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門法律》~ 卷五 (7)
卷五 (7)
1. 痰飲門方
苓桂朮甘湯,茯苓(四兩),桂枝(三兩),白朮(三兩),甘草(二兩),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小便自利。
腎氣丸(即六味丸,方見中寒門。)
白話文:
苓桂朮甘湯:茯苓(四兩),桂枝(三兩),白朮(三兩),甘草(二兩),以上四味藥,用六升水煎煮,取三升藥液,分三次溫服,小便自然通利。
甘遂半夏湯,甘遂(大者三枚),半夏(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渣),芍藥(五枚),甘草(如指大一枚),上四味,以水二升,煮取半升,去渣,以蜜半升和藥汁,煎取八合,頓服之。
白話文:
甘遂半夏湯
成分:
- 甘遂(大顆3枚)
- 半夏(12枚,以1升水煮到剩半升,去渣)
- 芍藥(5枚)
- 甘草(1枚,大小如手指)
作法:
-
將甘遂、半夏、芍藥、甘草四種藥材,加入2升水一起煮。
-
煮到剩半升時,過濾去渣。
-
加入半升蜂蜜,再煮到剩8合(約200毫升)。
-
一次全部喝完。
十棗湯,芫花(熬),甘遂,大戟(各等分),上三味,以水一升五合,先煎大棗十枚,取九合,去渣,內藥末,強人服一錢匕。羸人服半錢,平旦溫服之。不下者,明日更加半錢,得快下後,糜粥自養。
白話文:
十棗湯配方:
- 芫花(熬製):適量
- 甘遂:適量
- 大戟(等分):適量
製法:
-
取水一升五合,先煎大棗十枚。
-
煎至取九合,去渣。
-
加入芫花、甘遂、大戟等藥末。
-
強壯的人服用一錢匕。
-
體弱的人服用半錢。
-
早晨溫服。
-
如果沒有通便,第二天再增加半錢的劑量。
-
服用後,獲得緩解後,以粥養胃。
大青龍湯,麻黃(去節六兩),桂枝(二兩去皮),甘草(二兩炙),杏仁(四十個去皮尖),生薑(三兩切),大棗(十二枚),石膏(如雞子大,一塊碎),上七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。取微似汗,汗多溫粉撲之。
白話文:
大青龍湯
- 麻黃(去節,六兩)
- 桂枝(去皮,二兩)
- 甘草(炙,二兩)
- 杏仁(去皮尖,四十個)
- 生薑(切碎,三兩)
- 大棗(十二枚)
- 石膏(如雞蛋大小,一塊碎)
以上七種藥材,加水九升,先煮麻黃,煮到剩七升,去除浮沫,然後加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三升,去掉藥渣,溫熱後服用一升。服用後,如果微微出汗,則可以不用管它。如果汗水多,可以用溫熱的粉撲擦拭。
小青龍湯,麻黃(三兩去節),芍藥(三兩),五味子(半升),乾薑(三兩),甘草(三兩炙),細辛(三兩),桂枝(三兩去皮),半夏(半升),上八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。
白話文:
小青龍湯:
- 麻黃(三兩,去節):發汗解表,宣肺平喘。
- 芍藥(三兩):養血柔肝,緩急止痛。
- 五味子(半升):斂肺止咳,生津止渴。
- 乾薑(三兩):溫中止嘔,溫肺化飲。
- 甘草(三兩,炙):益氣健脾,調和諸藥。
- 細辛(三兩):溫肺散寒,通竅止痛。
- 桂枝(三兩,去皮):發汗解表,溫經通脈。
- 半夏(半升):化痰止嘔,燥濕化痰。
將以上八味藥材,加水一斗,先煮麻黃,煮沸後減少二升,去掉浮沫,加入其他藥材,繼續煮取三升藥液,去掉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。
木防己湯,木防己(三兩),石膏(十二枚雞子大碎),桂枝(二兩),人參(四兩),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溫再服。
白話文:
木防己湯:
- 木防己(180克)
- 石膏(12個雞蛋大小的量,搗碎)
- 桂枝(90克)
- 人參(180克)
用法:
將以上四味藥材放入鍋中,加入 6 升水,煮沸後,轉小火煮 2 個小時,藥液減至 2 升,即可過濾服用。藥液可分多次溫服。
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,木防己(二兩),桂枝(二兩),人參(四兩),芒硝(三合),茯苓(四兩),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渣,內芒硝再微煎,分再服,微利則愈。
白話文:
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:
材料:
- 木防己:2兩
- 桂枝:2兩
- 人參:4兩
- 芒硝:3合
- 茯苓:4兩
做法:
-
將木防己、桂枝、人參、茯苓放入鍋中,加入6升水,煮沸後轉小火燉煮2小時。
-
去除渣滓,加入芒硝,繼續煮沸1分鐘後關火。
-
將藥湯分成兩次服用,服用後出現輕微的瀉下,即表示病情好轉。
澤瀉湯,澤瀉(五兩),白朮(二兩),上二味,以水二升,煮取一升,分溫服。
白話文:
澤瀉湯:
- 澤瀉(五兩)
- 白朮(二兩)
以上兩種藥材,用二升水煎煮,取一升藥液,分次溫服。
厚朴大黃湯,厚朴(一尺),大黃(六兩),枳實(四枚),上三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溫再服。
白話文:
厚朴大黃湯
厚樸(一尺)、大黃(六兩)、枳實(四枚)。
以上三味藥,加水五升煮成二升藥汁,分兩次溫服。
小半夏湯,半夏(一升),生薑(半升),上二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一升半,分溫再服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叫小半夏湯,用半夏一升、生薑半升,加水七升煮到剩下一升半,分開溫熱喝下。
己椒藶黃丸,防己,椒目,葶藶(熬一兩),大黃(各二兩),上四味末之,蜜丸如桐子大。先食服一丸,日三服,稍增,口中有津液,渴者加芒硝半兩。
白話文:
己椒葶黃丸:防己、椒目、葶藶(煎熬一兩)、大黃(各二兩),將以上四味藥研末,用蜂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劑。先吃一丸,每天服用三次,逐漸增加劑量,直到口中生津。如果口渴,就加芒硝半兩。
小半夏加茯苓湯,半夏(一升),生薑(半斤),茯苓(三兩一法用四兩),上三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一升五合,分溫再服。
五苓散(方見三氣門),(以上俱《金匱》方)
白話文:
小半夏加茯苓湯
材料:
- 半夏 一升
- 生薑 半斤
- 茯苓 三兩(另一版本使用四兩)
作法:
-
將以上三味藥材加入七升水中煮沸
-
煮至藥湯剩下約一升五合時即可
-
將藥湯分多次溫服
外臺茯苓飲,茯苓,人參,白朮(各三兩),枳實(二兩),橘皮(二兩半),生薑(四兩),上六味,水六升,煮取一升八合,分溫三服,如人行八九里進之。
白話文:
茯苓飲,茯苓、人參、白朮(各三兩),枳實(二兩),橘皮(二兩半),生薑(四兩),以上六種藥材,加入六升水,煮取一升八合,分三次溫服,在病人走完八九里路後服用。
星附六君子湯(即六君子加南星附子,方見眩病門。)
崔氏八味丸(方見中寒門。)
白話文:
附子六君子湯(即六君子加上南星、附子,詳見眩暈病症門。)
二賢湯,治一切痰飲。橘皮(用真正廣產者一斤),炙甘草,食鹽(各四兩),上水一碗,慢火煮,焙乾,搗為細末,白湯頓服。一方用橘紅四兩、甘草一兩,為細末頓服,治痰極有效。
白話文:
-
二賢湯:治療一切痰飲的問題。
-
配方與用法:
-
橘皮(選用正宗廣產的,一斤)
-
炙甘草、食鹽(各四兩)
-
將以上材料放入一碗水慢火煮,煮至水乾後取出藥材
-
將藥材焙乾,研成細末
-
用白湯沖調藥末一次服用。
- 另一種方法:
-
橘紅四兩、甘草一兩
-
將藥材研成細末,一次服用。
-
這個配方對治療痰飲也非常有效。
豁痰湯,治一切痰疾,此方與滾痰丸相副。蓋以小柴胡湯為主,合前胡、半、南、殼、蘇、陳、樸之屬,出入加減。素抱痰疾及肺氣壅塞者,以柴胡為主。余者並去柴胡,以前胡為主。柴胡,半夏(各二錢),枯芩,人參(脈盛有力者不用),甘草,紫蘇,陳皮,厚朴,南星,薄荷,枳殼,羌活(各五分),水二盞,薑五片,煎八分,不拘時服。中風者加獨活。胸膈不利者加枳實。內外無熱者去黃芩。治一切痰氣最效。
白話文:
豁痰湯,用於治療各種痰疾,它和滾痰丸配合使用效果更佳。
這個藥方以小柴胡湯為基礎,加入前胡、半夏、南星、杏仁、蘇葉、陳皮、厚朴等中藥,根據病情增減藥物。
長期患有痰疾及肺氣壅塞的人,以柴胡為主藥。
其他情況下則不用柴胡,以「前胡」為主藥。
柴胡、半夏(各二錢),黃芩,人參(脈搏強而有力者不用),甘草,紫蘇,陳皮,厚朴,南星,薄荷,枳殼,羌活(各五分),加水二碗,生薑五片,煎煮至八分,不限時間服用。
中風的人可以加入獨活,胸膈不利的人可以加入枳實,內外沒有熱氣的人則去除黃芩。
這個藥方用於治療各種痰氣,效果非常顯著。
茯苓丸(一名指迷茯苓丸。),本治臂痛,其指迷方中雲:有人臂痛不能舉,手足或左右時復轉移,由伏痰在內,中脘停滯,脾氣不流行,上與氣搏。四肢屬脾,脾滯而氣不下,故上行攻臂,其脈沉細者是也。後人為此臂痛,乃痰證也,但治痰而臂痛自止。及婦人產後發喘,四肢浮腫者,用此而愈。半夏(二兩),茯苓(二兩),枳殼(去瓤麩炒半兩),風化朴硝(二錢五分,如一時未易成,但以朴硝撒在竹盤中,少時盛水置當風處,即干如芒硝,刮取用亦可。),上為細末,生薑汁煮,麵糊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薑湯送下。
有里人為痰所苦,夜間兩臂如人抽搐,兩手戰掉,茶盞亦不能舉,服此隨愈。痰藥方多,惟此立見功效。
白話文:
茯苓丸(別名:指迷茯苓丸)最初治療手臂疼痛。指迷方中提到:有人手臂疼痛,不能舉起,手和腳有時會左右移動,這是由於體內伏痰、中脘停滯、脾氣不流通,與氣體搏擊所導致。四肢屬於脾,脾滯氣不下,所以會上行攻臂,其脈象沉細。後人認為這種手臂疼痛是痰證,只要治療痰,手臂疼痛就會自行停止。當產後婦女出現喘息、四肢浮腫的症狀時,使用此藥可以治癒。
藥方如下:
- 半夏(二兩)
- 茯苓(二兩)
- 枳殼(去瓤麩炒半兩)
- 風化朴硝(二錢五分。如果一時難以製成,可以將朴硝撒在竹盤中,過一會兒在通風處盛水,很快就會像芒硝一樣乾燥,刮取使用即可。)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生薑汁煮,做成如桐子般大小的麵糊丸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
神術丸,治痰飲。茅山蒼朮(制一斤),生油麻(半兩水二盞研取漿),大棗(十五枚煮爛取肉),上三味,和丸梧桐子大,日乾,每服七十丸,空心溫酒下。
白話文:
神術丸,是用來治療痰飲症狀的藥丸。
藥方包括:
-
茅山蒼朮,一斤,需經過炮製處理;
-
生油麻,半兩,用水二盞研磨取其漿汁;
-
大棗,十五枚,煮爛後取其果肉。
以上三種藥材混合,丸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,並晾乾備用。
服用時,每次服用七十丸,空腹時以溫酒送服即可。
老痰丸,潤燥開鬱,降火消痰,治老痰鬱痰,結成黏塊,凝滯喉間,肺氣不清,或吐咯難出。天門冬(去心),黃芩(酒炒),海粉(另研),橘紅(去白各一兩),連翹(半兩),桔梗,香附(淡鹽水浸炒各半兩),青黛(另研一錢),芒硝(另研二錢),栝蔞仁(另研一兩),上為細末,煉蜜入薑汁少許,和藥杵勻,丸如龍眼大。嚼一丸,清湯送,細嚥之,或丸如綠豆大,淡薑湯送下五六十丸。
白話文:
老痰丸,具有滋潤乾燥開鬱、清熱消痰的作用,用於治療老痰鬱痰、形成黏稠塊狀物、凝滯於喉間、肺氣不清或痰液難以咳出的症狀。
藥物組成:
- 天門冬(去心):一兩
- 黃芩(酒炒):一兩
- 海粉(另研):一兩
- 橘紅(去白):一兩
- 連翹:半兩
- 桔梗:半兩
- 香附(淡鹽水浸炒):半兩
- 青黛(另研):一錢
- 芒硝(另研):二錢
- 栝蔞仁(另研):一兩
使用方法:
-
將上述藥物碾磨成細末。
-
加入煉製的蜂蜜和少量薑汁,用手充分攪拌均勻。
-
將藥物搓成龍眼大小的丸劑。
-
嚼服一丸,用清湯送服,慢慢嚥下。
-
或者將藥物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劑,用淡薑湯送服五六十丸。
栝蔞半夏丸,治肺熱痰嗽。栝蔞仁(另研),半夏(制各一兩),上為細末,湯浸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薑湯下。
白話文:
栝蔞半夏丸,用於治療肺熱痰咳。用栝蔞仁(另研)、半夏(制,各一兩),共搗成細末,用湯浸泡蒸餅為丸,丸子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
千緡湯,治風痰壅盛喘急,日夜不得臥,人扶而坐者,一服立愈。半夏(大者七枚制),皂莢(炙去皮弦一寸),甘草(炙一寸),上作一服,水一盞,薑三片,煎七分溫服。
白話文:
千緡湯,治療風痰壅盛引起的喘急,日夜不能平躺,必須有人攙扶才能坐著的情況,服用一劑即可痊癒。半夏(大的七枚,經過炮製),皁莢(火烤去皮,切成一寸長),甘草(火烤一寸),以上藥物合為一劑,加入一杯水,薑三片,煎至七分熟,溫服。
御愛紫宸湯,解宿酒嘔噦,噁心痰唾,不進飲食。木香(五分),砂仁,芍藥,檀香,茯苓,官桂,藿香(各一錢),陳皮,乾葛,良薑,丁香,甘草(炙各二錢),分二服,每服水盞半,煎七分,不拘時服。
白話文:
御愛紫宸湯,可以緩解宿醉嘔吐打嗝、噁心痰多、食慾不振的症狀。藥材包括:
- 木香(五分)
- 砂仁
- 芍藥
- 檀香
- 茯苓
- 官桂
- 藿香(各一錢)
- 陳皮
- 乾葛
- 良薑
- 丁香
- 甘草(炙各二錢)
將藥材分成兩份,每份用半茶杯水煎煮七分,不拘時間服用。
四七湯,治七情氣鬱,結滯痰涎,如破絮,或如梅核,咯之不出,咽之不下。並治中脘痞滿,痰涎壅盛,上氣喘急。半夏(三錢),茯苓(二錢四分),厚朴(一錢六分),紫蘇葉(一錢二分),水二盞,薑五片,棗一枚,煎七分服。
白話文:
四七湯,用於治療因七情內傷造成的氣鬱,痰涎凝聚成團,像破絮一樣,或像梅核一樣,吐不出來,咽不下去。同時還治療中腹部痞滿,痰涎壅盛,氣喘急促。用半夏(3錢),茯苓(2錢4分),厚朴(1錢6分),紫蘇葉(1錢2分),加水二碗,生薑五片,紅棗一枚,煎到剩七分後服用。
大川芎丸,消風壅,化痰涎,利咽膈,清頭目。治頭痛旋運,心忪煩熱,頸項緊急,肩背拘倦,肢體煩疼,皮膚瘙癢,腦昏目疼,鼻塞聲重,面上遊風,狀如蟲行。川芎,龍腦,薄荷葉(炒乾各七十五兩),桔梗(一百兩),甘草(炙三十五兩),防風(去苗二十五兩),細辛(洗五兩),上為細末,煉蜜搜和,每一兩半,分作五十丸。每服一丸,臘茶清細嚼下,食後臨臥服。
白話文:
大川芎丸
功效:消除風氣壅滯,化解痰涎,利咽開膈,清利頭目。
主治:頭痛旋暈,心神煩躁,頸項僵硬,肩背拘謹,手臂疼痛,皮膚瘙癢,頭暈目疼,鼻塞聲音重濁,面上遊風,狀如蟲行。
藥材:
- 川芎:75兩
- 龍腦:75兩
- 薄荷葉(炒乾):75兩
- 桔梗:100兩
- 甘草(炙):35兩
- 防風(去苗):25兩
- 細辛(洗):5兩
用法:
-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,加入煉蜜調和,每1.5兩分作50丸。
-
每服用一丸,將臘茶清洗乾淨後細嚼,於飯後臨睡前服用。
小胃丹,芫花(好醋拌勻,過一宿於瓦器。不住手攪炒,令黑不可焦。),甘遂(濕麵裹,長流水浸半日,煮曬乾。),大戟(長流水煮一時,再用水洗,曬乾各半兩。),大黃(濕紙裹煅,勿令焦,切焙乾。再以水潤炒熟,焙乾一兩半。),黃柏(炒三兩),上為末,以白朮膏丸,如蘿蔔子大。臨臥津液吞下,或白湯送下。取膈上濕痰熱積,以意消息之,欲利空心服。一方加木香、檳榔各半兩。
白話文:
小胃丹,作法如下:
-
芫花:與好醋拌勻,放置一晚後,在瓦器中不斷手攪炒,直到變黑但不可焦。
-
甘遂:用濕麵條包裹,在長流水中浸泡半天,煮熟後曬乾。
-
大戟:放在長流水中煮一小時,再用水清洗,曬乾各半兩。
-
大黃:用濕紙包裹煅燒,注意不要燒焦,切片焙乾。再用水潤過後炒熟,焙乾一兩半。
-
黃柏:炒三兩。
以上各味藥材都磨成粉末,用白朮膏將其製成丸狀,丸子的體積和蘿蔔子一樣大。睡覺前用津液吞服,也可以用白開水送服。本丸藥的作用是祛除膈上濕痰熱積,需根據個人情況調整用量,最好空腹服用。
另外有一種方子,在上述藥材的基礎上,加入木香和檳榔各半兩。
小川芎丸,治膈上痰。川芎(二兩細銼慢火熬熟),川大黃(二兩蒸令乾),上件焙乾為末,用不蛀皂角五七枚,溫水揉汁,絹濾出渣,瓦罐中熬成膏,和前二味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小兒三丸,薑湯下。
白話文:
小川芎丸,用於治療膈上痰。
川芎(二兩切細,慢火熬熟),川大黃(二兩蒸至乾燥),將上述藥材烘乾後研磨成粉末,用五到七個不蛀皁角,用溫水揉搓出汁液,用絹布濾除渣滓,在瓦罐中熬製成膏狀,與前二味藥粉混合製成丸劑,如桐子大小。
每服五十丸,小兒服用三丸,用薑湯送服。
旋覆花散,治心胸痰熱,頭目旋痛,飲食不下。旋覆花,甘草(炙各半兩),枳殼(去瓤麩炒),石膏(細研各二兩),赤茯苓,麥門冬(去心),柴胡(去足),人參(各一兩),犀角屑,防風(去蘆),黃芩(各七錢半),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大盞,生薑半分,煎至五分,去渣,食後良久溫服。
白話文:
旋覆花散:治療心胸痰熱,頭目旋痛,飲食不下。
旋覆花、甘草(各半兩,炙用),枳殼(去瓤麩炒)、石膏(細研,各二兩),赤茯苓、麥門冬(去心)、柴胡(去足)、人參(各一兩),犀角屑、防風(去蘆)、黃芩(各七錢半),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一大盞水,加入半片生薑,煎至五分之一,去除藥渣,飯後很久再服用,服用時溫服。
化涎散,治熱痰、利胸膈,止煩渴。凝水石(煅研一兩),鉛白霜(另研),馬牙硝(另研),雄黃(另研各一錢),白礬(枯研),甘草(炙各二錢半),龍腦(少許),上為細末,研勻。每服一錢,不拘時,水調下。小兒風熱痰涎,用沙糖水,調下半錢,此藥太涼,不可多服。
白話文:
化涎散,用於治療熱痰、疏通胸膈、止煩渴。
藥物組成:
- 凝水石(煅研)一兩
- 鉛白霜(另研)一錢
- 馬牙硝(另研)一錢
- 雄黃(另研)一錢
- 白礬(枯研)二錢半
- 甘草(炙)二錢半
- 龍腦(少許)
製法:
將上述藥物研成細末,均勻混合。
用法:
每次服用半錢至一錢,不受時間限制,用溫水沖服。
對於兒童風熱痰涎,可將藥物調入沙糖水中,每次服用半錢。
由於此藥性寒涼,不宜過量服用。
八珍丸,治膈痰結實,滿悶喘逆。丹砂(研半兩),犀角(鎊),羚羊角(鎊),茯神(去木),牛黃(研),龍腦(研各二錢半),牛膽南星,硼砂(研各一兩),上為細末,研勻,煉蜜和丸,如雞豆實大。每服一丸,食後細嚼,人參荊芥湯下。
白話文:
八珍丸,用於治療胸膈痰結實很嚴重的,症狀是胸悶氣促,甚至不能平躺。藥材包括:丹砂研磨成粉二錢半,犀牛角搗成粉末,羚羊角搗成粉末,茯神去掉木質部分,牛黃研磨成粉,龍腦研磨成粉,牛膽南星,硼砂研磨成粉,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均勻混合後,用蜂蜜煉成丸劑,丸劑大小如同雞豆。每次服用一丸,飯後先嚼碎後服用,用人參荊芥湯送服。
鵝梨煎丸,治熱痰,涼心肺,利咽膈,解熱毒,補元氣。大鵝梨(二十枚,去皮核,用淨布絞取汁。),薄荷(生半斤研汁),皂角(不蛀者十枚,去皮子,漿水二升揉取濃汁。),白蜜(濾淨半斤),生地黃(半斤研取汁,同上五味慢火熬膏和下藥。),人參,白茯苓(去皮),白蒺藜(炒去刺),肉蓯蓉(酒浸切焙乾),牛膝(酒浸),半夏(湯泡),木香(各一兩),檳榔(煨二兩),防風(去叉),青橘皮(去白),桔梗(炒),羌活,白朮,山藥(各七錢半),甘草(炙各半兩),上為細末,同前膏拌勻,杵令得所,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加至二十丸,食後荊芥湯送下,日二服。
白話文:
鵝梨煎丸,用於治療熱痰,涼爽心肺,有利於咽喉和膈膜,解熱毒,補元氣。
原材料:
-
大鵝梨(二十個,去皮核,用乾淨的布擠出汁液。)
-
薄荷(生半斤研磨成汁液。)
-
皁角(沒有蟲蛀的十個,去皮和籽,用二升漿水揉搓取濃汁。)
-
白蜂蜜(過濾出半斤。)
-
生地黃(半斤研磨取汁液,上面五種材料用慢火熬成膏狀,然後加入藥物。)
-
人參、白茯苓(去皮)、白蒺藜(炒去刺)、肉蓯蓉(用酒浸泡切片烘乾)、牛膝(用酒浸泡)、半夏(用湯水浸泡)、木香(各一兩)、檳榔(煨二兩)、防風(去叉)、青橘皮(去白)、桔梗(炒)、羌活、白朮、山藥(各七錢半)、甘草(炙甘草各半兩)。
以上藥物研磨成細末,與前面的膏狀物拌勻,用杵臼搗製均勻,丸成梧桐子般大小。
服用方法:
每次服用五十丸,逐漸增加至八十丸,飯後用荊芥湯送服,每天服用兩次。
法制半夏,消飲化痰,壯脾順氣。用大半夏湯洗泡七遍,以濃米泔浸一日夜。每半夏一兩,用白礬一兩半,研細溫水化浸半夏,上留水兩指許頻攪,冬月於暖處頓放,浸五日夜。取出焙乾,用鉛白霜一錢,溫水化,又浸一日夜,通七日盡。取出,再用漿水慢火煮,勿令滾,候漿水極熱,取出焙乾,以瓷器收貯。每服一二粒,食後細嚼,溫薑湯下。又一法,依前製成半夏,每一兩用白礬水少許漬半夏,細飛硃砂末,淹一宿,斂干焙用。依前法,亦可用生薑自然汁漬焙用。
白話文:
「法制半夏」是一種中藥,具有消食化痰、健脾理氣的功效。
做法:
-
取大半夏湯,將半夏浸泡七遍,然後用濃米泔浸泡一天一夜。
-
每半夏一兩,用白礬一兩半,研磨成細粉,用溫水化開,浸泡半夏,讓水位高出半夏兩指,經常攪拌。
-
在冬季,把半夏放在溫暖的地方浸泡五天五夜。
-
取出半夏,烘乾,再用鉛白霜一錢,用溫水化開,再浸泡一天一夜,共七天。
-
取出半夏,用漿水慢慢煮,不要煮滾,直到漿水非常熱,取出半夏,烘乾,用瓷器收納。
-
每服一到二粒,飯後細細咀嚼,用溫薑湯送服。
還有一種做法:
-
按照前面的方法製成半夏,每半夏一兩,用少許白礬水浸泡,然後用細飛硃砂末,浸泡一整晚,晾乾,烘乾備用。
-
也可以用生薑自然汁液浸泡烘乾備用。
神芎導水丸,黃芩(一兩),黃連,川芎,薄荷(各半兩),大黃(二兩),滑石,黑牽牛(頭末各四兩)
白話文:
神芎導水丸:
- 黃芩:一兩
- 黃連:半兩
- 川芎:半兩
- 薄荷:半兩
- 大黃:二兩
- 滑石:四兩
- 黑牽牛(頭末):四兩
河間制治一切熱證,其功不可盡述。設或久病熱鬱,無問瘦怯老弱,並一切證可下者,始自十丸以為度,常服此藥。除腸胃積滯,不傷和氣,推陳致新,得利便快,並無藥燥搔擾,亦不困倦虛損,遂病人心意。或熱甚必急須下者,使服四五十丸,未效再服,以意消息,常服二三十丸,不動臟腑,有益無損。或婦人血病下惡物,加桂枝半兩,病微者常服,甚者取利,因而結滯開通,惡物自下也。
白話文:
河間(張元素)制定的治療一切熱證的方劑,其功效無法完全描述。如果患了長期的熱證,不論瘦弱、膽怯、年老或體弱,以及所有可以通下的病症,開始都服用十丸為限度,經常服此藥。它可以除去腸胃的積滯,不損傷和氣,促進新陳代謝,使大便順暢,沒有藥物引起的燥熱、煩躁,也不感到倦怠和虛弱,因而讓患者身心愉快。如果熱證非常嚴重,必須緊急通下的,讓患者服用四五十丸,如果沒有效果就再服,根據患者的情況酌情增減,經常服用二三十丸,不會損傷臟腑,有益無害。如果婦女患有血病,排出惡物,可以加桂枝半兩,病情輕微的經常服用,嚴重的達到通便的效果,從而使結滯通暢,惡物自然排出。
凡老弱虛人,脾胃經虛,風熱所郁,色黑齒槁,身瘦萎黃,或服甘熱過度,成三消等病,若熱甚於外,則肢體躁擾,病於內,則神志躁動,怫鬱不開,變生諸證,皆令服之。惟臟腑滑泄者,或裡寒脈遲者,或婦人經病產後,血下不止,及孕婦等不宜服。
白話文:
對於年老體弱氣虛的人,脾胃經絡虛弱,風熱內鬱,面色晦暗牙齒枯槁,身體消瘦萎黃,或者吃了過多甘溫熱性的食物,導致三消等疾病,如果熱邪在體表,則肢體躁動不安,熱邪在體內,則精神煩躁,鬱悶不暢,產生各種症狀,都可以服用此藥。但是,對於臟腑滑泄(大便或小便不止)、脈搏遲緩的人,或婦女月經不調、產後血不下止以及孕婦等,不宜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