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36)
內因類 (36)
1. 骨蒸
上共為末,蜜丸噙化。(《濟世全書》)
祛癖諸方,大黃䗪蟲丸,結在內者,手足脈必相失,宜此方,然必兼大補劑瓊玉膏之類服之。(《綱目》)(按:《金匱翼》曰:按:相失者,不相得也,血結脈不通使然。)
崔氏無辜閃癖,或頭干瘰癧,頭髮黃聳分去,或乍痢乍瘥。諸狀既多,不可備說,大黃煎丸方。
大黃(九兩,錦文新實者,若微朽,即不堪用,削去蒼皮乃秤。)
上一味搗篩為散,以上好米醋三升和之,置銅碗,內於大鐺中浮湯上,炭火煮之,火不用猛,又以竹木篦攪藥,候堪丸乃停,於小瓷器中密貯。兒年三歲,一服七丸,如梧子,日再服,常以下青赤膿為度。若不下膿,或下膿少者,稍稍加丸。下膿若多,丸又須減。病重者,或至七八劑方盡根本,大人小兒不等,以意量之。
此藥唯下膿及宿結,不令兒痢。禁牛馬驢雞豬魚兔肉,生冷黏滑油膩,小豆蕎麥,乳母亦同此忌。(《外臺》)(按:又《必效》療癖方,《衛生寶鑑》治婦人乾血氣,血極膏,即此方。)《聖惠》治骨蒸勞,兩肋下有閃癖,漸上攻心,食少或不消化。
腹內積聚不散,黃瘦久困久痢,或大便澀,小便赤黃,大黃丸,於本方加鱉甲三兩(大黃二兩),用釅醋二升煎,丸如梧桐子大,空腹及晚食前,以粥飲下七丸,漸加至十丸,以溏利下膿血爛肉為度,唯得食煮飯、蔥汁、生薑而已。
《居家必用》神應丹,治虛勞客熱,肌肉消瘦,四肢倦怠,五心煩熱,口燥咽乾,頰赤心怔,日晚潮熱,夜有盜汗,胸脅不利,減食多渴,咳唾稠黏,時有膿血,及治傳屍勞,於本方加血竭。(大黃半斤,釅米醋一斗,於銀石器內,以木炭文武火煮一晝夜,醋乾為度,曬乾。
如無日色,慢火焙乾。血竭半兩。上二件為細末,無灰好酒打糊為丸,如彈子大,硃砂為衣,每服一丸。婦人用無灰酒一盞,紅花一撮,同煎至七分,化藥一丸,空心溫服。男子用青木香少許同煎,無灰酒煮化一丸。)(此方今本脫,見《醫方類聚》引。)
治骨蒸勞熱,四肢煩疼,大便秘澀,無問遠近,宜服阿魏散方。
阿魏(一分麵裹煨面熟為度),川大黃(半兩),檳榔(一兩),木香(一分),桃仁(三分)
上件藥搗,細羅為散,研麝香一錢,和桃仁,更研令勻,每服食前,用青蒿汁半合,生薑汁半合,童子小便三合,都暖過,調下二錢,每於食前服,以溏利為度。(《聖惠》)
許州陳大夫傳,張仲景百勞丸,治一切癆瘵積滯,疾不經藥壞證者,宜服。
當歸(炒),乳香,沒藥(各一錢),虻蟲(十四個去翅足),人參(一錢),大黃(四錢),水蛭(十四個炒),桃仁(十四個浸去皮尖)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桐子大,都作一服,可百丸,五更用百澇水下,取惡物為度,服白粥十日。百澇水,杓揚百遍,乃仲景瀾水也。(《元戎》)(按:《聖濟》有治傳屍,陳漆丸,用陳漆、大黃、薏苡仁、無灰酒、蔓菁子,當參。)
白話文:
將藥材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,含在口中慢慢融化服用。
對於體內有積塊,導致手足脈象不協調的狀況,適合服用大黃䗪蟲丸,但必須同時服用瓊玉膏之類的補品輔助。所謂脈象不協調,指的是血脈不通,血滯所導致。
崔氏的病症,可能是無緣無故的體內積塊,或是頭部生瘡,頭髮枯黃分叉,或是時而腹瀉時而痊癒。症狀繁多,無法一一列舉。可用大黃煎丸治療。
將大黃(九兩,要用新鮮堅實的,若稍有腐爛就不能用,要削去外皮再秤重)磨成粉末,加入上好的米醋三升調和,放在銅碗中,再將銅碗放入盛水的鍋中,用炭火煮,火候不要太猛。用竹木棒攪拌藥汁,等藥汁濃稠可以搓成丸時即可停止加熱,將藥丸放入小瓷器中密封保存。三歲孩童,每次服用七顆,大小如梧桐子,一天服用兩次,以排出青赤色的膿液為度。如果沒有排膿,或排膿較少,可以稍微增加藥丸的劑量。若排膿太多,則需減少藥丸劑量。病情嚴重者,可能需要服用七八劑才能根治。成人與孩童的劑量不同,要視情況調整。
此藥主要是用來排膿和清除體內積滯,不會導致腹瀉。服藥期間,忌食牛、馬、驢、雞、豬、魚、兔肉、生冷、黏膩、油膩食物、小豆、蕎麥,哺乳期的母親也應一同忌口。這個藥方在《必效》中被用來治療體內積塊,《衛生寶鑑》中被用來治療婦女血枯氣滯的症狀,即血極膏,與此方相同。《聖惠》中用來治療骨蒸勞熱,兩肋下方有積塊,逐漸向上侵犯心臟,導致食慾不振或消化不良的病症。
對於腹內積聚不散,身體消瘦,長期腹瀉或大便乾澀,小便赤黃的狀況,可以用大黃丸來治療,在原本的方子中加入鱉甲三兩(大黃二兩),用濃醋二升煎煮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空腹或晚餐前用粥送服七顆,逐漸增加至十顆,以排出膿血、爛肉為度。服藥期間,只能食用煮過的米飯、蔥汁和生薑。
《居家必用》中的神應丹,用於治療虛勞客熱,導致肌肉消瘦、四肢疲憊、五心煩熱、口乾舌燥、臉頰潮紅、心悸、晚間發熱、夜間盜汗、胸脅不適、食慾不振、口渴、咳嗽痰稠、時有膿血,以及傳屍勞。此方可加入血竭一起使用。大黃半斤,用濃米醋一斗,放入銀或石器中,用文火或武火煮一晝夜,直到醋煮乾為止,然後曬乾。若無陽光,可用慢火烘乾。將血竭半兩與上述藥材一同磨成粉末,用無灰好酒調成糊狀,做成彈珠大小的藥丸,用硃砂做外衣,每次服用一顆。婦女用無灰酒一杯,加入紅花少許,一起煎至七分,用來化開藥丸,空腹溫服。男子用少許青木香一同煎煮,再用無灰酒化開藥丸服用。 (此方在現今的版本中遺失了,可在《醫方類聚》中找到。)
治療骨蒸勞熱,四肢煩疼,大便乾澀,不論病程長短,都適合服用阿魏散。
將阿魏(一分,用麵包裹後煨至熟透),川大黃(半兩),檳榔(一兩),木香(一分),桃仁(三分)等藥材搗碎,磨成細粉,再加入麝香一錢,和桃仁一同研磨均勻。每次飯前,用青蒿汁半合、生薑汁半合、童子小便三合,一起加熱後調服二錢,以排泄稀便為度。
許州陳大夫傳授的張仲景百勞丸,可治療一切勞瘵積滯,對於病情嚴重,久治不癒者,適合服用。
將當歸(炒)、乳香、沒藥(各一錢)、虻蟲(十四個,去翅足)、人參(一錢)、大黃(四錢)、水蛭(十四個,炒)、桃仁(十四個,浸泡後去皮尖)磨成細粉,用蜂蜜煉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全部作為一次的劑量,約一百顆,在清晨用百勞水送服,以排出惡物為度。服藥後,吃白粥十日。百勞水,是用杓子揚水一百遍,這也是張仲景所說的瀾水。 (《聖濟》中記載有治療傳屍的陳漆丸,使用陳漆、大黃、薏苡仁、無灰酒、蔓菁子,也可加入人參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