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門法律》~ 卷五 (11)
卷五 (11)
1. 進退黃連湯方論
喻昌曰,黃連湯者,仲景治傷寒之方也。傷寒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腹中痛欲嘔吐者,黃連湯主之。以其胃中有邪氣,阻遏陰陽升降之機,而不交於中土,於是陰不得升,而獨治於下,為下寒。腹中痛,陽不得降,而獨治於上,為胸中熱、欲嘔吐,與此湯以升降陰陽固然矣。
而濕家下之,舌上如胎者,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亦用此方何耶?後人牽強作解,不得制方之旨,又安能取裁其方耶?蓋傷寒分表裡中三治,表裡之邪俱盛,則從中而和之,故有小柴胡湯之和法,於人參、甘草、半夏、生薑、大棗助胃之中,但加柴胡一味透表,黃芩一味透里,尚恐圭角少露,有礙於和,於是去滓復煎,漫無異同。飲入胃中,聽胃氣之升者,帶柴胡出表;胃氣之降者,帶黃芩入里,一和而表裡之邪盡服。
其有未盡者,加工治之,不相扞格矣。至於丹田胸中之邪,則在於上下,而不為表裡,即變柴胡湯為黃連湯,和其上下,以桂枝易柴胡,以黃連易黃芩,以乾薑代生薑。飲入胃中,亦聽胃氣之上下敷布,故不問上熱下寒,上寒下熱,皆可治之也。夫表裡之邪,則用柴胡、黃芩;上下之邪,則用桂枝、黃連;表裡之邪,則用生薑之辛以散之;上下之邪,則用乾薑之辣以開之,仲景聖法灼然矣。昌欲進退其上下之法,操何術以進退之耶?前論中求之於中,握樞而運,以漸透於上下。
俟其榮氣前通,衛氣前通,而為進退也。然而難言之矣,格則吐逆,進而用此方為宜。蓋太陽主開,太陽不開,則胸間窒塞,食不得入,入亦復出,以桂枝為太陽經藥,和榮衛而行陽道,故能開之也。至於五志厥陽之火上入,桂枝又不可用矣,用之則以火濟火,頭有汗而陽脫矣,其關則不得小便。
退之之法,從胃氣以透入陰分,桂枝亦在所不取,但胃之關門一開,少陰主闔,少陰之氣不上,胃之關必不開矣,昌意中尤謂少陰之脈沉而滯,與趺陽之脈伏而澀,均足慮也。《內經》常兩言之:曰腎氣獨沉,曰腎氣不衡。夫真氣之在腎中,猶權衡也,有權有衡,則關門時開時闔;有權無衡,則關門有闔無開矣。
小溲亦何從而出耶?是則腎氣丸,要亦退之之中所有事矣,腎氣交於胃,則關門開;交於心,則厥陽之火隨之下伏,有不得不用之時矣。進退一方,於中次第若此,夫豈中人所能辨哉?
【律四條】
凡治關格病,不知批郄導窾,但冀止嘔利溲,亟治其標,伎窮力竭,無益反損,醫之罪也。
凡治關格病,不參診人迎趺陽太衝三脈,獨持寸口,已屬疏略。若並寸口陰陽之辨懵然,醫之罪也。
凡治關格病,不辨脈之陽虛陽實陰虛陰實,而進退其治,盲人適路,不辨東西,醫之罪也。
凡治關格病,不崇王道,輒操霸術,逞己之能,促人之死,醫之罪也。
白話文:
進退黃連湯方論
喻昌說,黃連湯是張仲景治療傷寒的方劑。傷寒患者胸中煩熱,胃中有邪氣,腹部疼痛想嘔吐,黃連湯就能治療。因為胃中有邪氣阻礙了陰陽升降的運行機制,陰陽不能在中焦(脾胃)交合,所以陰氣不能上升,只在下焦活動,導致下焦寒涼;陽氣不能下降,只在上焦活動,導致胸中煩熱、想嘔吐。這個方子就能使陰陽升降,恢復正常。
但是,對於濕邪下注,舌苔厚膩如胎盤,丹田(下腹部)有熱,胸中有寒的病人,為什麼也要用這個方子呢?後人牽強附會地解釋,沒有理解方劑的精髓,又怎能正確運用呢?傷寒的治療分為表、裡、中三層,如果表裡邪氣都盛,就要從中間調和,所以有小柴胡湯的調和方法。小柴胡湯以人參、甘草、半夏、生薑、大棗健脾和胃,再加柴胡疏散表邪,黃芩清泄裡邪,但仍然擔心藥物作用不夠全面,影響到調和效果,所以要濾渣後再煎煮一次。藥液進入胃中,如果胃氣上升,就帶著柴胡疏散表邪;如果胃氣下降,就帶著黃芩清泄裡邪,這樣一調和,表裡邪氣都得以消除。
如果邪氣還沒有完全消除,再根據情況繼續治療,就不會互相矛盾了。至於丹田和胸中的邪氣,是在上下部位,而不是表裡,就要把小柴胡湯變為黃連湯,調和上下,用桂枝代替柴胡,用黃連代替黃芩,用乾薑代替生薑。藥液進入胃中,也根據胃氣的升降來調整藥物的作用,所以無論是上熱下寒,還是上寒下熱,都可以治療。表裡之邪,用柴胡、黃芩;上下之邪,用桂枝、黃連;表裡之邪,用生薑的辛味來疏散;上下之邪,用乾薑的辣味來溫通,仲景的治療方法真是精妙絕倫!我想進一步探討上下之邪的治療方法,應該怎樣來調整藥物呢?從中間入手,掌握樞紐,逐步調節上下,等到榮衛之氣都通暢了,再調整藥物的劑量。但這很難用言語表達。如果出現嘔吐逆氣的症狀,就應該用這個方子。因為太陽經主開,太陽經不通,就會胸悶氣塞,吃不下東西,吃了也吐出來,用桂枝,這是太陽經藥物,可以調和榮衛之氣,通暢陽氣的運行,所以能治療這種情況。如果由於五志(喜怒憂思悲恐)損傷,導致厥陰之火上逆,就不能用桂枝了,因為這樣是用火去助長火,會導致頭上出汗,陽氣虛脫,而且還會小便不利。
減少藥量的方法,是從胃氣入手,透達陰分,桂枝也不用了。但胃的關門必須打開,少陰經主閉合,少陰之氣不升,胃的關門就打不開。我認為少陰脈沉滯,與趺陽脈伏澀,都很值得考慮。《內經》經常這樣說:「腎氣獨沉」、「腎氣不衡」。真氣在腎中,就像秤砣和秤桿一樣,有權有衡,關門就時開時閉;有權無衡,關門就只閉不開了。小便又從哪裡排出呢?所以,腎氣丸也是減少藥量時應用的藥物。腎氣與胃氣相通,關門就開;腎氣與心氣相通,厥陰之火就下降,有時候不得不這樣用藥。一個方子的加減,要根據情況次第進行,這可不是一般人能辨別清楚的!
【律四條】
凡是治療關格病,如果不懂得辨別病機,只希望止嘔止瀉利尿,急於求成,治療其標,竭盡全力卻無效反而有害,這是醫生的罪過。
凡是治療關格病,如果不參照人迎、趺陽、太衝三脈的脈象,只看寸口脈,已經很粗略了。如果連寸口脈的陰陽虛實都辨別不清,更是醫生的罪過。
凡是治療關格病,如果不辨別脈象的陽虛陽實陰虛陰實,就加減藥物,如同盲人走路,辨不清方向,這是醫生的罪過。
凡是治療關格病,如果不遵循正道,而採用邪術,逞個人之能,加速病人的死亡,這是醫生的罪過。
2. 關格門方
云岐子關格九方,錄出備覽,臨證制方,懲而改之,亦師資之法也。
柏子仁湯,人參,半夏,白茯苓,陳皮,柏子仁,甘草(炙),麝香(少許另研),上用生薑煎,入麝香,調勻和服。加郁李仁更妙。按:此方用六君子湯,去白朮之滯中,加柏子仁、郁李仁之潤下,少加麝香以通關窮,非不具一種苦心。然終不識病成之理,不知遊刃空虛,欲以麝香開竅,適足以轉閉其竅耳。
人參散,人參,麝香,片腦(各少許),為末,甘草湯調服。按:此方輒用腦、麝,耗散真氣,才過胸中,大氣、宗氣、穀氣交亂,生機索然盡矣,能愈病乎?
既濟丸,治關格脈沉細,手足厥冷者。熟附子(童便浸),人參(各一錢),麝香(少許),上末,糊丸桐子大,麝香為衣。每服七丸,燈芯湯下。按:方下云脈沉細,手足厥冷,全是腎氣不升,關門不開之候。參附固在所取,但偏主於陽,無陰以協之,亦何能既濟耶?且以麝香為衣,走散藥氣,無繇下達,即使藥下關開,小便暫行,其格必愈甚矣。
檳榔益氣湯,治關格勞後,氣虛不運者。檳榔(多用),人參,白朮,當歸,黃耆,陳皮,升麻,甘草,柴胡,枳殼,生薑,煎服。按:此方用補中益氣加檳榔、枳殼,且云檳榔多用。意謂補中益氣之升,檳榔之墜,一升一墜,關格可通耳。不知升則逾格,墜則逾關,皆必不得之數也。
木通二陳湯,治心脾疼後,小便不通,皆是痰膈於中焦,氣滯於下焦。木通,陳皮(去白),白茯苓,半夏(薑製),甘草,枳殼,上生薑煎服,服後徐徐探吐,更不通,服加味小胃丹、加味控涎丹。按:此復以二陳加木通、枳殼,亦即補中益氣加檳榔、枳殼之法。但關格病,屬火者多,屬痰者少,酷日當空,得片云掩之,不勝誌喜,人身火患,顧可盡劫其痰乎?況痰膈不羸亦不關,關格病羸,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,明是陰精日削,陽光日亢之候,乃欲舉痰為治。且服小胃控涎等厲藥,是何言歟!
導氣清利湯,治關格吐逆,大小便不通。豬苓,澤瀉,白朮,人參,藿香,柏子仁,半夏,陳皮,甘草,木通,梔子,白茯苓,檳榔,枳殼,大黃,厚朴,麝香,黑牽牛,上生薑煎服,兼服木香和中丸。吐不止,灸氣海、天樞。如又不通,用蜜導。按:此方匯聚通利之藥,少佐參、術,以為導氣之功,無往不到矣。不知奄奄一息之人,有氣可鼓而開其久閉之關乎?才入胃中,立增吐逆,尚謂吐不止,灸氣海、天樞,加以火攻,可堪之乎?大便不通用蜜導,小便不通用何導之?可惱可笑!
加味麻仁丸,治關格大小便不通。大黃(一兩),芍藥,厚朴,當歸,杏仁,麻仁,檳榔,木香,枳殼(各五錢),上為末,蜜丸,熟水下。按:此方顓力於通大便。吾恐大便未通,胃氣先損,食愈不納矣。不思大便即通利如常,其關格固自若也,服此丸一次,必增困三倍,連服必不救矣。
皂角散,治大小便關格不通,經三五日者。大皂角(燒存性),上為末,米湯調下。又以豬脂一兩煮熟,以汁及脂俱食之。又服八正散,加檳榔、枳殼、朴硝、桃仁、燈芯草、茶根。按:此等作用,只顧通二便之標,不深求關格之本。詎知皂角末入胃,千針攢簇,肥人萬不可堪,況羸人乎?隨服人脂人膏,已不能救其峻削,況更加桃仁、朴硝助虐乎。
大承氣湯(方見卷四),按:此乃治傷寒胃實之方。用治關格,倒行逆施,草菅人命,莫此為甚。
九方不達病成之理,漫圖弋獲。其以峻藥加入六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中,猶可言也。其以峻藥加入二陳湯,及八正、承氣等方,不可言矣。至於片腦、麝香、皂角等藥,驟病且不敢輕用,況垂斃者乎?伎轉出轉窮,所以為不學無術,徒讀殳書之流歟。
進退黃連湯方(自擬),(方論見前),黃連(薑汁炒),乾薑(炮),人參(人乳拌蒸一錢五分),桂枝(一錢),半夏(薑製一錢五分),大棗(二枚),進法用本方七味,俱不制,水三茶盞,煎一半,溫服。退法不用桂枝,黃連減半,或加肉桂五分,如上逐味制熟,煎服法同,但空朝服崔氏八味丸三錢,半飢服煎劑耳。
崔氏八味丸(方見卷二)
資液救焚湯(自擬),治五志厥陽之火。生地黃(二錢取汁),麥門冬(二錢取汁),人參(一錢五分人乳拌蒸),炙甘草,真阿膠,胡麻仁(炒研各一錢),柏子仁(七分炒),五味子(四分),紫石英,寒水石,滑石(各一錢三味俱敲碎研為末),生犀汁(研三分),生薑汁(二茶匙),上除四汁及阿膠,其八物用名山泉水四茶杯,緩火煎至一杯半,去渣,入四汁及阿膠,再上火略煎,至膠烊化斟出,調牛黃細末五釐。日中分二三次熱服,空朝先服崔氏八味丸三錢。
昌不獲已,聊擬二方,為治關格之榜樣。至於病變無方,生心之化裁,亦當與之無方,初非以是印定學人眼目,且並向癡人說夢也。
白話文:
雲岐子的關格九方,被記錄下來供參考,臨牀制方時應借鑑並改進,這也是學習和傳承的方法。
柏子仁湯,人參,半夏,白茯苓,陳皮,柏子仁,甘草(炙),麝香(少許,另研),以上藥材用生薑煎煮,最後加入麝香,調勻後服用。如果加上郁李仁效果更佳。分析:此方基於六君子湯,去掉了白朮以防滯中,加入了柏子仁和郁李仁以潤下,少量添加麝香來打通阻塞,這種用心並非沒有道理。然而,最終還是未能理解疾病形成的原理,不明白在虛弱狀態下使用麝香開竅,實際上可能適得其反,閉塞了竅道。
人參散,人參,麝香,片腦(各少許),研成細末,用甘草湯調服。分析:此方頻繁使用腦、麝,會耗散真氣,一旦進入胸中,大氣、宗氣、谷氣就會混亂,生機將盡,如何能治癒疾病?
既濟丸,治療關格脈沉細,手腳冰涼的患者。熟附子(童便浸)、人參(各一錢),麝香(少許),以上藥材研磨成末,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,外衣爲麝香。每次服用七丸,用燈芯湯送服。分析:方劑下面提到脈沉細,手腳冰涼,這完全是腎氣不升,關門不開的症狀。人參和附子固然可以使用,但偏向於陽,沒有陰來配合,又怎麼能達到陰陽平衡呢?而且用麝香作爲外衣,會使藥氣散失,無法向下送達,即使藥物到達關格,小便暫時通暢,其阻塞症狀可能會變得更嚴重。
檳榔益氣湯,治療關格勞損後,氣虛不運的情況。檳榔(多用),人參,白朮,當歸,黃芪,陳皮,升麻,甘草,柴胡,枳殼,生薑,煎煮後服用。分析:此方在補中益氣的基礎上加入檳榔和枳殼,並且說檳榔要多用。意圖是通過補中益氣的升提作用和檳榔的下沉作用,一升一降,關格可以得到緩解。但不知道提升則會越過阻塞,下沉則會加重阻塞,這兩種方法都是不可行的。
木通二陳湯,治療心脾疼痛後,小便不通的情況,這些症狀都是由於痰溼阻隔在中焦,氣滯留在下焦。木通,陳皮(去白),白茯苓,半夏(姜制),甘草,枳殼,以上藥材用生薑煎煮後服用,服藥後慢慢引吐,如果還不通暢,可以服用加味小胃丹、加味控涎丹。分析:此方在二陳湯基礎上加木通、枳殼,類似於補中益氣湯加檳榔、枳殼的方法。但是關格病中,屬火的較多,屬痰的較少。在烈日下,一片雲遮住太陽,人們會感到高興,人體的火患,怎能完全清除痰溼?況且痰溼不贏也不會形成關格,關格病贏弱,不能充分利用天地間的精氣,明顯是陰精日漸減少,陽氣日漸旺盛的徵兆,卻想要通過清除痰溼來治療。並且服用小胃控涎等強烈藥物,這是什麼道理!
導氣清利湯,治療關格嘔吐,大小便不通。豬苓,澤瀉,白朮,人參,藿香,柏子仁,半夏,陳皮,甘草,木通,梔子,白茯苓,檳榔,枳殼,大黃,厚朴,麝香,黑牽牛,以上藥材用生薑煎煮後服用,同時服用木香和中丸。如果嘔吐不止,可以灸氣海、天樞穴。如果仍然不通暢,可以使用蜜導法。分析:此方彙集了多種通利藥物,少量輔以人參、白朮,認爲這樣可以導氣,無處不到。但不知道對於奄奄一息的人,是否有足夠的氣力來開啓長久關閉的關卡?一旦進入胃中,立即增加嘔吐反應,還說是嘔吐不止,然後灸氣海、天樞穴,再加上火攻,他們能承受嗎?大便不通使用蜜導法,小便不通使用什麼導法?真是令人惱怒又好笑!
加味麻仁丸,治療關格大小便不通。大黃(一兩),芍藥,厚朴,當歸,杏仁,麻仁,檳榔,木香,枳殼(各五錢),以上藥材研磨成末,用蜂蜜製成丸藥,用溫水送服。分析:此方主要作用是通大便。我擔心大便未通,胃氣就先受損,食物將無法消化。沒想到即使大便恢復正常,關格狀況依然存在,服用一次此丸,必定會增加三倍的睏乏,連續服用必無法挽救。
皁角散,治療大小便關格不通,持續三五天的情況。大皁角(燒存性),以上藥材研磨成末,用米湯調服。同時煮熟一兩豬脂,將汁和脂一起食用。同時服用八正散,加入檳榔、枳殼、朴硝、桃仁、燈芯草、茶根。分析:這種治療方法,只關注通二便的表面問題,沒有深入瞭解關格的根本原因。要知道皁角末進入胃中,如同千針攢刺,即使是肥胖的人也無法承受,更何況虛弱的人呢?隨即服用人脂人膏,已經不能挽救其劇烈的副作用,更何況還要加上桃仁、朴硝助虐呢?
大承氣湯(方見卷四),分析:這是治療傷寒胃實的方劑。用來治療關格,是倒行逆施,草菅人命,沒有比這更嚴重的。
九個方劑沒有理解疾病形成的原理,盲目尋求療效。在六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中加入劇烈藥物還可以理解。但在二陳湯,以及八正、承氣等方劑中加入劇烈藥物,則無法理解。至於片腦、麝香、皁角等藥物,即使是急性病也不敢輕易使用,何況是瀕臨死亡的人呢?手段越來越窮,這就是所謂的不學無術,只是讀過一些書的人嗎?
進退黃連湯方(自擬),黃連(薑汁炒),乾薑(炮),人參(人乳拌蒸一錢五分),桂枝(一錢),半夏(姜制一錢五分),大棗(二枚),進法是使用本方七味藥材,都不進行處理,用三杯茶水煎煮一半,溫服。退法是不使用桂枝,黃連減半,或者加入肉桂五分,按照上述方法逐味處理成熟,煎煮方法相同,但早晨空腹先服用崔氏八味丸三錢,半飢時服用煎劑。
崔氏八味丸(方見卷二)
資液救焚湯(自擬),治療五志厥陽之火。生地黃(二錢取汁),麥門冬(二錢取汁),人參(一錢五分人乳拌蒸),炙甘草,真阿膠,胡麻仁(炒研各一錢),柏子仁(七分炒),五味子(四分),紫石英,寒水石,滑石(各一錢三味均敲碎研爲末),生犀汁(研三分),生薑汁(二茶匙),除了四種汁液和阿膠,其餘八種藥材用四杯名山泉水,慢火煎至一杯半,去掉渣滓,加入四種汁液和阿膠,再次上火略微煎煮,直到阿膠融化,倒入碗中,加入牛黃細末五釐。中午分二到三次熱服,早晨空腹先服用崔氏八味丸三錢。
我不得已,暫時提出了兩個方劑,作爲治療關格的範例。至於病情變化無窮,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調整,這並不是要固定學者的思維,甚至是在對癡人說夢。 昌先生無法避免,姑且擬定了兩個方劑,作爲治療關格的參考範例。但必須指出,面對疾病的變化無常,治療策略的靈活變通才是關鍵,這並不意味着要將某種方法固化,而是強調根據具體病情靈活調整。這並非是給學生設定固定的框架,也不是對無知者講述不可能實現的夢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