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筆花醫鏡》~ 卷四 (1)
卷四 (1)
1. 卷四
2. 女科證治
天台程鍾齡女科一卷。悉從諸大家論說中斟酌盡善而出之。字字毫髮無憾。並無近世臨證指南等纖巧習氣。故依治每收實功。茲卷大半宗此。以為女科正範。此外諸症。與方脈同治者。概不贅敘。
白話文:
天台程鍾齡所著的女科醫書,內容精選自歷代名家論述,力求完善,字句都經過仔細推敲,沒有現代流行的簡便速成的風格,因此治療效果都非常實在。本書大部分內容都遵循這個原則,可作為婦科治療的典範。其他症狀,如果治療方法與脈象都與本書已述內容相同者,就不再贅述了。
3. 婦女證論
婦女之症,不肯對人言,與小兒之不能自言,其難治一也。醫家又未便逐細詢間,則更暗中摸索矣。然,大要不離乎中情鬱結者近是。蓋婦女陰嗇之性,識見拘墟;一有逆意,即牢結胸中,又不能散悶於外;則鬱久而成病矣。主治之法:審無外感內傷別症,唯有養血疏肝四字。用四物湯、逍遙散之類,可以得其八九。其一切雜症,與方脈同治;茲不贅敘。若胎前產後,此生死交關處;詳敘於後,慎勿忽諸。
白話文:
婦女疾病,她們通常不願向他人訴說,這與小孩子無法表達自身病情一樣,都非常難以治療。醫生也不方便仔細詢問,只能暗中摸索病因。但大多數情況下,都與心中鬱結的情緒有關。因為婦女天性陰柔內斂,見識有限,一旦心中有不快,就會憋在心裡,又無法向外抒發,久而久之就會生病。治療方法是,確認沒有外感或內傷等其他疾病,只要著重「養血疏肝」四字即可。
使用四物湯、逍遙散等方劑,就能收到很好的療效。其他各種婦科雜症,治療方法與方劑脈象都相同,在此就不多贅述了。至於懷孕前後,這是攸關生死的重要時刻,我會在後面詳細說明,絕對不可輕忽。
4. 室女
室女天癸未至,有病從幼科論。天癸既行,則與婦人同治矣。然其神完氣足,經水應無愆期。其有時經閉者:若非血海乾枯;必其經脈逆轉。血枯則內熱咳嗽,漸成怯症;經逆則為吐為衄,血必妄行。皆非輕候也,須速治之。如或經水適來,偶阻溺竅,則小便不通,腹脹欲死。急宜通其經而便自利。用調經飲。
白話文:
少女尚未來月經,如有疾病,應按照小兒科的療法治療。等到月經來潮後,則與成年婦女同等看待。但是,如果少女氣血充足,月經應當規律,如果偶爾月經停止,如果不是因為血海枯竭,必定是經脈逆行。血海枯竭會導致內熱咳嗽,逐漸形成虛弱的症狀;經脈逆行則會出現嘔吐或鼻出血,血液運行失常,這些都不是輕微的症狀,必須迅速治療。如果月經剛好來潮,卻阻塞了小便的通道,導致小便不通,腹部脹痛難忍,快要死掉一樣,必須緊急疏通經脈,小便自然就會通暢。此時可以使用調經的湯藥。
5. 月經
經者,常也。月行有常度,經水有常期,其愆乎常者,皆病也。
方書以趲前為熱,退後為寒,此說亦難盡信。要之,察其色,總以紅為正。其變為紫黑者,熱也;黃如米泔者,濕也;淺淡紅白者,虛也。或成塊而紫黑,色黯者,寒凝也;成塊而紫黑,色明者,熱結也。將行而腹痛拒按者,氣滯血凝也;既行而腹痛喜按者,氣虛血少也。經前發熱者,為血熱;經後發熱者,為血虛。腹脹者,為氣滯;腹痛者,為血滯;泄瀉者,是脾虛;溏瀉者,是寒濕。凡逆行上溢而吐衄,錯行下流而暴崩,皆屬血熱妄行,而亦有絡脈傷損,瘀積肝旺所致。若經水過多者,色淡為虛,色深為熱。或兼赤白帶而下者,臭者為濕熱,腥者為寒濕。
血枯與經逆者,並用益母勝金丹加牛膝主之。經阻溺竅者,調經飲並澤蘭湯主之。經水紫黑者,生地四物湯加丹參、丹皮、益母草;淡紅者,八珍湯主之;黃如米泔者,六君子湯加苡仁、扁豆;寒凝成塊者,四物湯加桂心、牛膝;熱結成塊者,生地四物湯加丹參、丹皮、益母草;氣血凝滯而作痛脹者,調經飲或四物湯加延胡、香附、木香;氣虛血少,而或痛或熱者,四物湯加人參、白朮;泄瀉溏利者,六君子湯主之;血熱而上下妄行者,四物湯加丹皮、阿膠、黃芩、黑山梔;絡脈傷而妄行者,或喜怒,或過勞,八珍湯主之;瘀血積則血不歸經,獨聖丸主之;肝火旺不能藏血者,逍遙散主之。
其兼赤白帶者,五苓散加減治之。
白話文:
月經的運行應當規律,每月來潮時間和經血量都應當穩定。若出現異常,便是疾病。古籍中認為,月經提前是熱證,推遲是寒證,但這說法並非完全可靠。總體而言,觀察經血顏色,以紅色為正常。顏色變為紫黑色是熱證;顏色像米湯一樣發黃是濕證;顏色淺淡發白是虛證;經血成塊且顏色紫黑黯淡是寒凝;經血成塊且顏色紫黑明亮是熱結。
月經將要來潮時,腹部疼痛且拒按,是氣滯血凝;月經來潮後腹部疼痛但喜按,是氣虛血少。經期前發熱是血熱;經期後發熱是血虛;腹部脹滿是氣滯;腹部疼痛是血滯;大便稀泄是脾虛;大便溏瀉是寒濕。經血逆行向上而嘔吐出血、鼻出血,或經血錯行向下而大量出血(暴崩),都是血熱妄行,也可能是絡脈受損、瘀血積聚、肝火旺盛所致。
經血過多,顏色淡是虛證,顏色深是熱證。如果同時伴有赤白帶下,帶下有臭味是濕熱,帶下有腥味是寒濕。經血乾枯或月經逆行,可用益母勝金丹加牛膝治療。月經阻滯導致小便不利,可用調經飲和澤蘭湯治療。經血紫黑色,用生地四物湯加丹參、丹皮、益母草;經血淡紅色,用八珍湯;經血黃如米湯,用六君子湯加苡仁、扁豆;寒凝成塊,用四物湯加桂心、牛膝;熱結而成塊,用生地四物湯加丹參、丹皮、益母草;氣血凝滯導致疼痛脹滿,用調經飲或四物湯加延胡、香附、木香;氣虛血少伴有疼痛或發熱,用四物湯加人參、白朮;泄瀉溏薄,用六君子湯;血熱導致經血逆行,用四物湯加丹皮、阿膠、黃芩、黑山梔;絡脈受損導致經血逆行,可能是由於喜怒或過度勞累所致,用八珍湯治療;瘀血積聚導致經血不歸經,用獨聖丸治療;肝火旺盛不能藏血,用逍遙散治療;同時伴有赤白帶下,用五苓散加減治療。
6. 肝氣
肝氣者,婦女之本病。婦女以血為主,血足則盈而木氣盛,血虧則熱而木氣亢。木盛木亢,皆易生怒,故肝氣唯婦女為易動焉。然怒氣泄則肝血必大傷,怒氣鬱則肝血又暗損。怒者,血之賊也。其結氣在本位者,為左脅痛;移邪於肺者,右脅亦痛;氣上逆者,頭痛、目痛、胃脘痛。
氣旁散而下注者,手足筋脈拘攣、腹痛、小腹痛、瘰癧、乳岩、陰腫、陰癢、陰挺諸症。其變病也不一,隨症而治之。
左脅痛,肝氣不和,柴胡疏肝散。若七情鬱結,用逍遙散、解恨煎。右脅痛,用推氣散。如肝燥而皮泡脹痛者,栝蔞散。頭痛者,痛或連眉稜骨、眼眶,逍遙散主之。目痛者,蒺藜湯加柴胡、山梔。胃脘痛者,沉香降氣散、柴胡疏肝散並主之。手足筋脈拘攣者,肝氣熱也,五痿湯加黃芩、丹皮。
腹痛者,木乘土也,芍藥甘草湯主之。小腹痛者,疝瘕之氣,橘核丸主之。
瘰癧者,血燥有火也,消瘰丸散之,兼服逍遙散。乳岩者,逍遙散、歸脾湯二方間服。陰腫、陰癢、陰挺諸症,逍遙散主之,甚則龍膽瀉肝湯。
白話文:
肝氣是婦女常見的疾病根本。婦女以血為本,血氣充足則氣血旺盛,肝氣也較盛;血虛則容易出現肝氣亢盛,肝氣過盛或亢盛都會容易發怒。因此,婦女更容易肝氣紊亂。然而,發怒會嚴重損傷肝血,即使怒氣鬱結不發洩,也會暗中損傷肝血,所以怒氣是損傷血液的元凶。
肝氣鬱結在肝臟部位,會導致左脅疼痛;如果邪氣犯肺,則右脅也會疼痛;肝氣逆上則會頭痛、目痛、胃痛。
肝氣散佈到下焦,則會出現手腳筋脈拘攣、腹部疼痛、小腹部疼痛、瘰癧(頸部淋巴結腫大)、乳房腫塊、陰部腫脹、瘙癢、陰道膨出等各種症狀,其病變情況各不相同,需根據具體症狀治療。
左脅痛是肝氣不和,可用柴胡疏肝散治療;若因七情鬱結導致,則用逍遙散或解鬱湯。右脅痛則用推氣散。如果肝燥導致皮膚起泡脹痛,則用栝蔞散。頭痛,尤其疼痛蔓延至眉毛、太陽穴、眼眶者,用逍遙散。目痛則用蒺藜湯加柴胡、山梔子。胃痛則用沉香降氣散或柴胡疏肝散。手腳筋脈拘攣是肝氣熱盛,可用五痿湯加黃芩、丹皮。
腹部疼痛是肝木克脾土,用芍藥甘草湯。小腹部疼痛是疝氣或腫塊,用橘核丸。
瘰癧是血燥有熱,用消瘰丸,並服用逍遙散。乳房腫塊則逍遙散和歸脾湯交替服用。陰部腫脹、瘙癢、膨出等症狀,用逍遙散,嚴重者則用龍膽瀉肝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