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門法律》~ 卷五 (10)
卷五 (10)
1. 關格門
(論二首,律四條)
白話文:
關格門:論述兩方面,規定四項條例。
2. 關格論
喻昌曰:關格之證,自《靈》、《素》以及《難經》,仲景脈法,皆深言之,然無其方也。後世以無成方依傍,其中玄言奧義,總不參研,空存其名久矣。間有以無師之智,臨證處方,傳之於書。眼中金屑,不適於用,可奈之何!謹以《尚論》之懷,暢言其理。《素問》謂人迎一盛,病在少陽;二盛病在太陽;三盛病在陽明;四盛以上為格陽。
寸口一盛,病在厥陰;二盛病在少陰;三盛病在太陰;四盛以上為關陰。人迎與寸口,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。關格之脈,羸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,則死矣。此以三陽之府,三陰之藏,分診於結喉兩旁人迎之位,兩手寸口大淵之位。蓋隨人迎寸口經脈之行度,而施其刺法也。
《靈樞》言刺之從所分,人迎之盛瀉其陽,補其所合之陰,二瀉一補;從所分寸口之盛瀉其陰,補其所合之陽,二瀉一補,皆以上氣和乃止。而於用藥,則從兩手寸關尺三部之脈,辨其臟腑之陰陽。故《靈樞》復言邪在府,則陽脈不和;陽脈不和,則氣留之;氣留之則陽氣盛矣。
陽氣太盛,則陰脈不和;陰脈不和,則血留之;血留之則陰氣盛矣。陰氣太盛,則陽氣不能榮也,故曰關。陽氣太盛,則陰氣不能榮也,故曰格。陰陽俱盛,不能相榮矣,故曰關格。關格者,不能盡期而死也。此則用藥之權衡,隨其脈之尺陰寸陽,偏盛俱盛而定治耳。越人宗之,發為陰乘陽乘之脈,因推其乘之之極,上魚為溢,入尺為復,形容陰陽偏而不返之象,精矣。
至仲景復開三大法門,謂寸口脈浮而大,浮為虛,大為實,在尺為關,在寸為格,關則不得小便,格則吐逆。從兩手寸口,關陰格陽過盛中,察其或浮或大,定其陽虛陽實,陰虛陰實,以施治療。蓋於《靈樞》陽太盛則陰不能榮,陰太盛則陽不能榮,以及越人陰乘陽乘之法,加以浮大之辨,而虛實始得燎然。不爾,關則定為陰實,格則定為陽實矣,抑何從得其微細耶?此一法也。
謂心脈洪大而長,是心之本脈也,上微頭小者,則汗出;下微本大者,則關格不通,不得尿;頭無汗者可治,有汗者死。此則深明關格之源,由於五志厥陽之火,遏鬱於心胞之內,其心脈上微見頭小,亦陽虛之驗,下微見本大,亦陽實之驗。頭無汗者可治,有汗則心之液外亡,自焚而死矣。
在二陽之病發心脾,且不得隱曲,男子少精,女子不月,傳為風消,索澤而不治。況關格之病,精氣竭絕,形體毀沮,離絕菀結,憂愁恐怒,五臟空虛,氣血離守,厥陽之火獨行,上合心神,同處於方寸之內。存亡之機,間不容髮,可不一辨察之乎?此二法也。謂趺陽脈伏而澀,伏則吐嘔,水穀不化,澀則食不得入,名曰關格。
診趺陽足脈,或伏或澀,辨胃氣所存幾何,伏則水穀入而不化,胃氣之所存可知矣;澀則並其食亦不得入,胃氣之所存更可知矣。榮衛之行遲,水穀之入少,中樞不運,下關上格,豈待言哉?此三法也。仲景金針暗度,有此三法,大概在顧慮其虛矣。因是上下古今,搜採群言,而諸大老名賢,無一論及此證者。
惟云岐子述其陰陽反背之狀,傳其所試九方,譬如航海萬里,得一聲氣相通之侶,欣慰無似,遑計其短乎?然不欲後人相安其說,又不忍緘口無言也。其謂陰陽易位,病名關格。胸膈上陽氣常在,則熱為主病;身半已下陰氣常在,則寒為主病。胸中有寒,以熱藥治之;丹田有熱,以寒藥治之。
若胸中寒熱兼有,以主客之法治之,治主當緩,治客當急。此從傷寒論胸中有寒,丹田有熱立說,實非關格本證。所引《內經》運氣治主客之法,亦屬無據。至於《靈》、《素》、《難經》、《金匱》之文,絕不體會,所定諸方,渾入後人惡劣窠臼,觀之殊不慊耳。方中小疵,雜用二陳、五苓、枳殼、厚朴、檳榔、木香是也。
方中大疵,雜用片腦、麝香、附子、皂角、牽牛、大黃、朴硝是也。夫陰陽不交,各造其偏,而謂陰反在上,陽反在下可乎?九死一生之證,而以霸術劫奪其陰陽可乎?仲景之以趺陽為診者,正欲人調其榮衛,不偏陰偏陽,一味沖和無忤,聽胃氣之自為敷布,由一九而二八三七四六,乃始得協於平也。
豈一蹴所能幾耶?故不問其關於何而開,格於何而通,一惟求之於中,握樞而運,以漸透於上下,俟其趺陽脈不伏不澀,榮氣前通,乃加意於榮;衛氣前通,乃加意於衛;因其勢而利導之,庶不與藥扞格耳。若榮氣才通,即求之衛;衛氣才通,即求之榮;且為生事喜功,況躁不能需,亟思一逞乎?夫死裡求生之治,須得死裡求生之人。
嗒然若喪,先熄其五志交煽之火,治吐逆之格,由中而漸透於上;治不泄之關,由中而漸透於下;治格而且關,由中而漸透於上下。所謂三年之艾,不蓄則不免死亡,蓄之則免於死亡矣。人亦何為而不蓄之耶?或者病餘不立一方,此終身不靈之人也,寧無見其方而反惑耶?不得已姑立進退黃連湯一方,要未可為中人道也。
白話文:
喻昌表示:對於關格這種疾病,《黃帝內經》、《難經》以及張仲景的脈診方法都有深入的描述,然而卻沒有具體的治療方式。後世由於缺乏既定的療方可以參考,對於其中深奧的理論與義理,總體上都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,這個名字空存在許久了。偶爾有醫生憑著自己的智慧,根據病徵來開立處方,並將這些記錄在書籍中,然而這些知識如眼中金屑,實際上無法使用,我們又能如何呢!
我謹慎地以討論的精神,詳細闡述其理論。《黃帝內經》指出,如果人迎脈搏一倍於正常,疾病在少陽;兩倍於正常,疾病在太陽;三倍於正常,疾病在陽明;四倍於正常,則為格陽。
同樣的,如果寸口脈搏一倍於正常,疾病在厥陰;兩倍於正常,疾病在少陰;三倍於正常,疾病在太陰;四倍於正常,則為關陰。如果人迎脈與寸口脈都比正常強四倍以上,就稱為關格。關格的脈象,弱到無法承受天地的精氣,就會導致死亡。這是根據三陽的腑、三陰的臟,分別在頸側的人迎脈位置、雙手寸口的大淵脈位置進行診斷。這是根據人迎脈和寸口脈的經脈走向,施以針灸的方法。
《靈樞》提到,對應人迎脈的旺盛,需要瀉其陽,補其相對應的陰,瀉兩次補一次;對應寸口脈的旺盛,需要瀉其陰,補其相對應的陽,也是瀉兩次補一次,直到氣血和諧為止。而對於藥物的使用,則需要根據兩手的寸關尺三部脈,分辨臟腑的陰陽。所以《靈樞》進一步說,如果邪氣在腑,則陽脈就不和諧;陽脈不和諧,則氣血會停留;氣血停留,則陽氣會過剩。
陽氣過剩,則陰脈就不和諧;陰脈不和諧,則血液會停留;血液停留,則陰氣會過剩。陰氣過剩,陽氣就無法滋養全身,所以稱為「關」;陽氣過剩,陰氣就無法滋養全身,所以稱為「格」;陰陽都過剩,就無法互相滋養,所以稱為「關格」。關格的病人,通常無法活到預期的壽命。這是使用藥物的標準,根據脈象的陰寸陽尺,判斷其單純過剩或共同過剩,以此決定治療方式。扁鵲遵循這個原則,發展出陰乘陽乘的脈診方法,推論出其極端狀態,上魚為溢,入尺為復,描繪了陰陽失衡無法恢復的現象,非常精確。
到了張仲景,他開創了三大治療原則,如果寸口脈浮而大,浮代表虛弱,大代表實證,在尺部代表關,在寸部代表格,關則無法小便,格則會嘔吐。從兩手的寸口脈,判斷關格的陰關陽格是否過盛,確定其陽虛陽實,陰虛陰實,以此進行治療。這是在《靈樞》中提到的陽氣過剩,陰氣就無法滋養;陰氣過剩,陽氣就無法滋養,以及扁鵲的陰乘陽乘方法,加上脈象的浮大辨別,才能確定虛實。否則,關則確定為陰實,格則確定為陽實,這樣如何能發現其微妙的差異呢?這是第一種治療原則。
如果心脈洪大而長,這是心臟的本質脈象,如果上端微小,代表會出汗;如果下端微大,代表關格不通,無法排尿;如果頭部不出汗,則可以治療;如果頭部出汗,則心臟的液體流失,病人會自我焚燒而死。這深入說明瞭關格的根源,是由於五志(怒、喜、思、悲、恐)和厥陽之火在心包內被抑制,心脈上端微小,代表陽氣虛弱;下端微大,代表陽氣過剩。頭部不出汗,可以治療;如果出汗,則心臟的液體流失,病人會自我焚燒而死。
在二陽的疾病中,心脾發病,無法隱瞞,男性精少,女性月經不調,會傳染為風消,皮膚乾燥,無法治療。對於關格這種疾病,精氣枯竭,形體衰敗,離散閉塞,憂愁恐懼憤怒,五臟空虛,氣血失調,厥陽之火獨行,與心神結合,同處於方寸之間。生死的關鍵,微乎其微,怎能不仔細辨識呢?這是第二種治療原則。
如果趺陽脈伏而澀,伏則會嘔吐,水谷不消化;澀則食物無法進入,稱為關格。診斷趺陽腳脈,或伏或澀,判斷胃氣的剩餘量。伏則水谷進入但不消化,胃氣剩餘量可推知;澀則食物也無法進入,胃氣剩餘量更可推知。營衛的運行緩慢,水谷的攝入量減少,中樞運作不佳,下關上格,這還需要多說嗎?這是第三種治療原則。張仲景的金針暗渡,有這三大治療原則,主要在於考慮其虛弱。
因此,我遍尋古往今來的文獻,但所有著名的老醫師和學者,沒有一個人討論過這種病證。只有岐伯描述了陰陽相反的情況,傳授了他試驗過的九個處方,如同在萬裏航程中,找到一個能通訊的夥伴,令人欣喜,何必在意其缺點呢?然而,我不希望後人滿足於這種說法,同時又不忍心保持沉默。他認為陰陽易位,病名為關格。胸膈上方的陽氣常在,則熱為主病;身體下半部的陰氣常在,則寒為主病。胸中有寒,用熱藥治療;丹田有熱,用寒藥治療。
如果胸中寒熱兼具,用主客法治療,治療主病應緩慢,治療客病應急迫。這是根據傷寒論中提到的胸中有寒,丹田有熱來立論,實際上並非關格的本質病證。他引用的《黃帝內經》中運氣治療主病和客病的方法,也沒有根據。至於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、《金匱》中的文獻,完全沒有理解,他所定的各種處方,混入後人的拙劣模式,讀起來讓人感到非常不滿。在處方中的小問題,如混合使用二陳、五苓、枳殼、厚朴、檳榔、木香等。
在處方中的大問題,如混合使用片腦、麝香、附子、皁角、牽牛、大黃、朴硝等。陰陽不交,各自造成偏斜,然而認為陰在上,陽在下,可以嗎?九死一生的病證,用霸道的方式劫奪陰陽,可以嗎?張仲景之所以用趺陽脈診斷,正是希望人們調節營衛,不要偏陰偏陽,一味追求溫和,讓胃氣自行調節,從一九到二八三七四六,才能達到平衡。
這怎麼可能一蹴而就呢?因此,不必問關在哪裡打開,格在哪裡通暢,只需在中間尋求,掌握關鍵,慢慢穿透上下,等到趺陽脈不再伏不澀,營氣前通,再專注於營;衛氣前通,再專注於衛;順勢而為,或許不會與藥物產生衝突。如果營氣剛通,就要求衛氣;衛氣剛通,就要求營氣;這是在製造事端,追求功績,更何況急躁無法等待,急忙想一展身手呢?在死裡求生的治療,必須找到死裡求生的人。
茫然若失,先熄滅五志的烈火,治療嘔吐的格,從中逐漸向上穿透;治療不洩的關,從中逐漸向下穿透;治療格且關,從中逐漸向上穿透。所謂的三年之艾,如果不儲備,難免死亡;如果儲備,就可以避免死亡。為什麼不儲備呢?有人在病後不開立處方,這是終身不靈的人,難道不會看到處方而感到困惑嗎?無奈之下,暫時開立進退黃連湯,但這未必適合一般人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