿,以次日五更時,用絹帛濾汁,只作一服,溫暖吃盡,食前逼下黃水,乃服勻氣藥,補後用樟柳根煮粥吃。(《幼幼》)
陽水腫脹,續隨子炒去油二兩,大黃一兩,為末,酒水丸綠豆大,每日湯下五十丸,以去陳莝。(《本草綱目》引《摘玄方》)(此方先教諭名聯步丸,聯步即續隨子也。)
治夏月暴冷,忽則壯熱泄痢,引飲熱湯下斷,變通身浮腫,成冷下結,脈沉細小數方。
澤漆(一兩半),吳茱萸,茯苓,白朮,桔梗,當歸,犀角,青木香,海藻,芍藥,大黃(各二兩)
上十一味㕮咀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,下後消息五六日許。(《千金》)
疏鑿飲子,治水氣,通身洪腫,喘呼氣急,煩躁多渴,大小便不利,服熱藥不得者。
澤瀉,赤小豆(炒),商陸,羌活(去蘆),大腹皮,椒目,木通,秦艽(去蘆),檳榔,茯苓皮
上等分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生薑五片,煎至七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(《濟生》)
赤小豆湯,治年少血氣俱熱,遂生瘡疥,變為腫滿,或煩或渴,小便不利。
赤小豆(炒),當歸(去蘆炒),商陸,澤瀉,連翹仁,赤芍藥,漢防己,木豬苓(去皮),桑白皮(炙),澤漆(各半兩)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生薑五片,煎至八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熱甚者,加犀角二錢半。(同上)
治水氣,牽牛五靈煮散方。
牽牛子(炒),檳榔(銼),木香,赤茯苓(去黑皮),陳橘皮(湯浸去白焙各一兩)
上五味搗羅為散,如茶法煎三兩沸,渴即飲之。此藥兼治一切肺氣腳氣,每覺心胸煩悶時,服一盞即愈。奔豚氣上築心胸,不可忍者,並三兩盞立效。(《聖濟》)(按:此蓋徒都子方。)
消水腫膏
田螺,大蒜,車前子
上三味和研作膏,作大餅覆臍上,水從便旋而出,數日而愈。(《群書鈔方》引仇遠《稗史》)
滲泄諸方,治腫入腹,苦滿急,害飲食方。鯉魚一頭重五斤者,以水二斗,煮取鬥半,去魚,澤漆五兩,茯苓三兩,桑根白皮切三升,澤瀉五兩,又煮取四升,分四服服之,小便當利,漸消也。(《肘後》)
白話文:
水氣
茅先生說,小孩腫脹之後,用這個「塌氣散」的方子(這裡的「後」字可能寫錯了)。
這個方子包含:中庸(可能指中藥材,具體是什麼需要考證)、赤小豆、橘皮、蘿蔔子、檳榔、甘草(這些藥材都用等量),另外再加木香(少量)。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一小杯水,加幾片薑和紅棗一起煎煮到剩六分,不論飯前飯後都可以服用。先服用四次,之後再根據情況調整用量。(出自《幼幼》)。
《楊氏》的「塌脹丸」,是用來治療水腫的,全身都腫脹,呼吸急促,小便不順暢。這個方子是在原先的「塌氣散」基礎上,去掉蘿蔔子、檳榔和甘草,將剩餘的藥材磨成細粉,加水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煮過的赤小豆湯送服,不限時間服用。(有醫師建議把藥丸改成湯劑,每次服用檳榔末一錢,效果會更好。)
《袖珍》裡的「退腫塌氣散」,是用來治療體內積水、驚嚇引起的水腫,或是因為喝水太多,導致水液停留在脾胃,引起四肢腫脹、身體發熱的症狀。這個方子可以幫助體內消水,腫脹自然就會消退。這個方子是在原先的「塌氣散」的基礎上,去掉中庸和檳榔。
《惠眼觀證》裡提到一個「中庸飲子」方,是用來治療水腫、黃疸等疾病。
這個「中庸飲子」方包含:海金砂、續隨子(各用少量)、生薑、中庸(可能是樟柳根,各用一兩),以及蜂蜜(兩兩)。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,敷在患處一整晚,第二天早晨五更時,用絹布過濾出藥汁,一次性溫服。在飯前喝下,幫助排出黃水。之後再服用一些調氣的藥,並用樟柳根煮粥來補養身體。(出自《幼幼》)
針對陽性水腫(按:指體內有熱引起的水腫),有一個方子是將續隨子炒過後去掉油脂,取二兩,大黃一兩,一起磨成粉末,用酒和水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,每天用湯送服五十丸,幫助排除體內積滯。(出自《本草綱目》引用《摘玄方》)(這個方子,有醫師命名為「聯步丸」,聯步就是指續隨子。)
治療夏天突然受寒,導致發熱、腹瀉,喝熱水後症狀加重,全身浮腫,腹部卻冰冷結硬,脈象沉細等症狀,有一個方子包含:澤漆(一兩半),吳茱萸、茯苓、白朮、桔梗、當歸、犀角、青木香、海藻、芍藥、大黃(各二兩)。將這些藥材切碎後,加入九升水煎煮成三升,分三次服用,服藥後觀察五六天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
「疏鑿飲子」是用來治療水腫的,全身腫脹,呼吸急促,煩躁口渴,大小便不順暢,且不能服用熱性藥物的人。這個方子包含:澤瀉、炒過的赤小豆、商陸、羌活(去掉蘆葦)、大腹皮、椒目、木通、秦艽(去掉蘆葦)、檳榔、茯苓皮,以上藥材等份切碎。每次服用四錢,加入一碗半水和五片生薑,煎煮到剩七分,去掉藥渣後溫服,不限時間。(出自《濟生方》)
「赤小豆湯」是治療青少年因為血氣過熱,導致生瘡、皮膚病,進而引起腫脹、口渴、小便不暢的。這個方子包含:炒過的赤小豆、炒過的當歸(去掉蘆葦)、商陸、澤瀉、連翹仁、赤芍藥、漢防己、木豬苓(去掉皮)、炙過的桑白皮、澤漆(各半兩)。將這些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四錢,加入一碗半水和五片生薑,煎煮到剩八分,去掉藥渣後溫服,不限時間。如果發熱嚴重,可以加犀角二錢半。(出自同上)
治療水腫,有一個方子叫「牽牛五靈煮散方」。這個方子包含:炒過的牽牛子、檳榔(切碎)、木香、赤茯苓(去掉黑皮)、泡過水並烤乾的陳橘皮(各一兩)。將這五味藥材搗成散末,像泡茶一樣用開水沖泡,每次取三兩藥材,待水沸騰後飲用。這個藥可以治療肺氣不足、腳氣病等,如果感覺胸悶不適,服用一小碗即可緩解。如果感覺氣往上衝到心胸,難以忍受,喝三小碗就會立即見效。(出自《聖濟總錄》)(據說這個方子是徒都子的方子。)
有一個消水腫的藥膏,包含:田螺、大蒜、車前子。將這三種藥材一起研磨成膏狀,做成大餅敷在肚臍上,水液就會從小便排出,幾天後就會痊癒。(出自《群書鈔方》引用仇遠《稗史》)
還有一些利尿的方子,用來治療腫脹入腹,腹部脹滿難受,影響食慾的情況。用一條重五斤的鯉魚,加兩斗水煮到剩斗半,去掉魚,再加入澤漆五兩、茯苓三兩、切碎的桑根白皮三升、澤瀉五兩,一起煮到剩四升,分四次服用,小便會順暢,腫脹就會逐漸消退。(出自《肘後備急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