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立齋外科發揮》~ 卷八 (7)
卷八 (7)
1. 傷損脈法
《內經》云:肝脈搏堅而長,色不青,當病墮。若搏因血在脅下,令人嘔逆。
《金匱》云:寸口脈浮微而澀,然當亡血,若汗出。設不汗出者,當身有瘡被刀斧所傷,亡血故也。
《脈經》云:金瘡出血太多,其脈虛細者生,數實者死。金瘡出血,脈沉小者生,浮大者死。砍刺出血不止者,其脈來大者七日死,滑細者生。從高顛仆,內有瘀血腹脹,脈堅強者生,小弱者死。破傷有瘀血在內,脈堅強實則生,虛小弱者死。若亡血過多,脈細小者生,浮大數實者死,皆為脈病不相應故也。
一婦人臀癰將愈,患破傷風,發熱搐搦,脈浮數,余以當歸地黃湯治之。彼不信,乃服發散敗毒藥,果甚,始信而服之,至數劑而痊。夫破傷風之症,須分表裡別虛實,不可一概治之。《原病式》云:夫破傷中風之由者,因瘡熱甚鬱結,而榮衛不得宣通,怫熱因之遍身,故多白痂,是時瘡口閉塞,氣難通泄,熱甚則生風,不已則表傳於裡者也。但有風熱微甚,兼化,故殊異矣。
大凡破傷中風,風熱燥甚,怫鬱在表,而裡氣尚平者,善伸數欠,筋脈拘急,時或惡寒,或筋惕而播,脈浮數而弦者,宜以辛熱治風之藥,開沖結滯;是與傷寒表熱怫鬱,而以麻黃湯辛熱發散者同也。凡用辛熱開衝風熱結滯,宜以寒藥佐之則良,免致藥中病而風熱轉甚也。如治傷寒發熱,用麻黃、桂枝,加黃芩、石膏、知母之類是也。
若世以甘草、滑石、蔥、豉寒藥,發散甚妙。若表不已,漸傷入里,里又未大甚,而脈在肌肉者,宜以退風熱開結滯之寒藥調之,或微加治風,辛熱亦得,猶傷寒在半表半裡,而以小柴和解之意也。若裡熱已甚,而舌強口噤,項背反張,驚搐惕搦,涎唾稠黏,胸腹滿塞,而或便溺閉結,或時汗出,脈洪數而弦也。
然出汗者,由風熱鬱甚於里,而表熱稍罷,則腠理疏泄,而心火熱甚,故汗出也,法宜除風散結,寒藥下之,後以退風熱開鬱結之寒藥調之,而熱退結散,則風自愈矣。凡治此,亦宜按摩導引及以藥干開牙關,勿令口噤,使粥藥得下也。
《病機》云:破傷風者,有因卒暴傷損風襲之間,傳播經絡,致使寒熱更作,身體反張,口噤不開,甚者邪氣入藏。有因諸瘡不瘥,榮衛俱虛,肌肉不生,瘡眼不合,邪亦能外入於瘡,為破傷風之候。有諸瘡不瘥,舉世皆言著灸為上,是為熱瘡,而不知火熱客毒,遂經諸變,不可勝數。
微則發熱,甚則生風而搐,或角弓反張,口噤目斜,亦有破傷,不灸而病,此者因瘡著白痂,瘡口閉塞,氣難通泄,故陽熱易為鬱結,熱甚則生風也。徐用誠云:此論所因有四:二者,因瘡口入風,似屬外因;一者因灸逐熱,似屬不內外因;一者因瘡口閉塞,內熱生風,似屬內因也。又云:破傷風證,古方藥甚論少,豈非以此疾,與中風同論,故不另立條目也。
白話文:
【傷損脈法】
《內經》提及:肝脈搏動堅硬且長,若皮膚顏色並未呈現青色,這可能是墮胎的預兆。假若脈搏強勁,且有血液積聚在脅下,會使人嘔吐。
《金匱》說到:寸口脈微弱且澀,這代表可能會流失大量血液,或出現汗出的情況。若沒有汗出,那可能身體某處有創傷,導致血液流失。
《脈經》指出:金瘡出血過多,脈象虛弱細微的人有生存機會,若脈象頻繁且強烈的,則可能瀕臨死亡。金瘡出血,脈象深沉微小的能存活,脈象浮現且大的可能無法度過危機。遭受刀斧傷害,出血不止,脈象大且有力的七天內可能喪命,脈象滑且細的有機會存活。從高處墜落,體內有瘀血導致腹部腫脹,脈象堅韌有力的能存活,脈象微弱的則可能面臨生命危險。創傷有瘀血在體內,脈象堅韌有力的可以存活,脈象虛弱的則可能無法度過危機。若血液流失過多,脈象細微的有生存機會,脈象浮現且強烈的可能無法度過危機,這都是因為脈象與病情不相應的緣故。
一位婦女臀部癰疽將要康復,卻不慎受到破傷風感染,開始發燒抽搐,脈象浮動且頻繁,我使用當歸地黃湯治療她。起初她並不相信,反而服用發汗解毒的藥物,結果病情更加嚴重,最後才接受我的治療,服用幾劑藥後病情獲得緩解。破傷風的病症,必須區分表裡,辨別虛實,不能一概而論。
《原病式》提到:破傷風是由於創傷熱度過高,導致氣血凝滯,氣血無法正常流通,身體因此產生熱氣,導致身上出現多處白痂,這是因為創口封閉,氣血無法順利排出,熱度升高就會產生風象,若不加以控制,就會從表面傳入體內。然而,風熱的程度各有不同,且會隨時間變化,所以病情會有所不同。
一般來說,破傷風患者若風熱燥熱程度較輕,且體內氣血尚未受到影響,會有頻繁伸展和打呵欠的行為,筋脈會感到緊繃,偶爾會感覺到寒冷,或肌肉顫抖,脈象浮動且頻繁且帶有弦感,這時應使用辛熱藥物治療風象,以疏通氣血凝滯。這與感冒表熱導致氣血凝滯,需使用麻黃湯辛熱發散的道理相同。使用辛熱藥物疏通風熱凝滯時,應同時搭配寒性藥物,以避免藥物作用過強,導致風熱更嚴重。例如,治療感冒發燒時,可以使用麻黃、桂枝,再搭配黃芩、石膏、知母等寒性藥物。
民間常用甘草、滑石、蔥、豉等寒性藥物治療破傷風,效果不錯。若病情持續,逐漸深入體內,體內氣血尚未受到嚴重影響,且脈象仍在肌肉層,應使用寒性藥物治療風熱凝滯,調節體內氣血,或稍微添加一些辛熱藥物,這就像治療半表半裡感冒時,使用小柴胡湯調節體內氣血一樣。若體內熱度過高,導致舌頭僵硬、口脣緊閉、頸部和背部僵硬、抽搐、口吐白沫、胸腹脹滿、大小便不通暢、脈象洪大且頻繁且帶有弦感。
然而,若患者出現大量出汗,這是由於風熱凝滯於體內,表面熱度稍減,導致毛孔開放,心臟熱度上升,所以會出現大量出汗。治療時,應先使用寒性藥物治療風熱凝滯,再使用寒性藥物調節體內氣血,待熱度下降,凝滯解除,風象自然會消失。治療時,還可以搭配按摩和導引,以及使用藥物開啓牙關,避免口脣緊閉,讓藥物能夠順利進入體內。
《病機》提到:破傷風有以下原因:一是由於突然受傷,風邪侵入,傳播到經絡,導致寒熱交替、身體僵硬、口脣緊閉,嚴重時甚至會影響臟器功能;二是由於創傷未癒合,氣血兩虛,肌肉無法生長,創口無法癒合,風邪也能從創口入侵,形成破傷風;三是由於創傷未癒合,世人普遍認為使用灸法是最佳治療方式,但實際上,這會導致熱毒侵入體內,導致病情惡化。
若創口出現白痂,創口封閉,氣血無法順利排出,容易導致氣血凝滯,熱度升高就會產生風象。徐用誠提到:破傷風有四種原因:一是創口受到風邪侵襲,屬於外因;二是使用灸法驅逐熱毒,屬於不內外因;三是創口封閉,體內熱度升高產生風象,屬於內因。破傷風的古方藥物很少,可能是因為這種疾病與中風相似,所以沒有單獨列出來。
只有河間的理論與傷寒表裡中三法相同,詳細描述了用藥方法。他提到,破傷風的原因有外傷引起的風邪侵入,也有因灸法和體內熱度所導致的,但與中風類似。中風患者通常可以存活多年,但破傷風患者一旦受到影響,通常會迅速死亡。這是因為中風可能發生在經絡、臟器或腑臟,但進入臟器的中風最難治療。破傷風患者,如果出血過多,或者創口早期封閉,瘀血無法排出,都是血液受到影響,屬於五臟所主導的疾病,所以這種風象所導致的傷害,雖然最初隻影響表面,但很快就會傳入臟器,導致患者死亡。
這種疾病可能是創口暴露在外,未能避免風寒侵襲而受到影響,也可能是創口封閉,無法避免風邪侵入,導致病情惡化。但大多數情況下,這是因為體內氣血虛弱,容易產生熱毒,所以容易受到影響。如果體內氣血充足,且沒有熱毒,即使受到創傷,也不會受到影響。
附方:
- 八珍湯:可用於潰瘍發熱門。
- 六君子湯:可用於作嘔門。
- 復元活血湯:可用於墜落或打擊導致的瘀血,流於脅下引起疼痛,或小腹疼痛,或痞悶,以及便毒,初期腫痛。
- 小柴胡湯:可用於治療破傷風。
- 四物湯:可用於瘰癧門。
- 復元通氣散:可用於乳癰門。
- 桃仁承氣湯:可用於治療傷損導致的瘀血,腹痛,發熱,或發狂,或便毒腫脹,疼痛便祕,發熱,都適用於此方。
- 玉真散(又名定風散):可用於治療破傷風,牙關緊閉,腰背反張,以及蛇犬咬傷。
- 隔蒜灸法:可用於發背門。
- 太乙膏:可用於腸癰門。
- 託裡散:可用於腫瘍門。
- 解毒散:可用於治療毒蛇、惡蟲或野獸咬傷,重者毒素進入腹部,眼睛黑,口脣緊閉,手腳僵硬。此藥物平和,不會傷害氣血,具有神奇的效果,不要輕視。
- 蘇合香丸:可用於方脈科氣門。
- 聖愈湯:可用於治療瘡瘍,膿水大量流出,或創口出血,心情煩躁不安,睡眠不佳,或五心煩熱。
- 獨參湯:可用於治療潰瘍,氣血極度虛弱,畏寒或發燒,或失血的症狀。
- 當歸地黃湯:可用於治療破傷風,氣血虛弱,發燒頭痛,此方能滋養氣血,驅除風邪,不論新舊破傷風都適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