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秋

《筆花醫鏡》~ 卷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)

1. 帶下

帶症有青黃赤白黑之分。亦不必分屬五臟。總之不外乎脾虛有濕而已。用五味異功散加扁豆、苡仁、山藥、澤瀉等。無不愈者。倘挾五色。則加本臟藥一二味亦可。若有熱。加黃柏、蓮心為得。

青色屬肝。異功散加柴胡、山梔。黃色屬脾。加石斛、荷葉、陳米。赤色屬心。加丹參、當歸。白色屬肺。倍加苡仁。黑色屬腎。加杜仲、續斷。

白話文:

帶下顏色有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之分,但不必拘泥於與五臟的特定對應關係。總而言之,帶下病症大多是因為脾虛濕盛所致。治療方法是用五味異功散,再加入扁豆、薏仁、山藥、澤瀉等藥材,幾乎都能痊癒。如果帶下呈現不同的顏色,可以再根據顏色所屬的臟腑,加一到兩種藥材。若帶下伴有發熱症狀,則可加入黃柏、蓮子心。

青色帶下屬於肝,可在五味異功散中加入柴胡、山梔子;黃色帶下屬於脾,可加入石斛、荷葉、陳米;赤色帶下屬於心,可加入丹參、當歸;白色帶下屬於肺,可增加薏仁的用量;黑色帶下屬於腎,可加入杜仲、續斷。

2. 嗣孕

求嗣之法別無他術。只有實心待人。廣行善事而已。男子葆精。女子調經。詩曰。婦人和平。則樂有子。男女有病。或氣血不足。隨症調理。無不得子者。至有孕之脈。左寸心脈動甚。為孕子之兆。心主血。心脈旺則血旺。故知有子。若兩尺脈旺。與兩寸迥別。亦為有子。若流利雀啄。

亦為孕脈。蓋經脈閉塞不行。故脈疾而歇至。此數月之胎也。或謂兩寸皆浮大。主生二男。兩手皆沉實。主生二女。若經斷三月。以川芎末煎艾湯。空心服之。腹內微動者。即胎也。葆精之道。首宜寡欲。次宜服藥。

真水虛而左尺無力者。六味丸合五子丸。或左歸丸。真火衰而右尺無力者。八味丸合五子丸。或右歸丸。兩尺俱無力者。十補丸合五子丸。精薄不凝者。六味丸合五子丸。加魚鰾、鹿角膠之屬。氣虛不能射遠者。贊育丹主之。

調經之法。見於月經篇。

血熱者。益母勝金丹加生地、丹皮。血寒者。益母勝金丹加肉桂。氣滯腹痛者。四物湯加延胡、香附、木香。或調經飲。氣虛者。四物湯加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。氣血並虛者。毓麟珠主之。

白話文:

求子方法沒有其他特殊技巧,只有誠心待人、廣行善事而已。男子要保養精氣,女子要調理月經。古詩說:「婦人平和,則樂有子。」男女若有疾病或氣血不足,就根據症狀調理,沒有不能生子的。懷孕的脈象,左寸(心脈)跳動得很厲害,是懷孕的徵兆。心主血,心脈旺盛則血氣旺盛,所以知道懷孕了。如果兩尺脈旺盛,與兩寸脈象明顯不同,也是懷孕的徵兆。如果脈搏跳動有力而迅速,像鳥啄食一樣,也是孕脈。這是因為經脈阻塞不通,所以脈象急促而間歇,這是幾個月胎兒的脈象。有人說兩寸脈都浮大,會生兩個男孩;兩手脈都沉實,會生兩個女孩。如果月經停止三個月了,可以用川芎粉末煎艾湯,空腹服用,如果腹內微微動,那就是胎兒了。

保養精氣的方法,首先要節慾,其次要服用藥物。

如果腎陰虛(真水虛)而左尺脈無力,就服用六味地黃丸配合五子衍宗丸,或左歸丸。如果腎陽虛(真火衰)而右尺脈無力,就服用八味地黃丸配合五子衍宗丸,或右歸丸。如果兩尺脈都無力,就服用十全大補丸配合五子衍宗丸。如果精氣稀薄不能凝固,就服用六味地黄丸配合五子衍宗丸,再加入魚鰾、鹿角膠等藥物。如果氣虛導致射精無力,就服用贊育丹。

調理月經的方法,請參考《月經篇》。

血熱者,服用益母草勝金丹,再加入生地、丹皮。血寒者,服用益母草勝金丹,再加入肉桂。氣滯腹痛者,服用四物湯,再加入延胡索、香附、木香,或服用調經飲。氣虛者,服用四物湯,再加入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。氣血都虛弱者,服用毓麟珠。

3. 胎前諸症

妊娠之月。宜節欲食淡。勿過勞。亦勿過佚。日常走動。以活其胎。屏絕嗔怒。以靜其性。自然易生易育。兒亦聰明多壽矣。然兒在腹中。為時又久。一切皆能致病。備舉其症。以示治法。

惡阻者。濁氣閉塞中脘。停痰眩暈。嘔吐滿悶。宜二陳湯加枳殼主之。脾虛者。六君子湯加蘇梗、砂仁、香附。

胎動不安者。起居不慎也。安胎飲主之。

胎漏者。經水忽下。血瀝盡則胎不保。四物湯加防風、黃芩主之。如血虛。加茯苓、阿膠、艾葉。氣虛下陷者。補中益氣湯。

子懸者。胎上逼也。紫蘇飲加減主之。更有氣逆而厥暈者。名曰子眩。其症甚危。亦用前藥。如脾虛挾痰者。六君子湯。

胎不長者。產母宿疾所致。五味異功散。或八珍湯主之。

子煩者。煩心悶亂也。四六兩月居多。火盛而煩。淡竹葉湯。若氣滯而悶。宜二陳湯加白朮、黃芩、蘇梗、枳殼。

子癇者。血虛受風。忽然口噤反張。其症最暴。受風者。羚羊角散定之。若怒動肝火者。佐以逍遙散。胎氣上逆者。佐以紫蘇飲。

子鳴者。小兒口中脫出胞乳。腹內哭聲也。須曲腰就地。如拾物狀。一二刻。疙瘩仍入兒口。即止。用四物湯加白朮、茯苓。以安胎氣。

子喑者。腎脈系舌本。為胎氣壅閉。故不能言。不須服藥。分娩後自能言矣。

小便不通者。小腸有熱也。四物湯加黃芩澤瀉主之。然有胞胎墜壓。胞系繚亂。點滴不通者。名曰轉胞。其禍最速。茯苓升麻湯主之。或服補中益氣湯。隨服而探吐之。

胎水腫滿者。名曰子腫。由胞胎壅遏。水飲不流所致。五皮飲加白朮、茯苓主之。脾虛不能制水者。六君子湯。

乳自出者。名曰乳泣。生子多不育。八珍湯補之。

熱病損胎者。病熱而胎損腹中也。古方用黑神散下之。或平胃散加朴硝五錢下之。更穩。產母面赤舌青。其子已損。若面青舌赤。母亦難全。慎哉。

小產者。未足月而欲生。總因勞傷所致。急用安胎飲以安之。既產而腹痛拒按者。瘀血也。當歸澤蘭湯主之。

小產後血不止。或煩渴面赤。脈虛微者。氣血大虛也。八珍湯加炮姜補之。若腹痛嘔瀉。脾胃虛也。香砂六君子湯加薑、桂。

白話文:

胎前諸症

懷孕期間,應該飲食清淡,節制房事,避免過度勞累或休息不足,適度活動以利胎兒發育,保持心情平和,避免動怒,這樣就能順利生產,孩子也會聰明長壽。然而,胎兒在母體內時間較長,許多因素都可能導致疾病,以下列出一些常見的症狀及其治療方法。

孕吐:因濁氣阻塞中脘(胃部),導致痰濁停滯,出現頭暈、嘔吐、胸悶等症狀,可用二陳湯加枳殼治療。脾虛:可用六君子湯加蘇梗、砂仁、香附治療。

胎動不安:多因起居不慎造成,可用安胎飲治療。

胎漏:妊娠期間出血,出血量大則胎兒難保,可用四物湯加防風、黃芩治療;若血虛,則加茯苓、阿膠、艾葉;若氣虛下陷,則用補中益氣湯。

子懸(胎位不正):胎兒位置過高,可用紫蘇飲加減治療。若伴隨氣逆、暈厥(子眩),病情危急,也用上述藥物,若脾虛兼痰濁,則用六君子湯。

胎兒發育不良:多因孕婦本身有宿疾,可用五味異功散或八珍湯治療。

子煩(妊娠煩躁):懷孕四到六個月較為常見,熱盛則煩躁,可用淡竹葉湯;若氣滯則胸悶,可用二陳湯加白朮、黃芩、蘇梗、枳殼。

子癇(妊娠高血壓疾病):血虛受風,突然口噤,反張,病情兇險,受風者用羚羊角散;若因怒氣傷肝,則加用逍遙散;胎氣上逆,則加用紫蘇飲。

子鳴(胎兒哭聲):胎兒哭聲從母體腹部傳出,應彎腰,狀似拾物,片刻後哭聲即止。可用四物湯加白朮、茯苓安胎。

子喑(胎兒不出聲):因腎脈與舌根相連,胎氣阻塞,故不能發聲,無需服藥,分娩後自然會發聲。

小便不通:小腸有熱,可用四物湯加黃芩、澤瀉治療;若因胎盤壓迫,尿道阻塞(轉胞),病情危急,則用茯苓升麻湯,或服補中益氣湯,並輔助催吐。

胎水腫脹(子腫):因胎盤阻塞,水液不能排出,可用五皮飲加白朮、茯苓;若脾虛不能運化水液,則用六君子湯。

乳汁自溢(乳泣):多見於多產婦女,可用八珍湯補益。

熱病損傷胎兒:因高燒損傷胎兒,可用黑神散,或平胃散加朴硝治療。產婦面色潮紅、舌頭青紫,則胎兒已受損;若面色青紫、舌頭潮紅,則產婦也危急,需格外小心。

小產:妊娠不足月而流產,多因勞傷所致,需立即服用安胎飲;產後腹痛拒按,為瘀血,可用當歸澤蘭湯治療。

小產後出血不止,或煩渴、面色潮紅、脈象虛弱,為氣血兩虛,可用八珍湯加炮姜;若腹痛、嘔吐、腹瀉,則為脾胃虛弱,可用香砂六君子湯加薑、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