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立齋外科發揮》~ 卷五 (8)
卷五 (8)
1. 瘰癧
下品:治瘰癧、氣核、疔瘡、發背、腦疽諸惡證。
白明礬(二兩),白砒(一兩五錢),乳香(二錢五分),沒藥(二錢五分),牛黃(三分)
先將砒末入紫泥罐內,次用礬末蓋之,以炭灰煅令煙盡,取出研極細末,用糯米糊和為梃子,狀如線香,陰乾,紝瘡內三四次,年深者,六五次,其根自腐潰。如瘡露在外,更用蜜水調搽,幹上亦可。
益元散
滑石(煅,六兩),甘草(炙,二兩),上各另為末,和蜜,每服二錢,熱湯、冷水任下。
逍遙散,治婦人血虛,五心煩熱,肢體疼痛,頭目昏重,心忪頰赤,口燥咽乾,發熱盜汗,食少嗜臥,及血熱相搏,月水不調,臍腹脹痛,寒熱如瘧,及治室女血弱,榮衛不調,痰嗽潮熱,肌體羸瘦,漸成骨蒸。
當歸(酒拌),芍藥,茯苓,白朮(炒),柴胡(各一錢),甘草(七分),作一劑,水二鍾,煎八分,食遠服。
補中益氣湯(方見潰瘍發熱門)
治血分椒仁丸
椒仁,甘遂,續隨子(去皮,研),附子,郁李仁,黑牽牛,當歸,五靈脂(碎研),吳茱萸,延胡索(各五錢),芫花(醋浸,一錢),石膏,蚖青(十枚,去頭翅足,同糯米炒黃,去米不用),斑蝥(十個,糯米炒黃,去米不用),膽礬(一錢),人言(一錢),為末,麵糊為丸,如豌豆大。每服一丸,橘皮湯下。
此方藥雖峻利,所用不多,若畏而不服,有養病害身之患,常治虛弱之人,用之亦未見其有誤也。臨川陳良甫,集歷代明醫精義著論,為《婦人良方》,究陰陽,分血氣,條分縷析,用心精密,藥豈輕用者,慎勿疑畏。
治水分葶藶丸
葶藶(炒,另研),續隨子(去殼,各半兩,研),干筍末(一兩),為末,棗肉丸,如梧子大,每服七丸,煎匾竹湯下。如大便利者,減續隨子、葶藶各一錢,加白朮五錢。
又方:治經脈不利即為水,水流走四肢,悉皆腫滿,名曰血分。其候與水相類,醫作水治之非也,宜用此方。
人參,當歸,大黃(濕紙裹,三斗米下,蒸米熟,去紙,切炒),桂心,瞿麥穗,赤芍藥白茯苓(各半兩),葶藶(炒,別研,一錢),為末,煉蜜丸,如梧桐子大,空心米飲下十五丸至二三十丸,見《養生必用方》。
柏子仁丸,治月經短少,漸至不通,手足骨肉煩疼,日漸羸瘦,漸生潮熱,其脈微數。此由陰虛血弱,陽往乘之,少水不能滅盛火,火逼水涸,亡津液,當養血益陰。慎毋以毒藥通之,宜柏子仁丸、澤蘭湯主之。
柏子仁(炒、研),牛膝(酒拌),卷柏(各半兩),澤蘭葉,續斷(各二兩),熟地黃(用生者,三兩,酒拌蒸半日,忌鐵器杵膏),為末,入地黃膏,加煉蜜丸,梧子大,每服三十丸,空心米飲下。
白話文:
瘰癧
這個藥方屬於下品,可以治療瘰癧(淋巴結核)、氣核(頸部腫塊)、疔瘡、發背(背部癰疽)、腦疽等各種惡性病症。
藥材組成: 白明礬(二兩)、白砒(一兩五錢)、乳香(二錢五分)、沒藥(二錢五分)、牛黃(三分)
製作方法: 先將白砒磨成粉末放入紫砂罐內,再用白明礬粉末覆蓋,用炭火燒到冒煙結束。取出後研磨成極細粉末,用糯米糊調和成細條狀,像線香一樣,陰乾後塞入瘡口內,約三四次,病情較久的需要六五次,病根就會自行腐爛潰散。如果瘡口在體表,可以用蜂蜜水調和塗抹,乾敷也可以。
益元散
滑石(煅燒過,六兩)、甘草(炙烤過,二兩),分別研磨成粉末,混合後加蜂蜜調和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熱水或冷水送服皆可。
逍遙散
這個藥方治療婦女因血虛引起的五心煩熱(手心、腳心、胸口煩熱)、肢體疼痛、頭暈眼花、心悸臉紅、口乾咽燥、發熱盜汗、食慾不振嗜睡,以及因血熱引起的月經不調、肚臍腹部脹痛、忽冷忽熱像瘧疾,也治療未婚女子因血虛、氣血不調、痰多咳嗽、潮熱、身體消瘦,漸漸變成骨蒸病。
藥材組成: 當歸(用酒拌過)、芍藥、茯苓、白朮(炒過)、柴胡(各一錢)、甘草(七分),合為一劑,用水兩碗煎煮至剩八分,在飯後服用。
補中益氣湯(藥方詳見「潰瘍發熱」篇)
治血分椒仁丸
藥材組成: 椒仁、甘遂、續隨子(去皮,研磨)、附子、郁李仁、黑牽牛、當歸、五靈脂(搗碎研磨)、吳茱萸、延胡索(各五錢)、芫花(用醋浸泡過,一錢)、石膏、蚖青(十枚,去掉頭翅和腳,與糯米同炒至黃色,去米不用)、斑蝥(十個,與糯米同炒至黃色,去米不用)、膽礬(一錢)、人言(一錢),全部磨成粉末,用麵糊做成丸子,像豌豆大小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橘皮湯送服。
這個藥方雖然藥性峻猛,但用量並不多,如果因為害怕而不服用,反而會養病害身。常用於治療體虛的人,也沒見過有什麼錯誤。臨川的陳良甫,收集歷代名醫的精華著作,撰寫了《婦人良方》,研究陰陽,區分血氣,條理清晰,用心精密,用藥絕非輕率,請不要懷疑畏懼。
治水分葶藶丸
藥材組成: 葶藶(炒過,另外研磨)、續隨子(去殼,各半兩,研磨)、干筍末(一兩),全部研磨成粉末,用棗肉做成丸子,像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七丸,用煎煮過的扁竹湯送服。如果大便次數增多,就減少續隨子、葶藶各一錢,增加白朮五錢。
又一方: 治療因經脈不通暢導致水濕停滯,水液流竄到四肢,引起全身腫脹,這種情況稱為「血分」。它的症狀和水腫相似,但醫生如果當作水腫來治療就錯了。應該使用這個藥方。
藥材組成: 人參、當歸、大黃(用濕紙包裹,放入三斗米下蒸煮,米熟後取出,去掉紙,切片炒過)、桂心、瞿麥穗、赤芍藥、白茯苓(各半兩)、葶藶(炒過,另外研磨,一錢),全部研磨成粉末,用煉過的蜂蜜做成丸子,像梧桐子大小,空腹用米湯送服十五到三十丸,這個方子出自《養生必用方》。
柏子仁丸
這個藥方治療月經量少,甚至停經,手腳骨頭肌肉酸痛,身體日漸消瘦,漸漸出現潮熱,脈象微弱而數快。這是由於陰虛血弱,陽氣過盛所致,少量的陰液無法壓制過旺的陽火,火熱逼迫導致陰液耗竭。應該滋養血液,補益陰液,千萬不能用猛藥來疏通月經,應該以柏子仁丸和澤蘭湯為主來治療。
藥材組成: 柏子仁(炒過研磨)、牛膝(用酒拌過)、卷柏(各半兩)、澤蘭葉、續斷(各二兩)、熟地黃(用生的地黃,三兩,用酒拌勻後蒸半天,忌用鐵器搗成膏狀),全部磨成粉末,加入地黃膏,再加入煉過的蜂蜜做成丸子,像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用米湯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