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宗金鑒

《雜病心法要訣》~ 卷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)

1. 諸氣總括

寒氣,炅氣,喜氣,怒氣,勞氣,思氣,悲氣,恐氣,驚氣

一氣觸為九寒炅,喜怒勞思悲恐驚。寒收外束腠理閉,炅泄內蒸腠理通,喜則氣緩虛極散,勞耗思結氣難行,怒氣逆上甚嘔血,下乘脾虛飧瀉成,恐則氣下傷精志,驚心無倚亂怔忡,悲消榮衛不散布,壯行弱著病叢生。

【注】一氣流行不為邪觸,何病之有?若為寒觸,外束皮膚,腠理閉、其氣收矣,即寒病也。炅火也。若為火觸,熱蒸汗出,腠理開,其氣泄矣,即暑病也。若為喜觸,喜則氣和志達,其氣緩矣。素中虛極者,緩則氣散,即暴脫也。若為勞觸,勞則喘息,且汗出,其氣耗矣,即勞倦也。

若為思觸,心有所存,氣留不行,其氣結矣,即鬱氣也。若為怒觸,怒則氣逆甚嘔血,其氣上矣。上極而下乘脾之虛,則為飧泄也。若為恐觸,恐則精卻傷精志,其氣下矣。若為驚觸,心無所依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,其氣亂矣。怔忡心動,不安之病也。若為悲觸,心肺氣戚,榮衛不散,其氣消矣。

凡此九氣叢生之病,壯者得之氣行而愈,弱者得之氣著為病也。

白話文:

諸氣總括

寒氣、熱氣、喜氣、怒氣、勞氣、思氣、悲氣、恐氣、驚氣,九種氣息互相影響。寒氣使體表收縮,毛孔閉塞;熱氣則使體內燥熱,毛孔張開;喜氣過度則氣虛散失;勞累則氣虛耗損,思慮過度則氣機阻滯;怒氣則氣逆衝上,甚至吐血,脾胃虛弱者則腹瀉;恐懼則氣機下陷,損傷精氣;驚嚇則心神不安,心悸怔忡;悲傷則氣機鬱結,氣血運行不暢。

人體氣機運行順暢時,不會生病。若受寒邪侵襲,則體表收縮,毛孔閉塞,形成寒病;若受熱邪侵襲,則體內燥熱,汗出,毛孔張開,形成暑病;若因喜樂過度,體質虛弱者則氣散,導致暴脫;若因勞累過度,則氣虛耗損,形成勞倦;若因思慮過度,則氣機阻滯,形成鬱氣;若因憤怒,則氣逆衝上,甚至吐血,脾胃虛弱者則腹瀉;若因恐懼,則氣機下陷,損傷精氣;若因驚嚇,則心神不安,心悸怔忡;若因悲傷,則氣機鬱結,氣血運行不暢。

這九種氣息導致的疾病,體質強壯者,氣機運行暢通即可自愈;體質虛弱者,則氣機瘀滯,形成疾病。

2. 諸氣辨證

短氣氣短不能續,少氣氣少不足言,氣痛走注內外痛,氣鬱失志怫情間,上氣氣逆蘇子降,下氣氣陷補中宣,臭甚傷食腸胃郁,減食消導自然安。

【注】短氣者,氣短而不能續息也;少氣者,氣少而不能稱形也,皆為不足之證。氣痛者,氣為邪阻,氣道不通,或在經絡,或在臟腑,攻衝走注疼痛也。上氣乃濁氣上逆,下氣為清氣下陷。氣鬱者,或得於名利失志,或得於公私怫情,二者之間也。濁氣上逆,蘇子降氣湯。

清氣下陷,補中益氣湯,甚者加訶子、五味子。然清氣下陷,下氣不甚臭穢,惟傷食下氣,其臭甚穢,乃腸胃鬱結,穀氣內發,而不宣通於腸胃之外。郁在胃者,上噫氣也;郁在腸者,下矢氣也。補中益氣湯,方見內傷門。

白話文:

諸氣辨證

呼吸急促,氣息短促而無法持續;氣息微弱,說話都感到吃力,這些都是氣不足的表現。氣痛是指氣被邪氣阻滯,氣道不通暢,疼痛可能在經絡或臟腑中遊走竄痛。氣往上逆稱為上氣,氣往下陷稱為下氣。氣鬱則可能是因為名利失意,或因公私之事鬱悶不暢所致。濁氣上逆,可用蘇子降氣湯治療;清氣下陷,可用補中益氣湯治療,症狀嚴重者可加訶子、五味子。但清氣下陷通常不會有臭味,只有因傷食導致下氣,才會臭味很重,這是腸胃鬱結,穀氣內生,無法排出所致。胃部鬱結則往上打嗝,腸道鬱結則往下放屁。補中益氣湯的方劑,可參考內傷篇。

3. 諸氣治法

寒熱熱寒結者散,上抑下舉驚者平,喜以恐勝悲以喜,勞溫短少補皆同。

【注】寒者熱之,麻黃、理中是也。熱者寒之,白虎、生脈是也。結者散之,越鞠解鬱是也。上者抑之,蘇子降氣是也。下者舉之,補中益氣是也。驚者平之,鎮心、妙香是也。喜以恐勝,悲以喜勝,以情治情是也。勞者溫之,短氣,少氣者補之,保元、四君是也。

木香流氣飲

木香流氣調諸氣,快利三焦榮衛行,達表通里開胸膈,腫脹喘嗽氣為疼,六君丁皮沉木桂,白芷香附果蘇青,大黃枳樸檳蓬朮,麥冬大腹木瓜通。

【注】木香流氣飲,調治一切諸氣為病。其功能快利三焦,通行榮衛,外達表氣,內通里氣,中開胸膈之氣,其水腫脹滿,氣壅喘嗽,氣痛走注,內外疼痛,並皆治之。即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炙草、橘皮、半夏、丁皮、沉香、木香、中桂、白芷、香附、草果、蘇葉、青皮、大黃、枳殼、厚朴、檳榔、蓬朮、麥冬、大腹皮、木瓜、木通也。

分心氣飲

分心氣飲治七情,氣滯胸腹不流行,正減芷樸通木附,麥桂青桑檳殼蓬。

【注】分心氣飲,治七情氣滯,胸腹之病。正者,謂藿香正氣散也。正減者,謂即藿香正氣散方減白芷、厚朴,加木通、木香、香附、麥冬、官桂、青皮、桑皮、檳榔、枳殼、蓬朮也。

蘇子降氣湯,越鞠湯

蘇子降氣氣上攻,下虛上盛氣痰壅,喘咳涎嗽胸膈滿,氣秘氣逆嘔鮮紅,橘半肉桂南蘇子,前樸沉歸甘草同。郁食氣血痰濕熱,越鞠蒼梔曲附芎。

【注】蘇子降氣湯,治下虛上盛,氣壅上攻,喘咳涎嗽,胸膈滿悶,氣秘便難,氣逆嘔血,即橘皮、半夏、肉桂、南蘇子、前胡、厚朴、沉香、當歸、甘草也。越鞠湯治六郁,食鬱、氣鬱、血鬱、痰鬱、濕鬱、熱鬱,即蒼朮、山梔、神麯、香附,撫芎也。夫氣鬱之病若久,必與血、痰、濕、熱、飲、食相合,故治郁之方,可治氣鬱也。

其氣實者加木香,氣虛者加人參,血實者加紅花,血虛者加當歸,痰多者加半夏,濕多者加白朮,熱多者加萸、連,飲多者加茯苓,食多者加麥糵,在臨證者消息耳。

四七湯

四七七氣鬱生痰,梅核吐咯結喉間,調和諸氣平和劑,半苓厚朴紫蘇煎,快氣橘草香附入,婦人氣病效如仙,惡阻更加芎歸芍,氣痰濁帶送白丸。

【注】四七湯,治七情過節,七氣病生,鬱結生痰,如絮如膜,凝結喉間,咯之不盡,咽之不下,名曰梅核氣。日久不愈,變生噎膈,上吐涎沫,下秘二便也。宜用此平和之劑,即半夏、茯苓、厚朴、紫蘇葉也,胸腹中氣不快,加橘皮、甘草、香附,亦治婦人一切氣病。婦人有孕喜吐者,名曰惡阻,更加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。

婦人肥白。多痰氣鬱,有白濁帶下者,亦以本方送青州白丸子可也。

鎮心丹,妙香散

驚實鎮心朱齒血,驚虛妙香木麝香,山藥茯神參耆草,硃砂桔梗遠苓菖。

【注】心氣實病驚者,宜用鎮心丹,即硃砂、龍齒末等分,豬心血為芡實大丸,每服三丸,麥冬湯下。心氣虛病驚者,宜用妙香散加菖蒲,即木香、麝香、山藥、茯神、人參、黃耆、炙草、硃砂、桔梗、遠志、茯苓、石菖蒲也。

白話文:

諸氣治法

寒熱、熱寒交錯的病症,要散結;上逆下陷、驚恐的病症,要使其平和;用恐懼來克制喜悅,用喜悅來克制悲傷,都是以情治情的方法;勞累、氣短、氣少等症狀,都要溫補。

寒症用熱性藥物治療,麻黃、理中湯是例子;熱症用寒性藥物治療,白虎湯、生脈散是例子;病症凝結不通的,要用散結藥物,越鞠湯、解鬱湯是例子;氣上逆的,要用下氣藥物,蘇子降氣湯是例子;氣下陷的,要用升提藥物,補中益氣湯是例子;驚恐的,要用安神藥物,鎮心丹、妙香散是例子;喜悅過度可用恐懼來緩解,悲傷過度可用喜悅來緩解,這都是以情治情的方法;勞累的要溫補,氣短、氣少要補益,保元湯、四君子湯是例子。

木香流氣飲

木香流氣飲能調理各種氣病,迅速暢通三焦、榮衛的運行,使表裡之氣通暢,開胸膈之氣,治療水腫脹滿、氣壅喘嗽、氣痛等症。藥物包括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、橘皮、半夏、丁香皮、沉香、木香、桂枝、白芷、香附、草果、蘇葉、青皮、大黃、枳殼、厚朴、檳榔、蒼朮、麥冬、大腹皮、木瓜、木通。

分心氣飲

分心氣飲治療七情所致的氣滯,胸腹脹痛等症。此方是根據藿香正氣散加減而成,去掉了白芷、厚朴,加上了木通、木香、香附、麥冬、桂枝、青皮、桑白皮、檳榔、枳殼、蒼朮。

蘇子降氣湯、越鞠湯

蘇子降氣湯治療氣逆上攻,下虛上盛,氣痰壅塞所致的喘咳、胸悶、氣秘、嘔血等症。藥物包括橘皮、半夏、肉桂、蘇子、前胡、厚朴、沉香、當歸、甘草。越鞠湯治療六鬱(食鬱、氣鬱、血鬱、痰鬱、濕鬱、熱鬱),藥物包括蒼朮、梔子、神麴、香附、川芎。氣鬱久病,往往會與血瘀、痰濁、濕邪、熱邪、飲邪、食積等相結合,因此治療氣鬱的方劑,也能治療其他鬱證。

若氣實,可加木香;氣虛,可加人參;血實,可加紅花;血虛,可加當歸;痰多,可加半夏;濕多,可加白朮;熱多,可加吳茱萸、連翹;飲邪多,可加茯苓;食積多,可加麥芽,臨證需根據病情增減藥物。

四七湯

四七湯治療七情導致的氣鬱痰結,症狀為梅核氣(咽喉部有異物感)。藥物包括半夏、茯苓、厚朴、紫蘇葉。胸腹氣滯不暢者,可加橘皮、甘草、香附。此方也適用於治療婦女各種氣病。妊娠嘔吐(惡阻),可加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。

婦女肥胖、痰多、氣鬱、白帶過多者,可服用此方並配合服用青州白丸。

鎮心丹、妙香散

驚悸實證者,用鎮心丹,藥物為硃砂、龍齒等分,以豬心血為丸,每次服三丸,用麥冬湯送服。驚悸虛證者,用妙香散加菖蒲,藥物為木香、麝香、山藥、茯神、人參、黃耆、炙甘草、硃砂、桔梗、遠志、茯苓、石菖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