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筆花醫鏡》~ 卷一 (4)
卷一 (4)
1. 內傷外感雜治說
前言表裡虛實寒熱六字。病已盡在其中矣。而表裡之中。又有內傷外感之治焉。內傷者里症也。而有氣血痰鬱四字之分。外感者表症也。而有風寒暑濕燥火六字之別。再詳其治法。醫無餘蘊矣。
內傷,一曰氣。氣虛者四君子湯。若氣實而滯者。宜香蘇散、平胃散。二曰血。血虛者四物湯。若血實而凝者。宜手拈散。三曰痰。痰輕者二陳湯、六君子。若頑痰膠固。變生怪症。或停飲膈間。宜滾痰丸、小半夏加茯苓湯之類。四曰郁。凡喜怒憂思悲恐驚皆能致郁。郁小者越鞠丸、逍遙散。若五郁互結。腹膨腫滿。二便不通。宜神佑丸、承氣湯之類。此內傷之治也。
外感,一曰風。真中風是也。非表治中之偶感風寒也。風有中腑中臟中血脈之殊。中腑者與傷寒同。太陽用加味香蘇散。陽明用葛根湯。少陽用小柴胡湯。中臟者眩僕昏冒。痰聲如鋸。內有熱風寒風二種。熱閉則先用搐鼻散。次以牛黃丸灌之。便結脹用三花湯。冷脫則汗珠頭搖。以附子理中湯急救之。或三生飲。中血脈者。口眼喎斜。半身不遂。大秦艽湯加竹瀝、薑汁、鉤藤。二曰寒。傷寒是也。寒在表。則與風之中腑治同。寒入里。用附子理中湯法。詳傷寒論。三曰暑。暑輕者但煩渴。益元散足矣。暑重者汗喘昏悶。消暑丸灌之。寒包暑者。頭痛惡寒而煩渴。四味香薷飲加荊芥、秦艽。若暑天受濕而霍亂。藿香正氣散主之。更有乾霍亂症。吐瀉不得。俗名絞腸痧。粥飲入口即敗。危症也。陳香丸煎湯救之。四曰濕。或受潮。或食冷。面黃身重。平胃散治之。若黃疸則目溺色黃。茵陳大黃湯、茵陳五苓散、茵陳姜附湯。若發腫。五苓散、五皮飲。若滲入筋絡。肩背臂痛。用秦艽天麻湯、蠲痹湯。五曰燥。此症惟秋冬時久晴有之。而嗜鴉片者更易犯。其症鼻乾口渴咽痛。舌燥目火。便秘乾熱。不宜發表。宜用生地、天冬、麥冬、花粉、沙參、元參、歸身、梨藕蔗汁之類以潤之。六曰火。治法詳於前熱治中。更審其臟腑。投涼則得矣。然中寒則暴痛。中暑則猝悶。中濕則痰塞。中火則竅閉。皆能猝然昏倒。非中風而似中風。謂之類中。勿概作中風治。此外感之治也。
白話文:
內傷外感雜治說
前言提到表裡虛實寒熱六字,病症已盡在其中。表裡之中,又有內傷外感之治。內傷是裡證,分為氣血痰鬱四種;外感是表證,分為風寒暑濕燥火六種。詳細說明其治療方法,醫者便無所遺漏了。
內傷方面:
一、氣:氣虛者用四君子湯;若氣實而滯者,宜用香蘇散、平胃散。 二、血:血虛者用四物湯;若血實而凝者,宜用手拈散。 三、痰:痰輕者用二陳湯、六君子湯;若頑痰膠固,產生怪異症狀,或停留在膈間,宜用滾痰丸、小半夏加茯苓湯等。 四、鬱: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都可能導致鬱症。鬱症輕者用越鞠丸、逍遙散;若五種鬱症互相糾結,腹部膨脹腫滿,大小便不通,宜用神佑丸、承氣湯等。 以上是內傷的治療方法。
外感方面:
一、風:指的是真正的中風,而非表證中偶爾感受風寒。風邪可侵犯腑臟、臟器和血脈。侵犯腑臟者與傷寒相似,太陽經可用加味香蘇散,陽明經用葛根湯,少陽經用小柴胡湯。侵犯臟器者,症狀有頭暈目眩、昏迷、痰聲如鋸齒,其中又有熱風和寒風兩種。熱閉者先用搐鼻散,然後用牛黃丸灌服;若大便秘結脹滿,用三花湯;若寒邪導致脫症,出現汗出、頭搖,則需用附子理中湯急救,或用三生飲。侵犯血脈者,症狀有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,可用大秦艽湯加竹瀝、薑汁、鉤藤。 二、寒:傷寒就是寒邪所致。寒邪在表,治療方法與風邪侵犯腑臟的治療方法相同;寒邪入裡,則用附子理中湯,詳見《傷寒論》。 三、暑:暑邪輕者僅僅煩渴,用益元散即可;暑邪重者,汗出、喘息、昏迷,則需用消暑丸灌服。寒包暑者,頭痛、惡寒又煩渴,可用四味香薷飲加荊芥、秦艽。若夏天感受濕邪而導致霍亂,用藿香正氣散;若為乾霍亂,嘔吐瀉痢不止,俗稱絞腸痧,飲水入口即瀉,此為危症,需用陳香丸煎湯急救。 四、濕:可能是受潮濕或吃冷食所致,症狀為面色萎黃、身體沉重,用平胃散治療。若為黃疸,則眼睛和皮膚發黃,用茵陳大黃湯、茵陳五苓散、茵陳姜附湯;若發腫,用五苓散、五皮飲;若濕邪滲入筋絡,肩背臂痛,則用秦艽天麻湯、蠲痹湯。 五、燥:此症只在秋冬季節久晴時出現,嗜食鴉片者更容易患此症。症狀為鼻乾口渴、咽喉痛、舌燥、目赤、便秘、乾燥發熱,不宜發表,宜用生地、天冬、麥冬、花粉、沙參、元參、歸身、梨藕蔗汁等滋潤之品。 六、火:治療方法詳見前面熱證的治療,需仔細辨別其臟腑,採用清熱方法即可。然而,中寒則暴痛,中暑則猝悶,中濕則痰塞,中火則竅閉,這些都可能突然昏倒,雖然類似中風,但並非中風,稱為“類中風”,不可一概而論為中風治療。 以上是外感的治療方法。
2. 傷寒論治
傷寒之症。與春溫夏熱不同。溫熱症頭痛發熱。必不惡寒而口渴。若傷寒則異是。其症由表而入里。初起時邪在太陽膀胱經。則頭痛惡寒發熱。脈浮。宜加味香蘇散。或桂枝湯、麻黃湯、柴葛解肌湯。繼傳陽明胃經。則目痛鼻乾。唇焦不渴。宜葛根湯。再傳少陽膽經。則目眩耳聾。
胸滿脅痛口苦。寒熱往來。頭汗。脈弦。宜小柴胡湯。此三陽傳經之表症也。失治則傳入三陰矣。其傳入太陰脾經者。則腹滿痛。下利。脈沉。宜大柴胡湯。其傳入少陰腎經者。口燥咽乾。痛利清水。目不明。危矣。宜小承氣湯、大承氣湯。至傳入厥陰肝經者。小腹滿。舌卷囊縮。
厥逆。用大承氣湯。或有得生者。亦有不傳三陰而傳入太陽膀胱者。則口渴溺赤。宜五苓散。傳入陽明胃腑者。則譫語狂亂。燥渴便閉。轉失氣。自汗。不得眠。宜白虎湯、調胃承氣湯。以上為傳經傷寒。因寒化火也。其有初起寒邪直中三陰者。其症腹冷痛。吐清沫。利清穀。
蜷臥肢冷。囊縮吐蛔。舌黑而潤。脈沉細。此寒症也。中太陰脾。理中湯。中少陰腎。四逆湯。中厥陰肝。白通加豬膽汁湯。急投勿緩。此係醫中第一要症。故專論之。
白話文:
傷寒論治
傷寒的症狀,和春溫、夏熱不同。溫熱症頭痛發熱,一定不惡寒而口渴。但傷寒則不一樣。它的症狀是由表及裡發展。初期邪氣在太陽膀胱經,就會頭痛、惡寒、發熱,脈搏浮弱,宜用加味香蘇散,或桂枝湯、麻黃湯、柴葛解肌湯治療。接著傳到陽明胃經,就會眼睛痛、鼻子乾燥、嘴唇焦裂但不口渴,宜用葛根湯。再傳到少陽膽經,就會頭暈目眩、耳聾、胸悶脅肋疼痛、口苦、寒熱交替、頭部出汗、脈搏弦細,宜用小柴胡湯。這是三陽經傳變的表證。如果治療失當,就會傳入三陰經。
傳入太陰脾經,就會腹部脹滿疼痛、腹瀉、脈搏沉弱,宜用大柴胡湯。傳入少陰腎經,就會口乾咽燥、小便清澈疼痛、視力模糊,情況危急,宜用小承氣湯、大承氣湯。傳到厥陰肝經,就會小腹脹滿、舌頭捲縮、四肢厥冷,需用大承氣湯治療,或許能救活;也可能不傳入三陰,而直接傳入太陽膀胱經,就會口渴、小便赤黃,宜用五苓散。傳入陽明胃經,就會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、口乾舌燥、大便秘結、氣虛神衰、自汗、失眠,宜用白虎湯、調胃承氣湯。以上是經絡傳變的傷寒,都是寒邪化熱所致。
有些人在初期寒邪直接侵犯三陰經,症狀表現為腹部冷痛、嘔吐清水、腹瀉稀薄的米粥樣大便、蜷縮臥床、四肢冰冷、舌頭捲縮、嘔吐蛔蟲、舌頭黑而濕潤、脈搏沉細,這是寒邪的症狀。侵犯太陰脾經,用理中湯;侵犯少陰腎經,用四逆湯;侵犯厥陰肝經,用白通加豬膽汁湯。要緊急治療,不可延誤,這是醫學中最緊急的症狀,所以特別提出說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