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筆花醫鏡》~ 卷二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6)

1. 脾部

(足太陰屬臟)

脾屬土。中央黃色。後天之木也。下受命門之火,以蒸化穀食。上輸穀食之液,以灌溉臟腑。故人生存活之原,獨脾土之功為最大。然其性喜燥而惡濕,一受濕漬,則土力衰,而肝木即乘以侮之。位中焦,眼胞、鼻準及四肢,皆其分野。與胃相表裡,故其藥略同。脾無表症,皆屬於里。

脾虛者,右關脈必細軟。其症為嘔吐、為泄瀉、為久痢、為腹痛、為肢軟、為面黃、為發腫、為肌瘦、為鼓脹、為惡寒、為自汗、為喘、為積滯不消、為飲食化痰、為脫肛、為腸血。

嘔吐者,中空也,六君子湯加煨姜主之。泄瀉者,土不勝濕也,五味異功散加木香主之。久痢者,氣虛下陷也,補中益氣湯主之。腹痛者,肝木乘脾也,芍藥甘草湯加木香主之。肢軟者,脾屬四肢也,五味異功散主之。面黃者,本色虛現也,六君子湯主之。發腫者,皮不亮,手按成窟,補中益氣湯去升、柴主之。肌瘦者,脾主肌肉也,十全大補湯主之。鼓脹者,中空無物,氣虛也,六君子湯主之。惡寒者,陽虛不達於表也,附子理中湯主之。自汗者,脾主肌肉,表虛不攝也,五味異功散加黃耆、五味主之。喘者,土不生金也,五味異功散加北五味、牛膝主之。

積滯不消者,化谷無力也,六君子湯加穀芽、砂仁、肉桂主之。飲食化痰者,土不勝濕也,六君子湯主之。脫肛者,氣虛下陷也,補中益氣湯主之。腸血者,脾不統血也,歸芍六君子湯主之。

脾實者,右關必洪實。其症為氣積、為血積、為食積、為痞積、為蟲積、為痰飲、為蠱脹、為腹痛、為不能食。

氣積者,氣鬱發悶也,沉香降氣丸主之。血積者,蓄血作痛如刺,有定處也,澤蘭湯主之。食積者,堅滯脹滿也,大和中飲主之。痞積者,血滯成痞,癥瘕痃癖可按也,太無神功散、和中丸主之。蟲積者,濕熱所化也,唇內有白點,化蟲丸主之。痰飲者,或停心下,伏兩脅有聲,咳則痛,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。蠱脹者,中實有物,非蠱即血也,和中丸主之。腹痛者,中有滯也,香砂二陳湯加山楂、麥芽、厚朴主之。不能食者,食未消也,保和丸主之。

脾寒之症,右關必沉遲,唇舌必白。其症為嘔吐、為泄瀉、為白痢、為腹痛、為身痛、為黃疸、為濕腫、為肢冷、為厥脫。

嘔吐者,食不消而反胃也,平胃散主之。泄瀉者,土失職也,六君子湯加炮姜主之。白痢者,積寒傷氣也,六君子湯加木香主之。腹痛者,綿綿不減,香砂理中湯主之;如挾食拒按,木香丸。身痛者,拘急為風,重墜為濕;風用香蘇散,濕用蒼白二陳湯。黃疸者,土為濕制,有陰寒之象,熏黃色黯,茵陳五苓散主之。濕腫者,不煩渴,喜熱,五苓散主之。肢冷者,陽氣不營於四末也,附子理中湯主之。厥脫者,氣衰火息也,附子理中湯加大劑人參主之。

白話文:

脾部

脾臟屬足太陰經,五行屬土,顏色為黃,是後天之本,位於中焦,接受命門之火,將食物消化吸收,輸送營養物質滋養全身臟腑,是維持生命的重要器官。脾土的功效最大,但它喜燥惡濕,一旦受濕邪侵犯,脾土功能就會減弱,肝木就會乘虛而入,損傷脾臟。脾臟的分佈區域包括眼瞼、鼻樑和四肢,與胃互為表裡,治療方法也相似。脾臟的病症大多屬於裡證,沒有表證。

脾虛者,右關脈會細弱,症狀包括嘔吐、泄瀉(腹瀉)、久痢(慢性腹瀉)、腹痛、肢體無力、面色發黃、水腫、肌肉消瘦、腹脹、惡寒、自汗、喘息、消化不良、飲食生痰、脫肛、腸出血等。

嘔吐:為胃中空虛,可用六君子湯加煨姜治療。 泄瀉:為脾土不勝濕邪,可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治療。 久痢:為氣虛下陷,可用補中益氣湯治療。 腹痛:為肝木克脾,可用芍藥甘草湯加木香治療。 肢體無力:為脾主四肢,可用五味異功散治療。 面色發黃:為脾氣虛弱,面色失去光澤,可用六君子湯治療。 水腫:皮膚鬆弛下陷,可用補中益氣湯去升麻、柴胡治療。 肌肉消瘦:為脾主肌肉,可用十全大補湯治療。 腹脹:為胃中空虛,氣虛,可用六君子湯治療。 惡寒:為陽虛,陽氣不能達於肌表,可用附子理中湯治療。 自汗:為脾主肌肉,表虛不能固攝汗液,可用五味異功散加黃耆、五味子治療。 喘息:為脾土不能生金,可用五味異功散加北五味子、牛膝治療。 消化不良:為消化功能弱,可用六君子湯加穀芽、砂仁、肉桂治療。 飲食生痰:為脾土不勝濕邪,可用六君子湯治療。 脫肛:為氣虛下陷,可用補中益氣湯治療。 腸出血:為脾失統血,可用歸芍六君子湯治療。

脾實者,右關脈會洪大有力,症狀包括氣積、血積、食積、痞積、蟲積、痰飲、蠱脹、腹痛、飲食減少等。

氣積:為氣機鬱滯,胸悶,可用沉香降氣丸治療。 血積:為瘀血停滯,疼痛如針刺,部位固定,可用澤蘭湯治療。 食積:為食物停滯,腹脹,可用大和中飲治療。 痞積:為血瘀形成痞塊,可觸摸到,可用太無神功散、和中丸治療。 蟲積:為濕熱內生,唇內有白點,可用化蟲丸治療。 痰飲:痰飲停滯於心下或兩脅,咳嗽時疼痛,可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。 蠱脹:為腹部脹滿,內有積聚,可用和中丸治療。 腹痛:為腹部有停滯之物,可用香砂二陳湯加山楂、麥芽、厚朴治療。 飲食減少:為食物未消化,可用保和丸治療。

脾寒者,右關脈會沉遲,唇舌色白,症狀包括嘔吐、泄瀉、白痢(白色稀便)、腹痛、身痛、黃疸、水腫、肢體冰冷、厥脫(昏厥)等。

嘔吐:為食物不消化,反胃,可用平胃散治療。 泄瀉:為脾土失職,可用六君子湯加炮姜治療。 白痢:為寒邪傷氣,可用六君子湯加木香治療。 腹痛:為持續性腹痛,可用香砂理中湯治療。如果伴有食物停滯,可用木香丸。 身痛:拘急者為風邪,沉重者為濕邪,風邪用香蘇散,濕邪用蒼白二陳湯。 黃疸:為濕邪困脾,面色暗黃,可用茵陳五苓散治療。 水腫:不口渴,喜暖,可用五苓散治療。 肢體冰冷:陽氣不能到達四肢,可用附子理中湯治療。 厥脫:氣虛陽衰,可用附子理中湯加大劑人參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