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立齋外科發揮》~ 卷五 (6)
卷五 (6)
1. 瘰癧
豆豉餅(方見臂癰門)
二神丸(方見作嘔門)
隔蒜灸法(方見發背門)
針頭散,治一切頑瘡瘀肉不盡,及癧核不化,瘡口不合,宜用此藥腐之。
赤石脂(五錢),乳香,白丁香(各二錢),砒(生),黃丹(各一錢),輕粉,麝香(各五分)蜈蚣(一條,炙乾),上為末,搽瘀肉上,其肉自化。若瘡口小,或痔瘡,用糊和作條子,陰乾紝之。凡瘡久不合者,內有膿管,須用此藥腐之,兼服托裡之劑。
如神散,治瘰癧已潰,瘀肉不去,瘡口不合。
松香末(一兩),白礬(三錢),為末,香油調搽,干搽亦可。
神效栝蔞散(方見乳癰門)
六君子湯(方見作嘔門)
散腫潰堅湯,治馬刀瘡,堅硬如石,或在耳下,或至缺盆,或在肩上,或至脅下,皆手足少陽經證。及瘰癧發於頦,或至頰車,堅而不潰,乃足陽明經中證。或已破流膿水。
柴胡(四分),升麻(二分),龍膽草(酒炒,五分),連翹(三分),黃芩(酒炒,八分半),甘草(炙,三分),桔梗(五分),昆布(五分),當歸尾(酒拌),白芍藥(炒,各二分),黃柏(酒炒,五分),知母(酒炒,五分),葛根,黃連,三稜(酒拌微炒),廣木香(各三分),栝蔞根(五分),作一劑,水二鍾,煎八分,食後服。
散腫潰堅丸,即散腫潰堅湯,料為末煉蜜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七八十丸,食後滾湯送下。
四物湯,治血虛,或發熱,及一切血虛之證。
當歸(酒拌),川芎(各一錢五分),芍藥(炒),生地黃(各一錢),作一劑,水二鍾,煎八分,食遠服。
當歸龍薈丸,治瘰癧腫痛,或脅下作痛,似有積塊,及下疳便癰,小便澀,大便秘,或瘀血凝滯,小腹作痛。
當歸(酒拌),龍膽草(酒拌炒),梔子仁(炒),黃連,青皮,黃芩(各一兩),大黃(酒拌炒),蘆薈,青黛,柴胡(各五錢),木香(二錢五分),麝香(五分,另研),為末,炒神麯糊丸,每服二三十丸,薑湯下。
分心氣飲,治七情鬱結,胸膈不利,或脅肋虛脹,噎塞不通,或噫氣吞酸,嘔穢噁心,或頭目昏眩,四肢倦怠,面色痿黃,口苦舌乾,飲食減少,日漸羸瘦,或大腸虛秘,或病後虛痞。
木通,赤芍藥,赤茯苓,官桂,半夏(薑製),桑白皮(炒),大腹皮,陳皮(去白),青皮(去白),甘草(炙),羌活(各五分),紫蘇(二錢),作一劑,水二鍾,姜三片,棗二枚,燈心十莖,煎八分,食遠服。
四七湯(方見流注門)
生地黃丸,許白雲學士云:有一師尼,患惡風體倦,乍寒乍熱,面赤心煩,或時自汗。是時疫氣大行,醫見寒熱,作傷寒治之,大、小柴胡湯雜進,數日病劇。余診視之曰:三部無寒邪脈,但厥陰肝脈,弦長而上魚際,宜用抑陰之藥。遂用此方,治之而愈。
白話文:
瘰癧
- 豆豉餅:(做法參見臂癰篇)
- 二神丸:(做法參見作嘔篇)
- 隔蒜灸法:(做法參見發背篇)
- 針頭散: 用於治療各種頑固性瘡瘍、瘀肉無法消退、淋巴結核不化膿、瘡口無法癒合等情況,此藥能腐蝕壞死組織。 配方:赤石脂(25克),乳香、白丁香(各10克),生砒霜、黃丹(各5克),輕粉、麝香(各2.5克),蜈蚣(一條,烤乾)。 製法: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,塗抹在瘀肉上,瘀肉會自行腐蝕脫落。如果瘡口較小或用於痔瘡,可將藥粉與糊狀物混合製成細條,陰乾後塞入患處。如果瘡瘍久不癒合,內部有膿管,必須用此藥腐蝕,同時服用扶正補虛的藥物。
- 如神散: 用於治療瘰癧潰破後,瘀肉無法消退、瘡口難以癒合的情況。 配方:松香末(50克),白礬(15克),研磨成粉末,用香油調和塗抹,也可直接乾敷。
- 神效栝蔞散:(做法參見乳癰篇)
- 六君子湯:(做法參見作嘔篇)
- 散腫潰堅湯: 用於治療馬刀瘡(一種淋巴結核),其特點是堅硬如石,可能出現在耳下、鎖骨窩、肩部或脅肋下方,這些都是手少陽經的病症。也可用於治療瘰癧長在下巴或臉頰部位,堅硬而不潰破,這是足陽明經的病症。或用於瘰癧已潰破並流出膿液的情況。 配方:柴胡(1.2克),升麻(0.6克),龍膽草(酒炒,1.5克),連翹(0.9克),黃芩(酒炒,2.6克),甘草(炙,0.9克),桔梗(1.5克),昆布(1.5克),當歸尾(酒拌),白芍藥(炒,各0.6克),黃柏(酒炒,1.5克),知母(酒炒,1.5克),葛根,黃連,三稜(酒拌微炒),廣木香(各0.9克),栝蔞根(1.5克)。 製法:將以上藥材加水兩碗煎至八分,飯後服用。
- 散腫潰堅丸: 是散腫潰堅湯的濃縮版,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七八十丸,用溫開水送服,飯後服用。
- 四物湯: 用於治療血虛、發熱以及一切血虛引起的病症。 配方:當歸(酒拌),川芎(各4.5克),芍藥(炒),生地黃(各3克)。 製法:將以上藥材加水兩碗煎至八分,飯後稍晚服用。
- 當歸龍薈丸: 用於治療瘰癧腫痛,或脅肋部疼痛,感覺有腫塊,以及下疳、便癰、小便澀痛、大便秘結,或瘀血阻滯導致小腹疼痛。 配方:當歸(酒拌),龍膽草(酒拌炒),梔子仁(炒),黃連,青皮,黃芩(各50克),大黃(酒拌炒),蘆薈,青黛,柴胡(各25克),木香(12.5克),麝香(2.5克,另研)。 製法: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炒過的麥芽糊製成藥丸。每次服用二三十丸,用生薑湯送服。
- 分心氣飲: 用於治療因情緒不佳導致的胸膈不暢、脅肋脹痛、食道阻塞、打嗝吞酸、噁心嘔吐、頭暈目眩、四肢乏力、面色萎黃、口苦舌乾、食慾不振、逐漸消瘦、大腸虛秘,或病後虛弱等情況。 配方:木通,赤芍藥,赤茯苓,官桂,半夏(薑製),桑白皮(炒),大腹皮,陳皮(去白),青皮(去白),甘草(炙),羌活(各1.5克),紫蘇(6克)。 製法:將以上藥材加水兩碗,生薑三片,紅棗兩枚,燈心草十根,煎至八分,飯後稍晚服用。
- 四七湯:(做法參見流注篇)
- 生地黃丸: 許白雲學士說:有一位尼姑,患有惡風、身體倦怠、時而怕冷時而發熱、臉色潮紅、心煩意亂,或有時自汗。當時正值瘟疫流行,醫生看到寒熱症狀,就當作傷寒來治療,使用大柴胡湯、小柴胡湯等藥方,幾天後病情加重。我診視後認為,患者的三部脈象並無寒邪,而是厥陰肝脈弦長上行至魚際,應該用抑制陰虛火旺的藥物。於是使用此方,治癒了她的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