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秋

《筆花醫鏡》~ 卷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)

1. 木侮土症

木侮土症。即俗所謂慢驚風也。小兒受暑受寒。或傷乳食。皆能作吐作瀉。或吐瀉交作。久則脾土虛弱。肝木乘之。其瀉漸見青色。面部痿白帶青。手足微搐無力。神氣懨懨不振。而慢脾成矣。初起即宜異功散。吐則加藿香、煨姜。若病已數日。糞見青色。即加木香肉桂

若手足皆冷。脈息微細。唇舌痿白。此將脫之症。宜急用附子理中湯。以溫中回陽。尚有可救。諸臟之症皆緩。獨脾病之變甚速。盡有吐瀉一晝夜而即脫者。慎勿緩視也。

2. 大驚猝恐

大驚猝恐。真驚也。小兒氣血未充。心神怯弱。一遇驚嚇。則神魂震怖。舉動失常。夜則跳醒。晝則驚惕。治宜安神魂。斂心氣。七福飲秘旨安神丸、安神定志湯皆可。心有蘊熱而驚悸者。七味安神丸。神定後。氣虛者。四君子湯以補其陽。血虛者。六味地黃丸以補其陰。

若妄投以硃砂鎮驚丸子。耗其心血。則愈發愈盛。肝風乘虛而亢。其勢不可複製矣。慎之。

3. 夜啼

夜啼之症有二。一曰脾寒。一曰心熱。若僅胃停乳食。則不能安寐而已。不啼也。脾寒者。溫其脾而啼止。藿香和中湯主之。心熱者。清其心而啼亦止。導赤散加川連主之。或花火膏亦可。切勿亂投消痰破氣之藥。致損真元。

4. 吐瀉

小兒吐瀉之症最多。或專吐。或專瀉。或吐瀉交作。其因傷食而吐瀉者。腹必硬。所吐所瀉。必有酸臭氣。保和丸消之。因伏暑而吐瀉者。小水必不利。必兼煩渴。吐則香薷飲。瀉則四苓散益元散。或導赤散加川連清之。因受寒而吐瀉者。唇舌面色必痿白。口不渴。四肢或冷。

此症易成慢脾。始則平胃散二陳湯加煨姜。以溫其中。繼則六君子湯。以補其脾。若虛寒甚。則附子理中湯。不可稍緩。其因伏火而吐瀉者。身必熱。唇舌必赤。清中飲導之。火退後。仍宜四君子湯。以養其脾。蓋火吐則乳飲不得入。一入即出。寒吐則乳飲受而後出。此其辨也。

然吐瀉久則脾胃必虛。肝木必侮。無論因何而起。凡大吐大瀉之後。即有火亦清。有食亦出。速宜培補脾陽。勿使氣脫。

5. 傷暑

小兒性秉純陽。不受火迫。一染邪暑。熱焰沸張。其症肌熱煩躁。口渴唇紅。溺澀。急宜香薷飲調服益元散以解之。且暑中有濕。濕易傷脾。故每作瀉利。甚者兼吐。治法詳吐瀉門。若受暑風而清涕頭痛者。用香薷飲加秦艽荊芥主之。若熱動肝風而發搐厥。宜用清熱湯利其暑熱。

而風自息。昏悶者。通關散啟其嚏。切勿輕用治驚化痰之品。戕其正氣。變生他症。

6. 食積痞積蟲積痰積水積

諸積皆屬於脾。脾土果旺。則何物不化。至於成積。脾力之弱可知已。然積既已成。勢不能不用藥以消。夫欲消困脾之積。必更傷受困之脾。願治積者。必時時顧念脾土而後可。食積者。肚腹必硬。膨脹拒按。吞酸噯腐。不思飲食。保和丸大和中飲等消之。脾虛者。六君子湯參用。

痞積者。或瘧後痰結。或血裹肝氣。伏於脅下。時痛時止。和中丸消之。外貼消痞膏。氣虛者。六君子湯參用。蟲積者。濕熱所化也。蟲有九而血鱉最狠。蝤蟲最馴。寸白蟲上能蝕肺。柳葉蟲下能蝕肝。凡患蟲症。則唇內起白點。若蟲長一尺。貫胃則危。衝心則死。其人日漸消瘦。

蟲則吸血自肥。當以化蟲丸下之。腹痛則服花椒湯。蟲聞椒則伏也。下後。仍以異功散養脾。痰積者。飲食所積。脾不能化。則釀而為痰。其症初起時。兩脈皆弦。腹漸脹大而軟。急宜六君子湯加厚朴麥芽萊菔子等以消之。若遷延日久。則痰積愈多。一旦上湧。發為厥逆。則吐之不能。下之不得。無藥可治也。水積者。即水腫之症。治法具詳卷一。

寄生蟲吸食血液使自己肥胖。這時應該服用化蟲丸將蟲驅除。肚子疼痛時服用花椒湯。蟲子聞到花椒的味道就會躲藏起來。驅除寄生蟲後,仍服用異功散來滋養脾臟。痰積是飲食積累,脾胃不能消化,釀成的痰。這種病症初起時,脈搏都比較緊張。肚子逐漸脹大而且柔軟。這時應該服用六君子湯,再加入厚朴、麥芽、萊菔子等藥物來消除痰積。如果拖延時間太久,痰積就會越來越多。一旦積蓄過多往上湧,就會暴發氣逆病。如果病人既不能吐出來,也不能排泄,那就沒有藥物可以治療了。對於水積的情況,也就是水腫的症狀,治療方法在第一卷中有詳細的說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