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心法要訣》~ 卷三 (3)
卷三 (3)
1. 遺精總括
不夢而遺心腎弱,夢而後遺火之強,過欲精滑清氣陷,久曠溢瀉味醇傷。
【注】不夢而遺,謂無所感於心而自遺,則為心腎虛弱不固也。夢而後遺,謂有所感於心,相火煽而強迫之,則為二火之強不固也。或過欲之人,日慣精滑,或清氣不足,下陷不固,或久曠之人,精盛溢瀉,或醇酒厚味,火強不固,皆為是病也。
龍骨遠志丸,坎離既濟湯,封髓丹
心腎虛弱朱遠志,龍骨神苓菖蒲參,久曠火旺地知柏,胃虛柏草縮砂仁。
【注】龍骨遠志丸,治心腎虛弱,不夢而遺者,即龍骨、硃砂、遠志、茯神、茯苓、石菖蒲、人參也,坎離既濟湯,治夢而後遺,火強久曠者,即生地、黃柏、知母也。若胃虛食少便軟,則不宜生地、知柏,恐苦寒傷胃,故宜封髓丹,即黃柏、甘草、縮砂仁也。
補精丸
精出不止陽不痿,強中過補過淫成,久出血痛形羸死,或發消渴或發癰,陽盛坎離加龍骨,實熱解毒大黃攻,調補骨脂韭山藥,磁石蓯蓉參鹿茸。
【注】精出不止,陽強不倒,名曰強中。此病皆因過服房術中補藥,或貪淫過欲而成也。若不急治,日久精盡,陽強不化,迫血而出,疼痛不已,形羸而死。或不即死,亦必發消渴、大癰也。陽盛陰虛者,宜大劑坎離既濟湯,加生龍骨清而補之。形實熱盛者,宜黃連解毒湯,加大黃先攻其熱可也。
病後熱去,調理宜補精丸,即補骨脂、韭子,山藥、磁石、肉蓯蓉、人參、鹿茸也。
白話文:
遺精總括
不夢而遺精是因為心腎虛弱,夢後遺精則是相火旺盛;性生活過度導致精液滑洩,或因元氣不足下陷,或因久禁房事精液充盈溢出,或因嗜酒貪食導致火旺,都會造成遺精。
龍骨遠志丸、坎離既濟湯、封髓丹等方劑可針對不同情況治療。心腎虛弱、不夢而遺精者,可用龍骨、硃砂、遠志、茯神、茯苓、石菖蒲、人參等藥材;夢後遺精、火旺或久禁房事者,可用生地、黃柏、知母等藥材;若胃虛、食慾不振、大便稀軟,則不宜使用生地、黃柏,以免傷胃,此時可用黃柏、甘草、縮砂仁等藥材。
補精丸用於治療精液持續流出、陽痿等症狀。此症多因過度服用壯陽藥或性生活過度所致。若不及時治療,久而久之會導致精盡、陽氣衰敗,迫使血液外溢,疼痛難忍,身體消瘦,甚至死亡。即使不死,也可能出現消渴症或癰腫。陽盛陰虛者,宜服用加大劑量坎離既濟湯並加生龍骨;實熱盛者,宜服用黃連解毒湯並加大黃瀉熱。
疾病痊癒後,可用補骨脂、韭子、山藥、磁石、肉蓯蓉、人參、鹿茸等藥材調補身體。
2. 濁帶總括
濁病精竅尿自清,穢物如膿陰內疼,赤熱精竭不及化,白寒濕熱敗精成。
【注】赤多屬熱,亦有濁帶日久,精竭陽虛,不及化白而屬寒者,白多屬寒,亦有敗精濕熱釀成腐化,變白而屬熱者。是則不可概以寒熱論赤白也。
清心蓮子飲,萆薢分清飲,珍珠粉丸
濁熱清心蓮子飲,寒萆菖烏益草苓,濕熱珍珠炒姜柏,滑黛神麯椿蛤同。
【注】赤濁帶下屬熱者,宜用清心蓮子飲,方在淋門。白濁帶下屬寒者,宜用萆薢分清飲,即萆薢、菖蒲、烏藥、益智、甘草、茯苓也。赤白濁帶下屬濕熱者,宜用珍珠粉丸,即炒黑薑、炒黃柏、滑石,青黛、炒神麯、炒椿皮、蛤粉也。
黑錫丹
黑錫上盛下虛冷,精竭陽虛火上攻,上壅頭痛痰氣逆,下漏濁帶白淫精,骨脂茴香葫蘆巴,肉蔻桂附木金櫻,沉香陽起巴戟肉,硫鉛法結要研明。
【注】赤白濁帶下屬虛寒者,及虛陽上攻,頭痛喘嗽,痰壅氣逆,俱宜黑錫丹。即補骨脂、小茴香、葫蘆巴、肉蔻、附子、肉桂、木香、金櫻子、沉香、陽起石、巴戟,硫黃、黑鉛也。
白話文:
濁帶總括
女性陰道分泌物異常,若尿液清澈,分泌物則如同膿液般,伴隨陰部疼痛,可能是因為體內熱盛,精氣不足,導致分泌物無法正常代謝而呈現赤色;也可能是因為寒濕邪氣侵犯,損傷精氣,導致分泌物呈現白色。
赤色分泌物多半是熱症,但如果長期患病,精氣耗損,陽氣虛弱,則可能導致分泌物顏色變白,反而屬於寒症;白色分泌物多半是寒症,但如果精氣受損,濕熱凝聚腐敗,則可能使分泌物顏色變白,反而屬於熱症。因此,不能單純根據分泌物的顏色來判斷是寒症還是熱症。
治療方法:
針對熱症引起的赤色分泌物,可以使用清心蓮子飲。針對寒症引起的白色分泌物,可以使用萆薢分清飲。針對濕熱引起的赤白分泌物,可以使用珍珠粉丸。
針對虛寒體質,或虛陽上亢導致頭痛、咳嗽、痰多、氣逆等症狀,伴隨白色分泌物者,可以使用黑錫丹。
3. 痰飲總括
陰盛為飲陽盛痰,稠濁是熱沫清寒,燥少黏連咯不易,濕多易出風掉眩,膈滿嘔吐為伏飲,支飲喘咳腫臥難,飲流四肢身痛溢,嗽引脅痛謂之懸,痰飲素盛今暴瘦,漉漉聲水走腸間,飲留肺胸喘短渴,在心下悸背心寒。
【注】飲則清稀,故為陰盛。痰則稠濁,故為陽盛。稠濁,是熱痰屬心也。沫清,是寒痰屬腎也。少而黏連咯不易出,是燥痰屬肺也。多而易出,是濕痰屬脾也。搐搦眩暈,是風痰屬肝也。膈上痰滿,嘔吐痰涎,此飲留於膈間,名曰伏飲也。喘咳面腫不得臥,此飲留於肺,名曰支飲也。
飲流四肢,身體重痛,此飲留行於體,名曰溢飲也。咳嗽引脅疼痛,此飲留於脅下,名曰懸飲也,素盛今瘦,漉漉有聲,水走腸間,此飲留於腸胃,名曰痰飲也。凡飲留於胸肺,則喘滿短氣而渴。飲留於膈下,則心下悸或背心寒冷也。
二陳湯,燥痰湯
諸痰橘半茯苓草,惟有燥者不相當,風加南星白附子,熱加芩連寒桂姜,氣合四七郁香附,虛入參朮濕入蒼;燥芩旋海天冬橘,風消枳桔貝蔞霜。
【注】諸痰謂一切痰,皆宜二陳湯治之。即橘紅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也。因有苓、半、性過滲燥,故與燥痰不相當也。依本方風痰加南星、白附子,熱痰加黃芩、黃連,寒痰加乾薑、肉桂,氣痰加厚朴、蘇葉即是合四七湯也,因郁生痰加香附,氣虛有痰加人參、白朮即六君子湯也,濕痰加蒼朮。
燥痰宜用燥痰湯,即枯黃芩、旋覆花、海石,天冬、橘紅、風化芒硝、枳殼、桔梗、貝母、栝蔞霜也。
茯苓指迷丸
茯苓風消枳殼半,痰飲平劑指迷丸,寒實瓜蒂透羅治,熱實大陷小胃丹。
【注】指迷丸,治一切痰飲平和之劑,即茯苓、風化芒硝、枳殼、半夏也。痰飲寒實者,用瓜蒂散吐之,或用透羅丹下之。熱實者,在膈上用大陷胸湯,丸,在三焦用小胃丹攻之。
半夏茯苓湯加丁香湯,越婢加朮湯
流飲控涎苓桂治,伏飲神佑半苓丁,支飲葶藶懸十棗,溢飲越術小青龍。
【注】留飲者,謂一切飲留於上下、內外也。實者用控涎丹攻之,虛者用苓桂朮甘湯溫之。伏飲實者用神佑丸,虛者用半夏三錢、茯苓二錢、丁香一錢、生薑三錢,煎服治之,即半夏茯苓湯加丁香也。支飲用葶藶大棗湯,懸飲用十棗湯治之。溢飲有熱者用越婢加朮湯,即麻黃、石膏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,加蒼朮也。有寒者用小青龍湯治之。
白話文:
痰飲總括
陰盛則為飲,陽盛則為痰。痰稠濁為熱,稀清為寒;乾燥黏稠不易咳出為燥,濕潤容易咳出為濕;抽搐眩暈為風痰;膈滿嘔吐為伏飲;喘咳腫脹難以平臥為支飲;水腫流竄四肢,身體疼痛為溢飲;咳嗽引發脅痛為懸飲;原本痰飲較多,現在卻暴瘦,並有水聲在腸胃中流動,為痰飲積聚在腸胃。痰飲停留在肺部則會喘息氣短口渴;停留在膈下則會心悸或背部冰冷。
治療方法:
二陳湯及燥痰湯:各種痰飲大多可以用二陳湯(橘紅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)治療,但燥痰則不適用。風痰加南星、白附子;熱痰加黃芩、黃連;寒痰加乾薑、肉桂;氣痰加厚朴、蘇葉(即四七湯);氣鬱痰阻加香附;氣虛痰多加人參、白朮(即六君子湯);濕痰加蒼朮。燥痰則用燥痰湯(枯黃芩、旋覆花、海石、天冬、橘紅、風化芒硝、枳殼、桔梗、貝母、栝蔞霜)。
茯苓指迷丸:
茯苓指迷丸(茯苓、風化芒硝、枳殼、半夏)治療一般痰飲。寒實痰飲可用瓜蒂散或透膈散;熱實痰飲膈上者用大陷胸湯或丸劑,三焦者用小胃丹。
半夏茯苓湯加丁香湯及越婢加朮湯:
各種停留在體內外的飲邪,實證者用控涎丹,虛證者用苓桂朮甘湯溫補。伏飲實證用神佑丸,虛證用半夏茯苓湯加丁香;支飲用葶藶大棗湯,懸飲用十棗湯;溢飲熱證用越婢加朮湯,寒證用小青龍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