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筆花醫鏡》~ 卷三 (1)
卷三 (1)
1. 卷三
2. 兒科證治
3. 兒科論治
小兒之病,百倍難於方脈。其疾痛疴癢不能自言,旁人又不能代言,全恃醫家以意揣之。揣之不合,殺人易於反掌。即揣得其當,而小兒純陽之體,易虛易實;藥一過分,變幻百端。此非絕頂聰明、好學深思、心知其意者,未易勝任也。
至於護惜之深,姑息之至;則飽暖失宜、果物恣食、畏苦廢藥,或求速雜投。則又非醫家之咎矣。
然揣之之法,不過辨其表裡虛實寒熱。其法與方脈無異。其症亦與方脈同。方脈中之病,小兒亦無不有也。
故不能兒科者,或能治方脈;不能方脈者,必不能治兒科。
白話文:
兒科疾病的診治,比成人疾病困難百倍。小孩生病時,無法清楚表達疼痛、疾病和不適,旁人也無法替他們說明病情,全靠醫生憑經驗推測。如果推測錯誤,輕易就能造成死亡;即使推測正確,由於小兒體質屬純陽,容易虛弱也容易強盛,藥物用量稍有過度,就會產生各種變化。因此,除非是極其聰明,好學不倦,用心揣摩病情的人,否則很難勝任小兒科醫生的工作。至於過度呵護、遷就孩子,導致孩子飲食起居不規律,任意食用水果,害怕吃苦藥,或要求快速見效而胡亂服用各種藥物,這些就不是醫生的錯了。然而,推測病情的方法,不過是辨別表裡、虛實、寒熱,方法和治療成人疾病相同,小兒的病症也和成人疾病相似。成人會有的病,小孩也都會有。所以,不懂得治療兒科疾病的人,或許能治療成人疾病;但不懂得治療成人疾病的人,一定無法治療兒科疾病。
4. 初生保治
初生三朝,即用三黃湯解其胎毒。服三四日後,每日投金銀花湯,至彌月而止。可保其痘稀,而少瘡疹之患。若遇寒冬之月,或小兒體寒質薄,則專用金銀花湯亦可。
彌月間聲直髮搐,撮口臍風,是胎風也。俗名腹裡驚。因其母肝氣素郁,兒稟受之;再浴時、斷臍時,或有進風。得外風則內風動。此症發之太早。泣不出聲,泣而無淚者,皆難治。治法:痰盛者先治痰;火盛者先清火;或用益黃散治之。視其牙齦有泡,急以綿裹指擦破之,用青黛、冰片,略塗口內為妙。
至三歲以前,形質微弱,無脈可憑,但察其脈之強弱緩急而已。須更審其食指寅卯辰三關。男左女右。食指近手第一節為寅關;次節為卯關;上節為辰關。凡兒有病,必有脈紋外現。如現紋在寅關,不過卯關者易治;連卯關者難治;過辰關者更難治。若一條紋,從寅關直透卯透辰者必死。其紋青色為風;紫為瀉利;青紫為肝木乘脾;紅則為熱。合之唇舌面色,亦可得其大概也。
三歲後六七至為平脈;四五至為寒;九十至為困。脈弦急為氣不和;沉緩為傷食;促結為虛驚;浮為風;沉細為寒。脈亂者不治。
白話文:
初生嬰兒三天後,就用三黃湯來解胎毒。服用三四天後,每天服用金銀花湯,直到滿月為止。這樣可以預防痘疹,減少瘡疹的困擾。如果遇到寒冬,或嬰兒體質虛弱,則可以直接使用金銀花湯。滿月期間,如果嬰兒出現聲音嘶啞、抽搐、嘴巴歪斜、肚臍發炎等症狀,這是胎風,俗稱「腹裡驚」,因為母親肝氣鬱結,孩子遺傳了這種體質,也可能是因為斷臍時受了風寒。
外風入侵會導致內風加劇,此症狀若太早出現,哭泣不出聲或哭泣無淚,都難以治療。治療方法:痰多的先治痰,火盛的先清火,也可以使用益黃散治療。如果牙齦上有泡,要迅速用棉花裹住手指擦破,再塗抹些許青黛、冰片於口中。三歲以前的嬰兒,身體虛弱,脈象難以憑藉,只能觀察脈搏的強弱緩急。更要仔細觀察食指寅卯辰三關的脈象(男左女右,食指近手的第一節為寅關,次節為卯關,最上節為辰關)。嬰兒生病,必有脈紋外現。如果脈紋只在寅關,或不超過卯關,則容易治療;連到卯關則難治;超過辰關則更難治;如果一條脈紋從寅關一直貫穿卯關到辰關,則必死。脈紋青色代表風寒,紫色代表瀉痢,青紫色代表肝木克脾,紅色代表熱症。結合唇舌面色,也能大致判斷病情。
三歲之後,脈搏六七十次為正常,四五十次為寒,九十次以上為虛弱。脈象弦急表示氣血不和,沉緩表示傷食,促結表示虛驚,浮脈表示風寒,沉細表示寒症。脈象紊亂則難以治療。
5. 外熱內熱辨
外熱與內熱不同。 外熱者,身終日發熱,或拘束肢冷;外有清涕、咳嗽、頭痛、鼻塞之象;內則脈浮而不渴。此外解之症也,不可用涼藥,宜荊防散表之,得汗自愈。 內熱者,如夜熱、潮熱,晝輕夜重,病最纏綿;或口渴,或腹脹,或盜汗。其症有因傷食停痞、伏燥伏火、陰虛陽虛等異。
宜分別而治。此內解之症也,不可用表藥。 傷食者,保和丸加地骨皮消之;停痞者,和中丸加鱉甲、牡蠣消之;伏燥者,貝母栝蔞散潤之;伏火者,黃芩芍藥湯加山梔、丹皮等清之;陰虛者,蒿皮四物湯退之;陽虛者,四君子湯養之。 此等熱久必傷陰,日漸削瘦,成為疳癆。
慎勿忽視。
白話文:
外熱與內熱的區別:外熱是指整天發燒,可能伴隨手腳冰冷、流清鼻涕、咳嗽、頭痛、鼻塞等症狀,脈象浮弱,但不口渴。這是外感病症,不能用涼藥,應服用荊防散等發汗的藥物,出汗後就能痊癒。內熱則表現為晚上發熱明顯,白天輕晚上重,病情纏綿,可能伴隨口渴、腹脹、盜汗等。內熱的原因有很多,例如飲食積滯、燥熱內蘊、陰虛或陽虛等,需要根據不同的原因分別治療。這是內傷病症,不能服用發汗的藥物。飲食積滯者,服用保和丸加地骨皮;停滯不通者,服用和中丸加鱉甲、牡蠣;燥熱內蘊者,服用貝母栝蔞散;伏火者,服用黃芩芍藥湯加山梔、丹皮;陰虛者,服用蒿皮四物湯;陽虛者,服用四君子湯。長期發熱會損傷陰液,日漸消瘦,最終導致疳勞等慢性疾病,不可輕忽。
6. 非驚論
方脈中有中寒、中暑諸症,時醫混以為中風,東垣、景岳以非風別之,善矣。 兒科有急驚風、慢驚風二症,不惟驚字全無干涉,即風字亦未可混稱,乃自有驚風之名,而濫以丸子相投,從此小兒之遭其劫者,不知萬萬矣! 試思驚字何解?凡受嚇者謂之驚,嚇則神魂失守,心神恍惚,惕惕悸動,唯心虛者易犯此,在方脈中亦有之。 兒科中大驚猝恐一症,即此候也,是真驚也。 故用藥以人參、五味、棗仁、丹參等安神定魂為主,斷無有攻痰散風而能治驚症者。 且風字亦有二義:在外感則為風邪,宜用表散;在內病則為肝風,宜用鎮息。 今混言之曰風,究竟外風乎?內風乎?治外風之藥不可以治肝,治肝風之藥不可以解表,甚矣哉其混也!
蓋時俗所謂急驚風者,痰火閉也。 小兒受暑熱則生火,乳積則生痰,痰火相搏,則血虛而肝失所養,肝主筋,筋脈乾熱則抽搐,故外作拘攣,面現青色,是肝燥而風內動,非外風也;是痰火閉其竅,而目竄牙緊發厥,非嚇驚也,但利其竅,清其火,降其痰,則神醒矣。 此症即不醫亦能自醒,而漫以驚風名之可乎?
世俗所謂慢驚風者,脾虛生風也。 小兒或吐或瀉,久則脾虛,肝木乘之,手足微搐,是內風侮土,非外風也;陽衰神怠,氣息短促,是中氣脫乏,非嚇驚也,宜補其脾,回其陽,則土振而木靜矣。 此症不補必死,而謬以驚風名之可乎?
且急驚為實火症,慢驚為虛寒症,如水火然,治急驚藥不可以治慢,治慢驚藥不可以治急,而世俗竟有以一粒丹丸,名之曰治急慢驚風,欺人乎?欺天乎? 茲特並揭之曰非驚,而分為痰火閉症、木侮土症,則為實為虛,當各求其病源而治之,而小兒庶不至於枉死。
白話文:
方脈中有些症狀像中寒、中暑,但當時的醫生卻混淆為中風。東垣、景岳二位醫家已指出這並非中風,他們的見解很好。兒科有急驚風、慢驚風兩種病症,不僅「驚」字與實際情況毫無關係,連「風」字也用得不恰當。這些病症本來就有自己的名稱,卻被醫生濫用丸藥治療,不知有多少小孩因此受害。試想「驚」字是什麼意思?凡是被嚇到的人就稱為「驚」,嚇到會使神魂失守,心神恍惚,心悸不安。只有心虛的人才容易犯這種病。在方脈學中也有這種症狀。兒科中「大驚猝恐」症就是這種情況,這是真正的「驚」,所以治療要用人參、五味子、酸棗仁、丹參等安神定魂的藥物為主,絕對沒有用攻痰散風的方法就能治療驚嚇的。
而且「風」字也有兩種意思:外感的是風邪,要用發汗解表藥物治療;內病的則是肝風,要用鎮靜藥物治療。現在卻混為一談,稱為「風」,究竟是外風還是內風呢?治療外風的藥不能治療肝風,治療肝風的藥不能解表,混淆得實在太厲害了!一般所謂的急驚風,其實是痰火閉塞造成的。小孩受暑熱會生內火,奶積則會生痰,痰火交困,就會導致血虛,肝臟失養。肝主筋,筋脈乾燥燥熱就會抽搐,所以外在表現為肢體拘攣,臉色發青,這是肝燥而內風引起的,並非外風。這是痰火閉塞經絡,導致眼睛斜視、牙關緊閉、手足厥冷,不是被嚇到的驚嚇。只要通利經絡,清熱瀉火,降逆化痰,神志就會清醒。這種病症即使不治療,也能自行痊癒,卻被誤稱為驚風,這合理嗎?
一般所謂的慢驚風,是脾虛生風引起的。小孩或吐或瀉,時間久了脾臟就會虛弱,肝木乘脾土,就會出現手足輕微抽搐,這是內風犯脾,並非外風。陽氣衰弱,精神萎靡,呼吸短促,這是中氣不足,也不是被嚇到的驚嚇。應該補益脾臟,回補陽氣,這樣脾土就能健旺,肝木就能平靜。這種病症如果不補,一定會死,卻被誤稱為驚風,這合理嗎?而且急驚風是實熱症,慢驚風是虛寒症,就像水火一樣,治療急驚風的藥不能治療慢驚風,治療慢驚風的藥不能治療急驚風。但世俗竟然用一種藥丸,聲稱能治療急慢驚風,這是欺騙人,也是欺騙天啊!
因此,我特別指出這並非驚風,而應分為痰火閉塞症和肝木乘土症,一為實證,一為虛證,應該根據病因治療,這樣小孩就不會枉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