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醫門法律》~ 卷四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4)

1. 三氣門方

痙病二十方,熱病十五方,濕病十五方,暑病三十一方

栝蔞根桂枝方(《金匱》方,論具本門前),栝蔞根(二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上六味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取微汗。汗不出,食頃,食熱粥發之。按:此方原是不欲發汗之意,以夏月縱不得汗。服藥亦易透出也。若服此食頃不得汗,當食熱粥發之。所以桂枝有汗能止,無汗能發也。然既以栝蔞根為君,當增之;桂枝為臣,當減之。大約栝蔞根三錢,桂枝一錢五分,芍藥二錢,甘草一錢五分,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。無汗發以熱粥,連服三劑可也。蓋濕持其汗,或兼微受風寒,榮衛不和。設不用此通其榮衛,則未痙者成痙,已痙者難愈矣。凡用古方,分兩當仿此裁酌。

白話文:

栝蔞根桂枝方(《金匱》方,論述就在前面的章節中),栝蔞根(二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以上六味藥,加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三次溫服,達到微微出汗的程度。如果不出汗,在服藥後一段時間,吃熱粥來發汗。注:此方原意是不想發汗,因為在夏天(即《金匱》方所述之「夏月」)即使服藥也很容易出汗。如果服此方後一段時間不出汗,就應當吃熱粥來發汗。因此,桂枝能使出汗的人止汗,不出汗的人發汗。然而,既然以栝蔞根為主藥,就應當增加它的用量;桂枝為輔藥,就應當減少用量。大致上,栝蔞根三錢,桂枝一錢五分,芍藥二錢,甘草一錢五分,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。不出汗時以熱粥發汗,連服三劑就可以了。這是因為濕氣阻滯了汗液的排出,或者兼微受風寒,榮衛之氣不和。如果不用此方來通調榮衛之氣,那麼沒有痙攣的人會變成痙攣,已經痙攣的人就難以治癒了。凡是使用古方,加減藥物的分量都應當仿照此方酌情裁定。

葛根湯方(《金匱》方,論具本門中),葛根(四兩),桂枝(三兩),麻黃(三兩),芍藥(二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上七味㕮咀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減三升,去沫,內諸藥煮取三升。溫服一升,復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。余如桂枝湯方法及禁忌。按:此方為夏月傷寒,脈緊發熱無汗者而設。仲景云:夏月脈洪大者,是其本位。若其人病苦頭疼,發熱無汗者,鬚髮其汗,亦此意也。然身才有潤,便撤其復,勿令汗出為節可矣。

白話文:

葛根湯方出自《金匱》方,收錄在陽明篇中。它的組成為:葛根四兩,桂枝三兩,麻黃三兩,芍藥二兩,甘草二兩,生薑三兩,大棗十二枚。

將以上七味藥材切碎,加入一斗水,先將麻黃、葛根煮至三升,去掉上面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。

服用時,趁溫熱的時候喝一升,再服藥後蓋上被子,讓身體微微出汗。注意不要喝粥。

其他的服用方法和禁忌與桂枝湯相同。

按照說明,此方適用於夏季傷寒,脈搏緊促、發熱無汗的患者。張仲景說:夏季脈搏洪大的人,是其本位。如果這個人病重,頭痛、發熱、無汗,需要發汗治療。但是身體剛有潤澤感,就要停止服藥,不要讓汗水流出,這樣纔是有節制的方法。

大承氣湯方(《金匱》方,論具本門),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炙去皮),枳實(三枚炙),芒硝(一合),上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二味,取五升。去滓,內大黃,煮取二升。去滓,內芒硝,更上火微一二沸。分溫再服,得下止服。按:此治痙病之極重難返,死裡求生之法。在邪甚而正未大傷者,服此十有九活,所以仲景著之為法也。

白話文:

大承氣湯方子(《金匱》方,論述具體本門內容),大黃(四兩,用酒洗過),厚朴(半斤,炙過,去掉皮),枳實(三枚,炙過),芒硝(一合),以上四味藥,用水一斗,先煮厚朴和枳實二味藥,取五升藥液。去除藥渣,放入大黃,煮取二升藥液。去除藥渣,放入芒硝,再上火稍微煮沸一兩次。分開溫熱後分二次服,拉肚子後停止服用。

注:此方用於治療痙病之中最嚴重、難以恢復、死裡逃生的情況。用於邪氣很盛但正氣還沒有受到太大損害的人,服用此方十有九人能夠活下來,因此仲景定此方為法。

麻黃加獨活防風湯(治剛痙),麻黃(去節),桂枝(各一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半兩),獨活,防風(各一兩),上銼細,每服一兩,以水二鍾,煎至一鍾半,溫服。按:此方乃後人假託仲景之名而立,以治風濕相搏,骨節煩疼,無汗而成剛痙者。然無引及服法,殊不精詳。當知前葛根湯方內,去葛根加獨活、防風,與此無二,但引及服法詳明耳。

白話文:

麻黃加獨活防風湯(治療肌肉痙攣)

成分:

  • 麻黃(去掉根節)
  • 桂枝(各一兩)
  • 芍藥(三兩)
  • 甘草(半兩)
  • 獨活
  • 防風(各一兩)

做法:

將上述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一兩,加入兩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半,溫熱後服用。

用法:

此方為後人假託仲景之名而創立,用於治療風濕相搏,骨節疼痛,無汗而導致肌肉痙攣的疾病。但方中沒有提到引經和服法,不夠詳細。在此,我們需要比較前面葛根湯的方劑:去掉葛根,添加獨活和防風,與此方劑完全相同,但是有提到引經和服法,詳細明確。

海藏神術湯(治內傷冷飲,外感寒邪而無汗者。),蒼朮(制),防風(各二兩),甘草(一兩炒),上㕮咀。加蔥白、生薑同煎服,如太陽證,發熱惡寒,脈浮而緊者,加羌活二錢。太陽脈浮緊中帶弦數者,是兼少陽,加柴胡二錢。太陽脈浮緊帶洪者,是兼陽明,加黃芩二錢。婦人加當歸,或加木香湯,或加藁本湯。如乳吹,煎成調六一散三五錢。按:此海藏得意之方也。以治春夏外感寒邪,內傷生冷,發熱而無汗者。即痙病亦可用之。蓋不欲無識者,輕以麻黃、桂枝之熱傷人也。夫麻黃、桂枝,遇濕熱時令,原不敢輕用。即有宜用之證,十中不過一二而已。昌明仲景,不得不表揚海藏之功。

白話文:

海藏神術湯(治療內傷風寒,外感寒邪而無汗的疾病。)蒼朮(用醋泡過的)、防風(各二兩),甘草(一兩炒熟的),以上藥材搗碎成末。加入蔥白、生薑同煎服。如果出現太陽病的症狀,發熱惡寒,脈搏浮而緊的人,加羌活二錢。太陽經脈浮緊中帶弦而數的人,是兼有少陽病,加柴胡二錢。太陽經脈浮緊帶洪大的人,是兼有陽明病,加黃芩二錢。婦女加當歸,或加木香湯,或加藁本湯。如果出現乳吹(一種皮膚病)的症狀,煎成湯液,調六一散三五錢服用。注意:這是海藏醫師獨特的方劑。用來治療春夏外感寒邪,內傷生冷,發熱而無汗的疾病。痙病也可以用這個方劑治療。因為不想讓無知的人,輕率地使用麻黃、桂枝的熱性藥物來傷害人。麻黃、桂枝,在濕熱的季節,本來就不能輕易使用。即使有適合使用的證據,十個中也不過一兩個而已。弘揚仲景的醫學思想,不得不表揚海藏的功績。

海藏白朮湯(治內傷冷物,外感風寒有汗者。),白朮(三兩),防風(二兩),甘草(一兩炙),上㕮咀,每服三錢,水一盞,薑三片,煎至七分,溫服,一日止用一二服。待二三日,漸漸汗少為解。按:二術最能行濕,夏月分有汗無汗用之,所以為神。

白話文:

這方子名叫白朮湯,治的是內傷寒涼、外感風寒且有汗的病症。藥方包括白朮三兩、防風二兩、炙甘草一兩,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一盞,加薑三片,煎至七分,溫服,一天服用一至兩次。持續服用二三日,汗量逐漸減少即為痊癒。白朮最擅長祛除濕氣,夏季無論出汗與否皆可服用,堪稱神效。

海藏白朮湯加藥法(上解三陽,下安太陰。),白朮(如欲汗之換用蒼朮),防風(各一兩),上㕮咀,水煎至七分,溫服。若發熱引飲者,加黃芩、甘草。若頭疼惡風者,加羌活散,羌活一錢五分、川芎七分五釐、細辛五分是也。若身熱目痛者,加石膏湯,石膏二錢半、知母八分、白芷一錢是也。腹中痛者,加芍藥湯,芍藥二錢、桂枝一錢是也。往來寒熱而嘔者,加柴胡散,柴胡二錢、半夏一錢是也。心下痞者,加枳實一錢。若有里證,加大黃一錢。量虛實加減之,邪去止服。三方總稱神術,所稱上解三陽,下安太陰,縱未必然。而太陰脾惡濕者也,夏月預清其濕,俾不與熱邪相合,其得力不亦多乎。

白話文:

《海藏白朮湯加減法》

【功效】上焦解發表裡三陽,下焦調補太陰脾。

【用法】白朮(如要發汗就換成蒼朮)、防風(各一兩),切碎,水煎至七分,溫服。

【加減法】

  1. 若發熱引飲,加黃芩、甘草。

  2. 若頭痛怕風,加羌活散,由羌活一錢五分、川芎七分五釐、細辛五分組成。

  3. 若身熱眼睛痛,加石膏湯,由石膏二錢半、知母八分、白芷一錢組成。

  4. 若腹中疼痛,加芍藥湯,由芍藥二錢、桂枝一錢組成。

  5. 若寒熱往來且嘔吐,加柴胡散,由柴胡二錢、半夏一錢組成。

  6. 若心下痞滿,加枳實一錢。

  7. 若有裡證(如大便不暢),加大黃一錢。

  8. 視實際情況增減藥量,邪氣消除後停止服用。

【說明】

此三方總稱神術,所說的「上解三陽,下安太陰」,雖然未必完全正確,但太陰脾臟厭惡濕邪,在夏季預先清理濕氣,使濕邪不與暑邪結合,這樣豈不是更有效果嗎。

海藏桂枝葛根湯,治傷寒項背強,及有汗不惡風柔痙,即仲景葛根湯去麻黃也。若無汗之剛痙,又必用麻黃矣。可見麻黃、桂枝,夏月原有不得不用之病。蓋邪在太陽,通其榮衛,則外受之邪,有出無入,其所全不更大乎。但未可執為常法耳,學者參之。

白話文:

海藏桂枝葛根湯,是治療傷寒引起的項背強硬,以及有汗不惡風的柔痙,這其實就是仲景的葛根湯去掉了麻黃。但如果沒有汗的剛痙,則必須使用麻黃。可見麻黃、桂枝,在夏季原就有不得不使用的疾病。汗症也就是風邪在太陽經,通暢榮衛之氣,則外受之邪,有出去沒有進來的狀況,其痊癒的可能性豈不是更大嗎。但這不能固守為常規的治療方法,學習者應當參考。

海藏桂枝加川芎防風湯,治發熱,自汗而不惡寒者,名曰柔痙。即仲景葛根湯去麻黃、葛根,加川芎、防風也。

白話文:

海藏桂枝加川芎防風湯,可以治療發熱、自汗但無惡寒的疾病,稱為「柔痙」。此方劑是從仲景的葛根湯中,去除了麻黃、葛根,並加入了川芎、防風而成。

海藏柴胡加防風湯,治汗後不解,乍靜乍躁,目直視,口噤,往來寒熱,脈弦,此少陽風痙。柴胡,防風(各一兩),半夏(制六錢),人參,黃芩(各五錢),生薑,甘草(各六錢五分),大棗(三枚),每服一兩,水三盞,煎一盞半,去渣溫服。

白話文:

海藏柴胡加防風湯,用來治療汗出之後沒幹,忽靜忽躁、雙目直視、口不能張閉、寒熱交替、脈搏弦緊,這是少陽經風痙。柴胡、防風(各一兩),半夏(製過的六錢),人參、黃芩(各五錢),生薑、甘草(各六錢五分),大棗(三枚),每次服用一兩,兌水三盞,煎成一盞半,去渣溫服。

海藏防風當歸湯,治發汗過多,發熱,頭面搖動,口噤,背反張者,太陽兼陽明也,宜去風養血。防風,當歸,川芎,地黃(各一兩),每服一兩,水三盞,煎至二盞溫服。按:痙病,本太陽經病。太陽日久,勢必傳遍六經,然必兼乎太陽。二方治太陽兼少陽,太陽兼陽明,論證頗詳,超越尋常萬萬。惜其於三陰之痙,獨詳太陰,連出五方,似欲推及少陰、厥陰而未明言。觀其後三方項下云:手足厥冷,筋脈拘急,意可識矣。然終是三陰混同立治,未有精詳,且三陰經既有陰痙矣,又豈無陽痙耶。此等處,合《尚論篇》三陰經細參。自為得師可矣。

白話文:

治療發汗過度、發燒、頭昏眼花、口緊閉、背部反弓的人,這是太陽經和陽明經的病症,應該用祛風養血的方法治療。用防風、當歸、川芎、地黃各一兩,每次服用一兩,水三碗煎成兩碗,溫熱服用。

海藏八物白朮散,治傷寒陰痙三日,面腫,手足厥冷,筋脈拘急,汗不出,恐陰氣內傷。白朮,茯苓,五味子(各半兩),桂心(三分),麻黃(半兩),良薑(三分),羌活(半兩),附子(三分),每服四錢,水一大盞,薑五片,同煎至五分,去渣,溫服無時。按:此方乃太陽兼三陰之證治也。

白話文:

海藏八物白朮散,用於治療傷寒陰寒痙攣三日、臉部浮腫、手腳冰冷、筋脈拘急、不出汗,害怕陰氣內傷的情況。

藥材:

  • 白朮、茯苓、五味子(各半兩)
  • 桂心(三分)
  • 麻黃(半兩)
  • 良薑(三分)
  • 羌活(半兩)
  • 附子(三分)

用法:

  • 每次服用四錢,加一大杯水和五片薑一起煮,煮至五分之一,移除藥渣,溫服,不限時間服用。

備註:

  • 此方用於治療太陽經合併三陰經的證候。

海藏桂枝加芍藥防風防己湯,治發熱脈沉而細者,附太陰也,必腹痛。桂枝(一兩半),防風,防己(各一兩),芍藥(二兩),生薑(一兩半),大棗(六枚),每服一兩,水三盞,煎至一盞半,去渣溫服。亦宜服小續命湯。

白話文:

海藏桂枝加芍藥防風防己湯,用於治療發熱脈細沉的疾病,屬於太陰症候,往往會伴有腹痛。桂枝(15克),防風、防己(各10克),芍藥(20克),生薑(15克),大棗(6枚),每次服10克,加水3碗,煎至1.5碗,去渣取汁溫服。也可以服用小續命湯。

按:脈沉而細,未是太陽確證,少陰亦有發熱者,服此方。及小續命湯,恐有不對。

白話文:

註解:脈沉而細,不是太陽病的明確證據,少陰也可以有發熱的情況,這樣服用此方,以及小續命湯,恐怕不適合。

海藏附子散,治傷寒陰痙,手足厥冷,筋脈拘急,汗出不止,頭項強直,頭搖口噤。桂心(三錢),附子(一兩炮),白朮(一兩),川芎(三錢),獨活(半兩),每服三錢,水一盞,棗一枚,煎至五分,去渣溫服。

白話文:

海藏附子散,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陰痙,手腳冰冷,筋脈拘急,汗出不止,頭頸強直,頭搖晃、口不能言語的症狀。藥方組成:桂心(三錢),附子(一兩,炮製過),白朮(一兩),川芎(三錢),獨活(半兩)。每服三錢,水一碗,加一顆紅棗,煮至五分之一,去渣後溫熱服用。

海藏桂心白朮湯,治傷寒陰痙,手足厥冷,筋脈拘急,汗出不止。白朮,防風,甘草,桂心,川芎,附子(各等分),每服五錢,水二鍾,生薑五片,棗二枚,同煎至七分,去渣溫服。

白話文:

海藏桂心白朮湯,用於治療傷寒陰痙、手足冰冷、筋脈拘急、汗出不止。

藥方:

  • 白朮
  • 防風
  • 甘草
  • 桂心
  • 川芎
  • 附子(各等份)

用法:

  • 每劑用五錢藥材,加水兩碗,加入生薑五片、紅棗兩枚,同煮至七分,去渣後溫服。

海藏附子防風散,治傷寒陰痙,閉目合面,手足厥逆,筋脈拘急,汗出不止。白朮(一兩),防風,甘草,茯苓,附子,乾薑(各七錢五分),柴胡,五味(各一兩),桂心(半兩),每服三錢,生薑四片,同煎,去渣溫服。按:三方俱用白朮在內,原為太陰而設。然俱云汗出不止,則陽亡於外,津亡於內,方中每兼表散,何耶?況筋脈拘急,全賴陽氣以柔和之,陰津以灌潤之,方中兩不相照,殊有未到也。

白話文:

海藏附子防風散,用於治療傷寒陰痙,表現為閉目合面,手足厥逆,筋脈拘急,汗出不止。

用法:取白朮(一兩),防風、甘草、茯苓、附子、乾薑(各七錢五分),柴胡、五味(各一兩),桂心(半兩),每次取三錢藥,加入生薑四片,一起煎煮,去掉渣滓,溫熱後服用。

分析:這個方劑中,三種藥方都含有白朮,這是針對太陰而設計的。然而,由於都提到了汗出不止,陽氣外脫,津液內耗,因此方劑中都兼顧了表散的作用,這是為什麼呢?此外,筋脈拘急,完全依賴陽氣來柔和它,陰津來滋潤它,而方劑中這兩者都沒有兼顧到,顯然還不夠全面。

羚羊角散(此四方,別選精益。),治傷寒陽痙,身熱無汗惡寒,頭項強直,四肢疼痛,煩躁心悸,睡臥不得。羚羊角(屑),犀角(屑),防風,茯神,柴胡,麥門冬,人參,葛根,枳殼,甘草(炙各二錢五分),石膏,龍齒(各五錢),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鍾,煎至五分,去渣溫服,不拘時。按:此方治陽痙,深得清解之法。

白話文:

羚羊角散(本方四味藥均為精心挑選。),治療傷寒陽痙,身熱無汗卻畏寒,頭頸僵直,四肢疼痛,煩躁心悸,難以入睡。羚羊角(粉末狀),犀牛角(粉末狀),防風,茯苓,柴胡,麥門冬,人參,葛根,枳殼,炙甘草(各2錢5分),石膏,龍齒(各5錢),以上藥材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5錢,加入一碗水,煎至五分之一,去渣後溫服,不受時間限制。

按語:此方治療陽痙,深得清解之法。

麥門冬散,治傷寒陽痙,身體壯熱,項背強直,心膈煩躁,發熱惡寒,頭面赤色,四肢疼痛。麥門冬,地骨皮,麻黃(去節),赤茯苓(去皮),知母,黃芩,赤芍藥,白蘚皮,杏仁(麩炒去皮尖),甘草(炙),犀角屑(各七分半),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大盞,煎至五分,去渣溫服,不拘時。按:此方徑用麻黃,不用防、柴、葛、枳,其意更深。但羚角、石膏,似不可少。

白話文:

麥門冬散,用於治療傷寒陽痙,症狀包括身體壯熱、項背僵硬、煩躁、發熱惡寒、頭面發紅、四肢疼痛等。

藥方包括麥門冬、地骨皮、麻黃(節),赤茯苓(皮)、知母、黃芩、赤芍藥、白蘚皮、杏仁(麩炒去皮尖)、甘草(烘焙),犀角屑(各七分半)。

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,每次取五錢,放入一大杯水中煎至五分,去除藥渣後溫服,不拘泥於服藥時間。

藥方註解:此方徑用麻黃,不用防風、柴胡、葛根、枳實等藥材,其中有些奧祕,但羚角、石膏兩味藥似乎不可缺少。

石膏散,治傷寒陽痙,通身壯熱,目眩頭痛。石膏(二兩),秦艽(去土),龍齒(各一兩另研),犀角屑,前胡(各半兩),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大盞,入豆豉五十粒,蔥白七莖,同煎至五分。去渣,入牛黃末一字,攪令勻,溫服不拘時。按:三方俱用龍齒之澀,似有未當。余藥則各極其妙,此方用豆豉、蔥白作引,調入牛黃末,更妙。

白話文:

石膏散,適用於治療傷寒陽痙,症狀包括通身壯熱、目眩頭痛。藥方如下:石膏(二兩)、秦艽(去土)、龍齒(各一兩另 研)、犀角屑、前胡(各半兩)。將藥材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五錢,加入一大盞水,放入豆豉五十粒、蔥白七莖,一起煎煮至五分之一。 去除渣滓,加入牛黃末一字,攪拌均勻,溫熱服用,不限時間。

評論:這三個方劑都使用了龍齒的澀味,似乎不太合適。然而,其他藥材的搭配極為精妙。這個方劑使用了豆豉、蔥白作為引子,加入牛黃末,更加妙用。

牛黃散,治傷寒陽痙,發熱惡寒,頭項強直,四肢拘急,心神煩躁。牛黃(另研),麝香(另研),犀角屑,硃砂(水飛),人參,赤茯苓,防風,芎藭,甘草,麥門冬,桂心,地骨皮,天麻(各二錢半),上為細末研勻,每服二錢,竹瀝調下,不拘時。按:發熱惡寒之證,邪在經絡。此一方,直攻神明,何耶?即謂邪入心胞,用犀、羚、牛黃足矣。何並硃砂、麝香而用之,毋乃開門延寇乎?

白話文:

_牛黃散_用於治療傷寒陽痙,症狀包括發熱惡寒、頭部與頸部僵直、四肢緊繃、心神煩躁。

作法是將牛黃(另研)、麝香(另研)、犀角屑、硃砂(水飛)、人參、赤茯苓、防風、芎藭、甘草、麥門冬、桂心、地骨皮、天麻(各二錢半)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以竹瀝調味服用,不限服用時間。

按:發熱惡寒的症狀,表示病邪在經絡中。此方用直接攻擊神明的方式治療,這是為什麼?因為病邪已經進入心胞,使用犀角、羚羊角和牛黃就已經足夠了。為什麼還要加入硃砂和麝香呢?這樣不是打開門讓盜賊進來嗎?

海藏愈風湯(一名舉卿古拜飲),治一切失血,筋脈緊急,產後與汗後搐搦。荊芥(為細末),先以炒大豆黃卷,以酒沃之,去黃卷,取清汁調前末三五錢,和渣服之。輕者一服,重者二三服即止。氣虛者,忌服。童便調亦可。按:此海藏治風入血分之方,與痙病無涉。然而《金匱》有垂戒二條云,夫風病下之則痙,復發汗必拘急;又云瘡家雖身疼痛,不可發汗,汗出則痙。設使不發汗,但用此方治之,亦何遽成痙病耶?蓋邪風從虛而入,補則補其邪,汗則傷其正。惟先服此出其風,隨即補之,乃為要訣耳。以上治痙。

白話文:

海藏愈風湯(又稱舉卿古拜飲),用於治療一切失血,筋脈緊急,產後以及汗後出現搐搦的症狀。做法是將荊芥磨成細末,先用炒大豆的黃卷,用酒浸泡後,去除黃卷,取清汁調和前磨成的荊芥細末,三到五錢,和著渣滓一起服用。輕症患者服用一次即可,重症患者服用二三次即可止住。氣虛的患者忌服。也可以用童便調配服用。

註解 :此海藏愈風湯是治療風入血分的方法,與痙病無關。然而《金匱要略》中有兩條警示:風病如果往下瀉就會痙攣,再次發汗必定拘急;瘡家即使身體疼痛,也不可發汗,出汗就會痙攣。假設不發汗,只用此方治療,又怎麼會突然變成痙病呢?蓋邪風從虛而入,如果進補會補到邪氣,發汗則會損傷正氣。只有先服用此方去除風氣,隨即進補,纔是關鍵所在。以上是治療痙病的方法。

人參瀉肺湯(治熱十五方),治肺經積熱,上喘咳嗽,胸膈脹滿,痰多大便澀。人參,黃芩,梔子仁,枳殼(炒),薄荷,甘草,連翹,杏仁(去皮尖),桑白皮,大黃,桔梗(各等分),每服七錢,水二盞,煎八分,食後通口服。按:人參肺熱反能傷肺。此清肺經積熱,以人參瀉肺立名,可見瀉其肺熱,必不可傷其肺氣也。況人參之溫,以一味清涼,監之有餘。如此大隊寒下之藥,不推之為君,其敢用乎?

白話文:

人參瀉肺湯(出自《治熱十五方》),用於治療肺經積熱、上喘咳嗽、胸膈滿脹、痰多、大便乾澀。

組成: 人參、黃芩、梔子仁、炒枳殼、薄荷、甘草、連翹、去皮尖杏仁、桑白皮、大黃、桔梗,各等分。

用法: 每服 7 錢,水 2 杯,煎成 8 分,食後服用。

按語: 人參性溫,肺熱時服用反而會損傷肺臟。此方用於治療肺經積熱,以人參瀉肺命名,可見瀉其肺熱,但不可傷其肺氣。況且人參性溫,一味清涼,使其餘藥效增強。如此大劑寒下之藥,如果不以人參為君藥,誰敢用呢?

天門冬散,治肺壅腦熱,鼻乾,大便秘澀。天門冬(去心),桑白皮,升麻,大黃,枳殼(麩炒),甘草(各八分),荊芥(一錢),水二盞,煎八分,食後溫服。按:此方藥味,較前少減。然用升麻,且升且降,以散上焦壅熱,可取。

白話文:

天門冬散方

功用: 治療肺氣壅滯,腦部燥熱,鼻腔乾燥,大便乾燥便祕。

組成:

  • 去核的天門冬
  • 桑白皮
  • 升麻
  • 大黃
  • 炒焦的枳殼
  • 甘草
  • 荊芥

用法:

將藥材加水兩碗煎至八分,於飯後溫服。

註解:

這個方劑的藥材比前面的方劑少了一些,但是使用了升麻,它既能升散也能降泄,能夠散除上焦壅熱,值得採用。

半夏湯,治膽熱,精神不守。半夏曲,黃芩,乾薑(炮),遠志(去心),茯苓,生地黃(各八分),黍米(一合),酸棗仁(微炒研八分),長流水二盞,煎八分,食後溫服。按:此方雖曰治膽熱,尚有未備。如柴胡、人參、青黛、羚羊角、豬膽汁之屬,加入一二味為切。

白話文:

半夏湯,治療膽熱、精神不寧。半夏曲、黃芩、乾薑(炮製)、遠志(去心)、茯苓、生地黃(各八分)、黍米(一合)、酸棗仁(微炒研八分),加長流水二碗,煎煮至八分,於飯後溫熱服用。批註:此方雖然說治療膽熱,但還是有些未盡之處。如果加入柴胡、人參、青黛、羚羊角、豬膽汁等藥材,就能更完善。

赤茯苓湯,治膀胱實熱,小便不通,口苦舌乾,咽腫不利。赤茯苓,豬苓,葵子,枳實,瞿麥,木通,黃芩,車前,滑石,甘草(各等分),水二盞,薑三片,煎八分,食前服。按:此方不清肺熱,顓利小便。且有降無升,上竅不開,徒開其下,是名霸道,是為劫法,庸醫多蹈此。

白話文:

赤茯苓湯,用於治療膀胱實熱、小便不通、口苦舌乾、咽喉腫痛不利。赤茯苓、豬苓、葵子、枳實、瞿麥、木通、黃芩、車前、滑石、甘草(各等分),加入兩碗水、三片生薑,煎煮至八分,於飯前服用。

注意:此方不適用於治療肺熱,專門利於小便。而且只有降低的功能而沒有升高的功能,上方的道路不通,只打開下方的道路,這種治療方法叫做霸道,屬於劫法,庸醫多使用這種方法。

龍腦雞蘇丸,除煩熱,鬱熱,肺熱。咳嗽吐血,鼻衄血崩,消渴驚悸。解酒毒膈熱,口臭口瘡,清心明目。薄荷葉(一兩六錢),生地黃(六錢浸汁),麥門冬(四錢),蒲黃(炒),阿膠(炒各二錢),黃耆(一錢),人參,木通(各二錢),甘草(錢半),銀柴胡(用木通浸二日取汁入膏),上為末,用蜜三兩煉過,後下地黃汁等藥,熬成膏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嚼碎湯送下。按:此丸兩解氣分血分之熱,有益無損,宜常制用之。

白話文:

龍腦雞蘇丸,可以去除煩熱、鬱熱、肺熱。緩解咳嗽吐血、鼻衄血崩、消渴驚悸的症狀。還可以解酒毒膈熱、口臭口瘡,清心明目。

製作方法:

  1. 薄荷葉一兩六錢,生地黃六錢浸汁,麥門冬四錢。

  2. 炒蒲黃,炒阿膠各二錢。

  3. 黃耆一錢,人參、木通各二錢。

  4. 甘草錢半,銀柴胡(用木通浸二日取汁入膏)。

上述藥材磨成粉末,加入煉過的三兩蜜,再加入地黃汁等藥材,熬成膏狀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

服用方法:

每次服用二十丸,嚼碎後用湯送服。

注意事項:

此丸可以調理氣分血分之熱,有益無損,適合經常服用。

利膈散,治脾肺大熱,虛煩上壅,咽喉生瘡。雞蘇葉,荊芥穗,防風,桔梗,牛蒡子(炒),人參,甘草(各一兩),上為末,每服二錢,不拘時,沸湯點服。咽痛口瘡甚,加殭蠶一兩。按:此方清上焦熱,全用辛涼輕清之氣,不雜苦寒降下之味,其見甚超,較涼膈散更勝。

白話文:

利膈散治療脾肺積熱,虛火上炎,咽喉生瘡。將雞蘇葉、荊芥穗、防風、桔梗、牛蒡子(炒)、人參、甘草(各一兩)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兩錢,不限時間,用沸水沖服。咽痛口瘡嚴重者,可加殭蠶一兩。此方清熱解毒,以辛涼清氣為主,不含苦寒降下之味,療效顯著,比涼膈散更有效。

地黃煎,治積熱,地黃汁(四升三合),茯神,知母(各四兩),葳蕤(四兩),栝蔞根,生薑汁,鮮地骨皮,生麥冬汁,白蜜(各二升),石膏(八兩),竹瀝(三合),上㕮咀,以水一斗零二升,先煮諸藥取汁三升。去渣,下竹瀝、地黃、麥冬汁,緩火煎四五沸,下蜜薑汁,微火煎至六升。初服四合,日三服,夜一服。加至五七合,四五月作散服之。按:此方生津涼血,制火徹熱,兼擅其長,再加人參,乃治虛熱之聖方也。

白話文:

地黃煎,治療因過多積存在體內的熱而引起的病症。

做法為:

  1. 準備地黃汁四升三合、茯神、知母各四兩、葳蕤四兩、栝蔞根、生薑汁、鮮地骨皮、生麥冬汁、白蜜各二升,石膏八兩,竹瀝三合。

  2. 將以上藥材切碎,加入一斗零二升的水,先將藥材煮沸取汁三升。

  3. 去除渣滓,加入竹瀝、地黃、麥冬汁,用小火煎煮四五沸,加入蜂蜜和薑汁,用微火煮至藥汁濃縮成六升。

  4. 初服時一次服用四合(約70至72毫升),一天服用三次,晚上服用一次。

  5. 逐漸增加服用量至五七合(約95至98毫升),連續服用四五個月,作為散劑服用。

說明:

這個藥方的功效是生津、涼血、清熱、解毒,並具有綜合治療多種熱症的功效。如果再加入人參,就成為治療虛熱的聖方。

碧雪,治一切積熱,咽喉口舌生瘡,心中煩躁,咽物妨悶,致咽閉壅塞。及天行時熱,發強昏憒。芒硝,朴硝,硝石,馬牙硝,青黛,石膏,寒水石(水研飛),甘草(各等分),上將甘草煎湯二升。去渣,卻入諸藥再煎,用柳木棍不住手攪,令消溶得所,卻入青黛和勻,傾入砂盆內候冷,結凝成霜,研為細末。每用少許,含化津咽,不拘時候。如覺喉壅閉塞,不能吞物者,即以小竹筒,吹藥入喉中,即愈。按:此方仿紫雪之制,而不用黃芩、犀、羚等貴重之藥,亦為簡便。

白話文:

碧雪,治療各種積熱,咽喉口舌生瘡,心中煩躁,吞嚥食物困難,導致咽喉閉塞。以及流行性感冒,發高燒、昏迷。

處方:芒硝、朴硝、硝石、馬牙硝、青黛、石膏、寒水石(研磨成粉)、甘草(各等分)。

做法:先將甘草煎成二升湯藥。去渣,再放入其他藥材煎煮,用柳木棍不停攪拌,使其溶解。加入青黛攪勻,倒入砂鍋中冷卻,凝結成霜,研磨成細末。

用法:每次服用少量,含在口中化開,慢慢吞服,不拘時間。如果感覺咽喉閉塞,無法吞嚥食物,可以用小竹筒把藥吹入喉嚨中,即可治癒。

備註:此方仿照紫雪的配方,但沒有使用黃芩、犀角、羚羊角等貴重藥材,更簡便。

消毒犀角飲,治大人小兒,內蘊邪熱,痰涎壅盛,腮項結核,口舌生瘡。及遍生瘡癤,已潰未潰,並宜服之。犀角(磨汁),防風(各一錢),鼠黏子(炒二錢),荊芥穗(一錢),甘草(炙錢半),水二盞,煎一盞,食後溫服。按:此方顓清上焦蘊熱,與利膈散略同。彼可多服,此可暫服耳。

白話文:

消毒犀角飲:治療大人小孩,體內蘊含邪熱,痰涎壅盛,腮項結核,口舌生瘡。以及遍生瘡癤,已經潰爛或還沒潰爛的,都適合服用。

藥方:犀角(磨成汁液),防風(各一錢),鼠黏子(炒熟二錢),荊芥穗(一錢),甘草(炙過的半錢),水二杯,煎成一杯,飯後溫熱服用。

備註:這個藥方專門治療上焦蘊熱,與利膈散的功效略同。利膈散可以長期服用,而消毒犀角飲只能暫時服用。

四物二連湯,治血虛、虛勞發熱,五心煩熱,晝則了明,夜則發熱。當歸,生地黃,白芍藥(各一錢),川芎,黃連,胡黃連(各八分),水盞半,加薑煎。

白話文:

四物二連湯,用於治療血虛、身體虛弱而發熱,手心、腳心煩熱,白天精神清醒,晚上發熱的疾病。將當歸、生地黃、白芍藥(各一錢),川芎、黃連、胡黃連(各八分)放入水中煎煮至半碗水,加入生薑煎煮即可。

四順清涼飲子,治血熱壅塞,面赤,蘊結煩悶。大黃,赤芍藥,當歸,甘草(各一錢),水盞半,煎八分,食遠通口服。按:二方清血分之熱,然惟實熱可用,虛熱則不宜用,恐傷其胃也。

白話文:

四順清涼飲,可以治療血熱壅塞、臉色潮紅、煩悶鬱結。

配方:大黃、赤芍藥、當歸、甘草(各一錢)。

用法:將藥物放入一個茶杯半的水中,煎煮至八分,飯後服用。

注意:本方可以清熱涼血,但只能用於實熱證,如果出現虛熱證,就不可以使用,以免損傷胃。

牛黃膏,治熱入血室,發狂心熱,不認人者。牛黃(一錢),硃砂,鬱金(各二錢),腦子(五分),甘草,牡丹皮(各二錢),上為末,煉蜜丸皂角子大。新汲水化下。按:此方乃清鎮安神之劑,熱由心胞,襲入神明,不得已而用之也。

白話文:

牛黃膏,治療熱症進入心室,導致發狂、心火亢盛、無法辨識人的症狀。方中需要牛黃(一錢)、硃砂、鬱金(各二錢)、腦子(五分)、甘草、牡丹皮(各二錢),將其磨成細末,用煉過的蜜製成皁角子大小的丸劑。服用時用新汲取的水送服。

註解:

此方為清鎮安神的藥劑,當熱症由心包入侵神明,不得已才使用此方。

楊氏秦艽扶羸湯,治肺痿骨蒸成勞,或嗽或寒或熱,聲啞不出,體虛自汗,四肢倦怠。柴胡(二錢),人參,鱉甲(炙),秦艽,當歸,地骨皮(各一錢半),半夏,紫菀,甘草(一錢),上㕮咀,水煎服。按:此治少陽經久熱成勞,氣血兩治之法。

白話文:

《楊氏秦艽扶羸湯》,用於治療肺病骨蒸導致的身體虛弱,症狀包括咳嗽、發冷或發熱、聲音嘶啞、自發性盜汗、四肢無力等。以下為藥方:柴胡(二錢)、人參、炙鱉甲、秦艽、當歸、地骨皮(各一錢半)、半夏、紫菀、甘草(各一錢)。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請注意:此方旨在治療少陽經久熱導致的虛勞,旨在平衡氣血。

《局方》當歸補血湯,治肌熱躁熱,目赤面紅,煩渴引飲,晝夜不息,其脈洪大而虛,重按全無,此脈虛血虛也。若誤服白虎湯必死,宜此主之。黃耆,當歸,上㕮咀,水服。按:此足三陰血分之病。若以肺氣虛熱,白虎湯法施之,則脾氣從之下溜,轉促其陰之亡耳。蓋病深之人,服藥中竅,未必效。一不當而追之不及矣,可不辨哉。再按:人身熱病最多,蓋素蘊之熱,挾天時之熱而橫發耳。是則胃氣清和,遇暄熱而不覺其熱者,乃為平人。迨至積熱既久,然後治之,已為失算,況於藥不對病乎!所以肥人之病,多因血肉過盛,而積飲食之熱。瘦人之病,因津液素衰,而生火炎之熱。治肥人之熱,慮虛其陽。治瘦人之熱,慮虛其陰,未可執方妄施矣。茲所錄方,各宜自為推廣。至表裡之熱,及升陽滋陰等法,各有顓方,此不及。再按:六腑實熱,腹脹不通,口舌生瘡,有生薑瀉心湯一法。大奇用生薑、橘皮、竹茹、黃芩、梔子仁、白朮各三兩,桂心一兩,茯苓、芒硝各二兩,生地黃十兩,㕮咀入大棗煎,每服一兩。蓋必陰虛血燥,火熱難伏,為從治耳。因推《金匱》腎氣丸,童子亦可服附桂者,不過從治法。虛熱得除,可多服哉。以上治痙熱。

白話文:

《局方》當歸補血湯,用於治療肌肉燥熱煩躁,眼睛發紅臉紅,口渴想喝水,晝夜不停,脈搏又大又虛,用力按壓後就完全沒有脈搏,這是脈虛血虛的症狀。如果誤服白虎湯,必然會死亡,應該用當歸補血湯來治療。將黃耆、當歸咀嚼後,用水服下即可。注意:這是足三陰血分病症。如果按照肺氣虛熱的病情,用白虎湯治療,那麼脾氣就會跟著往下流失,這就加速了陰氣的消亡。因為患病嚴重的病人,服用中氣藥,不一定有效。如果一不小心,追悔莫及,難道還能不辨別病情嗎?再注意:人身上最容易得熱症,本來體內積存的火熱之氣,加上天氣熱而突然爆發。這是因為胃氣清和,遇到炎熱也不覺得熱,這纔算正常人。等到火熱之氣積聚很久以後才治療,就已經錯過時機了,更何況藥不對症呢?所以,肥胖人的疾病,大多是氣血過盛,而積聚了飲食的火熱之氣。瘦人的疾病,是因津液本來就衰弱,而產生火熱之氣。治療肥胖人的火熱之氣,要擔心虛了他的陽氣。治療瘦人的火熱之氣,要擔心虛了他的陰氣,不能固執方劑隨意用藥。這裡記錄的方子,都應該自己推廣。至於表裡之熱,以及升陽滋陰等方法,各有專門的方劑,這就不提了。再注意:六腑實熱,肚子脹而不通,口舌生瘡,可以用生薑瀉心湯來治療。大奇方用生薑、橘皮、竹茹、黃芩、梔子仁、白朮各三兩,桂心一兩,茯苓、芒硝各二兩,生地黃十兩,咀嚼後放入大棗煎服,每次服用一兩。這是因為陰虛血燥,火熱難以抑制,所以用這個方法來治療。由此推斷《金匱》腎氣丸,小孩子也可以服用附桂,這也不過是從治療方法。虛熱消除了,多服此方會有成效嗎?以上治療痙熱的方法。

《金匱》麻黃白朮湯(論見前治濕十五方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(二兩),甘草(一兩炙),杏仁(七十個去皮尖),白朮(四兩),上五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黃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半。去渣,溫服八合,復取微似汗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》麻黃白朮湯(見前面治療濕邪十五方),麻黃(三兩,去節),桂枝(二兩),甘草(一兩,炙過),杏仁(七十個,去皮尖),白朮(四兩)。以上五味藥,加水九升,先煮麻黃,減去二升,去浮沫,加入其他藥物,煮取二升半。去渣滓,溫服八合,再服用一點,至微汗出。

桂枝附子湯(方論見前),桂枝(四兩),生薑(三兩),附子(三枚炮去皮切八片),甘草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,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。去渣,分溫三服完。

白話文:

桂枝附子湯(方劑配伍和製備方法見前),桂枝(四兩),生薑(三兩),附子(三枚,敲碎後去掉外皮,切成八片),甘草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,以上五種藥材,加水六升,煎煮取二升藥液。去渣,分三次溫服,服完。

白朮附子湯方,白朮(二兩),附子(一枚半),甘草(一兩炙),生薑(一兩半),大棗(六枚),上五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。去渣,分溫三服。一服覺身癢,半日再服,三服都盡。其人如蝟狀勿怪,即是朮附並走皮中,逐水氣未得除故耳。

白話文:

「白朮附子湯」的藥方如下:白朮二兩、附子一枚半、甘草一兩(炙)、生薑一兩半、大棗六枚。以上五味藥,用水三升煮取一升,去除渣滓,分三次溫服。通常第一服藥時,病人會覺得身體發癢,半日後再服第二服,三服藥都吃完後,病人會覺得渾身像刺蝟一樣(皮疹發出後,伴隨刺癢),不要奇怪,那是因為白朮和附子已滲透到皮膚,正在驅趕水氣,水氣還沒有完全排除的緣故。

《金匱》甘草附子湯方,甘草(二兩炙),附子(二個),白朮(二兩),桂枝(四兩),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。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初服得微汗則解,能食,汗出復煩者,服五合。恐一升多者,服六七合為妙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》甘草附子湯方:甘草(二兩炙),附子(二個),白朮(二兩),桂枝(四兩),以上四味藥,用水六升煮取三升。去渣後,溫服一升,每天服用三次。第一次服用時,如果出現輕微出汗的症狀,就能夠進食,但如果出汗之後又感到煩躁,那就服用五合。如果擔心一升的劑量太多,服用六七合也是可以的。

《金匱》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方,病者一身盡痛,發熱,日晡所劇者,名風濕。此病傷於汗出當風,或久傷取冷所致也。可與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。麻黃(去節泡四兩),甘草(一兩炙),薏苡仁(半斤),杏仁(七十個去皮尖炒),上銼麻豆大,每服四錢匕,水盞半,煮八分,去渣,溫服,有微汗避風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》中記載的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,適用於全身疼痛、發熱、傍晚時症狀加重的病症,這種病症是因為出汗後遇風,或長久受寒導致的。可以服用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來治療。

麻黃(去掉關節,浸泡後四兩)、甘草(一兩,炙過的)、薏苡仁(半斤)、杏仁(七十個,去皮、尖端,炒過的),將上述藥材切成麻豆大小,每次服用四錢,加半杯水,煮到八分熟,去掉渣滓,溫熱後服用,服用後如果微微出汗,要注意避風。

《金匱》防己黃耆湯,防己(一兩),甘草(半兩炒),白朮(七錢半),黃耆(一兩二錢),上銼麻豆大,每服五錢匕,生薑四片,大棗一枚,水盞半,煎八分。去渣,溫服,良久再服。喘者加麻黃半兩。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。氣上衝加桂枝三分。下有沉寒者加細辛三分。服後當如蟲行皮中,從腰下如水暖,坐被上,又以一被繞腰以下,溫令微汗瘥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》防己黃耆湯:防己(一兩),甘草(半兩,炒),白朮(七錢半),黃耆(一兩二錢),以上藥材切成麻豆大小,每服五錢,加生薑四片,大棗一枚,水盞半,煎到八分滿。去渣,溫服,過很久再服一次。如果有喘氣的症狀,再加麻黃半兩。胃中不調和者加芍藥三分。氣往上衝的人加桂枝三分。下有沉寒的人加細辛三分。服用後,會感覺到像蟲在皮膚裡爬,從腰部以下像溫水一樣溫暖,坐在被子上,再用一條被子圍在腰部以下,溫暖到稍微出汗就可以痊癒了。

《和劑》五積散,治感冒寒邪,頭疼身痛,項背拘急,惡寒嘔吐,或有腹痛。又治傷寒發熱,頭疼惡風,無問內傷生冷,外感風寒。及寒濕客於經絡,腰腳痠疼。及婦人經血不調,或難產並治。白芷,茯苓,半夏(湯洗七次),當歸,川芎,甘草(炒),肉桂,芍藥(各三兩),枳殼(麩炒),麻黃(去節),陳皮(去白各六兩),桔梗(十二兩),厚朴(薑炒),乾薑(炮各四兩),蒼朮(米泔浸去皮四兩),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,薑三片,蔥白三根,煎七分,熱服。胃寒用煨薑。挾氣加茱萸。婦人調經催生加艾醋。按:此一方,能治多病,粗工咸樂用之。而海藏云:麻黃、桂、芍、甘草,即各半湯也。蒼朮、甘草、陳皮、厚朴,即平胃散也。枳殼、桔梗、陳皮、茯苓、半夏,即枳桔二陳湯也。又川芎、當歸治血,兼乾薑、厚朴散氣,此數藥相合,為解表溫中泄濕之劑,去痰消痞,調經之方。雖為內寒外感表裡之分所制,實非仲景表裡麻黃桂枝薑附之的方也。主積冷嘔泄時疫,項背拘急加蔥白、豆豉。厥逆加吳茱萸。寒熱欬逆加棗。婦人難產加醋。始知用之非一途也,惟知活法者其擇之。由海藏所云觀之,可見裡急者治先其里,表急者治先其表,毋取於兩頭忙矣。

白話文:

《和劑》五積散,可以治療因感冒而引起寒邪,導致頭疼身痛,項背拘急,惡寒嘔吐,或伴有腹痛。它同時也能夠治療傷寒發熱,頭疼惡風的症狀,無論是內傷造成的生冷,或是外感造成的風寒。當寒濕客於經絡,引起腰腳痠疼時也能適用。如果有婦女經血不調,或是有難產的狀況,也可以使用這個方劑來治療。

這個方劑的組成如下:白芷、茯苓、半夏(要先用湯洗七次)、當歸、川芎、甘草(要先炒過)、肉桂、芍藥(各取三兩),枳殼(要先用麩皮炒過)、麻黃(要先去除節)、陳皮(要先去除白色部分,各取六兩),桔梗(取十二兩),厚朴(要先用生薑炒過)、乾薑(要先炮製過,各取四兩),蒼朮(要先用米泔水浸泡,然後去除皮,取四兩),先把這些藥材全部搗碎成小塊,每次取四錢的藥量,加入一杯水,再加入三片生薑和三根蔥白,煎煮到剩七分藥液,趁熱服用。如果胃寒的狀況很嚴重,可以用煨過的生薑來代替。如果有氣滯的狀況,可以加入茱萸。如果要調經催產,可以加入艾醋。

這一方劑可以治療多種疾病,很受一般人歡迎,但海藏提出建議:麻黃、桂、芍、甘草這四種藥材,其實就是半湯;而蒼朮、甘草、陳皮、厚朴這四種藥材,其實就是平胃散;枳殼、桔梗、陳皮、茯苓、半夏這五種藥材,其實就是枳桔二陳湯。另外,川芎和當歸可以治療血虛,再搭配乾薑和厚朴散氣,這些藥材相互搭配,可以起到解表、溫中、化濕的作用,化痰、消痞,調經益氣。儘管這一方劑會受到內寒外感表裡之分的限制,但它並非仲景表裡麻黃桂枝薑附的的真正方劑。如果出現積冷嘔吐、泄瀉、時疫,可以加入蔥白和豆豉。如果出現厥逆,則可以加入吳茱萸。如果出現寒熱欬逆,則可以加入大棗。如果是難產的婦人,則可以加入醋。從這些案例可以知道,這一方劑的用途並不僅限於此,只要懂得活用的方法,就能靈活運用。從海藏的說法可以看出,裡急先治其裏,表急先治其表,不要兩頭忙卻一事無成。

活人敗毒散,羌活,獨活,前胡,柴胡,芎藭,枳殼,白茯苓,桔梗,人參(以上各一兩),甘草(半兩),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入生薑三片,煎至七分,溫服。或沸湯點亦得。治傷寒瘟疫,風濕風眩,拘蜷風痰,頭疼目眩,四肢痛,憎寒壯熱,項強睛疼,及老人小兒皆可服。或瘴煙之地,或瘟疫時行,或人多風痰,或處卑濕腳弱,此藥不可缺也。日二三服,以知為度,煩熱口乾,加黃芩。

白話文:

活人敗毒散

  • 羌活
  • 獨活
  • 前胡
  • 柴胡
  • 芎藭
  • 枳殼
  • 白茯苓
  • 桔梗
  • 人參(以上各一兩)
  • 甘草(半兩)

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加水一盞,放入生薑三片,煎煮至七分,溫熱服用。或用沸水沖服也可以。

此藥可用於治療傷寒瘟疫、風濕風眩、拘蜷風痰、頭痛目眩、四肢疼痛、憎寒發熱、項強眼痛,以及老人和小兒皆可服用。在瘴氣瀰漫之地,或瘟疫流行之時,或人多風痰,或居住在低窪潮濕地區的人,都應該常備此藥。每日服用二至三次,以症狀消失為度。如果發熱口乾,可加入黃芩。

昌鄙見三氣門中,推此方為第一,以其功之著也。雷公問黃帝曰:三陽莫當,何謂也?帝曰:三陽並至,如風雨,如霹靂,故人莫能當也。然則夏月三氣聚合,其為病也。豈同一氣之易當乎?人感三氣而病,病而死,其氣互傳,乃至十百千萬,傳為疫矣。倘病者日服此藥二三劑,所受疫邪,不復留於胸中,詎不快哉!方中所用皆辛平,更以人參大力者,負荷其正,驅逐其邪,所以活人百千萬億。奈何庸醫俗子,往往減去人參不用,曾與眾方有別而能活人耶?

白話文:

昌鄙曾經在三氣門中看到這個藥方,認為這個藥方是最厲害的,因為它的效果很顯著。雷公問黃帝說:「三陽莫當是什麼意思?」黃帝說:「三陽同時到來,就像風雨交加,像霹靂一樣,所以沒有人能抵擋得了。」因此,夏季三氣聚集,就會生病。豈是一般的病症所能比擬的?人們受到三氣感染而生病,生病而死亡,這些病氣互相傳播,甚至傳染給數十百千萬人,最後就形成了瘟疫。如果病人每天服用這個藥方兩三劑,就能讓身體裡的疫邪不再停留,不是很痛快嗎!這個藥方中所使用的藥物都屬於辛平之藥,再用人參來增強它的力量,驅除邪氣,所以就能救活無數的人。可惜很多庸醫和俗子常常把人參去掉了不使用,這個藥方與其他藥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,還能救人嗎?

清熱滲濕湯,黃柏(鹽水炒二錢),黃連,茯苓,澤瀉(各一錢),蒼朮,白朮(各一錢半),甘草(五分),水二鍾,煎八分服。如單用滲濕,去黃連、黃柏,加橘皮、乾薑。

白話文:

清熱滲濕湯配方和用法:

  • 黃柏(以鹽水炒過,二錢)
  • 黃連、茯苓、澤瀉(各一錢)
  • 蒼朮、白朮(各一錢半)
  • 甘草(五分)
  • 水二碗

將以上藥材一起煮沸,煎煮至藥液只剩下八分之一時即可服用。

如果單純想達到滲濕的效果,可以省略黃連和黃柏,並加入橘皮和乾薑。

昌閱此一方,差合鄙意,以夏月所受之濕,為濕熱暑濕,而群方所主之藥,多在寒濕風濕,殊不慊耳。方後云云,乃是去寒增熱,依樣葫蘆矣。

白話文:

我仔細查看這個方子,與我的想法不太符合。夏天感應的濕邪,大多是濕熱暑濕,而羣方主治的藥物,多是針對寒濕風濕,並不合我的意圖。方劑後面所講的,不過是減少寒藥,增加熱藥,是依樣畫葫蘆罷了。

二術四苓湯,治諸濕腫滿,一身盡痛,發熱頓悶,二便不利。白朮,蒼朮,茯苓,豬苓,澤瀉,黃芩,羌活,芍藥,梔子仁,甘草(各等分),水二盞,薑三片,燈心一撮,煎服。此方通治表裡濕邪,從水道出,兼清暑熱之氣,所宜遵也。

白話文:

二術四苓湯,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全身腫脹疼痛、發熱煩悶、小便不利等症狀。

方中白朮、蒼朮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,這些藥物都有利水滲濕的作用,可以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水分,減輕腫脹。

黃芩、羌活、芍藥、梔子仁,這些藥物具有清熱除濕的作用,可以幫助身體排出濕熱之氣,緩解發熱煩悶等症狀。

甘草,具有補益脾胃的作用,可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,幫助身體恢復健康。

將這些藥物加水煎煮,服用後可以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水分和濕熱之氣,緩解腫脹疼痛、發熱煩悶等症狀,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。

桂苓甘露飲,治濕熱內甚,煩渴瀉利,小便澀,大便急,霍亂吐下,頭痛口乾。(方見本門)

白話文:

桂苓甘露飲,治內熱太過,煩渴、腹瀉、小便不利、大便緊急,霍亂吐瀉,頭痛口乾。(以上藥方見本門)

羌活勝濕湯,治脊痛項強,腰如折,項如板,上衝頭痛,乃足太陽經氣不行,此方主之。羌活,獨活(各一錢),藁本,防風(各一錢半),荊子,川芎,甘草(炙各四分),水二盞,煎八分,食後溫服。按:濕土甚而熱,汗之則易,下之則難。故當變其常法而為表散,此方得之。

白話文:

羌活勝濕湯,用於治療脊椎疼痛、脖子僵硬、腰好像要折斷、脖子像板子一樣僵硬、頭頂頭痛,這些都是足太陽經的氣血不通暢導致的,這個方子可以治療。羌活、獨活(各一錢)、藁本、防風(各一錢半)、荊芥子、川芎、甘草(各四分,炒過的),加水二碗,煎煮至八分,飯後溫服。

解說: 濕熱之邪侵襲人體,汗出則易驅散,下利則難以排出。因此,應當改變通常治療濕熱的方法,而採用表散法。這個方子就是根據這一點而製作的。

續隨子丸,治肺經有濕,通身虛腫,滿悶不快,或咳或喘。人參,漢防己,赤茯苓,寒食麵(包煨),檳榔,木香(各半兩),葶藶(四兩炒),續隨子(一兩),海金砂(半兩),上為末,棗肉丸梧子大。每三十丸,桑白皮湯下。按:攻下之方,多過於峻。此治肺經病,以人參為君,海金砂散以白朮為君,瘥可耳。

白話文:

續隨子丸,用來治療肺經有濕,全身浮腫,胸悶不舒,或者咳嗽或喘息。

藥方包括人參、漢防己、赤茯苓、寒食麵(用荷葉包起來烤)、檳榔、木香(各半兩),葶藶(四兩炒)、續隨子(一兩)、海金砂(半兩)。

以上藥材研成細末,用棗肉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,每次服用30丸,用桑白皮湯送服。

注:攻下的藥方,多數過於猛烈。這個藥方用來治療肺經疾病,以人參為君藥,海金砂散以白朮為君藥,治好疾病即可。

除濕湯,治寒濕所傷,身體重著,腰腳痠疼,大便溏泄,小便或澀或利。半夏曲(炒),厚朴(薑製),蒼朮(米泔制各二錢),藿香葉,陳皮(去白),白茯苓(各一兩),甘草(炙七錢),白朮(生用一兩),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,薑七片,棗一枚,煎七分,食前溫服。按:脾惡濕,濕從下入而傷其脾,是以身重足軟,小便澀,大便反利。不溫其脾,濕無由去,當以此方加清熱利水藥。

白話文:

除濕湯用於治療寒濕侵襲導致身體沉重、腰腿酸痛、大便稀溏、小便或澀或利等症狀。藥方包含炒半夏曲、薑製厚朴、米泔制蒼朮各二錢,藿香葉、去白陳皮、白茯苓各一兩,炙甘草七錢,生白朮一兩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取四錢,用一碗水,加入七片生薑和一枚紅棗,煎煮至七分,飯前溫服。

白朮酒,治中濕骨節疼痛。白朮一兩,酒三盞,煎一盞,不拘時頻服。不能飲酒,以水代之。按:此方顓一理脾,不分功於利小便。蓋以脾能健運,濕自不留而從水道出耳。然則胃中津液不充,不敢利其小便者,得此非聖藥乎?

白話文:

白朮酒,治療因濕邪阻滯筋骨引起的疼痛。白朮一兩,酒三盞,煎至一盞,不拘時間,經常服用。不能喝酒的人,可以用水代替。按:這個方子專一於調理脾胃,不分利尿的作用。因為脾能健運,濕邪自然不會滯留,而從水道排出體外。那麼,胃中津液不足,不敢利尿的人,得到這個方子,不就像是得到了聖藥嗎?

《金匱》白虎加人參湯(有論治暑三十二方。),知母(六兩),石膏(一斤),甘草(二兩),粳米(一合),人參(三兩),上五味,以水一斗,煮米熟湯成。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》白虎加人參湯(有治療暑熱的 32 個處方),知母(六兩),石膏(一斤),甘草(二兩),粳米(一合),人參(三兩),以上五種藥材,加水一斗,煮到米熟湯成。去除渣滓,溫熱服用一升,每天服用三次。

《金匱》瓜蒂湯(有論),瓜蒂(二七個),上銼,以水一升,煮取五合。去滓,頓服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》記載的瓜蒂湯(有醫家討論),做法是取27個瓜蒂,切碎後,加入1升水,煮到剩下的水量為5合即可。過濾掉渣滓,一次喝完。

清暑益氣湯(東垣方),治夏月暑熱蒸人,人感之四肢倦怠,胸滿氣促,肢節疼。或氣高而喘,身熱而煩,心下痞脹,小便黃數,大便溏泄。或痢口渴,不思飲食,自汗體重。人參,黃耆,升麻,蒼朮(各一錢),白朮,神麯(各五分),陳皮,炙甘草,黃柏,麥門冬,當歸,乾葛,五味子,澤瀉,青皮(各三分),上水煎,溫服。(諸方總論見前。)

白話文:

清暑益氣湯(東垣方):

這道湯藥用於治療夏季暑熱讓人感到疲倦、胸悶、氣短、關節疼痛。或者氣提不上來而喘息、身體燥熱煩躁、心下痞脹、小便黃多、大便稀溏。也有腹瀉口渴、不思飲食、自汗體重。

這道湯藥的成分如下:

  • 人參 一錢
  • 黃耆 一錢
  • 升麻 一錢
  • 蒼朮 一錢
  • 白朮 五分
  • 神麯 五分
  • 陳皮 三分
  • 炙甘草 三分
  • 黃柏 三分
  • 麥門冬 三分
  • 當歸 三分
  • 乾葛 三分
  • 五味子 三分
  • 澤瀉 三分
  • 青皮 三分

將藥材放入水中煎煮,溫熱服用。

(相關的方劑總論請參閱前面。)

人參益氣湯(東垣),治暑熱傷氣,四肢倦怠嗜臥,手指麻木。人參(一錢二分),黃耆(二錢),白芍(七分),甘草(一錢),五味子(三十粒),柴胡(六分),升麻(五分),上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人參益氣湯(東垣),用於治療暑熱傷氣,表現為四肢倦怠嗜臥,手指麻木的症狀。

以下為中藥配方:

人參(六克),黃耆(十二克),白芍(四克半),甘草(六克),五味子(五錢),柴胡(三克六分),升麻(三克)。

以上藥材加水煎服即可。

生脈散,治熱傷元氣,肢體倦怠,氣短懶言,口乾作渴,汗出不止。或濕熱大行,金為火制,絕寒水生化之源,致肢體痿軟,腳欹眼黑,最宜服之。人參,麥門冬,五味子(各等分)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生脈散,用於治療熱病傷了元氣,出現肢體疲倦,呼吸短促,懶得說話,口乾想喝水,汗出不止的症狀。或者濕熱邪氣很強,金被火所剋制,導致寒水生化的來源被切斷,導致肢體痿弱,走路歪斜,眼睛發黑,最適合服用本方。人參、麥門冬、五味子(各等分),水煎服。

竹葉石膏湯,治暑熱煩躁。石膏(一兩),半夏(二錢),人參,麥門冬(各三錢),甘草(二錢),竹葉(二十個揉碎),上薑三片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竹葉石膏湯,用於治療暑熱煩躁。

以下列出藥材及其用量:

  • 石膏(一兩)
  • 半夏(二錢)
  • 人參(三錢)
  • 麥門冬(三錢)
  • 甘草(二錢)
  • 竹葉(二十個,揉碎)
  • 生薑三片

將所有藥材加入水中煎煮,然後服用。

黃耆人參湯(並加減法),黃耆(一錢自汗過多者加一錢),人參,白朮(各五分),蒼朮(五分無汗一錢),橘皮(不去白),甘草,當歸身(酒洗),麥門冬(各二分),黃柏,神麯(炒各三分),升麻(六分),五味子(九粒),上水二盞,煎一盞,去渣,稍熱食遠或空心服之。忌酒濕面大料物之類,及過食冷物。如心下痞悶,加黃連二三分。胃脘當心痛減大寒藥,加草豆蔻仁五分。脅下痛或縮急,加柴胡二三分。頭痛目中溜火,加黃連二三分、川芎三分。頭目不清利,上壅下熱,加蔓荊子三分、藁本二分、細辛一分、川芎三分、生地黃二分。如氣短精神少,夢寐間困乏無力,加五味子九粒。大便澀,隔一二日不見,致食少食不下,血中伏火而不得潤也,加當歸身、生地黃各五分、桃仁三粒去皮尖、麻子仁研泥五分。如大便通行,所加之藥勿再服。如大便又不快利,勿用別藥,少加大黃五分煨。如久不利,非血結血閉而不通也,是熱則生風,其病人必顯風證,行血藥不可復加,只宜常服黃耆人參湯。外用羌活、防風各五錢,水四盞,煎至一盞,去渣,空心服之,大便必大走也。一服便止,胸中氣滯,加青皮倍陳皮,去其邪氣,此病本元氣不足,惟當補元氣,不當瀉之。氣滯太甚,或補藥太過,或心下有憂滯鬱結之事,更加木香二三分、砂仁二三分、白豆蔻二分,與正藥同煎服。腹痛不惡寒者,加芍藥五分、黃芩二分、卻減五味子。

白話文:

黃耆人參湯(及加減法):

  • 黃耆(一錢,如果自汗過多就加到一錢)
  • 人參
  • 白朮(各五分)
  • 蒼朮(五分,無汗時則一錢)
  • 橘皮(不去白色)
  • 甘草
  • 當歸身(以酒洗過)
  • 麥門冬(各二分)
  • 黃柏
  • 神麯(皆炒過,各三分)
  • 升麻(六分)
  • 五味子(九粒)

以上藥材加入二杯水同煮,煮到剩一杯,去渣滓,稍微 подогреть подогреть 後空腹或遠離進食時飲用。忌酒、濕面、大料等類食物,以及過量食用生冷食物。

如果心下痞悶,加入黃連二~三分。胃脘心痛時減少大寒藥,加入草豆蔻仁五分。脅下疼痛或攣急,加入柴胡二~三分。頭痛、眼睛中有火熱感,再加黃連二~三分、川芎三分。頭昏神不清、上壅下熱,則再加蔓荊子三分、藁本二分、細辛一分、川芎三分、生地黃二分。

如果氣短精神不振,夢中困頓無力,加五味子九粒。大便不通,隔一~二日不見,導致食慾不振、消化不良,是血中伏火不得滋潤的緣故,再加入當歸身、生地黃各五分、桃仁三粒去皮尖、麻子仁研泥五分。如果大便暢通,所加入的藥物就不要再服用了。如果大便仍然不通,也不用其他藥物,減量加入煨過的黃連五分煎服。如果長期不通,並不是血結、血閉造成不通,而是熱則生風,這種病人必定有明顯的風症,因此行血藥不能再加,只適合經常服用黃耆人參湯。

外用法:取羌活、防風各五錢,加入四杯水煎煮至剩一杯,去渣,空腹時飲用,必定會使大便暢通。服用一劑即可停止服用,如果胸中氣滯,再加入青皮(與陳皮各半量),祛除邪氣,這種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元氣不足,應著重補元氣,而不是瀉元氣。氣滯太甚,或補藥服用過多,或心下有憂悶鬱結之事,再加入木香二~三分、砂仁二~三分、白豆蔻二分,與主藥一起煎服。腹痛但不惡寒者,再加入芍藥五分、黃芩二分,減少五味子。

香薷飲,治一切暑熱腹痛,或霍亂吐利煩心等證。香薷(一斤),厚朴(制),白扁豆(炒各半斤),每服五錢,水盞半,煎八分,不拘時溫服。

五物香薷飲,驅暑和中,即前方少加茯苓、甘草也。

白話文:

香薷飲,可以治療各種暑熱引起的腹痛、或霍亂吐瀉、煩心等症狀。香薷(一斤)、厚朴(製作好的)、白扁豆(炒好的各半斤),每次服用五錢,加半茶杯水,煎到八分,不拘時間溫服。

黃連香薷飲,黃連(四兩),香薷(一斤),樸厚(半斤),每服四錢,如前服。

白話文:

黃連香薷飲:黃連四兩,香薷一斤,樸厚半斤,每次服用四錢,使用方法同前面所述。

十味香薷飲,治伏暑身體倦怠,神昏頭重吐利。香薷,人參,陳皮,白朮,茯苓,黃耆,木瓜,厚朴,扁豆,甘草(各五錢),上㕮咀,水煎,每服一兩。

白話文:

「十味香薷飲」可以用於治療因暑熱而導致的身體倦怠、神智昏沉、頭重腳輕,以及嘔吐腹瀉等症狀。「香薷飲」的主要成分包括:香薷、人參、陳皮、白朮、茯苓、黃耆、木瓜、厚朴、扁豆、甘草(各五錢)。將所有的藥材研磨成粉末,然後用清水煮沸,每次服用一兩。

《宣明》桂苓甘露飲(共八味),茯苓,澤瀉(各一兩),白朮,石膏,寒水石(各一兩),滑石(四兩),豬苓,肉桂(各五錢),上為末,每服三錢,溫湯調下。

白話文:

《宣明》桂苓甘露飲(總共八味藥),茯苓,澤瀉(各一兩),白朮,石膏,寒水石(各一兩),滑石(四兩),豬苓,肉桂(各五錢),上為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溫熱的水調勻服用。

子和桂苓甘露飲,治伏暑發渴,脈虛水逆滯。共十二味,即前方加人參、甘草、乾葛各一兩,藿香、木香各一錢,減桂只用一錢,豬苓不用。

白話文:

子和桂苓甘露飲,用於治療暑熱引起口渴,脈虛水液逆滯的疾病。共十二味藥,在原來的方劑中加入人參、甘草、乾葛各一兩,藿香、木香各一錢,減少桂皮的用量,只用一錢,豬苓不用。

桂苓丸,治冒暑煩渴,飲水過多,心腹脹滿,小便赤少。肉桂,茯苓(各一兩),上為末,蜜丸,每兩作十丸。每細嚼一丸,白湯下。五苓散(加人參一錢名春澤湯。),治暑濕為病,發熱頭疼,煩躁而渴。白朮,豬苓,茯苓(各兩半),澤瀉(二兩半),肉桂(一兩),上為末,每服三二錢,熱湯調下。

辰砂五苓散,加辰砂等分,減桂三之一。

白話文:

桂苓丸:用於治療因中暑而煩躁口渴、飲水過多、心腹脹滿、小便赤少的情況。藥物配方:肉桂、茯苓,各一兩。將藥物研磨成粉,加入適量蜂蜜製成丸狀,每兩做成十丸。每次細嚼一丸,用白開水送服。

五苓散:用於治療暑濕引發的疾病,主要症狀包括發熱、頭痛、煩躁不安、口渴等。藥物配方:白朮、豬苓、茯苓,各兩半;澤瀉,二兩半;肉桂,一兩。將藥物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三或二錢,用熱水調和後服用。

益元散(即天水散),治傷寒表裡俱熱,煩渴口乾,小便不通,及霍亂吐瀉下利腸澼。偏主石淋,及婦人產難,

白話文:

益元散(又稱天水散),用於治療傷寒表裡俱熱,煩渴口乾,小便不通,以及霍亂吐瀉下利腸澼。尤其適用於治療石淋(尿路結石),以及婦女生產困難。

催生下乳神效。,滑石(膩白者六兩),粉草(一兩),上為極細末,每服三錢,白湯調下,新水亦得。加薄荷末少許,名雞蘇散。加青黛末少許,名碧玉散,治療並同。但以迴避世俗之輕侮耳,加辰砂少許,名辰砂益元散。

白話文:

促進分娩和下奶的神奇藥方:

滑石(選擇質地細膩光滑的,六兩)

粉草(一兩)
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白開水或新水調服。

此外,還可以加入少量薄荷末,稱為雞蘇散。

如果加入少量青黛末,則稱為碧玉散,兩者的治療效果相同。之所以有不同的名稱,只是為了避免世俗的輕視和侮辱。

最後,還可以加入少量辰砂,稱為辰砂益元散。

通苓散,治傷暑潮熱煩渴,小便不利。麥門冬,竹葉,車前穗,燈芯,各等分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通苓散,用於治療因暑熱引起的潮熱煩渴、小便不利。麥門冬、竹葉、車前草穗、燈芯,各等分,水煎服。

三黃石膏湯,黃連(二錢),黃柏,山梔,玄參(各一錢),黃芩,知母(各一錢五分),石膏(三錢),甘草(七分),水煎服。

白虎加蒼朮湯,即本方不用人參,加蒼朮二兩,增水作四服。

白話文:

三黃石膏湯:

  • 黃連(10公克)
  • 黃柏(5公克)
  • 山梔(5公克)
  • 玄參(5公克)
  • 黃芩(7.5公克)
  • 知母(7.5公克)
  • 石膏(15公克)
  • 甘草(3公克)

將藥材放入水中煮沸,然後服用。

六和湯,治心脾不調,氣不升降,霍亂吐瀉,寒熱交作,傷寒陰陽不分。冒暑伏熱煩悶,或成痢疾,中酒,煩渴,畏食。香薷(二錢),砂仁,半夏(湯洗七次),杏仁(去皮尖),人參,甘草(炙各五分),赤茯苓,藿香,白扁豆(薑汁略炒),厚朴(薑製),木瓜(各一錢),水二鍾,薑五片,紅棗二枚,煎一鍾,不拘時服。

白話文:

六和湯,治療心脾不和,氣息不能升降,霍亂吐瀉,寒熱交替,傷寒陰陽不分。夏季暑熱引起煩悶,或轉變成痢疾,酒後煩渴,畏懼飲食。

配方:香薷(二錢),砂仁,半夏(用熱水洗七次),杏仁(去掉皮和尖),人參,甘草(各五分,要烤過),赤茯苓,藿香,白扁豆(用薑汁稍微炒一下),厚朴(用薑汁製過),木瓜(各一錢),水二碗,薑五片,紅棗二枚,煎成一碗,不拘泥於服藥時間。

卻暑散,赤茯苓,甘草(生各四兩),寒食麵,生薑(各一斤),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不拘時。新汲水,或白湯調服。

白話文:

卻暑散:

  • 赤茯苓:四兩
  • 甘草(生):四兩
  • 寒食麵:一斤
  • 生薑:一斤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不拘時間。可用新汲水或白湯送服。

消暑丸,治伏暑引飲,脾胃不利。半夏(一斤用醋五升煮乾),甘草(生用),茯苓(各半斤),上為末,薑汁糊丸,毋見生水,如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不拘時,熱湯送下。中暑為患,藥下即蘇。傷暑發熱頭疼,服之尤妙。夏月常服止渴,利小便,雖飲水多,亦不為害。應時暑藥,皆不及此。若停痰飲,並用生薑湯下,入夏之後,不可缺此。

白話文:

消暑丸,能治療伏暑引起飲水過多,脾胃不協調。半夏(一斤,用 5 升醋煮乾),甘草(生用),茯苓(各半斤),以上研磨成粉末,用薑汁製成藥丸,不要讓藥丸碰觸到生水,藥丸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 50 粒,不限時間,用熱湯送服。中暑時服用本藥,藥效立竿見影。傷暑引起發熱頭痛,服用本藥尤其有效。夏天經常服用,可止渴,利小便,即使喝水多,也不會造成傷害。藥效不及本藥的應時清暑藥。如果停滯痰飲,與生薑湯同服,入夏之後,不可缺少此藥。

枇杷葉散,治中暑伏熱,煩渴引飲,嘔噦噁心,頭目昏眩。枇杷葉(去毛炙),陳皮(去白焙),丁香,厚朴(去皮薑汁炙各半兩),白茅根,麥門冬,乾木瓜,甘草,香薷(一錢半),上搗羅為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生薑三片,煎七分溫服。溫湯調服亦得。如煩躁,用井花水調下。小兒三歲以下,可服半錢,更量大小加減。

白話文:

枇杷葉散,治療中暑伏熱,煩渴引飲,嘔吐噁心,頭暈目眩。

做法:

  1. 枇杷葉(去除毛茸,烘烤至焦黃)

  2. 陳皮(去除白色外皮,烘烤至焦黃)

  3. 丁香

  4. 厚朴(去除外皮,用薑汁烘烤至焦黃,各半兩)

  5. 白茅根

  6. 麥門冬

  7. 乾木瓜

  8. 甘草

  9. 香薷(一錢半)

將上述藥材搗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加入一杯水,加上三片生薑,煎至七分熟,溫熱服用。也可以用溫水調服。如果煩躁,可以用井花水調服。三歲以下兒童,可以服用半錢,根據年齡大小加減劑量。

潑火散(即地榆散),治中暑昏迷,不省人事欲死者。並治傷暑煩躁,口苦舌乾,頭痛惡心,不思飲食,及血痢。地榆,赤芍藥,黃連,青皮(去白各等分),每服三錢,漿水調服。若血痢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潑火散(又稱地榆散),可以用來治療中暑昏迷、不省人事、瀕臨死亡的患者。還可以治療因暑熱造成的煩躁不安、口苦舌乾、頭痛噁心、不想飲食,以及血痢。

潑火散的成分包括地榆、赤芍藥、黃連、青皮(去除白色的部分),各等份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漿水調和服下。如果是血痢,可以用水煎服。

香薷丸,治大人小兒,傷暑伏熱,燥渴瞀悶,頭目昏眩,胸膈煩滿,嘔噦噁心,口苦舌乾,肢體困倦:不思飲食。或發霍亂,吐利轉筋。香薷(一兩),蘇葉(五錢),甘草(炙),檀香(銼),丁香(各二錢半),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每兩作三十丸。每服一丸,細嚼溫湯下。

白話文:

香薷丸,用於治療大人小兒,因傷暑伏熱引起的燥渴煩悶,頭目昏眩,胸膈煩滿,嘔吐噁心,口苦舌乾,肢體睏倦,沒有食慾。或者出現霍亂,嘔吐、腹瀉、手足抽搐。

_香薷丸_的成分包括:香薷(一兩),蘇葉(五錢),甘草(炙),檀香(銼),丁香(各二錢半)。
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煉過的蜂蜜做成丸劑,每兩做三十丸。

每次服用一丸,細嚼後用溫熱的湯水送服。

酒煮黃連丸,治伏暑發熱,嘔吐噁心。並治膈熱,解酒毒,厚腸胃。黃連(十二兩),好酒(五斤),上將黃連以酒煮乾,研為末,滴水丸如梧桐子大。空心送下三五十丸。

白話文:

酒煮黃連丸

功效: 治療夏季暑氣引發的發熱、嘔吐和噁心。此外,還可治療胃熱、解酒毒和增強腸胃功能。

製法:

  1. 黃連12兩,好酒5斤。

  2. 將黃連放入酒中煮至乾燥。

  3. 將煮乾的黃連研磨成粉末。

  4. 加入幾滴水,將粉末揉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。

用法:

空腹時服用30-50丸。

水葫蘆丸,治冒暑毒,解煩渴。川百藥(煎三兩),人參(二錢),麥門冬,烏梅肉,白梅肉,乾葛,甘草(各半兩),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雞頭實大。含化一丸,夏月出行,可度一日。按:孔明五月渡瀘,深入不毛,分給此丸于軍士,故名水葫蘆。孟德遙指前有梅林,失於未備耳。

白話文:

水葫蘆丸,用於治療中暑中毒,並解渴。取川百藥(三兩,煎製),人參(二錢),麥門冬、烏梅肉、白梅肉、乾葛和甘草(各半兩),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末,用麵糊製成藥丸,大小如雞頭般大。含服一丸,在夏季外出時服用,即可安然度過一整天。據說,諸葛亮在五月渡過瀘水,深入不毛之地,將此丸分發給士兵服用,因此得名水葫蘆丸。曹操遙指前方有梅林,是失於準備不足。

縮脾飲,消暑氣,除煩渴。縮砂仁,烏梅肉(淨),草果(煨去皮),甘草(炙各四兩),乾葛,白扁豆(去皮炒各二兩),每服四錢,水一碗,煎八分,水澄冷服以解煩。或欲熱欲溫,任意服。或熟水飲之,極妙。

白話文:

縮脾飲,能夠消暑散熱,消除煩渴。縮砂仁、烏梅肉(洗淨)、草果(煨過後去皮)、甘草(各炒過後,各四兩),乾葛、白扁豆(去皮炒過各二兩),每次服用四錢,加入一碗水,煎煮至八分滿,待水澄清冷卻後服用,可以消除煩渴。也可以根據喜好,選擇熱飲或溫飲。或者將藥材用熱水沖泡飲用,效果也很棒。

大順散,治冒暑伏熱,引飲過多,脾胃受濕,水穀不分,清濁相干,陰陽氣逆,霍亂嘔吐,臟腑不調。甘草,乾薑,杏仁(去皮尖),桂枝(去皮),上先將甘草用白砂炒,次入薑,卻下杏仁炒過,篩去沙淨,合桂為末。每服二三錢,湯點服。

白話文:

《大順散》:

  • 功效:治療中暑伏熱,飲水過多,脾胃受濕,水穀不分,清濁相混,陰陽氣逆,霍亂嘔吐,臟腑不調。

  • 藥材

  • 甘草:炒用

  • 乾薑:用量少

  • 杏仁:去皮尖

  • 桂枝:去皮

  • 製作方法

  1. 將甘草用白砂炒。

  2. 然後加入乾薑,炒至杏仁炒熟。

  3. 篩去沙子,將杏仁和桂枝一起磨成粉末。

  • 服用方法

  • 每服二三錢,

  • 用沸水沖泡服用,

  • 空腹服用更佳。

冷香飲子,治傷暑渴,霍亂腹痛煩躁,脈沉微或伏。附子(炮),陳皮(各一錢),草果,甘草(炙各一錢半),水盞半,薑十片,煎八分,去渣,井水頓冷服。

白話文:

「冷香飲子」:治療因傷暑而引起的口渴、霍亂、腹痛煩躁,脈搏沉微或模糊不清。

材料:附子(炮製過)、陳皮(各一錢)、草果、甘草(炙草各一錢半)、水盞半、生薑十片。

製作方法:將材料放入水中煎煮,煎至八分之時熄火,去除渣滓,加入涼井水,頓服。

大黃龍丸,治中暑身熱頭疼,狀如脾寒。或煩渴嘔吐,昏悶不食。舶上硫黃,硝石(各一兩),白礬,雄黃,滑石(各半兩),白麵(四兩),上五味研末,入面和勻,滴水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新井水下。管見云:有中暍昏死,灌之立蘇。

【律十一條】

白話文:

大黃龍丸,用於治療因中暑而導致的身體發熱、頭痛,症狀與脾寒相似。或伴有煩渴、嘔吐、昏悶、不思飲食。將從國外進口的硫磺、硝石(各一兩)、白礬、雄黃、滑石(各半兩)、白麵粉(四兩)研磨成粉末,與麵粉混合均勻,加入水製成丸劑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以新井水送服。據管見所見:有人因中暑而昏死,灌服此丸後立即蘇醒。

凡治痙病,不察致病之因,率爾施治,醫之罪也。因者,或因外感六淫,或因發汗過多,或因瘡家誤汗,或因風病誤下,或因灸後火熾,或因陰血素虧,或因陽氣素弱,各各不同,不辨其因,從何救藥耶?

白話文:

凡是治療抽搐疾病,如果不考察導致疾病的原因,倉促治療,這是醫生的罪過。原因有可能是,外部感觸到六種邪氣,或者由於出汗過多,或者由於瘡家誤發汗,或者由於風病的誤下,或者由於艾灸後火勢旺盛,或者由於陰血素虧,或者由於陽氣素弱,各有不同,不辨別原因,如何對症下藥呢?

凡治痙病,不深明傷寒經候脈候,妄肩其任者,醫之罪也。不知邪在何經,則藥與病不相當。不知脈有可據,則藥徒用而無濟。故痙病之壞,不出亡陰亡陽兩途。亡陰者,精血津液素虧,不能榮養其筋脈,此宜急救其陰也。亡陽者,陽氣素薄,不能充養柔和其筋脈,此宜急救其陽也。

白話文:

凡是治療痙病的醫生,如果不能深刻理解傷寒的經絡、候脈,就貿然挑起這個重任,這是醫生的罪過。如果不知道邪氣在哪個經絡,那麼藥物和疾病就不能相對應。如果不知道脈搏有可參照的依據,那麼藥物只能徒勞地使用而無濟於事。因此,痙病的惡化,不出於陰虛和陽虛的兩條途徑。陰虛的人,精血津液素來虧損,不能榮養筋脈,這種情況應該緊急搶救陰分。陽虛的人,陽氣素來薄弱,不能充養和滋潤筋脈,這種情況應該緊急搶救陽分。

陰已虧而復補其陽,則陰立盡;陽已薄而復補其陰,則陽立盡。不明傷寒經候脈理,則動手輒錯,何可自貽冥報耶?

白話文:

如果人體的陰氣已經虧損,而再去補陽氣,那麼陰氣就會完全消失;如果人體的陽氣已經衰弱,而再去補陰氣,那麼陽氣就會完全消失。如果不清楚傷寒病的經絡、脈象和病理,那麼動手治療就容易出錯,怎麼能夠自己招致禍患呢?

凡治小兒痙病,妄稱驚風名,色輕用鎮驚之藥者,立殺其兒,此通國所當共禁者也。小兒不耐傷寒壯熱,易至昏沉,即於其前放銃吶喊,有所不知。妄捏驚風,輕施鎮墜,勾引外邪,深入內藏,千中千死,從未有一救者。通國不為共禁,寧有底止哉!

白話文:

如果有人治療產後痙病,隨便稱為產後驚風,輕易使用鎮驚的藥物,就會被殺頭。這是庸醫應該知道警戒的事情。產後血舍空虛,外風容易入侵,仲景說產後失血。虛弱多出汗,容易中風,所以會導致痙病。後來的良醫都從血舍驅風,成為可以遵循的治療方法。如果不是非常愚昧無知的人,一定不會隨便使用鎮驚的藥物,不像小兒驚風的名稱,遺留禍害給千古,即使是賢智的人也難免。

凡治產後痙病,妄稱產後驚風,輕用鎮驚之藥者,立殺其婦。此庸工所當知警者也。產後血舍空虛,外風易入,仲景謂新產亡血。虛多汗出,喜中風故令病痙。後賢各從血舍驅風,成法可遵。非甚不肖者,必不妄用鎮驚之藥,不似小兒驚風之名,貽害千古,在賢智且不免焉。

茲約通國共為厲禁,革除驚風二字,不許出口入耳。凡兒病發熱昏沉,務擇傷寒名家,循經救治,百不失一。於以打破小兒人鬼關,人天共快也。

白話文:

在此,我們向全國發布嚴格禁令,革除「驚風」二字,不準說出口也不準聽進耳裡。所有小孩發熱昏迷的病情,務必選擇擅長治療傷寒的名醫,根據經絡理論施行治療,這樣才能百發百中。以此來打破兒童的生死關口,這是人與天共同高興的事情。

凡治濕病,禁發其汗,而陽郁者不微汗之,轉致傷人,醫之過也。濕家不可發汗,以身本多汗,易至亡陽。故濕溫之證,誤發其汗,名曰重暍。此為醫之所殺,古律垂戒深矣。其久冒風涼,恣食生冷,乃至以水灌汗,遏抑其陽者,不微汗之,病無從解。《內經》謂當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,亦其一也。

不當汗者反發其汗,當微汗者全不取汙,因噎廢食,此之謂矣。

白話文:

無論治療何種濕病,都禁止發汗。但是,如果濕病患者同時還存在陽鬱證(即陽氣被鬱住不通),那麼就需要通過微微發汗來解除陽鬱。如果誤發汗,就會損傷人體陽氣,這是醫生的過錯。濕病患者本就容易出汗,如果再發汗,很容易損傷陽氣。所以,在治療濕溫病時,如果誤發汗,就會加重病情,稱為「重暍」。這是醫家所造成的死亡,古人對此有深刻的告誡。如果濕病患者長期遭受風寒,恣意食用生冷食物,甚至用水澆灌汗液,抑制了陽氣,那麼就需要通過微微發汗來解除病情。否則,疾病就無法解除。《內經》中說,在當令的暑天,汗不出的人,到了秋天就會得風瘧,這也是其中一個原因。

凡治濕病,當利小便。而陽虛者一概利之,轉至殺人,醫之罪也。濕家當利小便,此大法也。而真陽素虛之人,汗出小便滴瀝。正泉竭而陽欲出亡之象。若以為濕熱,恣膽利之,真陽無水維附,頃刻脫離而死矣。此法所不禁中之大禁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濕氣的疾病,應當利尿。但對於陽氣虛的人一概通利小便,就會導致陽氣大傷,甚至死亡,這是醫生的罪責。治療濕氣的疾病應當利尿,這是大原則。但是先天陽氣不足的人,已經汗出小便滴瀝了,正是精氣枯竭,陽氣將要離體的徵象。如果認為這是濕熱,便肆意利尿,陽氣就沒有水來維持和附著,頃刻間就會脫離而死。這是法令所明令禁止的一大禁令。

凡治中濕危篤之候,即當固護其陽。若以風藥勝濕,是為操刃,即以溫藥理脾,亦為待斃,醫之罪也。人身陽盛則輕矯,濕盛則重著,乃至身重如山,百脈痛楚,不能轉側,此而不用附子回陽勝濕,更欲何待?在表之濕,其有可汗者,用附子合桂枝湯以驅之外出。在裡之濕,其有可下者,用附子合細辛、大黃以驅之下出。

白話文:

在治療危重時期的中濕時,醫生應當保護病人的陽氣。如果使用風藥來勝濕,就是冒險的行為,同樣的,使用溫藥來治療脾虛也會延誤病情,導致病情惡化,這是醫生的罪過。人體的陽氣旺盛,則身體輕盈敏捷;濕氣盛行,則身體沉重遲緩,甚至身體沉重如山,百脈疼痛,不能翻身。在這種情況下,如果不使用附子來回陽勝濕,還等什麼呢?

對於表面的濕氣,如果可以用汗水排出,則可以使用附子合桂枝湯來驅散外邪。對於裡面的濕氣,如果可以用瀉下之法排出,則可以使用附子合細辛、大黃來驅散下焦之邪。

在中之濕,則用附子合白朮以溫中而燥其脾。今之用白朮,而雜入羌、防、枳、樸、梔、橘等藥,且無濟於事。況用檳榔、滑石,舟車導水濬川等法乎?

白話文:

如果體內有濕氣,就用附子和白朮來溫補脾胃,使脾胃乾燥。現在使用白朮,卻混入羌活、防風、枳實、樸硝、梔子、橘皮等藥物,而且對病情毫無幫助。更何況是使用檳榔、滑石,舟車導水濬川等方法呢?

凡治中暑病,不辨外感內傷,動靜勞逸,一概襲用成方者,醫之罪也。傷寒夾陰,誤用陽旦湯,得之便厥。傷暑夾陰,誤用香薷飲,入喉便喑。後賢於香薷飲中,加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陳皮、木瓜,兼治內傷,誠有見也。而不辨證者之貽誤,寧止此乎?

白話文:

如果治療中暑的疾病,不辨別是外感還是內傷,也不考量動靜的勞逸狀況,而一概套用成方,這是醫生的罪過。傷寒夾陰,誤用陽旦湯,病人會馬上昏厥過去。傷暑夾陰,誤用香薷飲,藥物一入口,病人就說不出話來。後世的名醫在香薷飲中加入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陳皮、木瓜,用來兼治內傷,這確實很有見地。然而,不辨證的醫師所造成的誤診,豈止這些呢?

凡治中暑病,不兼治其濕者,醫之過也。熱蒸其濕是為暑,無濕則但為乾熱而已,非暑也。故肥人濕多,即病暑者多。瘦人火多,即病熱者多。

白話文:

在治療中暑時,如果沒有同時治療濕氣,這是醫生的失誤。因為暑氣和濕氣一起作用才形成中暑,如果沒有濕氣,那只是乾熱而已,不能稱為中暑。所以肥胖的人濕氣多,容易中暑。而瘦的人火氣多,容易得熱病。

凡治中暑病,遇無汗者,必以得汗為正。若但清其內,不解其外,醫之罪也。中暑必至多汗,反無汗者,非因水濕所持,即為風寒所閉,此宜先散外邪,得汗已,方清其內。若不先從外解,則清之不勝清,究成瘧痢等患,貽累無窮。

白話文:

治療中暑病時,遇到無汗的患者,醫生一定要讓患者出汗,纔算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如果只清熱治療,不去解表散寒,是醫生的過錯。中暑後必定會大量出汗,反而一點都不流汗,通常不是因為水濕阻滯引起的,就是因為風寒閉鬱造成的。針對這種情況,應該先驅散外邪,讓患者出汗,再清熱治療。如果不先疏解外邪,只清熱治療,就無法徹底清熱,最終會演變成瘧疾痢疾等疾病,後患無窮。

凡治中暑病,無故妄行溫補,致令暑邪深入,逼血妄行,醫之罪也。暑傷氣,才中即懨懨短息,有似乎虛。故清暑益氣,兼而行之。不知者,妄行溫補,致令暑邪深入血分,而成衄痢。即遇隆冬大寒,漫無解期,故熱邪誤以溫治,其害無窮也。

白話文:

在醫治中暑疾病時應該注意,不要無緣無故地使用溫補方法,這樣會導致暑邪深入體內,使血液妄行,這是醫生的罪過。中暑的疾病主要是損傷人體的氣,剛中暑時就會懶洋洋、呼吸短促,表面的病狀看起來就像精氣不足的虛症一樣。因此,治療中暑疾病時應該清暑益氣,同時進行。如果醫生不瞭解這些,而錯誤地使用溫補方法,會導致暑邪深入血分,而使血脈妄行,形成鼻出血、痢疾等症狀。即使到了隆冬大寒的時候,這些症狀依然會繼續發作,病情很難解除。因此,使用溫補方法治療中暑疾病,其危害是無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