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醫門法律》~ 卷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3)

1. 附痹證諸方

三痹湯,治血氣凝滯,手足拘攣,風寒濕三痹。人參黃耆當歸川芎白芍藥,生地黃杜仲(薑汁炒),川續斷防風,桂心,細辛,白茯苓秦艽川牛膝,川獨活甘草(各等分),上水三盞,生薑三片,棗一枚,煎五分,不拘時服。按:此用參耆四物,一派補藥內,加防風、秦艽以勝風濕,桂心以勝寒,細辛、獨活以通腎氣。凡治三氣襲虛而成痹患者,宜准諸此。

白話文:

三痹湯,治療血氣凝滯,手足拘攣,風寒濕三痹。

  • 人參
  • 黃耆
  • 當歸
  • 川芎
  • 白芍藥
  • 生地黃
  • 杜仲(薑汁炒)
  • 川續斷
  • 防風
  • 桂心
  • 細辛
  • 白茯苓
  • 秦艽
  • 川牛膝
  • 川獨活
  • 甘草(各等分)

藥材比例:各等分

煎煮方法:水三盞,生薑三片,棗子一枚,煎取五分。

服用方式:冷熱服皆可,不限時間服用。

說明:本方以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藥、生地黃六味補氣養血藥為基礎,再加入防風、秦艽以勝風濕,桂心以勝寒,細辛、獨活以通腎氣。凡是因三氣(風、寒、濕)襲虛侵犯而導致痹證的患者,都可根據此方加減服用。

痹在上,用桂枝五物湯,黃耆(三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生薑(六兩),大棗(十二枚),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一方有人參。按:此乃《金匱》治血痹之方也。血痹而用桂枝加黃耆,以其風邪獨勝,風性上行,故其痹在上也。其脈微澀,寸口關上小緊,緊處乃邪著之驗也。然又曰寸口關上微,尺中小緊,外症身體不仁,如風痹狀,此方主之。又可見風性善行,隨其或上或下,一皆主以此方矣。

白話文:

痹症在上半身,就用桂枝五物湯,藥方:黃耆(三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生薑(六兩),大棗(十二枚)。把這五味藥材,用六升水煮到剩二升,溫服七合(約200毫升),每天服三次。還有一種方子加了人參。

解說:這是出自《金匱》的一種治療血痹的方子。血痹用桂枝加黃耆,因為寒邪外襲,風性上行,所以痹症在上半身。脈象微澀,寸口關的位置堵塞略緊,緊的地方就是邪氣著落的地方。但也有說寸口關的位置微弱,尺脈小而且緊,外觀症狀是身體不仁,好像風痹的樣子,也可以用這個方子。由此可見風邪善於遊走,不管是上半身還是下半身,都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。

痹在臂,用十味銼散,原治中風血弱臂痛,連及筋骨,舉動難支。附子(炮),黃耆,當歸,白芍藥(各一錢),川芎,防風,白朮(各七分),茯苓,肉桂(各五分),熟地(酒洗焙乾二錢),上水二盞,姜三片,棗二枚,食後臨臥服。按:臂痛乃筋脈不舒。體盛者,可去其筋脈中之風,然既已血痹,所受風燥之累不淺,故取此方。養血之中,加附子之力,通其陽氣;而用防風,反佐黃耆,出其分肉腠理之風也。

白話文:

痹症在手臂上,使用「十味銼散」。初始為了治療中風血虛引起的手臂疼痛,疼痛甚至牽連到筋骨,讓人舉動困難,無法自如。

藥方內容包括:炮附子、黃耆、當歸、白芍藥(各一錢),川芎、防風、白朮(各七分),茯苓、肉桂(各五分),酒洗焙乾的熟地(二錢)。

服用方法:將藥材加水二碗,加入姜三片,棗二枚,在飯後睡前服用。

說明:手臂疼痛的原因是經脈不通暢。如果身體強壯,可以去除經脈中的風。然而,如果已經出現血痹,受到風燥的影響不小,因此才採用這個方子。在養血的同時,加入附子以增強陽氣;使用防風,與黃耆相反,可以去除腠理裡的風。

痹在手足、風淫末疾,則用烏頭,原治風寒濕,麻木不仁。烏頭(生研為末),每用香熟白晚米二合,入藥末四錢,同米以砂罐煮作稀粥,不可太稠。下生薑汁一匙,白蜜三匙,攪勻,空心溫啜之為佳。如中濕多,更加薏苡仁末三錢。服此粥,大治手足不隨,及腫痛不能舉者,服此預防之。按:四肢為諸陽之本。本根之地,陽氣先已不用,況周身經絡之末乎?故用烏頭合谷味,先從榮衛所生之地注力,俾四末之陽,以漸而充也,用方者知之。

白話文:

手足麻痺、風氣侵犯末端疾病,可用烏頭粥來治療,能治療風寒濕,麻木不仁。烏頭(生藥研末),每次用香熟白晚米二合,加入藥粉四錢,和米一起用砂鍋煮成稀粥,不可太稠,然後加入生薑汁一匙,白蜜三匙,攪勻,空腹溫熱地啜飲效果最佳。如果體內濕氣多,再加入薏苡仁末三錢。服用此粥,可治療手足不靈活,以及腫痛不能舉的情況,服用它可以預防。註明:四肢為諸陽之本。根本之處,陽氣先已不用,何況周身經絡之末呢?所以用烏頭和谷味,先從榮衛所生之地著手,使四肢的陽氣漸漸充盈,用方的人知道這一點。

痹在手足、濕流關節,則用薏苡湯,原治手足流注,疼痛麻木不仁,難以屈伸。薏苡仁,當歸,芍藥,桂心,麻黃(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,蒼朮(米泔浸炒二錢),上水二鍾,姜五片,煎八分,食前服。有汗去麻黃,有熱去桂心。按:此方以薏苡仁為君,舒筋除濕,其力和緩,當三倍加之。至於麻黃,雖能通其陽氣,然在濕勝方中,即無汗不可多用,減其大半可也。

白話文:

當手足發生痹症,濕氣流注關節,就可以使用薏苡湯。這種藥方主要治療手足流注,疼痛麻木不仁,難以彎曲伸直的症狀。藥方組成包括:薏苡仁、當歸、芍藥、桂心、麻黃(各一錢)、甘草(五分)、蒼朮(用米湯浸泡後炒熟,二錢)。將藥材放入二碗水中,加入五片薑片,煎煮至八分,在飯前服用。如果有出汗的症狀,就去掉麻黃;如果有發熱的症狀,就去掉桂心。

需要注意的是,這個方子以薏苡仁為君藥,具有舒筋除濕的作用,它的用量應該比其他藥材多三倍。至於麻黃,雖然能夠疏通陽氣,但是在濕氣盛行的方子中,即使沒有出汗也不能多用,可以減少一半的用量。

痹在身半以下,用通痹散,原治腰以下至足,風寒濕三氣,合而成痹。兩足至臍冷如冰,不能自舉,或因酒熱立冷水中,久成此疾。天麻,獨活,當歸,川芎,白朮,藁本(各等分),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熱酒調下。按:此方因風寒濕三氣,混合入於陰股。其邪已過於榮衛,故變桂枝五物之制,而用此散,緩緩分出其邪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痹症位於身體腰部以下,可以使用通痹散來治療。通痹散的原先治療範圍是從腰部以下到腳,風、寒、濕這三種病邪相互融合形成痹症。患者的兩隻腳到肚臍的位置冷得像冰塊一樣,甚至無法自行抬起,或者是因為喝了酒身體發熱之後又馬上待在冷水中,因此長久下來就會形成這種疾病。通痹散的藥方包括天麻、獨活、當歸、川芎、白朮和藁本(各等量),將這些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兩錢,用熱酒送服。

注意:這個方子是針對風、寒、濕這三種病邪混合入侵陰股的情況。病邪已經超過了人體的氣血運行範圍,因此改變了桂枝五物的藥方,改用這個藥方來緩慢地將病邪排出體外。

痹在遍身、走痛無定,用控涎丹,原治人忽患胸、背、手、腳、腰、胯,痛不可忍,牽連筋骨,坐臥不寧,走移無定。乃痰涎伏在胸膈上下,變為此疾。或令人頭重不可舉;或神意昏倦多睡;或飲食無味,痰唾稠黏,口角流涎,臥則喉中有聲,手腳腫痹,氣脈不通,疑似癱瘓,但服此藥數服,其病如失。甘遂大戟白芥子,上等分為末,曲丸桐子大。食後臨臥薑湯下五七丸,或十丸,量人服。按:風寒濕三痹之邪,每借人胸中之痰為相援。故治痹方中,多兼用治痰之藥。昌於中風第四十一方,取用三因白散子之用半夏,已見大意。但彼治濁氣上干,此治濁痰四注,以濁痰不除,則三痹漫無寧宇也。凡遇痰積極盛之症,此方亦不可少,實非謂子和之法,足勝治痹之用也。學者辨諸。

白話文:

痹症遍佈全身,疼痛不定,可以使用控涎丹治療。最初治療的是人突然患有胸、背、手、腳、腰、胯部位疼痛,疼痛難忍,牽連筋骨,坐臥不安,疼痛移動不定。這是因為痰涎潛伏在胸膈上下,變成了這種疾病。有的人會頭重得無法抬起;或者精神昏沉、容易疲倦,嗜睡;或者飲食沒有味道,痰液黏稠,嘴角流涎,睡覺時喉嚨中有聲音,手腳麻痺,氣脈不通,類似癱瘓。但只要服用這種藥幾次,疾病就會像消失了一樣。甘遂、大戟、白芥子,以上三種等分研成細末,用水蜜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劑。飯後睡覺前用薑湯送服五到七丸,或者十丸,視人而定。

備註:風寒濕三種痹症的病邪,經常依靠人胸中的痰液作為幫手。因此,治療痹症的藥方中,大多兼用治療痰液的藥物。昌於在《中風第四十一方》中,採用三因白散中的半夏,已經看到了此藥方的大意。但是,那一味藥方是治療濁氣上幹,而這一味藥方是治療濁痰四處流注,因為如果不消除濁痰,三痹就會四處漫無依靠。凡是遇到痰邪旺盛的症狀,可以使用這一味藥方,這並不是說和解的藥物方法,足以勝任治療痹症。學者應該辨別。

又方用,白茯苓(二兩),半夏(四兩),枳殼(一兩),風化硝(三錢),薑汁糊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薑湯下。然治痹以開通陽氣,補養陰血為貴,著意治痰,必轉燥其血,不可以為此善於彼而瀆用之。

白話文:

另一個配方是使用下列藥材:

  • 白茯苓(二兩)
  • 半夏(四兩)
  • 枳殼(一兩)
  • 風化硝(三錢)

將這些藥材混合,加入薑汁糊成丸子,丸子的體積如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薑湯吞服。然而,治療風濕以通暢陽氣、滋補陰血為基本原則,特別強調治療痰症。但是,過度治療痰症,可能會過度乾燥血液。因此,不能因為對一方病症的治療有效,就濫用於其他病症的治療。

痹在脈,用人參丸,人參,麥門冬茯神赤石脂龍齒石菖蒲遠志,黃耆(各一兩),熟地黃(二兩),上為末,煉蜜和搗五百杵為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食遠清米飲送下。按:心主脈,《內經》脈痹不已,復傳於心。可見五臟各有所主,各有所傳也。此方安心神,補心血,先事預防,功效更敏。加當歸、甘草、薑、棗、粳米汁煎服更效。

白話文:

當痹症在脈時,可以使用人參丸。人參丸的成分包括人參、麥門冬、茯神、赤石脂、龍齒、石菖蒲、遠志、黃耆(各一兩)、熟地黃(二兩)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煉製過的蜂蜜,搗杵五百次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以清米飲送服。人參丸可以安心神,補心血,作為預防措施來使用,效果更佳。如果加入當歸、甘草、薑、棗和粳米汁一起煎服,效果會更好。

根據《內經》的記載,心主脈,若脈痹(痹症在脈)遲遲不癒,則會傳染到心。由此可見,五臟各有其主導的部位,並且互相傳染。因此,人參丸可以安心神,補心血,先事預防,功效更敏捷。

痹在胸,用栝蔞薤白半夏湯,治胸痹不得臥,心痛徹背。栝蔞實(一枚搗),薤白(三兩),半夏(三兩),白酒(四升),上四味同煮,取一升五合。分三服,溫服半升,一日服之。按:胸痹之症,人所通患。仲景於《金匱》出十方以治之,然不明言也。蓋胸如中太空,其陽氣所過,如離照當空,曠然無外。設地氣一上,則窒塞有加。故知胸痹者,陽不主事,陰氣在上之候也。仲景微則用薤白白酒,以通其陽;甚則用附子乾薑,以消其陰,以胸痹非同他患,補天浴日,在醫之手眼耳。後世總不知胸痹為何病,昌特發明於乙集胸寒痹痛條下。文學錢尊王,胸中不舒者經年,不能自名其狀,頗以為慮。昌投以薤白湯,次日云:一年之病,一劑而頓除。抑何神耶?昌不過以仲景之心法為法耳,何神之有。然較諸家之習用白豆蔻、廣木香訶子三稜、神麯、麥芽等藥,坐耗其胸中之陽者,亦相懸矣。

白話文:

胸部痹痛,使用栝蔞薤白半夏湯治療,主治胸痹導致無法平躺入睡,疼痛徹至後背。栝蔞實(一顆搗碎),薤白(三兩),半夏(三兩),白酒(四升),以上四味藥材一起煮,取一升五合藥液。分三次服用,溫服半升,一天喝完。

按語:胸痹的症狀,是常見的問題。仲景在《金匱要略》中提供了十種治療方法,但沒有明確地說明。因為胸部像是一個空曠的空間,陽氣通過時,就像太陽照耀著太空,非常遼闊。如果地氣上升,就會造成窒塞。所以,知道胸痹的人,陽氣無法控制,陰氣在上面的情況。仲景在輕微的情況下使用薤白白酒,來疏通陽氣;嚴重的情況下使用附子乾薑,來消除陰氣,因為胸痹和其他的疾病不同,就像補天浴日,在醫生的掌握之中。後世的人不知道胸痹是什麼病,直到我在《乙集胸寒痹痛條》中解釋清楚。

文學家錢尊王,胸中一直不舒服,很多年了。他無法自已地說出自己的症狀,非常擔心。我給他服用了薤白湯,第二天他告訴我:一年的疾病,一劑藥就立刻除去了。多麼神奇啊!我只是依照仲景的心法為方法而已,有什麼神奇的呢?但是,與那些經常使用白豆蔻、廣木香、訶子、三稜、神麯、麥芽等藥物的人相比,他們損耗了胸中的陽氣,效果相差很多。

痹在胞,用腎瀝湯,原治胞痹小腹急痛,小便赤澀。麥門冬,五加皮犀角(鎊各一錢),杜仲,桔梗赤芍藥,木通(各一錢五分),桑螵蛸(一兩),上水盞半,加入羊腎一隻,去脂膜切細,竹瀝少許,同煎一盞。去渣,空心頓服,日再服。一方有桑皮,無螵蛸。按:此方名腎瀝者,形容其胞中之氣,痹而不化。外腎之溺,滴瀝不出之苦也。乃因虛熱壅其膀胱,肺氣不能下行所致。桑皮、螵蛸,咸為治肺而設。此方大意,聊見一斑。不可誤認為其人內腎素虛,而小便淋滴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有胞痹,可以使用腎瀝湯來治療。腎瀝湯的功效是治療胞痹引起的腰腹急痛和頻頻小便。以下為腎瀝湯所需的藥材:

  • 麥門冬
  • 五加皮
  • 犀角(研磨成粉,各一錢)
  • 杜仲
  • 桔梗
  • 赤芍藥
  • 木通(各一錢五分)
  • 桑螵蛸(一兩)

以上藥材加入半杯水,再放入切碎的羊腎和少量的竹瀝,一同煎煮至剩一杯的量。將藥渣濾除,空腹時服用,每天服用兩次。

另一種配方中,除了上述藥材外,還加入了桑皮,但沒有桑螵蛸。

腎瀝湯之所以被稱為腎瀝,是因為描述了患者膀胱中的元氣瘀阻不化,導致小便滴瀝不出的痛苦。這通常是由於虛熱壅阻膀胱,肺氣無法下降所導致的。桑皮和桑螵蛸都是用於治療肺部的藥材。這個配方的主要思想,只提供參考。不要誤認為患者本身有腎虛的問題,而導致小便淋漓滴答。

痹在腸,用吳茱萸散,原治腸痹,寒濕內搏,腹痛滿,氣急,大便飧泄。吳茱萸(湯泡焙乾),乾薑(炮),甘草(炙),肉豆蔻(煨各五錢),砂仁,神麯,白朮(各一兩),厚朴(薑汁炒),陳皮良薑(各一兩),上為末,每服一錢,食前米飲下。按:腸痹之證,總關於脾胃。寒邪濕邪,先傷其太陰之脾;風邪先傷其陽明之胃。太陰傷故腹滿;陽明傷故飧泄。《內經》謂胃風久蓄為飧泄,明非朝夕之故也。脾胃有病,三痹互結於腸,此宜以辛辣開之。非如胞痹為膀胱之熱,當用清涼之比矣。

白話文:

腸道疾病,使用吳茱萸散。主要用來治療腸道疾病,寒濕之氣交搏,腹部疼痛,腹漲,氣促,大便稀溏。方中由吳茱萸(以熱水浸泡後烘乾)、乾薑(炮製)、甘草(炙製)、肉豆蔻(煨製,各五錢)、砂仁、神麯、白朮(各一兩)、厚朴(用薑汁炒過)、陳皮、良薑(各一兩)共同組成。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在飯前用米湯送服。

說明:腸道疾病的證狀,總跟脾胃相關。寒邪和濕邪,首先傷害太陰之脾;風邪則先傷及陽明之胃。太陰受傷,所以腹滿;陽明受傷,所以大便稀溏。《內經》說胃風長期鬱積形成大便稀溏,顯然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。脾胃有病,三種痹症互結於腸道,這個時候宜用辛辣的藥物來疏通。這和胞痹是膀胱的熱症,應用清涼藥物來治療是不同的。

痹在筋,用羚羊角散,原治筋痹,肢節痠痛。羚羊角薄荷,附子,獨活,白芍藥,防風,川芎(各等分),上水盞半,姜三片,煎五分服。按:此方治筋痹之義,美則美矣,未盡善也。以七味各用等分,漫無君臣佐使之法耳。蓋筋痹必以舒筋為主,宜倍用羚羊角為君。筋痹必因血不榮養,宜以白芍、川芎,更加當歸為臣。然恐羚角性寒,但能舒筋,不能開痹,必少用附子之辛熱為反佐,更少用薄荷、獨活、防風,入風寒濕隊中,而為之使可也。用方者必須識此。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出現筋痹,可以使用羚羊角散進行治療。原方主要用於治療筋痹,肢節痠痛。羚羊角、薄荷、附子、獨活、白芍藥、防風、川芎等藥物,各取等分,水半盞,薑三片,煎至五分,服下。

按語:這個方劑治療筋痹的思路很好,但還不夠完善。因為七味藥物各用等分,沒有君臣佐使的方法。筋痹的治療應該以舒筋為主,因此羚羊角應該加倍用量,作為君藥。筋痹通常是因為血氣不足引起的,所以應該以白芍、川芎、加上當歸作為臣藥。但是,考慮到羚羊角性寒,只適合舒筋,不能夠開痹,所以需要少用附子的辛熱之性做為反佐藥,再少用薄荷、獨活、防風,入風寒濕隊中,作為使藥。使用這個方劑的人必須瞭解這些。

痹在皮,用羌活湯,原治皮痹,皮中狀如蟲走,腹脅脹滿,大腸不利,語不出聲。羌活,細辛,附子(炮去皮臍),沙參,羚羊角(鎊),白朮,五加皮,生地黃,官桂,枳殼(麩炒),麻黃(去節),白蒺藜杏仁丹參萆薢五味子,石菖蒲,木通,檳榔,郁李仁(泡去皮),赤茯苓(各等分),上水盞半,姜五片,煎七分,不拘時溫服。按:皮痹不已,傳入於肺,則制方當以清肺氣為主。此方雜沓,不適於用。今取沙參、羚羊角、麻黃、杏仁、白蒺藜、丹參、五味子、石菖蒲八味,去羌活、細辛、附子、白朮、五加皮、生地黃、官桂、枳殼、萆薢、木通、檳榔、郁李仁、赤茯苓九味,而加石膏以清肺熱,甘草以和肺氣,更加乾薑少許為反佐,以乾薑得五味子,能收肺氣之逆也。

白話文:

中醫認為,皮痹是指皮膚不適,有蟲子在皮膚下爬行,腹脅脹滿,大便不便,說話聲音小或發不出聲音等症狀。治療皮痹,可以用羌活湯。

羌活湯的配方如下:羌活、細辛、附子(炮製去皮臍)、沙參、羚羊角(鎊)、白朮、五加皮、生地黃、官桂、枳殼(麩炒)、麻黃(去節)、白蒺藜、杏仁、丹參、萆薢、五味子、石菖蒲、木通、檳榔、郁李仁(泡去皮)、赤茯苓(各等分)。

製法如下:將上述藥材放入水盞中,加入姜五片,煎至七分,不拘時溫服。

注意事項:如果皮痹症狀沒有好轉,並且傳入肺部,則要以清肺氣為主來調整方子。原方中所含的羌活、細辛、附子、白朮、五加皮、生地黃、官桂、枳殼、萆薢、木通、檳榔、郁李仁、赤茯苓等藥材不適宜。

改良方如下:沙參、羚羊角、麻黃、杏仁、白蒺藜、丹參、五味子、石菖蒲八味,加上石膏(清肺熱)、甘草(和肺氣)、乾薑少許(反佐,以乾薑配伍五味子,可以收斂肺氣的逆亂)。

熱痹,用升麻湯,原治熱痹,肌肉極熱,體上如鼠走,唇口反縮,皮毛變紅黑。升麻(三錢),茯神,人參,防風,犀角(鎊),羚羊角(鎊),羌活(各一錢),官桂(三分),上水二鍾,姜三片,入竹瀝半酒盞,不拘時服。按:此方乃劉河間所制,後人治熱病,遵用河間,誠足法矣。方中以升麻為君,除陽明肌肉之熱,然熱甚必亂其神識,故以人參、茯神、犀角、羚羊角為臣而協理之,以官桂三分為反佐,以羌防為使。如秋月寒潭,碧清可愛。鄙意羌防使藥,更少減其半,匪故饒舌,無非欲為引掖後來之助耳。

白話文:

熱痹症,用升麻湯治療。原方是用於治療熱痹症,肌肉極度燥熱,感到身上像老鼠在跑,嘴脣和嘴巴內層縮起,皮膚顏色呈現紅黑。藥方包括:升麻(三錢)、茯神、人參、防風、犀角(研磨)、羚羊角(研磨)、羌活(各一錢)、官桂(三分),加入兩鍾水,三片薑,加入半酒盞的竹葉汁,不拘泥於時間服用。附註:這個方劑是劉河間所創制,後人治療熱病,遵照劉河間的方法,確實值得效法。方劑中以升麻為主藥,清除陽明肌肉的熱度,但如果熱度過高,可能會擾亂神識,所以加入人參、茯神、犀角、羚羊角作為輔助藥物來協調治療。官桂三分作為反佐藥物,羌防作為引經藥。就像秋天的月亮照在寒冷的池塘上,碧綠清澈,十分可愛。我個人的看法是,羌防的用量可以再減少一半,我這樣說並不是多嘴,而是希望能夠為後來的人提供幫助。

冷痹,用巴戟天湯,原治冷痹,腳膝疼痛,行步艱難。巴戟天(去心一錢),附子(制),五加皮(各七分),川牛膝(酒炒一錢),石斛,甘草(炙),萆薢,白茯苓,防風,防己(各五分),上水二盞,姜三片,煎八分,空心服。按:冷痹之證,其風寒濕三痹之氣,皆挾北方寒水之勢,直有溫之而不易熱者。方中之用巴戟天為君,韙矣。其附子、茄皮、牛膝、石斛、茯苓、甘草,亦大小臣工之意。然不用當歸、肉桂,溫其血分,輔君之藥,尚有未切。萆薢反佐,防風、防己為使,則俱當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冷痹症的巴戟天湯。

原先是用於治療冷痹,腳膝疼痛,行走困難的症狀。

方劑組成如下:巴戟天(去心,一錢),附子(加工過的),五加皮(各七分),川牛膝(用酒炒過,一錢),石斛,甘草(炙過的),萆薢,白茯苓,防風,防己(各五分)。

以上藥材加水二碗,姜三片,煎煮成八分之一的量,空腹服用。

說明:冷痹的證狀,因風寒濕三痹之氣,都夾雜著北方寒冷水氣的勢力,治療時常有溫暖卻不易熱起來的情形。這個方劑中使用巴戟天為主藥,非常適當。附子、五加皮、牛膝、石斛、茯苓、甘草,都是大小臣工藥的意思。但是沒使用當歸、肉桂來溫暖血分,作為輔助主藥的藥物,仍有不足之處。萆薢是反佐藥,防風、防己是使藥,那樣才合適。

心痹,用犀角散,原治心痹,神恍惚恐畏,悶亂不得睡,志氣不寧,語言錯亂。犀角,羚羊角,人參,沙參,防風,天麻,天竺黃,茯神,升麻,獨活,遠志,麥門冬,甘草(各一錢),龍齒,丹參(各五分),牛黃麝香,龍腦(各一分),上為末,和諸藥重研,令極細。每服錢半,不拘時,麥門冬湯調下。按:此散,每服中腦麝才得一釐五毫,且有人參、甘草和胃固氣,庶幾可用。然二物不過藉以通心開竅耳,原不必多,更減三之一為長也。

白話文:

心臟痹痛,使用犀角散。主要治療心臟痹痛,神思恍惚,恐懼畏怯,煩悶混亂,不能入睡,心意不寧,言語錯亂。藥方成份包括犀角、羚羊角、人參、沙參、防風、天麻、天竺黃、茯神、升麻、獨活、遠志、麥門冬、甘草(各一錢),龍齒、丹參(各五分),牛黃、麝香、龍腦(各一分)。將上述藥物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每次服用半錢,不拘時間,用麥門冬湯送服。

注意:此方劑中,每次服用的腦麝僅一小撮,且有人參、甘草和胃固氣,纔有療效。但這兩種藥物只是用來通心開竅,不必用太多,減少三分之一即可。

肝痹,用人參散,原治肝痹氣逆,胸膈引痛,睡臥多驚,筋脈攣急,此藥鎮邪。人參,黃耆,杜仲(酒炒),酸棗仁(微炒),茯神,五味子,細辛,熟地黃,川芎,秦艽,羌活(各一兩),丹砂(五錢另研),上為極細末,入丹砂再研勻。每服一錢,不拘時調下,日二服。按。厥陰肝臟,所生者血也;所藏者魂也。血痹不行,其魂自亂。今不通其血,而但治其驚,此不得之數也。方中用參耆益氣以開血,當矣。其諸養血寧神鎮驚之藥,多泛而不切。昌嘗制一方,以人參為君,黃耆、肉桂、當歸、川芎為臣,以代赭石之顓通肝血者,佐參耆之不逮,少加羌活為使。蓋氣者,血之天也,氣壯則血行,然必以肉桂、當歸大溫其血,預解其凝泣之勢,乃以代赭之重墜,直入厥陰血分者,開通其瘀壅,而用羌活引入風痹之所。緣厥陰主風,風去則寒濕自不存耳,錄出以質高明。

白話文:

肝痹,使用人參散,以治療肝氣逆,胸腹引痛,睡覺容易驚醒,筋脈抽搐。此藥可以鎮邪。人參,黃耆,杜仲(用酒炒過),酸棗仁(稍微炒過),茯神,五味子,細辛,熟地黃,川芎,秦艽,羌活(各一兩),丹砂(五錢另研),上述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,加入丹砂後再研磨均勻。每次服用一錢,不拘時段,加進湯藥服用,每日兩次。依循:厥陰肝臟,所生成的的是血;所儲藏的是魂。血如果不流通,魂自然會混亂。目前沒有疏通氣血,而只治療驚嚇,這不是治本之法。方劑中使用參耆來益氣開血,是適當的。其他的養血、安神、鎮靜之藥,大多泛而不切。昌曾經制定一方,以人參為君,黃耆、肉桂、當歸、川芎為臣,以代赭石專門通肝血者,佐參耆之不足,少加羌活為使。氣是血的天,氣強則血流,但一定要用肉桂、當歸溫其血,預先解除其凝滯之勢,然後用代赭之重墜,直入厥陰血分者,打通其瘀壅,再用羌活引出風痹之處。緣厥陰主風,風去了則寒濕自然消失,錄出以供高明人士參考。

脾痹、用溫中法曲丸,原治脾痹,發咳嘔涎。法曲(炒),麥芽(炒),白茯苓,陳皮(去白),厚朴(制),枳實(麩炒各一兩),人參,附子(制),乾薑(炮),當歸(酒洗焙),甘草(炙),細辛,桔梗(各五錢),吳茱萸(湯泡三錢),上為細末,煉蜜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七八十丸,食前熱水送下。按:脾為太陰之臟,其痹必寒濕多而風少。此方溫中理氣,壯陽驅陰,種種有法。但既曰發咳嘔涎,半夏似不可少。

白話文:

脾臟痹症,使用溫中法曲丸治療,此方原來的目的就是治療脾臟痹症,但也可以治療發咳嘔涎的症狀。

將法曲、麥芽、白茯苓、陳皮、厚朴、枳實等藥材,每種各一兩,人參、附子、乾薑、當歸、甘草、細辛、桔梗等藥材,每種各五錢,吳茱萸三錢,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蜂蜜煉製成丸劑,丸劑的大小要和梧桐子一樣大。

每次服用七八十丸,在飯前用熱水送服。

脾臟屬於太陰臟器,脾臟痹症一定是寒濕較多,而風邪較少的病症。這個方劑可以溫中理氣,並且壯陽驅陰,各種比例都有法的依據。

但由於這個方劑可以治療發咳嘔涎的症狀,半夏似乎是不可少的藥材。

肺痹,用紫蘇湯,原治肺痹,心膈窒塞,上氣不下。紫蘇子(炒),半夏(制),陳皮(去白各一錢),桂心,人參,白朮(各五分),甘草(二分),上水盞半,姜五片,棗二枚,煎七分,不拘時溫服。按:肺為相搏之官,治節行焉。管領周身之氣,無微不入,是肺痹即為氣痹,明矣。蘇子雖能降氣,其力甚輕,且桂心、半夏之燥,人參、白朮之泥,俱非肺痹所宜。其陳皮雖能下氣,然必廣東化州所產,口中嚼試,其辣氣直入丹田者為貴。今肆中藥無道地,下氣亦非陳皮所勝矣。夫心火之明克肺金者,人之所知;而脾土之暗傷肺金者,多不及察。蓋飲食入胃,必由脾而轉輸於肺。倘脾受寒濕,必暗隨食氣輸之於肺,此濁氣干犯清氣之一端也。肝之濁氣,以多怒而逆干於肺;腎之濁氣,以多欲而逆干於肺。三陰之邪,以漸填塞肺竅,其治節不行而痹成矣。開肺痹之法,昌頗有寸長,見《寓意》等集中,茲不贅。

白話文:

肺痹,用紫蘇湯,是治療肺痹的經典藥方,症狀為心膈窒塞,上氣不能下達。取炒過的紫蘇子、製過的半夏、去白的陳皮,各一錢;桂心、人參、白朮,各五分;甘草,二分,加水一碗半,再加入五片薑和兩顆棗,煎成七分,不限時間服用。肺作為相搏之官,主管周身之氣,無微不入,因此肺痹即是氣痹,非常明顯。蘇子雖然能降氣,但效力較弱,而且桂心、半夏的燥性,人參、白朮的寒涼性,都不適合肺痹。陳皮雖然能下氣,但必須是廣東化州所產,在口中嚼試,辣氣直入丹田的為佳。現在市面上的藥材產地不地道,下氣也不是陳皮所能勝任的。心火過旺會剋制肺金,眾所周知;但脾土寒濕暗傷肺金,很多人卻沒有留意到。飲食進入胃中,必須經過脾臟轉輸到肺。因此,若脾受寒濕,必然伴隨飲食之氣輸送到肺,這是濁氣干犯清氣的一個原因。肝火過旺、過於憤怒的情緒逆衝肺部;腎火過旺,過多的慾望逆衝肺部。三陰之邪,逐漸填塞肺竅,其治節功能不能正常運行,於是導致肺痹。治療肺痹的方法,昌頗有獨到之處,可參閱《寓意》等書,這裡就不贅述了。

腎痹,用牛膝酒,原治腎痹虛冷,復感寒濕為痹。牛膝,秦艽,川芎,白茯苓,防己,官桂,獨活(各二兩),五加皮(四兩),丹參,薏苡仁,火麻仁(炒),麥冬,石斛,杜仲(炒各一兩),附子(制),地骨皮,乾薑(炮各五錢),上㕮咀,生絹袋盛之,好酒一斗浸。春秋五日;夏三日;冬十日。每服半盞,空心食前服,日二次。按:腎為北方寒水之臟,而先天之真火藏於其中。故謂生氣之原,又謂守邪之神。今風寒濕之邪,入而痹之,生漸遠矣,此方防己、麥冬、丹參、地皮,迂緩不切。

白話文:

腎臟受到風寒濕邪而導致的腎臟虛寒冷卻,再次被風寒濕邪侵犯,導致腎臟受到痹證。由此可見,此方用了防己、麥冬、丹參、地皮,這些都很不恰當,治療腎臟虛寒冷確是一種迂緩的方法。

治療的方法是,用牛膝酒,方中的藥以牛膝、秦艽、川芎、白茯苓、防己、肉桂、獨活、五加皮、丹參、薏苡仁、火麻仁、麥冬、石斛、杜仲、附子、地骨皮、乾薑,把藥材打成粉狀,裝入生絹袋中,再用好酒浸泡。在不同的季節,浸泡時間有所區別,春秋季節要浸泡五天,夏天浸泡三,冬天浸泡十天。

服用時,每次喝半盞,在空腹的時候服用,一天要服用兩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