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醫門法律》~ 卷六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9)

1. 黃癉門方

《金匱》桂枝黃耆湯(方見水腫門),《金匱》小柴胡湯(方見嘔吐門),《金匱》瓜蒂散方(見三氣門),《金匱》小建中湯(方見虛勞門),《金匱》小半夏湯(方見消渴門)(方論俱見前)

白話文:

  • 《金匱》桂枝黃耆湯(方劑詳見水腫篇),

  • 《金匱》小柴胡湯(方劑詳見嘔吐篇),

  • 《金匱》瓜蒂散方(方劑詳見三氣篇),

  • 《金匱》小建中湯(方劑詳見虛勞篇),

  • 《金匱》小半夏湯(方劑詳見消渴篇)(這些方劑的方論都可以在前面找到)。

《金匱》大黃硝石湯,大黃,黃柏,硝石(各四兩),梔子(十五枚),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內硝石,更煮取一升頓服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》中的大黃硝石湯,由大黃、黃柏、硝石(各四兩)和梔子(十五枚)組成。將這四種藥材放入六升水中煮,取兩升藥液,去除藥渣,加入硝石,繼續煮至一升,然後一次性服用。

《金匱》梔子大黃湯,梔子(十四枚),大黃(一兩),枳實(五枚),豉(一升),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溫三服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》中的梔子大黃湯:

  • 梔子(14枚)
  • 大黃(一兩)
  • 枳實(5枚)
  • 豉(一升)

將這四種材料,加上6升的水,煮沸後,留下2升的湯汁,分成溫熱的三碗服下。

《金匱》茵陳蒿湯(三方合論見前。),茵陳蒿(六兩),梔子(十四枚),大黃(二兩),上三味,以水一斗,先煮茵陳減六升,內二味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小便當利,尿如皂角汁狀,色正赤,一宿腹減,黃從小便去也。按:黃癉宜下之證頗多,如酒癉腹滿鼻煤,脈沉弦者,宜先下之;如病癉以火劫其汗,兩熱合蒸其濕,一身盡發熱,面黃肚熱,熱在裡,當下之。前一方大黃硝石湯,治癉病邪熱內結,並膀胱俱結之重劑。中一方治酒熱內結,且並肌表俱受熱結之下劑。末一方治谷癉瘀熱在裡,似表實非表熱之下劑。學者比而參之,其用下之權宜,始得了然胸中也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》茵陳蒿湯(前面的三個方劑合用見前面的條文)。茵陳蒿(6 兩)、梔子(14 枚)、大黃(2 兩),以上三味藥,用水一斗,先煮茵陳蒿減少 6 升,然後加入另外兩種藥,煮到剩 3 升,過濾掉藥渣,分 3 次溫服。小便應當暢通,尿液像皁角汁的顏色,顏色是純正的紅色,一晚後腹脹減輕,黃疸就通過小便排出了。

說明:黃疸宜用瀉下的證據很多,比如酒癉,病人腹脹、鼻孔有黑疤、脈象沉穩而緊,應當先用瀉下法治療;如病癉,用火傷其汗,兩熱合在一起蒸發其濕,全身發熱,面黃腹熱,熱在裡面,應當用瀉下法治療。前一個方劑大黃硝石湯,治療癉病邪熱在體內聚集,並與膀胱一起聚集的重證。中間一個方劑治療酒熱在體內聚集,而且肌表也受到熱結的瀉下劑。最後一個方劑治療谷癉瘀熱在體內,似乎是表證,實際上不是表熱的瀉下劑。學者把這些方劑比較並參考,才能清楚地明白用瀉下法的適宜情況。

《金匱》茵陳五苓散,潤氣分燥熱。茵陳蒿末(十分),五苓散(五分方見痰飲),上二味和勻,先食飲方寸匙,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》中的茵陳五苓散,可以用來滋潤氣血並消除燥熱。將茵陳蒿末(十分)和五苓散(五分,用來對付痰飲)混合均勻,飯前服用一茶匙,每天三次。

《金匱》豬膏發煎,潤血分燥熱。豬膏(半斤),亂髮(如雞子大三枚),上二味,和膏中煎之,發消藥成。分再服,病從小便出。按:二方一治氣分之燥,一治血分之燥,方論見前。

硝石礬石散,治女勞癉。硝石,礬石(燒等分)

白話文:

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的「豬膏發煎」,具有潤澤血液、清熱除燥的作用。做法是:取豬油半斤,亂髮(如同雞蛋般大小,三枚),將這兩種材料一起放入豬油中煎煮,煎至亂髮溶解,藥物即成。將藥物分成兩次服用,病邪會從小便排出體外。

註解:這兩種藥方分別針對氣分燥熱和血分燥熱的情況。氣分燥熱的藥方在前文已經介紹過。

麻黃醇酒湯,治黃癉表實。麻黃(三兩),上一味,以美清酒五升,煮取二升半,頓服盡。冬月用酒,春月用水煮之。

白話文:

麻黃醇酒湯,治療表證實症的黃疸。

麻黃(三兩) ,只用這味藥,以五升優質清酒煮取二升半,一次服完。冬月用酒,春月用水煮。

茵陳附子乾薑甘草湯,治陰黃,一名茵陳四逆湯,又治發黃脈沉細遲,肢體逆冷,腰以上自汗。茵陳(二兩),乾薑(炮一兩半),附子(一枚切八片炮),甘草(炙一兩),上為粗末,分作四帖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茵陳附子乾薑甘草湯,可以治療陰黃症,也稱為茵陳四逆湯。還可用於治療發黃、脈象沉細遲緩、四肢逆冷、腰部以上自汗的症狀。

茵陳(二兩)、乾薑(炮製過的一兩半)、附子(一個,切成八片並炮製過)、甘草(炙過的,一兩),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,分成四帖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小茵陳湯,治發黃脈沉細遲,四肢及遍身冷。茵陳(二兩),附子(一枚切八片炮),甘草(炙一兩),上為粗末,用水二升。煮一升,溫分三服。

白話文:

小茵陳湯」,用來治療發黃、脈搏沉細而遲緩,四肢和全身發冷的症狀。

藥方如下:

  • 茵陳(二兩):發汗、退黃、利尿。
  • 附子(一枚切八片炮):溫補腎陽、散寒止痛。
  • 甘草(炙一兩):和中益氣、緩解藥性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,加入二升的水,煮至一升的量,溫熱後分三次服用。

茵陳附子湯,治服四逆湯,身冷汗不止者。茵陳(一兩半),附子(二枚各切八片炮),乾薑(炮二兩半),上為粗末,水煎,分三服。

白話文:

茵陳附子湯,用於治療服用四逆湯後,仍然出現身體冰冷、盜汗不止的症狀。

用茵陳(一兩半)、附子(二枚,切成八片後炮製)、炮製過的乾薑(二兩半)等藥材製成粗末,加入水煎煮,分為三份服用。

茵陳茱萸湯,治服茵陳附子湯,證未退,及脈伏者。吳茱萸(一兩),當歸(三兩),附子(二枚各切八片炮),木通(一兩),乾薑(炮),茵陳(各一兩半),上為粗末,分作二服,水煎。

白話文:

茵陳茱萸湯,用於治療服用了茵陳附子湯後,症狀未減輕,且脈搏弱或脈搏消失的患者。

藥方組成:

  1. 吳茱萸(一兩)

  2. 當歸(三兩)

  3. 附子(二枚,各切成八片,須燌制過)

  4. 木通(一兩)

  5. 乾薑(燌制過)

  6. 茵陳(各一兩半)

上述藥材研磨成粗末,分為兩份,用清水煎煮服用。

韓氏茵陳橘皮湯,治身黃脈沉細數,身熱而手足寒,喘嘔煩躁不渴者。茵陳,橘皮,生薑(各一兩),白朮(一兩),半夏,茯苓(各半兩),上為末,水四升,煮取二升,頓溫,分作四服。按:此係足太陰證,少兼足陽明耳。

白話文:

韓氏茵陳橘皮湯,用於治療全身發黃、脈搏沉細而數、身體發熱但手腳冰冷、喘氣、嘔吐、煩躁、不渴等症狀。

藥方組成如下:

  • 茵陳:一兩
  • 橘皮:一兩
  • 生薑:一兩
  • 白朮:一兩
  • 半夏:半兩
  • 茯苓:半兩

使用方法:

  1. 將上述藥物研磨成細末。

  2. 加入四升水,煮沸後取二升。

  3. 藥液溫熱後服用,分四次服用。

注意:

  •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足太陰證,兼有少量的足陽明證。
  • 足太陰證是指脾胃虛寒,氣血不足,導致全身發黃、脈搏沉細、手足冰冷等症狀。
  • 足陽明證是指胃熱盛,導致喘氣、嘔吐、煩躁等症狀。

韓氏茵陳茯苓湯,治發黃脈沉細數,四肢冷,小便澀,煩躁而渴。茯苓,桂枝,豬苓(各一兩),滑石(一兩半),茵陳(一兩),上為末,每服半兩,水煎服,如脈未出,加當歸。

白話文:

【韓氏茵陳茯苓湯】

主治發黃,脈象沉細數,四肢寒冷、小便澀而不暢、煩躁且口渴。

藥方組成:茯苓、桂枝、豬苓(各一兩)、滑石(一兩半)、茵陳(一兩)。

製成藥末,每次服用半兩,以水煎服。如果脈象仍未出現,可以加入當歸。

麻黃連翹赤小豆湯,治身熱不去,瘀熱在裡,發黃小便微利。麻黃,連翹(各一兩),赤小豆(一合),上㕮咀,作一服,水煎。

白話文:

麻黃連翹赤小豆湯,用於治療身體發熱不退、瘀熱在體內、皮膚發黃、小便微利。

取麻黃、連翹各一兩,赤小豆一合,將這些藥材搗碎,做成一服中藥,用水煎服。

抵當湯,治太陽傷寒頭痛身熱,法當汗解,反利小便,熱瘀膀胱,則身黃脈沉,少腹硬,小便自利,其人如狂者,下焦有血也,宜此湯主之。水蛭,虻蟲(各十個),大黃(一兩),桃仁(十二粒),上銼作一服,水煎,食前服,輕者用桃仁承氣湯。按:麻黃連翹赤小豆方,乃仲景治傷寒發黃,熱瘀在表之方也。此方乃仲景治傷寒發黃,熱瘀在裡,血蓄下焦之方也。採而錄之者,見雜證當比類而思治,儻因脈同證同,則用當而通神矣。

白話文:

抵當湯,用於治療太陽傷寒頭痛身熱,按照一般治療方法應當發汗來解除其病,但患者反而出現小便不利且量少,熱邪鬱積於膀胱,臨牀表現為全身發黃、脈搏沉弱、小腹堅硬、小便自然通利,發病時如發狂的人,這說明下焦有血瘀,應該用這個湯方來治療。水蛭、虻蟲(各十個),大黃(一兩),桃仁(十二粒),把上面四種藥物切碎,作一服藥,加水煎煮,在飯前服用。病情較輕的,用桃仁承氣湯就可以。按:麻黃連翹赤小豆方,是仲景治療傷寒發黃,熱邪鬱積在體表的方劑。這個方劑是仲景治療傷寒發黃,熱邪鬱積在體內,下焦血瘀的方劑。蒐集並記錄這個方劑的原因是,遇到複雜的病情時應該類比思考治療方法,假如有脈象和證狀都相同,那麼使用方法合適、融會貫通就會瞭如神。

半夏湯,治酒癉身黃無熱,清言了了,腹滿欲嘔,心煩足熱,或癥瘕,心中懊憹,其脈沉弦,或緊細。半夏,茯苓,白朮(各三兩),前胡,枳殼(炒),甘草,大戟(炒各二兩),黃芩,茵陳,當歸(各一兩),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煎,入薑三片,空心服。按《金匱》云:酒黃癉者,或酒無熱,清言了了,腹滿欲吐,鼻燥,其脈浮者先吐之,沉弦者先下之。誨人察脈辨證,而用治得其先務,其指已明,不必出方也。後人摹仿為此一方,揉入他證他脈,真同說夢。

白話文:

半夏湯,用於治療酒後身體發黃、沒有發燒、言語清楚、腹脹欲嘔、心煩足熱的疾病,或有癥瘕、心中煩悶,脈象沉弦或緊細。藥物組成為:

  • 半夏、茯苓、白朮(各三兩)
  • 前胡、枳殼(炒)、甘草、大戟(炒,各二兩)
  • 黃芩、茵陳、當歸(各一兩)

上藥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煎煮,加入三片生薑,空腹時服用。

《金匱要略》中說:「酒後身體發黃,或酒後不發燒、言語清楚、腹脹欲吐、鼻子乾燥,脈象浮的人先吐瀉,脈象沉弦的人先瀉下。」這段話教人察看脈象,辨別證候,從而選用治療方法,達到治療的最佳效果。其要點已經很明確,不必再開具藥方。後人仿照此方,加入了其他證候和脈象,簡直是信口開河。

藿脾飲(戴氏),治酒癉。藿香葉,枇杷葉(去毛),桑白皮,陳橘皮,乾葛,白茯苓,雞距子(各等分),上七味,水煎,下酒煮黃連丸。

白話文:

藿脾飲(戴氏),治療酒癉。

藿香葉,枇杷葉(去除毛茸),桑白皮,陳橘皮,乾葛,白茯苓,雞距子(各等份),上述七味藥材,加水煎煮,再放入煮過的黃連丸。

梔子大黃湯,治酒癉心中懊憹,或熱痛。山梔(十四枚),大黃(一兩),枳實(五枚),豆豉(一升),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煎取二升,分溫三服。

白話文:

梔子大黃湯,用於治療因酗酒而使心中煩悶,或有發熱疼痛。

藥方組成:山梔(14個),大黃(1兩),枳實(5個),豆豉(1升)以上四種藥材,加入水六升,煎煮至剩二升,分三次溫服。

白朮湯(《三因》),治酒癉因下後,變為黑癉,目青面黑,心中如啖蒜薺狀,大便黑,皮膚不仁,脈微而數。

白話文:

白朮湯(出自《三因》一書)是治療因飲酒過度導致的腹瀉,後來轉為黑色腹瀉,出現眼珠發青、面色發黑、心中如含蒜薺狀,大便發黑、皮膚麻木不仁,脈搏微弱且快速的方劑。

白朮,桂心(各一錢),枳實(麩炒),豆豉,乾葛,杏仁,甘草(炙各五分),上七味,㕮咀,以水一鍾,煎至七分,食前服。按:陳無擇仿《金匱》酒癉下之,久久為黑癉全文而制此方,只從酒熱起見,漫不識其來意。詎知榮衛之氣,以久下而陷,不易升布,乃至索然不運於周身。

白話文:

白朮、桂心各一錢,枳實要炒焦,加上豆豉、乾葛、杏仁、炙甘草,各五分。以上七種藥材研成細末,用一杯水煎到剩七分,在飯前服用。

註解:陳無擇仿照《金匱》中的酒癉湯來治療酒癉,長久服用會變成黑癉,因此制定了這個方子,只是從治療酒癉的角度出發,並沒有真正瞭解它的意思。難道知道榮衛之氣由於長期服用瀉藥而陷落,難以運行,甚至完全不能在全身運行。

而周身之血,亦瘀黯而變黑色。是必先復其榮衛之氣,隨聽榮衛運退其瘀黯,然後為可。無擇賢者,且不深究厥旨,他何望耶!

酒煮黃連丸,治酒癉。(方見三氣門)

白話文:

因此全身的血液,也瘀積昏暗而變成了黑色。這必須先恢復榮氣和衛氣,隨著榮氣和衛氣的運行,推動血液運行來消除瘀積昏暗,這樣才能治癒。一般醫生不選擇賢德的醫生,也不深入探究這其中的道理,其他的(醫生)又怎麼期望(治癒疾病)呢?

加味四君子湯,治色癉。人參,白朮,白茯苓,白芍藥,黃耆,白扁豆(炒各三錢),甘草(炙一錢),水二鍾,生薑五片,紅棗二枚,煎一鍾,服無時。

白話文:

加味四君子湯,用於治療面色萎黃。

組成:人參三錢、白朮三錢、白茯苓三錢、白芍藥三錢、黃耆三錢、白扁豆(炒)各三錢、甘草(炙)一錢、生薑五片、紅棗二枚。

用法:將藥材放入二碗水煎至一碗,不拘時間服用。

腎癉湯,治腎癉目黃,渾身金色,小便赤澀。升麻根(半兩),蒼朮,防風根,獨活根,白朮,柴胡根,羌活根,葛根(各半錢),白茯苓,豬苓,澤瀉,甘草根(各三分),黃柏(二分),人參,神麯(各六分),分作二帖,水煎,食前稍熱服。按:東垣之制此方,無非欲解散腎藏之瘀熱,傳出膀胱之府,俾得表裡分消耳。究竟所用表藥之根,終是體輕無力,不能深入,更不能透瘀熱堅壘。雖有深心,亦不過無可奈何之方而已,醫而不從事仲景,能免面牆而立乎?

白話文:

腎癉湯,治療腎藏癉腫,眼睛發黃,全身皮膚發黃,小便赤黃刺痛。升麻根(半兩),蒼朮,防風根,獨活根,白朮,柴胡根,羌活根,葛根(各半錢),白茯苓,豬苓,澤瀉,甘草根(各三分),黃柏(二分),人參,神麯(各六分),分作兩帖,水煎,飯前稍熱服。

按:東垣制定此方,無非是想讓腎臟積鬱的熱毒擴散到膀胱,以便裡裡外外逐漸化解。但實際上,所用方劑中的表藥之根,終究藥力薄弱,無法深入體內,更無法穿透瘀熱堅壘。雖然有好的意願,但這也只能是無奈之下的權宜之策罷了。學醫的如果不學習仲景的理論,能避免面壁沉思、一籌莫展嗎

小菟絲子丸,治女勞癉。又治腎氣虛損,五勞七傷,少腹拘急,四肢痠疼,面色黧黑,唇口乾燥,目暗耳鳴,心煩氣短,夜夢驚恐,精神困倦,喜怒無常,悲憂不樂,飲食無味,舉動乏力,心腹脹滿,腳膝痿緩,小便滑數,房室不舉,股內濕癢,水道澀痛,小便出血,時有遺瀝,並宜服之。久服填骨髓,續絕傷,補五臟,去萬病,明視聽,益顏色,輕身延年,聰耳明目。石蓮肉(二兩),白茯神(蒸一兩),菟絲子(酒浸研五兩),懷山藥(二兩小半打糊),上為細末,用山藥糊搜和為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溫酒或鹽湯下,空心服。如腳膝無力,木瓜湯下,晚食前再服。按:後人制方,方下必誇大其辭,令用者欣然樂從。似此一方,立於無過之地,洋洋盈耳,何不可耶。

崔氏八味丸,治女勞癉。(方見二卷中寒門)

白話文:

菟絲子丸,用於治療婦女勞損病。又治療腎氣虛損,五勞七傷,小腹拘急,四肢痠疼,面色黧黑,脣口乾燥,目暗耳鳴,心煩氣短,夜夢驚恐,精神睏倦,喜怒無常,悲憂不樂,飲食無味,舉動乏力,心腹脹滿,腳膝痿緩,小便滑數,房室不舉,股內濕癢,尿道澀痛,小便出血,時有遺瀝,服用此藥都適宜。長期服用此藥可以填補骨髓,續接斷裂的傷口,補益五臟,消除各種疾病,明亮視聽,增添好面色,減輕體重,延緩衰老,聰耳明目。藥方中石蓮肉二兩,白茯神蒸熟一兩,菟絲子用酒浸泡後研磨五兩,懷山藥二兩半打成糊,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山藥糊和在一起做成丸劑,丸劑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溫酒或鹽湯送服,空腹服用。如果腳膝無力,用木瓜湯送服,在晚飯前再次服用。按:後人制定的藥方,方子下面一定會誇大其辭,讓使用者欣然樂從。像這個藥方一樣,建立在沒有過錯的基礎上,聽起來洋洋盈耳,有什麼不可以呢。

滑石散,治女勞癉。(詳辨其訛,宜合前論細閱。),滑石(一兩半),白礬(一兩枯),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用大麥粥清食前調服,以小便出黃水為度。按:此方即《金匱》硝石礬石散也。後人不解用硝石之意,狂瞽輕變其藥,並變方名,前有顓論論之矣。茲再托出《金匱》制方奧義,相與明之。蓋少陰主內,一身精血,悉屬主管。血雖化於脾,生於心,藏於肝,苟少陰腎之主內者病,則脾莫得而化血,心莫得而生血,肝莫得而藏血,榮衛之運行稽遲,充身之血液敗結,乃至為乾血勞,為女勞癉。向非亟去其敗結,新血不生,將其人亦不生矣!原方取用硝石鹹寒,壯水之主,以驅滌腸胃瘀壅之濕熱,推陳致新。合之礬石能除固熱之在骨髓者,並建消瘀除濁之偉績,以大麥粥為使,引入腸胃,俾瘀血分從二陰之竅而出。大便屬陰其色黑,小便屬陽其色黃,可互驗也。後之無識者,更硝石為滑石,但取小便色黃為驗,並不問大便之色黑,疏陋極矣。陳無擇從諛其說,擬議於二方之間,門外之漢,不足責也。古今之以小成自狃者,獨一無擇乎哉!

白話文:

滑石散,用於治療女性勞動後引起的疾病。(詳情請參考前面的論述,以便更好地理解。)

  • 滑石(1.5 兩)
  • 白礬(1 兩,曬乾的)

將以上兩味藥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 2 錢,用大麥粥送服藥物,服用前將粥喝完,以小便排出黃色液體為標準。

注意:此處方即《金匱要略》中的硝石礬石散。後人由於不理解硝石的使用,擅自更改藥物,並更改方劑名稱,之前已經有專門的論述說明。現在再次闡釋《金匱要略》中制方精妙之處,以便大家理解。

少陰主導人體內部,人體的精血都歸其主管。雖然血液由脾臟化生,由心臟產生,由肝臟儲藏,但如果少陰腎臟這個內部主管出現問題,那麼脾臟就無法化生血液,心臟無法產生血液,肝臟無法儲藏血液,榮衛之氣運行遲緩,全身血液敗壞凝結,甚至形成乾血勞、女勞損。如果不趕快去除敗壞凝結的血液,無法產生新的血液,那麼患者將會死亡。

原方使用硝石,具有鹹寒之性,可以增強水的主導作用,用以驅除腸胃瘀滯濕熱,促進新陳代謝。配合白礬可以去除骨髓中的固有熱量,並起到消瘀除濁的顯著效果,配合大麥粥作為引子,將藥物引入腸胃,讓瘀血從二陰之竅排出。大便屬於陰,顏色為黑色,而小便屬於陽,顏色為黃色,可以相互驗證。

後來的無知者,將硝石改為滑石,只以小便顏色變黃作為驗證依據,卻不考慮大便顏色變黑,實在是太過疏漏了。陳無擇附和他們的說法,在原方和改方之間提出自己的看法,真是門外漢,不值得責備。歷代以來,憑藉自己的一點小成就而自滿的人,豈止陳無擇一人?

茯苓滲濕湯,治黃癉寒熱嘔吐,渴欲飲水,身體面目俱黃,小便不利,全不食,不得臥。茵陳(七分),白茯苓(六分),木豬苓,澤瀉,白朮,陳皮,蒼朮(米泔浸一宿炒),黃連(各五分),山梔(炒),秦艽,防己,葛根(各四分),水二鍾,煎七分,食前服。按:方下諸證,俱系邪熱壅盛於胃,雖全不食,似虛實非虛也,故可用之,散邪解熱。

白話文:

茯苓滲濕湯:治療因濕熱鬱積而引起的黃疸、寒熱相交、嘔吐不止、口渴想喝水、身體和臉面都發黃、小便不利、完全不吃東西、不能入睡等症狀。

配方:茵陳七分、白茯苓六分、木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陳皮、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一夜後炒乾)、黃連各五分、山梔(炒過)、秦艽、防己、葛根各四分。

用法:將所有藥材加水二鍾煎煮,取七分藥液,於飯前服用。

按語:方中所列諸症狀,皆因邪熱壅盛於胃所致。雖然患者完全不吃東西,看似虛弱,但並非真正的虛弱,故可使用此方散邪解熱。

參朮健脾湯,治發黃日久,脾胃虛弱,飲食少思。人參,白朮(各一錢半),白茯苓,陳皮,白芍藥(煨),當歸(各一錢),炙甘草(七分),水二鍾,棗二枚,煎八分,食前服。色癉加炙黃耆、白扁豆。(各一錢),按:此一方為中氣虛弱而設,故不治其癉,但補其中。較前一方天淵之隔,故兩備酌用。

白話文:

參朮健脾湯,用於治療發黃日久、脾胃虛弱、飲食減少思考的人羣。藥方組成為:人參、白朮(各一錢半)、白茯苓、陳皮、白芍藥(煨)、當歸(各一錢)、炙甘草(七分)、水二鍾、棗二枚,煎八分,於飯前服用。如果黃疸加重,可加入炙黃耆、白扁豆(各一錢)。

註釋:

  1. 「中氣虛弱」是指脾胃虛弱,氣血虧虛,導致運化失常。

  2. 「癉」是指皮膚和眼白泛黃。

  3. 「補其中」是指補益脾胃虛弱的根本。

  4. 「較前一方天淵之隔」是指參朮健脾湯與前一個方劑的配方和功效有很大不同。

  5. 「兩備酌用」是指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方劑。

當歸秦艽散,治五癉口淡咽乾,倦怠發熱微寒。白朮,茯苓,秦艽,當歸,川芎,芍藥,熟地黃(酒蒸),陳皮(各一錢),半夏曲,炙甘草(各五分),水二鍾,薑三片,煎八分,食前服。《濟生》有肉桂、小草,名秦艽飲子。按:此一方,血虛熱入血分,又非前中虛可用補氣之比,並錄以備酌用。其虛勞證,參養榮湯用之。

白話文:

當歸秦艽散,治療五項病症:口淡、咽乾、疲倦、發熱、微寒。用白芷、茯苓、秦艽、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熟地黃(用酒蒸過)、陳皮(各一錢)、半夏曲、炙甘草(各五分),加水二碗,薑三片,煎煮至八分,於飯前服用。《濟生》一書中有一種叫做肉桂、小草,名為秦艽飲子的藥方。按:這個藥方是因血虛導致熱入血分,與前面說的中虛可以補氣的狀況不同,一併記載下來以備參考。其虛勞症可以用參養榮湯來治療。

黃連散,治黃癉大小便秘澀,壅熱累效。黃連(一兩),大黃(二兩醋炒),黃芩,甘草(各一兩炙),上為極細末,食後溫水調下二錢,日三服。先用瓜蒂散搐鼻,取下黃水,卻服此藥。按:田野粗蠻之人,多有實證,可用此藥。若膏梁輩縱有實熱,此方亦未可用,當以為戒。

白話文:

黃連散主治黃疸病症引起的便秘,無論便秘嚴重與否,皆可服用。將黃連、醋炒大黃、黃芩、炙甘草各一兩,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飯後溫水調服二錢,一天三次。服用前先用瓜蒂散塞入鼻孔,引出黃水,再服用此藥。要注意的是,此藥適合體質強健的農村人,若為富貴人家,縱使有實熱症狀,也不宜服用,需謹慎使用。

茵陳附子乾薑湯,治陰黃。附子(炮去皮三錢),乾薑(炮二錢),茵陳(一錢二分),草豆蔻(煨二錢),白朮(四分),枳實(麩炒),半夏(制),澤瀉(各五分),白茯苓,橘紅(各三分),生薑五片,水煎去滓,涼服。按:此方治服寒涼藥過多,變陰黃者。

白話文:

茵陳附子乾薑湯用於治療陰黃,由附子、乾薑、茵陳、草豆蔻、白朮、枳實、半夏、澤瀉、白茯苓、橘紅、生薑等藥材組成,水煎服,適用於服用寒涼藥過多而導致陰黃的人。

秦艽湯,治陰黃不欲聞人言,小便不利。秦艽(一兩),旋覆花,赤茯苓,炙甘草(各五錢),上㕮咀,每服四錢匕,以牛乳汁一盞,煎至六分,去滓,不拘時溫服。按:此一方治胃中津虛亡陽,面發陰黃者,其證較前方所主之證迥別,故兩錄之以備酌用。然此證其脈必微弱伏結,亡陽者,亡津液也。

白話文:

秦艽湯,治療因陰虛導致的面色發黃,不願意與人說話,小便不利的症狀。中藥成分包括秦艽(一兩)、旋覆花、赤茯苓、炙甘草(各五錢)。將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四錢,加入一杯牛乳汁,煎至六分,去掉藥渣,不拘時間溫熱服用。注意:本方用於治療胃中津液不足、陽氣虛弱,導致面部發黃的癥狀。與前一個方劑的適應癥不同,因此兩者可以酌情選擇使用。但患有此癥狀的人,脈搏通常微弱且伏結,陽虛是指津液不足。

治陰黃汗染衣涕唾黃,用蔓菁子搗末,平旦以井華水服一匙,日再加至兩匙,以知為度。每夜小便中浸少許帛子,各書記日,色漸退白則瘥,不過五升而愈。按:此方退陰黃之不涉虛者,平中之奇。

白話文:

治療陰黃汗染衣涕唾黃,可以用蔓菁子搗成末,在清晨用井華水服用一匙,每天再增加到兩匙,以得知服用的量。每晚在小便中浸泡少許布條,並在布條上寫下日期,顏色逐漸變白則痊癒,服用五次即可痊癒。說明:此方退陰黃的方法不涉及虛證,是平中之奇。

一清飲,治癉證發熱。柴胡(三錢),赤茯苓(二錢),桑白皮(炒),川芎(各一錢半),甘草(炙一錢),水二鍾,薑三片,紅棗一枚,煎一鍾,食前服。按:此一方治肝血肺氣交熱之證,輕劑可退熱也。

白話文:

_ 一清飲_,治療癉證發熱。柴胡(三錢),赤茯苓(二錢),桑白皮(炒),川芎(各一錢半),甘草(炙一錢),水二鍾,薑三片,紅棗一枚,煎一鍾,於飯前服用。備註:本方治療肝血肺氣交熱的症狀,輕微劑量即可退熱。

青龍散,治風氣傳化,腹內瘀結,面目黃,風氣不得泄,為熱中,煩渴引飲。地黃,仙靈脾,防風(各二錢半),荊芥穗(一兩),何首烏(去黑皮,米泔浸一宿竹刀切二錢半。),上為末,每日三服,食後沸湯調下一錢。按:風氣發黃,病在榮衛之間者,方宜仿此。

白話文:

青龍散,治療風氣傳遍全身,腹部內部瘀阻,面部發黃,風氣得不到宣散,導致熱在體內堆積,煩渴引飲。使用地黃、仙靈脾、防風(各二錢半)、荊芥穗(一兩)、何首烏(去黑皮,用米泔浸泡一宿,用竹刀切成薄片,二錢半)研為細末,每天服用三次,飯後用沸騰的熱水調下一錢。注意:如果風氣引起發黃,病在榮衛之間,可以用這個方劑作為參考。

小柴胡加梔子湯,治邪熱留半表半裡而發黃者,仍以和其表裡為法,雖雜證不能外也。柴胡(半斤),黃芩(三兩),人參(三兩),甘草(三兩),半夏(半斤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梔子(三十枚),上八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小柴胡加梔子湯,用於治療邪熱留一半在肌膚表層,一半在體內,而導致皮膚發黃的患者,仍然以調理表裏、讓邪熱順利排出的方法為原則,即使有其他症狀也不能例外。

藥方組成及用量:

柴胡(半斤)

黃芩(三兩)

人參(三兩)

甘草(三兩)

半夏(半斤)

生薑(三兩)

大棗(十二枚)

梔子(三十枚)

以上八種藥材,加入一斗二升的水,煮成六升的藥水,去除藥渣後,再次煎煮成三升的藥水,服用一升溫熱的藥水,每天服用三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