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秋

《筆花醫鏡》~ 卷二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9)

1. 小腸部

(手太陽屬腑)

小腸者。受盛之官。化物出焉。其上口即胃下口。水穀由此而入。其下口即大腸上口。此處泌別清濁。俾水液注入膀胱。滓穢流入大腸。是腑中之有鑑別者。故與心相表裡。脈附於膀胱而在左尺。小腸無表症。皆屬於里。

小腸虛。左尺脈必細軟。其症為溺赤短。為腰痛。

溺赤短者。水不勝火也。生地黃湯主之。腰痛者。水不足也。六味地黃丸主之。

小腸實。左尺脈必洪弦。其症為小腸氣。為交腸。

小腸氣者。氣滯下焦。臍下轉痛。失氣則快也。橘核丸主之。交腸者。陰陽拂逆。大小腸交也。五苓散主之。

小腸寒。左尺脈必遲。其症為咳嗽失氣。

咳嗽失氣者。小腸嗽也。止嗽散加芍藥主之。

小腸熱。左尺脈必數。其症為溺澀溺短。

溺澀溺短者。濕熱壅滯也。導赤散主之。

小腸部藥隊

〔補小腸猛將〕生地

〔瀉小腸猛將〕木通〔次將〕瞿麥、海金沙、川楝子、苡仁、赤芍、赤茯苓、燈草

小腸部列方

生地黃湯,六味地黃丸,五苓散,止嗽散(俱見卷一),導赤散(見心部),橘核丸(見肝部)

白話文:

小腸是負責吸收和轉化的器官,食物從胃進入小腸,小腸將食物消化吸收後,將精華部分送往膀胱,而糟粕則送往大腸。小腸具有鑑別清濁的功能,與心臟經絡相通,其脈象反映在左寸脈(尺脈)。小腸沒有表面的症狀,病症都屬於裡證。

小腸虛弱,左寸脈會細弱無力,症狀表現為尿液顏色深紅且尿量少、腰痛。尿液顏色深紅且尿量少是因為體內陰液不足,可用生地黃湯治療;腰痛是因為體液不足,可用六味地黃丸治療。

小腸實熱,左寸脈會洪大有力,症狀表現為小腸疝氣和腸絞痛。小腸疝氣是因為氣體滯留在下焦,導致臍下疼痛,放屁後會感到舒服,可用橘核丸治療;腸絞痛是因為陰陽失調,大小腸氣機逆亂,可用五苓散治療。

小腸受寒,左寸脈會遲緩,症狀表現為咳嗽氣短。咳嗽氣短是小腸受寒引起的咳嗽,可用止嗽散加芍藥治療。

小腸積熱,左寸脈會快速,症狀表現為排尿困難且尿量少。排尿困難且尿量少是因為濕熱阻滯,可用導赤散治療。

小腸的常用藥物:

補益小腸的藥物:生地黃

瀉小腸的藥物:木通(主將),瞿麥、海金沙、川楝子、薏苡仁、赤芍藥、赤茯苓、燈心草(次將)

小腸相關處方:

生地黃湯、六味地黃丸、五苓散、止嗽散、導赤散、橘核丸(各方藥物組成請參考原文)

2. 三焦部

(手少陽屬腑)

三焦者。人生三元之氣。臟腑空處是也。上焦心肺居之。中焦脾胃居之。下焦肝腎膀胱大小腸居之。其氣總領臟腑營衛經絡。內外左右上下之氣。三焦通則竟體調和。斯其職已。

三焦之病。屬於臟腑。並無另立病名。

三焦部藥隊

〔補三焦猛將〕淫羊藿、黃耆

〔瀉三焦猛將〕青皮、木香〔次將〕柴胡、香附

〔溫三焦次將〕烏藥、白豆蔻、胡桃

〔涼三焦次將〕山梔、麥冬、黃柏、地骨、青蒿、連翹

白話文:

三焦是人體三種元氣運行的空間,也是臟腑之間的空隙。上焦包含心肺,中焦包含脾胃,下焦包含肝、腎、膀胱、大小腸。三焦之氣統率著人體臟腑、營氣、衛氣、經絡以及內外、左右、上下等各方面氣機的運行。三焦通暢,則全身氣血調和,這就是它的主要功能。

三焦的病症,實際上是屬於其他臟腑的病變,並沒有獨立的三焦疾病名稱。

三焦藥物分類:

補三焦藥:淫羊藿、黃耆

瀉三焦藥:青皮、木香;次要瀉三焦藥:柴胡、香附

溫三焦藥:烏藥、白豆蔻、胡桃

涼三焦藥:山梔、麥冬、黃柏、地骨皮、青蒿、連翹

3. 心包絡部

(手厥陰屬腑)

心包絡者。即膻中。與心相附。居膈上。代君行事。臣使之官。喜樂出焉。其見證有手中熱。心中大熱。面黃目赤。心中動諸端。而要之包絡之病。即心部之病也。言心不必更言包絡矣。

白話文:

心包絡,就是膻中穴所在的部位,與心臟相連,位於膈膜之上。它像臣子一樣輔佐君主(心臟)行事,喜樂之情由此而生。心包絡的病症表現為手掌發熱、心口發熱、面色發黃眼紅、心中煩躁不安等。總而言之,心包絡的疾病,也就是心臟的疾病,提到心臟就不必再提心包絡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