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筆花醫鏡》~ 卷一 (5)
卷一 (5)
1. 虛勞論治
虛勞之症,大症也。固由真陰虧損、虛火鑠金而然;而其始大半由於外感。感邪在肺,則作咳嗽;治失其宜,則咳不已。久咳則傷肺金;金傷不能生水,則腎水日枯、腎火日熾,上灼於肺。再復嗜色欲、受外邪,以竭其水,而虛勞成矣。
間有本元不足、思慮太過,而心血耗、心火旺、腎水乾、肺金痿者,其受病不同,及其成勞一也。此等症多見:吐血痰湧、發熱夢遺、經閉,以及肺痿肺疽、咽痛音啞、側臥、傳屍鬼注諸疾。
唯在屏棄一切,不近女色,調飲食,慎風寒,息嗔怒,靜養二三年。服藥可,不服藥亦可。自然生機徐轉,復其天和,非旦夕所能效也。
然既有症必有治,列方備擇,仍在其人之能自養耳。
咳嗽初起,用止嗽散加蘇梗以散之。如或不已,變生虛熱者,佐以團魚丸。若病勢漸深,更佐以月華丸。若吐血,先用四生丸,繼用生地黃湯、逍遙散之類。元氣虛:五味異功散。如氣血虛而發熱,八珍湯、人參養榮湯均可。咽痛:用百藥煎散。音啞:用通音煎。如遺精,用秘精丸。
經閉:澤蘭湯。至五臟虛損,則用補天大造丸。用藥之法,不過如斯而已。
此症十存一二,其能存者,皆自養之功,非藥力也。
白話文:
虛勞論治
虛勞是一種嚴重的疾病,根本原因在於真陰虧損,虛火灼傷身體。大多數情況下,它始於外感,例如感受風邪入侵肺部,引起咳嗽。如果治療不當,咳嗽就會持續不止,久咳會損傷肺金,肺金受損便不能滋養腎水,導致腎水日漸枯竭,腎火日益旺盛,向上灼傷肺部。再加上縱慾過度,以及再次感受外邪,進一步耗損腎水,最終導致虛勞形成。也有一些人因為先天不足、思慮過度,耗損心血,導致心火旺盛,腎水乾涸,肺金衰弱,雖然致病原因不同,但最終都導致虛勞。
這種疾病常見症狀包括吐血、痰多、發熱、遺精、月經閉止,以及肺痿、肺癰、咽喉疼痛、聲音嘶啞、喜歡側臥等,甚至會引發其他疾病。治療關鍵在於戒除一切不良嗜好,遠離女色,調養飲食,預防風寒,保持心平氣和,靜心修養兩三年。可以服用藥物,也可以不服用藥物,只要堅持自我保養,身體機能就會慢慢恢復,恢復健康狀態,但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。
既然有病,就一定有治療方法。以下列出一些方劑,供參考選擇,但最終的康復還是取決於病人自身的調養。
咳嗽初期,可用止嗽散加蘇梗來疏散風邪。如果咳嗽持續不止,轉變為虛熱,則可加用團魚丸。如果病情加重,再加用月華丸。如果吐血,先用四生丸,接著用生地黃湯、逍遙散等藥物。元氣虛弱,可用五味異功散。如果氣血虛弱且伴有發熱,則可用八珍湯、人參養榮湯。咽喉疼痛,可用百藥煎散;聲音嘶啞,可用通音煎;遺精,可用秘精丸;月經閉止,可用澤蘭湯;如果五臟都已經損傷,則可用補天大造丸。治療方法大致如此。能夠痊癒的病人,大多數都是靠自身調養的功勞,而非單純依靠藥物。
2. 疫痢瘧腫論治
疫痢瘧三症最多;腫最難治,故合提而論。
疫有由天時者;有由人染者。由天時則邪從經絡入,為頭痛、發熱、咳嗽、頸腫、發頤、大頭天行之類,用香蘇散、普濟消毒飲治之。由人染則邪從口鼻入,為憎寒壯熱、胸膈滿悶、口吐黃涎之類,用神朮散、藿香正氣散治之。
此兩路之邪,若傳入臟腑,漸至譫語腹脹、唇焦口渴者,宜治疫清涼散、承氣湯治之。總不越乎發散、解穢、清中、攻下四法而已。
痢症則生死所關,良由夏秋之際,暑熱在中,而為風寒生冷所遏,火不得舒,迫而為痢也。熱者為赤;寒者為白。熱傷血分者為赤;寒傷氣分者為白。初起時不宜妄攻,宜葛根治痢散以解之。餘邪未已,裡急後重,則用治痢奇方以清之。腹脹痛,有堅積,則用樸黃丸下之。日久脾虛,五味異功散加白芍、黃連、木香清補之。氣虛下陷者,補中益氣湯升提之。如邪穢塞胃,嘔逆不食者,開噤散啟之。此一定之治法也。
瘧則輕於痢矣。寒邪入內,陰陽相搏,初起寒熱往來,用香蘇散逐之;隨用小柴胡湯和之。三四發後,止瘧丹加白蔻仁、醋炒鱉甲以截之。久瘧元虛,六君子湯加柴胡補之。中氣下陷,補中益氣湯舉之。此易治也。
唯腫脹一症,目胞與足先腫者,水也。先腹大後四肢腫者,臌脹也。鼓脹症用和中丸;虛者白朮丸。水腫症四肢腫而腹不腫者,表也;腹亦腫者,里也。腰以上腫,邪在表也,宜汗,五皮飲加蘇葉、素艽、防風、荊芥。腰以下腫,邪在裡也,宜利小便,五皮飲加赤小豆、赤苓、澤瀉、車前、萆薢、防己。且煩渴便閉者,陽水,熱也,五皮飲加連翹、黃柏、黃芩。不煩渴者,陰水,寒也,五皮飲加附子、乾薑、肉桂。先腫而後喘,或但腫而不喘者,胃經蓄水也,五皮飲照前加減治之。若先喘而後腫者,腎經聚水也,金匱腎氣丸治之。此症最難收功,慎勿誤治。
更有中風後熱傷經絡,足不任地、腿腫脹痛者,此脈痿也,用蒼朮、黃柏、芩、連、冬、斛、當歸、地黃、苡仁、牛膝、寄生、萆薢、丹參之類。
又有腫痛在腳,名曰腳氣,風濕勝也,用檳榔、防己、秦艽、天麻、獨活、牛膝、桑枝、木瓜之類。
白話文:
疫痢瘧腫論治
疫痢瘧三種疾病最常見,腫脹最難治療,因此將它們放在一起討論。疫病有因天時引起者,也有因人傳染者。因天時引起者,邪氣從經絡入侵,症狀為頭痛、發熱、咳嗽、頸腫、腮腫、大頭瘟疫等,可用香蘇散、普濟消毒飲治療。因人傳染者,邪氣從口鼻入侵,症狀為畏寒、壯熱、胸膈滿悶、口吐黃涎等,可用神朮散、藿香正氣散治療。這兩種邪氣,
如果傳入臟腑,逐漸出現譫語、腹脹、口唇乾燥、口渴等症狀,宜用疫清涼散、承氣湯治療。總體來說,治療疫病不外乎發散、解毒、清熱、攻下四種方法。痢疾關係到生死,多發生在夏秋之際,暑熱內盛,又受風寒生冷之邪侵襲,導致火氣不得舒洩,而發為痢疾。熱證痢疾大便赤色,寒證痢疾大便白色;熱傷血分則大便赤色,寒傷氣分則大便白色。初期不宜妄加攻治,
宜用葛根治痢散來解表。餘邪未盡,裡急後重,則用治痢奇方來清熱。腹脹痛,有堅硬腫塊,則用樸黃丸攻下。久病脾虛,可用五味異功散加白芍、黃連、木香來清補。氣虛下陷者,用補中益氣湯來升提。如果邪氣阻塞胃腑,嘔逆不食,則用開噤散來開通。這是治療痢疾的確定方法。瘧疾比痢疾容易治療。寒邪入侵,
陰陽相搏,初期寒熱往來,可用香蘇散驅邪,再用小柴胡湯調和。三四次發作後,用止瘧丹加白蔻仁、醋炒鱉甲來截斷瘧疾。久瘧導致元氣虛弱,用六君子湯加柴胡來補益。中氣下陷,用補中益氣湯來提升。這是比較容易治療的。唯有腫脹這一症狀,眼瞼和腳先腫者,是水腫;腹部先腫,然後四肢腫者,是臌脹;鼓脹症用和中丸治療,虛弱者用白朮丸。
水腫,四肢腫而腹部不腫者,是表證;腹部也腫者,是裡證;腰以上腫,邪氣在表,宜用發汗法,五皮飲加蘇葉、秦艽、防風、荊芥;腰以下腫,邪氣在裡,宜用利小便法,五皮飲加赤小豆、赤苓、澤瀉、車前、萆薢、防己。且煩渴便秘者為陽水,熱證,五皮飲加連翹、黃柏、黃芩;不煩渴者為陰水,寒證,五皮飲加附子、乾薑、肉桂。先腫後喘,或只腫不喘者,是胃經蓄水;先喘後腫者,是腎經蓄水,用金匱腎氣丸治療。此症最難治愈,必須謹慎治療。還有中風後熱邪傷及經絡,足不能落地,腿腫脹疼痛者,這是脈痿,用蒼朮、黃柏、黃芩、連翹、黃連、天花粉、當歸、地黃、薏苡仁、牛膝、寄生、萆薢、丹參等藥。
還有腫痛在腳,稱為腳氣,是風濕盛行,用檳榔、防己、秦艽、天麻、獨活、牛膝、桑枝、木瓜等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