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己

《立齋外科發揮》~ 卷七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8)

1. 痔漏(附便血脫肛)

雖然精氣血出於穀氣,惟大腸下血,以胃藥收功,以四君子湯、參耆白朮散,以枳殼散、小烏沉湯和之,胃氣一回,血自循經絡矣。腸風者,邪氣外入,隨感隨見,臟毒者,蘊積毒久而始見。又云:人惟坐臥風濕,醉飽房勞,生冷停寒,酒面積熱,以致榮血失道,滲入大腸,此腸風臟毒之所作也。挾熱下血,清而色鮮,腹中有痛;挾冷下血,濁而色暗,腹內略痛。

清則為腸風,濁則為臟毒。有先便而後血者,其來也遠;有先血而後便者,其來也近。世俗糞前糞後之說,非也!治法大要:先當解散腸胃風邪,熱則敗毒散,冷則不換金正氣散加川芎、當歸,後隨其冷熱治之。

一河間云:「起居不節,用力過度,則絡脈傷,陽絡傷則血外溢,血外溢則衄血。陰絡傷則血內溢,血內溢則便血。腸胃之絡傷,則血溢。腸外有寒,汁沫與血相搏,則併合凝聚,不得散而成積矣。又《內經》云:腸癖下膿血,脈弦絕者死,滑大者生。血溢身熱者死,身涼者生。諸方皆謂風熱侵於大腸而然,若飲食有節,起居有時,腸胃不虛,邪氣從何而入。

一婦人素患痔漏,每因熱則下血數滴,以四物湯加黃連,治之即愈。後為大勞瘡腫痛,經水不止,脈洪大,按之無力,此勞傷血氣火動而然也,用八珍湯加芩、連、蒲黃,二劑而止;後去蒲黃、芩、連,加地骨皮數劑而安。丹溪云:婦人崩中者,由臟腑傷損,衝任二脈,血氣俱虛,故也。

二脈為脈經之海,血氣之行,外循經絡衛營臟腑,若氣血調適,經下依時,若勞動過極,臟腑俱傷,衝任之氣虛,不能約制其經血,故忽然而下,謂之崩中暴下。治宜大補氣血之藥,舉養脾胃,微加鎮墜心火之藥治其心,補陰瀉陽,則自正矣。

一男子有痔漏,每登廁肛脫,良久方上,診其脈,細而滑,用補中益氣湯,三十餘劑,遂不再作。丹溪云:脫肛屬氣熱、氣虛、血虛、血熱。氣虛者補氣,參、耆、芎、歸、升麻。血虛者四物湯。血熱者涼血,四物湯加黃柏。肺與大腸為表裡,故肺臟蘊熱,則肛閉結。肺臟虛寒,則肛門脫出。

,有婦人產育用力,小兒久痢,亦致此。治之必須溫肺腑腸胃,久則自然收矣。

附方

秦艽蒼朮湯,治腸風痔漏,大小便秘澀。

秦艽,蒼朮(米泔水浸炒),皂角仁(燒存性),桃仁(各一錢半),黃柏(酒製),澤瀉,當歸尾(酒拌),防風(各一錢),檳榔(五分),大黃(炒,量入),作一劑,水二鍾,煎八分,空心服。

當歸郁李仁湯,治痔漏,大便結硬,大腸下墜出血,若痛,不能忍者。

當歸尾(酒拌),郁李仁,澤瀉,生地黃,大黃(煨),枳殼,蒼朮,秦艽(各一錢),麻子仁(一錢五分),皂角仁(一錢,另為細末),作一劑,水二鍾,煎八分,入皂角末,空心服。

白話文:

痔漏(附帶便血脫肛)

雖然精、氣、血都來自於食物的營養,但大腸出血時,可以用調理脾胃的藥物來收效。像是用四君子湯、參耆白朮散,或是枳殼散、小烏沉湯等方劑來調和,只要胃氣恢復正常,血自然就會按照經絡運行了。

所謂腸風,是指邪氣從外侵入,隨時可能發生;而臟毒,是指體內累積毒素很久才顯現出來。還有人說,人們因為久坐或久臥受風濕侵襲,或是酒醉飽食後行房,吃生冷食物導致體內寒氣停滯,或是飲酒後體內積熱,以致於血液運行失常,滲入大腸,這就是腸風和臟毒形成的原因。如果出血時帶有熱象,血色會比較鮮紅,且腹部會疼痛;如果出血帶有寒象,血色會比較暗濁,腹內則會稍微疼痛。

血色清澈,通常是腸風;血色混濁,通常是臟毒。如果先排便後出血,表示病程較久;如果先出血後排便,表示病程較短。世俗所謂的「糞前出血」或「糞後出血」的說法,是不正確的。治療原則大致如下:首先要疏散腸胃的風邪,有熱象就用敗毒散,有寒象就用不換金正氣散加上川芎、當歸。之後再根據寒熱情況來治療。

有一位醫家認為:「作息不正常,過度用力,會傷到脈絡,陽絡受傷,血就會外溢,導致流鼻血。陰絡受傷,血就會內溢,導致便血。腸胃的脈絡受傷,血也會外溢。腸外有寒氣,液體和血結合,就會凝結成塊,無法散開而形成積塊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腸道積膿血,脈象呈弦而斷絕的人會死,脈象滑大的人會活。出血又發熱的人會死,出血而身體涼的人會活。」很多醫書都說,這是因為風熱侵襲大腸所造成的。但如果飲食有節制,作息規律,腸胃不虛弱,邪氣又怎麼會侵入呢?

有一個婦人原本患有痔漏,每當體內有熱就出血數滴,用四物湯加上黃連治療就能痊癒。後來因為過度勞累導致瘡腫疼痛,月經不止,脈象洪大卻無力,這是因為勞累傷到血氣,導致火氣妄動所引起的。用八珍湯加上黃芩、黃連、蒲黃,服用兩劑就止住了出血;之後去除蒲黃、黃芩、黃連,加入地骨皮,服用數劑就痊癒了。丹溪認為:婦女崩漏,是因為臟腑受損,衝脈、任脈的氣血都虛弱所造成的。

衝脈、任脈是經脈的源頭,氣血的運行,外在循行於經絡,內在則維護臟腑的功能。如果氣血調和,月經就會按時來潮;如果過度勞動,臟腑都會受損,衝任之氣虛弱,就無法控制經血,導致經血突然大量流出,這就是崩漏。治療時應該用大補氣血的藥物,來調理脾胃,再稍微加入一些鎮定心火的藥物來治療心悸,補陰瀉陽,自然就能恢復正常了。

有一位男子患有痔漏,每次上廁所肛門都會脫出,過很久才能恢復原狀。診脈時,發現脈象細而滑,就用補中益氣湯,服用了三十多劑,就痊癒了。丹溪說:脫肛的原因有氣熱、氣虛、血虛、血熱。氣虛的,要補氣,用人參、黃耆、川芎、當歸、升麻等藥物。血虛的,用四物湯。血熱的,要涼血,用四物湯加上黃柏。肺與大腸是表裡關係,所以肺臟有熱,肛門就會閉塞;肺臟虛寒,肛門就會脫出。

有婦女因為生產用力,或是小孩長期腹瀉,也會導致脫肛。治療必須溫補肺腑腸胃,久了自然就會痊癒。

附方

秦艽蒼朮湯,治療腸風痔漏,大小便秘結。

藥材:秦艽、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後炒過)、皂角仁(燒存性)、桃仁(各一錢半),黃柏(用酒製過)、澤瀉、當歸尾(用酒拌過)、防風(各一錢),檳榔(五分),大黃(炒過,用量斟酌),將以上藥材加水兩碗,煎至八分,空腹服用。

當歸郁李仁湯,治療痔漏,大便乾硬,大腸下墜出血,疼痛難忍。

藥材:當歸尾(用酒拌過)、郁李仁、澤瀉、生地黃、大黃(煨過)、枳殼、蒼朮、秦艽(各一錢),麻子仁(一錢五分),皂角仁(一錢,另外研磨成細粉),將以上藥材加水兩碗,煎至八分,加入皂角粉,空腹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