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宗金鑒

《雜病心法要訣》~ 卷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)

1. 失血總括

九竅出血名大衄,鼻出鼻衄腦如泉,耳目出血耳目衄,膚出肌衄齒牙宣,內衄嗽涎脾唾腎,咯心咳肺嘔屬肝,精竅尿血膀胱淋,便血大腸吐胃間。

【注】九竅一齊出血,名曰大衄。鼻出血,曰鼻衄。鼻出血如泉,曰腦衄。耳出血,曰耳衄。目出血,曰目衄。皮膚出血,曰肌衄。齒牙出血,曰齒衄,又名牙宣。此皆衄血隨所患處而命名也。若從口出則為內衄,內衄出血,涎嗽出於脾,唾出於腎,咯出於心,咳出於肺,嘔出於肝,吐出於胃,尿血從精竅而出,淋血從膀胱而出。嘔吐之分,嘔則有上逆漉漉之聲,吐則無聲也。

白話文:

失血總括

全身九竅同時出血,稱為大出血(大衄)。鼻子出血叫鼻出血(鼻衄);鼻子出血像泉水一樣湧出,叫腦出血(腦衄)。耳朵出血叫耳出血(耳衄),眼睛出血叫眼出血(目衄),皮膚出血叫肌膚出血(肌衄),牙齒出血叫牙齒出血(齒衄),也叫牙宣。這些都是根據出血部位命名的。如果出血從口中出來,就叫做內出血(內衄)。內出血包括:涎液從脾臟而出,唾液從腎臟而出,咯血從心臟而出,咳嗽帶血從肺臟而出,嘔血從肝臟而出,吐血從胃部而出,尿血從尿道而出,血淋從膀胱而出。嘔吐和吐血有區別:嘔吐有上逆的聲音,吐血則沒有聲音。

2. 失血死證

失血身涼脈小順,大疾身熱臥難凶,口鼻湧出而不止,大下潰腐命多傾。

【注】大疾,脈大疾也。臥難,不能臥也。大衄、大下,血出如湧泉不止,內潰腐屍之氣,則命傾也。

白話文:

失血死亡的徵象:失血後身體冰冷、脈搏微弱而有力,病情嚴重時身體發熱、無法平躺,預後凶險;若口鼻出血不止,或大量下血,且伴隨腸胃潰爛腐敗的氣味,則生命垂危。

3. 失血治法

陽乘陰熱血妄行,血犯氣分不歸經,血病及腑滲入濁,由來臟病溢出清。熱傷失血宜清熱,勞傷理損自然平,努即內傷初破逐,久與勞傷治法同。

【注】凡失血之證,陽盛乘陰,則血為熱迫,血不能安於脈中而妄行氣分,不能迴歸經脈也。若血病傷及於腑者,則血滲入腸胃濁道,上從咽出,下從二便而出也。血病傷及於臟者,則血溢出胸中清道,上從喉出,下從精竅而出也。夫血藏於臟內,行於脈中,軀殼之中不可得而見也。

非有損傷,不能為病。而損傷之道有三:一曰熱傷,宜以清熱為主;一曰勞傷,宜以理損為主;一曰努傷,初宜以破逐為主,久亦宜以理損為主也。

犀角地黃湯

熱傷一切失血病,犀角地黃芍牡丹,胸膈滿痛加桃大,熱甚吐衄入芩連,因怒嘔血柴梔炒,唾血元參知柏煎,咯加二冬嗽二母,涎壅促嗽鬱金丸。

【注】熱傷一切失血之病,皆宜犀角地黃湯。若胸膈滿痛,是為瘀血,加桃仁、大黃。若吐血熱盛,加黃芩、黃連。因怒致吐血及嘔血者,加柴胡、炒梔,唾血加元參、黃柏、知母,咯血加天冬、麥冬,嗽血加知母、貝母。涎壅氣促,陣陣急嗽帶出血者,宜鬱金丸,方在後。

加味救肺飲加鬱金湯

勞傷吐血救肺飲,嗽血加調鬱金湯。形衰無熱氣血弱,人參養榮加麥良。

【注】救肺飲,即虛勞門之加味救肺飲加調鬱金末也。若氣血虛弱不見火象,宜用人參養榮湯加麥門冬也。

芎歸飲

飽食用力或持重,努破脈絡血歸芎,嘔血漉漉聲上逆,跌撲墮打有瘀行。

【注】飽食用力,或因持重努傷脈絡,失血湧吐,宜用芎歸飲,引血歸經,及嘔血跌撲墮打,傷其脈絡,令人大吐者,亦皆宜之。其有瘀血者,或加大黃以下之,或加桃仁、紅花以破之,或加鬱金、黃酒以行之。

參地煎

參地衄吐血不已,熱隨血減氣隨亡,氣虛人參為君主,血熱為君生地黃。

【注】參地煎,即人參。生地黃也。凡因熱傷衄、吐血不已者,則熱已隨血減,然氣亦隨血亡也。氣虛甚者,當倍人參為君。血熱者,宜倍生地為君。時時煎服自止也。

瀉肺丸

嗽血壅逆虛蘇子,積熱痰黃瀉肺丸,蔞仁半貝金葶杏,三黃惟大有除添。

【注】嗽血痰壅氣逆,形氣虛者,蘇子降氣湯降之,方見諸氣門。痰黃積熱,形氣實者,用瀉肺丸下之,即栝蔞仁、半夏、浙貝母、鬱金、苦葶藶子、杏仁、黃連、黃芩、大黃也。惟大黃形氣實者加之,若形氣虛者,或大便溏瀉,則減去不用。

保肺湯

保肺肺癰吐膿血,白芨薏苡貝金陳,苦梗苦葶甘草節,初加防風潰耆參。

【注】保肺湯,即白芨、薏苡仁。貝母、金銀花、陳皮、苦桔梗、苦葶藶、甘草節也。初起加防風、潰後加生黃耆,人參。

牛膝四物湯

尿血同出痛淋血,尿血分出尿血名,尿血精竅牛四物,淋血八正地金通。

【注】淋血、尿血二證,若尿與血同出而痛,名曰淋血。尿與血分出,名曰尿血。尿血為精竅之病,用四物倍加牛膝。淋血為尿竅之病,用八正散,加木通生地、鬱金治之。

珀珠散

尿血諸藥而不效,塊血竅滯莖急疼,珀珠六一硃砂共,引煎一兩整木通。

【注】尿血一證,乃精竅為病,每次因忍精不泄,提氣採戰,或因老年竭欲而成。服諸藥不效者,所尿之血成塊,竅滯不利,莖中急疼欲死者,用珀珠散,日三服,每服三錢,引用整木通去粗皮黃色者,煎湯調服。其方即琥珀末一錢,珍珠末五分,硃砂末五分,飛滑石六錢,甘草末一錢,合均,分三服。

若其人大便結燥不通,以八正散加牛膝、鬱金下之。有熱尿澀,以導赤散加牛膝、鬱金清之。利後仍服此藥,自有奇功。

槐花散

便血內熱傷陰絡,風合腸風濕臟瘍,槐花側枳連炒穗,風加秦防濕楝蒼。

【注】便血二證,腸風、臟毒。其本皆熱傷陰絡,熱與風合為腸風,下血多清;熱與濕合為臟毒,下血多濁,均宜槐花散,即炒槐花、炒側柏葉。醋炒枳殼、川黃連、炒荊芥穗,為末,烏梅湯調服。腸風,加秦艽、防風。臟毒,加炒苦楝、炒蒼朮。若大腫大痛,大便不通,當以臟毒未潰之瘍治之,非臟毒下血之病也。

升陽去濕和血湯

便血日久涼不應,升補升耆蒼桂秦,歸芍丹陳二地草,熱加萸連虛人參。

【注】便血日久,服涼藥不應,宜升補,用升陽去濕和血湯。即升麻。黃耆、蒼朮、肉桂、秦艽、當歸、白芍、丹皮,陳皮、生地、熟地、生甘草、炙甘草也。有熱,稍加吳茱萸、炒川連。虛加人參可也。

白話文:

[止血治療方法]

在中醫理論中,當陽氣過盛壓制陰氣,導致熱血失控,血液不遵循正常的脈絡運行,而滲入氣分,無法回歸經脈。若血液病變影響到腑臟,會使血液滲入腸胃等濁道,從口腔或排泄系統排出。而若是血液病變影響到臟器,則會導致血液從胸部或生殖系統溢出。正常情況下,血液藏於臟器內,在脈絡中流動,我們無法直接看到。

除非遭受損傷,否則不會引起疾病。而造成損傷的原因有三種:一是熱傷,應該以清熱為主要治療方式;二是勞損,應以調理損傷為主;三是用力過度造成的內傷,初期應以破血逐瘀為主,長期的話,與勞損的治療方式相同。

犀角地黃湯

對於因熱傷引起的各種失血癥狀,可用犀角地黃湯。如果胸膈有滿痛感,可能是瘀血,可以加入桃仁和大黃。如果熱氣過盛導致吐血,可以加入黃芩和黃連。因情緒激動導致吐血,可以加入柴胡和炒梔子,吐血可以加入元參、黃柏和知母,咯血可以加入天冬和麥冬,咳嗽出血可以加入知母和貝母。如果口中有大量唾液且呼吸急促,頻繁咳嗽並帶出血,可以使用鬱金丸,藥方在後面。

加味救肺飲加鬱金湯

勞損導致的吐血,可以用救肺飲,咳嗽出血可以加入調鬱金湯。如果身體虛弱無熱象,氣血虛弱,可以使用人參養榮湯加麥門冬。

芎歸飲

飽餐後用力或搬重物,可能導致脈絡受損出血,這種情況可以用芎歸飲,幫助血液回歸脈絡。如果嘔血聲音漉漉,是因為跌倒或打擊導致瘀血。

參地煎

人參地黃煎,對於鼻血、吐血不止的情況,熱量隨著血液流失而減少,氣也會隨之消逝。氣虛的人,人參是主要成分;血熱的人,生地黃是主要成分。

瀉肺丸

咳嗽出血,氣逆痰壅,形氣虛弱,可用蘇子降氣湯。如果有黃色的積熱痰,形氣實在,可用瀉肺丸。藥方包括栝樓仁、半夏、浙貝母、鬱金、苦葶藶子、杏仁、黃連、黃芩、大黃。只有大黃是對形氣實在的人才適用,如果形氣虛弱,或者大便稀軟,就不要使用。

保肺湯

用於保護肺部,治療肺癰吐膿血,藥方包括白芨、薏苡仁、貝母、金銀花、陳皮、苦桔梗、苦葶藶、甘草節。初期可以加入防風,潰後可以加入生黃耆和人參。

牛膝四物湯

尿血,若尿液與血液一同排出且疼痛,稱為淋血。尿液與血液分開排出,稱為尿血。尿血是精竅的病變,用四物湯倍加牛膝。淋血是尿竅的病變,用八正散加木通、生地和鬱金治療。

珀珠散

尿血用其他藥物無效,血液凝固堵塞尿道,導致尿道緊張疼痛,可以使用珀珠散。藥方包括琥珀粉、珍珠粉、硃砂粉、滑石粉和甘草粉,每日三次,每次三錢,用整木通煎湯服用。

槐花散

便血,因內熱傷害陰絡,與風邪結合為腸風,與濕邪結合為臟毒。槐花散用於治療這兩種情況,藥方包括炒槐花、炒側柏葉、醋炒枳殼、川黃連、炒荊芥穗,用烏梅湯調服。腸風可以加入秦艽和防風,臟毒可以加入炒苦楝和炒蒼朮。

升陽去濕和血湯

便血長期不止,涼性藥物無效,可以使用升陽去濕和血湯,升麻、黃耆、蒼朮、肉桂、秦艽、當歸、白芍、丹皮、陳皮、生地、熟地、生甘草、炙甘草。有熱象,可以加入吳茱萸和炒川連。虛弱可以加入人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