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醫門法律》~ 卷四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6)

1. 秋燥門方

滋燥養榮湯,治皮膚皴揭,筋燥,爪干。當歸(酒洗二錢),生地黃,熟地黃,白芍藥,秦艽,黃芩(各一錢半),防風(一錢),甘草(五分),水煎服。

大補地黃丸,治精血枯涸,燥熱。黃柏(鹽水炒二錢),熟地黃(酒蒸四兩),當歸(酒洗),山藥,枸杞子(甘州佳各三兩),知母(鹽水炒),山茱肉,白芍藥(各二兩),生地黃(二兩五錢),肉蓯蓉(酒浸),元參(各一兩半),上為細末,煉蜜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七八十丸,空心淡鹽湯送下。

東垣潤腸丸,治脾胃中伏火,大便秘澀,或乾燥閉塞不通,全不思食,乃風結秘,皆令閉塞也。以潤燥和血疏風,自然通矣。麻子仁(另研),桃仁(另研),羌活,當歸尾,大黃(煨各半兩),皂角仁,秦艽(各五錢),上除另研外,為細末,五上火,煉蜜丸,如桐子大。每三五十丸,食前白湯下。又有潤燥丸一方,本方加郁李仁、防風。

東垣導滯通幽湯,治大便難,幽門不通,上衝,吸門不開,噎塞不便。燥秘氣不得下,治在幽門,以辛潤之。當歸,升麻,桃仁(另研各一錢),生地黃,熟地黃(各五分),紅花,甘草(炙各三分),上作一服,水煎,調檳榔末五分服,加大黃名當歸潤燥湯。

清涼飲子(一名生液甘露飲。),治上焦積熱,口舌咽鼻乾燥。黃芩,黃連(各二錢),薄荷,元參,當歸,芍藥(各一錢五分),甘草(一錢),水二鍾,煎八分,不拘時服。大便秘結,加大黃二錢。

大秦艽湯,治血弱,陰虛不能養筋,筋燥而手足不能運動,指爪乾燥,屬風熱甚者。方見三卷中風門。

元戎四物湯,治臟結秘澀者。當歸,熟地黃,川芎,白芍藥,大黃(煨),桃仁(各等分),水煎,或丸。

丹溪大補丸,降陰火,補腎水,治陰虛燥熱。黃柏(炒褐色),知母(酒浸炒各四兩),熟地黃(酒蒸),敗龜板(酥炙黃各六兩),上為末,豬脊髓和煉蜜丸,如桐子大。每七十丸,空心淡鹽湯送下。

六味地黃丸,治下焦燥熱,小便澀而數。又治腎氣虛,身體憔悴,寢汗發熱,五臟齊損,瘦弱虛煩,骨蒸下血,自汗盜汗,水泛為痰,咽燥口渴,眼花耳聾等證。功效不能盡述。懷熟地(八兩杵膏),山茱萸肉,乾山藥(各四兩),牡丹皮,白茯苓,澤瀉(各三兩),上各另為末,和地黃膏,加煉蜜,丸桐子大。每服七八十丸,空心食前滾湯下。

自制清燥救肺湯,治諸氣膹郁,諸痿喘嘔。桑葉(經霜者得金氣而柔潤不凋取之為君去枝梗淨葉三錢),石膏(煅稟清肅之氣極清肺熱二錢五分),甘草(和胃生金一錢),人參(生胃之津養肺之氣七分),胡麻仁(炒研一錢),真阿膠(八分),麥門冬(去心一錢二分),杏仁(泡去皮尖炒黃七分),枇杷葉(一片刷去毛蜜塗炙黃),水一碗,煎六分,頻頻二三次滾熱服。痰多加貝母、栝蔞。血枯加生地黃。熱甚加犀角、羚羊角,或加牛黃。昌按:諸氣膹郁之屬於肺者,屬於肺之燥也。而古今治氣鬱之方,用辛香行氣,絕無一方治肺之燥者。諸痿喘嘔之屬於上者,亦屬於肺之燥也。而古今治法,以痿嘔屬陽明,以喘屬肺,是則嘔與痿屬之中下,而惟喘屬之上矣。所以千百方中,亦無一方及於肺之燥也。即喘之屬於肺者,非表即下,非行氣即瀉氣,間有一二用潤劑者,又不得其旨矣。總之《內經》六氣,脫誤秋傷於燥一氣,指長夏之濕,為秋之燥。後人不敢更端其說,置此一氣於不理,即或明知理燥,而用藥夾雜。如弋獲飛蟲,茫無定法示人也。今擬此方,命名清燥救肺湯,大約以胃氣為主,胃土為肺金之母也。其天門冬,雖能保肺,然味苦而氣滯,恐反傷胃阻痰,故不用也。其知母能滋腎水、清肺金,亦以苦而不用。至如苦寒降火,正治之藥,尤在所忌。蓋肺金自至於燥,所存陰氣,不過一線耳。倘更以苦寒下其氣,傷其胃,其人尚有生理乎?誠仿此增損以救肺燥變生諸證,如沃焦救焚,不厭其頻,庶克有濟耳。

白話文:

[秋燥門方]

滋燥養榮湯,治療皮膚乾裂,筋肉乾燥,指甲乾枯。使用當歸(酒洗後兩錢)、生地黃、熟地黃、白芍藥、秦艽、黃芩(各一錢半)、防風(一錢)、甘草(五分)。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大補地黃丸,治療精血枯竭,燥熱。使用黃柏(鹽水炒後二錢)、熟地黃(酒蒸後四兩)、當歸(酒洗後)、山藥、枸杞子(甘州產最佳各三兩)、知母(鹽水炒後)、山茱肉、白芍藥(各二兩)、生地黃(二兩五錢)、肉蓯蓉(酒浸後)、元參(各一兩半)。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,加入煉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狀。每次服用七八十丸,空腹時以淡鹽湯送下。

東垣潤腸丸,治療脾胃中有潛藏的火氣,大便困難,或是乾燥堵塞無法排便,完全不想進食,這是風結祕導致的堵塞。通過潤燥、和血、疏風,可以自然通暢。使用麻子仁(另研)、桃仁(另研)、羌活、當歸尾、大黃(煨後各半兩)、皁角仁、秦艽(各五錢)。除了另研的材料外,其餘研磨成細粉,加入煉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狀。每次服用三五十丸,飯前以白湯送下。另外,還有一種潤燥丸,本方添加了郁李仁、防風。

東垣導滯通幽湯,治療大便困難,幽門堵塞,上衝吸門無法打開,造成吞嚥不便。燥祕導致氣無法下行,治療重點在幽門,使用辛潤的方式處理。使用當歸、升麻、桃仁(另研各一錢)、生地黃、熟地黃(各五分)、紅花、甘草(炙後各三分)。以上材料作為一劑,用水煎煮,調入檳榔末五分服用,如果加入大黃,則稱為當歸潤燥湯。

清涼飲子(又名生液甘露飲),治療上焦有積熱,口舌咽鼻乾燥。使用黃芩、黃連(各二錢)、薄荷、元參、當歸、芍藥(各一錢五分)、甘草(一錢)。用水二鍾,煎煮至八分,不限時間服用。如果大便嚴重便祕,可加入大黃二錢。

大秦艽湯,治療血虛,陰虛無法滋養筋肉,筋肉乾燥導致手腳無法活動,指甲乾燥,屬於風熱過重的情況。此方可在第三卷中風門中找到。

元戎四物湯,治療臟腑結實,祕澀。使用當歸、熟地黃、川芎、白芍藥、大黃(煨後)、桃仁(各等分)。用水煎煮,或者製成丸狀。

丹溪大補丸,降陰火,補腎水,治療陰虛燥熱。使用黃柏(炒至褐色)、知母(酒浸炒後各四兩)、熟地黃(酒蒸後)、敗龜板(酥炙黃後各六兩)。以上材料研磨成粉,加入豬脊髓和煉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狀。每次服用七十丸,空腹時以淡鹽湯送下。

六味地黃丸,治療下焦燥熱,小便頻繁且不通暢。也能治療腎氣虛,身體疲憊,夜汗發熱,五臟功能減退,瘦弱虛煩,骨蒸下血,自汗盜汗,水泛成痰,咽喉乾燥口渴,眼花耳聾等症狀。其功效無法盡述。使用懷熟地(八兩搗成膏)、山茱萸肉、乾山藥(各四兩)、牡丹皮、白茯苓、澤瀉(各三兩)。以上材料分別研磨成粉,加入地黃膏和煉蜜,製成桐子大小的丸狀。每次服用七八十丸,空腹或飯前以滾湯送下。

自制清燥救肺湯,治療各種氣鬱,各種萎縮、喘息、嘔吐。使用桑葉(經霜後得到金氣,柔軟而不凋零,去掉枝梗淨葉三錢)、石膏(煅燒後具有清肅之氣,極能清肺熱二錢五分)、甘草(和胃生津一錢)、人參(生胃津,養肺氣七分)、胡麻仁(炒研一錢)、真阿膠(八分)、麥門冬(去心一錢二分)、杏仁(泡去皮尖炒黃七分)、枇杷葉(一片刷去毛,塗蜜後炙黃)。用水一碗,煎煮至六分,分兩三次熱服。如果痰多,可加入貝母、栝蔞。如果血虛,可加入生地黃。如果熱度過高,可加入犀角、羚羊角,或加入牛黃。 總之,《內經》中的六氣,遺漏了秋傷於燥這一氣候影響。後人不敢更正這一說法,忽略了秋燥的治療。即使知道應該理燥,但使用的藥物混雜。如今擬定此方,命名為清燥救肺湯,大約以胃氣為主,因為胃土是肺金之母。其天門冬,雖然能保護肺部,但味道苦澀且氣滯,可能反而傷害胃部和阻礙痰液,因此不使用。其知母能滋養腎水、清肺金,但也因為味道苦澀而不使用。至於苦寒降火的正治藥物,更應避免使用。因為肺金達到燥的程度,剩下的陰氣不過是一線而已。如果再使用苦寒的藥物下氣,傷害胃部,那還有生命嗎?如果依照此方增減以治療肺燥引起的各種症狀,就像撲滅燃燒的火焰,不厭其煩,這樣纔能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