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心法要訣》~ 卷五 (6)
卷五 (6)
1. 大便燥結總括
熱燥陽結能食數,寒燥陰結不食遲,實燥食積熱結胃,食少先硬後溏脾;氣燥阻隔不降下,血燥乾枯老病虛,風燥久患風家候,直腸結硬導之宜。
【注】熱燥即陽結也,能食而脈浮數有力,與三陽熱證同見者也。寒燥即陰結也,不能食而脈沉遲有力,與三陰寒證同見者也。實燥即胃實硬燥也,與腹滿痛同見者也。虛燥即脾虛,先硬後溏之燥也,與少氣腹縮同見者也。氣燥即氣道阻隔之燥也,與噎膈、反胃同見者也。血燥即血液乾枯之燥也,與久病老虛同見者也。
風燥即久患風病之燥也,從風家治。直腸結,即燥屎巨硬,結在肛門難出之燥也,從導法治之。
白話文:
大便燥結總括
大便乾燥不通,原因有很多:陽氣亢盛導致的燥熱便秘,患者食慾旺盛,脈象浮數有力;陰寒凝滯導致的燥寒便秘,患者食慾不振,脈象沉遲有力;胃腸積實導致的燥實便秘,患者腹部脹滿疼痛;脾虛導致的燥虛便秘,大便先硬後稀,患者氣短、腹部縮小;氣機阻滯導致的燥氣便秘,患者出現吞嚥困難、嘔吐等症狀;血虛導致的燥血便秘,患者多見於久病體虛者;久患風疾導致的燥風便秘,需從風寒方面治療;直腸內糞便乾燥堅硬,難以排出,則需採取通導的方法治療。
2. 結燥治法
溫脾湯,握藥法
熱實脾約三承氣,寒實備急共溫脾,大黃姜附桂草朴,寒虛硫半握藥醫,虛燥益氣硝黃入,血燥潤腸與更衣,氣燥四磨參利膈,風燥搜風順氣宜。
【注】溫脾湯,即大黃、乾薑、附子、肉桂、甘草、厚朴也。硫半丸,即硫黃、半夏也。握藥,即巴豆仁、乾薑、韭子、良薑、硫黃、甘遂、白檳榔各五分,為末合均,飲和分二粒,先以花椒湯洗手,麻油塗手心握藥,移時便瀉,欲止則以冷水洗手。益氣,即補中益氣湯,加大黃、朴硝。
潤腸丸,即當歸、生地、枳殼、桃仁、火麻仁,各等分為末,蜜丸,米飲早服。更衣丸,即生蘆薈、硃砂末等分,飯丸,酒服。四磨湯,即人參、烏藥、沉香、檳榔也。參利膈,即人參利膈丸也。搜風順氣,即搜風順氣丸也。
白話文:
結燥治法
治療燥熱便秘的方法:
如果是熱邪導致的脾胃實熱便秘,可以用三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厚朴)。如果是寒邪導致的急迫便秘,則用溫脾湯(大黃、乾薑、附子、肉桂、甘草、厚朴)。寒虛便秘則用硫半丸(硫黃、半夏)。虛燥便秘則用補中益氣湯加人參、大黃、朴硝。血燥便秘則服用潤腸丸(當歸、生地、枳殼、桃仁、火麻仁)。氣燥便秘則服用四磨湯(人參、烏藥、沉香、檳榔)或參利膈丸。風燥便秘則服用搜風順氣丸。
此外,還有一種握藥法,就是將巴豆仁、乾薑、韭子、良薑、硫黃、甘遂、白檳榔等藥材研磨成粉末,取少量用溫水調服,服用前需用花椒水洗手,再用麻油塗抹手心,然後握住藥丸,過一段時間就會通便,若想止瀉,則用冷水洗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