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己

《立齋外科發揮》~ 卷七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3)

1. 懸癰

焮痛或發熱者,清肝解毒。腫痛者,解毒為主。腫痛小便赤澀者,肝經濕熱也,宜分利清肝。不作膿或不潰者,氣血虛也,宜補之。

一男子患此,焮痛發寒熱,以小柴胡湯加制甘草,二劑,少退;又制甘草四劑而消。大抵此症屬陰虛,故不足人多患之,寒涼之劑,不可過用,恐傷青氣,惟制甘草一藥,不損氣血,不動臟腑,其功甚捷,最宜用之不可忽也。

一男子腫痛,小便赤澀,以加減龍膽瀉肝湯加制甘草,二劑稍愈;以參、耆、歸、朮、黃柏、知母、制甘草,四劑而潰;更加以四物湯、黃柏、知母、參、耆、制甘草而痊。

一男子膿清不斂,內有一核,以十全大補湯加青皮、柴胡、制甘草,更以豆豉餅灸之,核消而斂。

一男子久而不斂,脈大而無力,以十全大補湯加五味子、麥門冬,灸以豆豉餅,月餘而愈。

一老人年餘不斂,診其脈,尚有濕熱,以龍膽瀉肝湯,二劑濕退;乃以托裡藥,及豆豉餅,灸之而愈。

一男子腫痛發熱,以小柴胡湯加黃連、青皮,四劑稍愈,更以加減龍膽瀉肝湯而消。

一男子腫痛未作膿,以加減龍膽瀉肝湯,二劑少愈;以四物湯加木通、知母、黃柏而消。

一男子膿熟不潰,脹痛,小便不利,急針之,尿膿皆利;更以小柴胡湯加黃柏、白芷、金銀花,四劑痛止,以托裡消毒散,數劑而愈。常見患者多不肯用針,待其自破,殊不知緊要之地,若一有膿,宜急針之,使毒外發,不致內潰。故前人云:凡瘡若不針烙,毒結無從而解,膿瘀無從而泄。

又云:宜開戶以逐之。今之患者,反謂地部緊要,而不用針,何其相違之遠矣!

一男子膿熟不潰,脈數無力,此氣血俱虛也,欲治以滋陰益血氣之劑,更針之,使膿毒外泄。彼不從,仍用降火敗毒藥,致元氣愈虛,後潰不斂,竟至不救。夫懸癰之症,原系肝腎二經,陰虛雖一於補,尤恐不治,況膿成而又克伐,不死何俟。

常治初起腫痛,或小便赤澀,先以制甘草一二劑及隔蒜灸,更飲龍膽瀉肝湯;若發熱腫痛者,以小柴胡湯加車前、黃柏、芎、歸;膿已成,即針之;已潰者,用八珍湯加制甘草、柴胡稍、炒黃柏、知母;小便澀而脈有力者,仍用龍膽瀉肝湯加制甘草;小便澀而脈無力者,用清心蓮子飲加制甘草;膿清不斂者,用大補之劑,間以豆豉餅灸之;久而不斂者,用附子餅灸之,並效。

附方

小柴胡湯(方見瘰癧門)

制甘草,治懸癰腫痛,或發寒熱,不問腫潰,並有神效。其法:每大甘草一兩,切三寸許,用澗水一碗,浸透,慢火炙乾,仍投前水浸透,再炙,將碗水炙乾為度,銼細,用無灰酒一碗,煎至七分,去渣,空心服。

加減龍膽瀉肝湯(方見下疳門)

白話文:

懸癰的治療方法,取決於病情不同而有所差異。

若患者感到腫痛伴隨發熱,應以清熱解毒為主。若只是腫痛,則著重解毒。若腫痛且小便赤澀,表示肝經濕熱,需同時利尿清肝。若腫痛但未化膿或潰爛,則表示氣血虛弱,需補益氣血。

案例一:一位男子患有懸癰,症狀為腫痛、發冷發熱,使用小柴胡湯加制甘草,兩劑後症狀略減,再服用四劑制甘草後痊癒。此類病症多因陰虛體質造成,故寒涼藥物不可過度使用,以免損傷正氣。制甘草藥性平和,不會損傷氣血或臟腑,療效迅速,是治療此病的理想藥物。

案例二:一位男子患有腫痛,且小便赤澀,使用加減龍膽瀉肝湯加制甘草,兩劑後稍有好轉;之後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蒼朮、黃柏、知母、制甘草四劑後,患處潰爛;最後再服用四物湯、黃柏、知母、人參、黃耆、制甘草而痊癒。

案例三:一位男子患處膿液清稀,且不易癒合,內部還有一個腫塊,使用十全大補湯加青皮、柴胡、制甘草,並用豆豉餅灸患處,腫塊消失,傷口癒合。

案例四:一位男子患處長期不癒合,脈象洪大而無力,使用十全大補湯加五味子、麥門冬,並用豆豉餅灸患處,一個多月後痊癒。

案例五:一位老人患病一年多仍未癒合,診脈發現仍有濕熱,使用龍膽瀉肝湯兩劑後濕熱消退;之後使用托裡藥物,並用豆豉餅灸患處而痊癒。

案例六:一位男子患有腫痛發熱,使用小柴胡湯加黃連、青皮,四劑後稍有好轉,之後使用加減龍膽瀉肝湯而痊癒。

案例七:一位男子患有腫痛,尚未化膿,使用加減龍膽瀉肝湯兩劑後稍有好轉;之後使用四物湯加木通、知母、黃柏而痊癒。

案例八:一位男子膿液已成,但尚未潰爛,且脹痛,小便不利,醫生採用針灸療法,使膿液和小便暢通;之後使用小柴胡湯加黃柏、白芷、金銀花四劑後疼痛止息,再服用托裡消毒散數劑痊癒。許多患者不願針灸,任其自行潰爛,殊不知及時針灸能使毒素排出體外,避免內部潰爛。古人云:「凡瘡若不針烙,毒結無從而解,膿瘀無從而泄。」又云:「宜開戶以逐之。」現代患者卻害怕針灸,這是完全錯誤的。

案例九:一位男子膿液已成,但尚未潰爛,脈象頻數而無力,表示氣血俱虛。應當使用滋陰益氣血的藥物,並配合針灸,使膿毒排出。這位患者未遵從醫囑,繼續服用降火敗毒藥物,導致元氣更加虛弱,最終潰爛不癒,甚至危及生命。懸癰本就與肝腎陰虛相關,即使要補益,也要謹慎,更何況已經化膿,再服用傷陰的藥物,後果不堪設想。

一般治療懸癰,初期腫痛或小便赤澀者,先用制甘草一到兩劑及隔蒜灸,再服用龍膽瀉肝湯;若伴隨發熱腫痛,則服用小柴胡湯加車前子、黃柏、川芎、當歸;膿已成形,則應針灸;已潰爛者,則使用八珍湯加制甘草、柴胡、炒黃柏、知母;小便澀滯且脈象有力者,仍用龍膽瀉肝湯加制甘草;小便澀滯且脈象無力者,則用清心蓮子飲加制甘草;膿液清稀不易癒合者,使用大補藥物,並間以豆豉餅灸患處;久治不癒者,則使用附子餅灸患處,皆有療效。

文中提到的藥方,例如小柴胡湯、加減龍膽瀉肝湯、四物湯、十全大補湯、豆豉餅、隔蒜灸、托裡消毒散、清心蓮子飲、八珍湯、附子餅等,其詳細配方可參考其他相關章節。 制甘草的製法亦有詳細說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