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宗金鑒

《雜病心法要訣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三

2. 神之名義

形之精粹處名心,中含良性本天真,天真一氣精神祖,體是精兮用是神。

【注】動植之物,一有其形,則形之至精、至粹之處,即名曰心。動物之心者,形若垂蓮,中含天之所賦、虛靈不昧之靈性也。植物之心者,即中心之芽,中含天之所賦、生生不已之生意也。此形若無此心,則形無主宰,而良性、生意亦無著落矣。此心若無良性、生意,則心無所施用,不過是一團死肉,一枯草木之芽耳。

蓋人雖動物之貴,而其中含良性與一切動物皆同,本乎天真也。天真之氣,分而言之為精、氣、神。故曰:以精為體,以神為用也。合而言之,渾然一氣,故曰:天真一氣,精神之祖也。

白話文:

[神之名義]

萬物皆有形體,其最精粹的部分稱為「心」。動物的心臟形似下垂的蓮花,內含著上天賦予的靈性,虛靈而清明。植物的心則是指中心生長的芽,蘊含著上天賦予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。若無此「心」,形體便失去主宰,其良性或生命力也無所依附;而若此「心」缺乏良性或生命力,則只不過是一堆死肉或枯萎的芽而已。

人雖然是動物中最尊貴的,但其內在的良性與其他動物並無二致,皆源於先天賦予的「天真」。「天真」之氣,分開來說就是精、氣、神;因此說:「以精為體,以神為用」。合在一起來說,則渾然一體,故稱「天真一氣」,是精神的根本。

3. 神之變化

神從精氣妙合有,隨神往來魂陽靈,並精出入陰靈魄,意是心機動未形,意之所專謂之志,志之動變乃思名,以思謀遠是為慮,用慮處物智因生。

【注】魂,陽之靈,隨神往來。魄,陰之靈,並精出入。蓋神機不離乎精氣,亦不雜乎精氣,故曰:妙合而有也。故指神而言,則神超乎精氣之外,指精氣而言,則神寓乎精氣之中。意者,心神之機,動而未形之謂也。志者,意所專注也。思者,志之變動也。慮者,以思謀遠之謂也。智者,以慮處物之謂也。此皆識神變化之用也。

白話文:

神是由精氣妙合而生的,魂是陽氣的靈體,隨著神靈往來;魄是陰氣的靈體,隨著精氣出入。意念是心神活動的萌芽狀態,尚未成形。專注的意念稱為意志,意志的變化便是思考,透過思考謀劃長遠的事物則為慮,運用思慮處理事物則產生智慧。

4. 五臟神情

心藏神兮脾意智,肺魄肝魂腎志精,氣和志達生喜笑,氣暴志憤恚怒生,憂思繫心不解散,悲哭哀苦悽然情,內生懼恐求人伴,外觸駭然響動驚。

【注】五臟所藏七神:心藏神,脾藏意與智,肺藏魄,肝藏魂,腎藏精與志也。五臟所生七情:心生喜,肝生怒,脾生憂,思,肺生悲,腎生恐也。氣和則志達,故生喜笑。氣暴則志憤,故生恚怒。繫心不解散,故生憂思。淒心則哀苦,故生悲哭。內恐外觸非常事物,故生恐懼驚駭也。

白話文:

五臟神情

心主神明,脾主思維和智慧,肺主魄,肝主魂,腎主精氣和意志。 人體情緒的產生,與五臟息息相關:心臟功能好則感到喜悅,肝臟功能好則容易發怒,脾臟功能好則較少憂慮,肺臟功能好則較少悲傷,腎臟功能好則較少恐懼。 氣血運行順暢,則意志通達,表現為喜笑;氣血運行不暢,則意志受阻,表現為憤怒;憂思縈繞於心,無法排解,則會感到憂慮;悲傷過度,則會哭泣;內心恐懼或遭遇突發事件,則會感到驚嚇。

5. 神病治法

硃砂安神丸

內生不恐心跳悸,悸更驚惕是怔忡,善忘前言曰健忘,如昏似慧恍惚名,失志傷神心膽弱,痰飲九氣火相乘,清熱朱連歸地草,余病他門治法精。

【注】驚悸、怔忡、健忘、恍惚、失志、傷神等病,皆因心虛膽弱,諸邪得以乘之也。心氣熱者,先用硃砂安神丸以清之。其餘虛實諸邪,則當與虛損、九氣、癲癇、痰飲等門合證揀方,自有效法之處。

仁熟散

恐畏不能獨自臥,膽虛氣怯用仁熟,柏仁地枸味萸桂,參神菊殼酒調服。

【注】恐畏不能獨自臥者,皆因氣怯膽虛也。仁熟散,即柏子仁、熟地黃、枸杞子、五味子、山茱萸、桂心、人參、茯神、菊花、枳殼,為末,老酒調服也。

白話文:

神病治法

硃砂安神丸適用於:內心不安、心跳加快、心悸,甚至驚恐不安(怔忡),健忘,神志不清、恍惚,意志消沉、精神受損、心膽虛弱,痰飲與心火互擾等症狀。 方劑中選用具有清熱功效的藥材,其他病症則需參考其他治療方法。

驚悸、怔忡、健忘、恍惚、意志消沉、精神受損等疾病,都是因為心虛膽弱,邪氣乘虛而入。心氣有熱者,先服用硃砂安神丸清熱。其他虛實夾雜的病症,則需根據虛損、九氣、癲癇、痰飲等方面綜合判斷,選擇合適的方劑。

仁熟散適用於:害怕、恐懼,不能獨自睡覺,這是由於膽虛氣怯引起的。方劑包含柏子仁、熟地黃、枸杞子、五味子、山茱萸、桂枝、人參、茯苓、菊花、枳殼等藥材,研磨成粉末,用老酒調服。

6. 癲癇總括

經言癲狂本一病,狂乃陽邪癲是陰。癲疾始發意不樂,甚則神癡語不倫。狂怒凶狂多不臥,目直罵詈不識親。癇發吐涎昏噤倒,抽搐省後若平人。

【注】李時珍曰:經有言癲狂疾者,又言癲疾為狂者,是癲狂為兼病也。邪入於陽者狂,邪入於陰者癲。蓋癲疾始發,志意不樂,甚則精神呆癡,言語不倫,而睡如平時,以邪並於陰也。狂疾始發多怒不臥,甚則凶狂欲殺,目直罵詈,不識親疏,而夜多不臥,以邪並於陽也。

然俱不似癇疾發則吐涎神昏卒倒無知,口噤牙緊,抽搐時之多少不等,而省後起居飲食皆若平人為別也。癇雖分而為五,曰雞、馬、牛、羊、豬名者,以病狀偶類故也。其實痰、火、氣、驚、四者而已,所以為治同乎癲狂也。

三聖散,青州白丸子,滾痰丸,遂心丹,礬郁丸,控涎丹,抱膽丸,鎮心丹

癲狂癇疾三聖吐,風痰白丸熱滾痰,痰實遂心氣礬郁,痰驚須用控涎丹,無痰抱膽鎮心治,發灸百會自然安,初發皂角灌鼻內,涎多欲止點湯鹽。

【注】癲狂癇疾初起多痰者,先以三聖散吐之。風盛有痰者,用青州白丸子,熱盛有痰者,用礞石滾痰丸。痰而形氣實者用遂心散,甘遂,硃砂、豬心也。痰而兼氣鬱者用礬郁丸,白礬、鬱金也。痰而兼驚者用控涎丹。無痰神輕因而驚悸者用鎮心丹、抱膽丸。皆成方也。癇病發時灸百會,不抱壯數,以蘇為止。

再發再灸,以愈為度。初發用皂角汁灌鼻內,其風涎即從鼻口中涕唾而出,若蘇後其涎不止,以鹽湯服之自止。

白話文:

癲癇總括

古籍記載,癲狂本為同一種疾病,狂是陽邪所致,癲是陰邪所致。癲癇發作初期,患者心情鬱悶不暢,嚴重時會神志不清,言語胡言亂語。狂躁症則表現為暴怒兇狠,經常不睡覺,眼睛直勾勾的,辱罵他人,甚至不認親人。而癇症發作時,會口吐白沫,神志昏迷,突然倒地,不省人事,身體抽搐,發作後卻像正常人一樣。

癲狂二症都不同於癇症,癇症發作時會口吐白沫、神志昏迷、突然倒地、失去意識,口緊牙關,抽搐時間長短不一,但發作後恢復正常,飲食起居如常人。雖然癇症分為雞、馬、牛、羊、豬五種,但只是根據症狀相似而分類,其實是由痰、火、氣、驚四種病因引起,治療方法與癲狂相似。

常用的藥方有:三聖散、青州白丸子、滾痰丸、遂心丹、礬郁丸、控涎丹、抱膽丸、鎮心丹。

治療癲狂癇症,初期多痰者,先用三聖散來催吐;風盛伴有痰者,用青州白丸子;熱盛伴有痰者,用礞石滾痰丸;痰多且氣血壅滯者,用遂心丹;痰多且氣鬱者,用礬郁丸;痰多且受驚者,用控涎丹;無痰但神志恍惚,驚悸者,用鎮心丹或抱膽丸。這些都是成藥方劑。癇症發作時,可用艾灸百會穴,直到病情緩解為止,反覆發作就反覆灸治,直到痊癒。首次發作時,可用皂角水灌入鼻腔,使風涎從鼻、口中排出;若發作後涎液不止,可用鹽水服用來止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