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醫門法律》~ 卷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)

1. 風門雜法七條

鶴膝風者,即風寒濕之痹於膝者也。如膝骨日大,上下肌肉日枯細者,且未可治其膝,先養血氣,俾肌肉漸榮,後治其膝可也,此與治左右半身偏枯之證大同。夫既偏枯矣,急溉其未枯者,然後既枯者,得以通氣而復榮。倘不知從氣引血,從血引氣之法,但用麻黃、防風等散風之套藥,鮮有不全枯而速死者。

故治鶴膝風而亟攻其痹,必並其足痿而不用矣。比而論之,其治法不益明乎。

白話文:

鶴膝風是風寒濕邪痹阻膝關節的病證。如果膝關節日益腫大,上下肌肉日漸枯瘦,那麼暫時還不能治療膝關節,應當先調養血氣,使肌肉逐漸豐滿,然後再治療膝關節,這與治療左右偏身半身不遂的證狀基本相同。由於病證已經出現偏枯,所以應當緊急搶救尚未枯槁的部位,然後枯槁的部位纔能夠通氣而重新興盛。倘若不知道從氣引血、從血引氣的方法,只是使用麻黃、防風等散風的普通藥物,那麼鮮有不完全枯槁而很快死去。

古方治小兒鶴膝風,用六味地黃丸,加鹿茸、牛膝,共八味。不治其風,其意最善。蓋小兒非必為風寒濕所痹,多因先天所稟,腎氣衰薄,隨寒凝聚於腰膝而不解,從外可知其內也。故以六味丸補腎中之水,以鹿茸補腎中之火,以牛膝引至骨節,而壯其里擷之筋,此治本不治標之良法也,舉此為例而推之。

白話文:

古方治療兒童的鶴膝風,使用六味地黃丸,再加上鹿茸、牛膝,共八味藥。不直接治療風,他的用意最好。這是因為兒童不一定是由風寒濕邪所造成的,大多是因為先天所稟承的腎氣衰弱,隨著寒氣凝聚在腰膝部而不散開,從外在可以得知內在的原因。所以用六味丸來滋補腎中的水,用鹿茸來補腎中的火,用牛膝引導到骨節,並且增強裏擷之筋,這就是治本不治標的好方法。舉這個例子來類推。

破傷風之證,最難治。人之壯盛者,隨其外證,用表裡中三法,及驅風之藥,此無難也。人之素弱,及老人小兒,或因跌僕去血過多,或因瘡口膿水淋漓未合,風邪乘虛,深入血分者,宜比治血痹之例,四物湯中加去風藥可也。其元氣大虛,不勝外風,昏迷厥逆,證屬危急者,先進獨參湯,隨進星附湯,驅治虛風可也。

白話文:

破傷風的症狀,是最難治療的。對於身體強壯的人,根據其外在症狀,使用表裡中的三種方法,以及驅風的藥物,這並不難。然而,對於身體虛弱的人、老人和小孩子,或者因為跌倒摔傷而失血過多,或者因為瘡口膿水淋漓尚未癒合,風邪乘虛而入,深入血分的,應該參照治療血痹的辦法,在四物湯中加入驅風藥物即可。如果元氣大虛,不能抵禦外風,昏迷厥逆,情況危急的,先進獨參湯,隨後進星附湯,驅治虛風即可。

其外科及軍中備急諸方,皆為壯盛者而設,預備以俟破傷證,隨即灌藥,故其功效敏捷,非方之有奇特也。倘風入既久,必難為功矣,欲為大醫,備急諸藥,不可不蓄。如和榮湯;急風散;獨聖散。

白話文:

在外科和軍隊中備用的急救藥方,都是為強壯的人而設計的,用於預備以應對外傷,隨即服用藥物,所以藥物的效果快速,並不是藥方有多麼神奇。如果風邪侵襲已經很長時間了,就難以奏效了,想要成為一名好醫生,備濟急用的藥物,是不能不儲備的。例如,和榮湯、急風散、獨聖散。

再論半身不遂,口眼喎斜,頭目眩暈,痰火熾盛,筋骨時疼。乃原於血虛血熱,挾痰挾火,經絡肌表之間,先已有其病根。後因感冒風寒,或過嗜陳酒膏粱而助痰火,或惱怒而逆肝氣,遂成此證。其在於經絡肌表筋骨之間,尚未入於臟腑者,並以通榮衛為治。如和榮湯中,有補血活血之功,不至於滯;有健脾燥濕消痰之能,不致於燥;又清熱運動疏風,開經絡,通腠理;內固根本,外散病邪;王道劑也,多服可以見功。

白話文:

再談半身不遂、嘴巴歪斜、眼睛歪斜、頭暈目眩、痰火旺盛、筋骨時常疼痛。是源於血虛、血熱,夾雜痰濕、夾雜火氣,經絡和肌肉表層之間,原本就已經有病根。後來因為感冒風寒,或過度嗜好陳年美酒和油膩的食物而助長痰火,或憤怒而逆肝氣,於是形成這個疾病。這些疾病存在於經絡、肌肉表層和筋骨之間,還沒深入到臟腑的,都以疏通氣血為治療原則。像和榮湯中,有補血活血的作用,不會導致氣血凝滯;有健脾、燥濕、化痰的作用,不會導致燥熱;又清熱、運動、疏散風氣,開通經絡,疏通腠理;內部鞏固根本,外部祛散病邪;這是治病的王道,多服用可以看到療效。

凡治癘風之法,以清榮衛為主,其汗宜頻發,血宜頻刺,皆清榮衛之捷法也。生蟲由於肺熱,其清肅之令不行,故由皮毛漸入腠理胃腸,莫不有蟲。清其金,則蟲不驅自熄。試觀金風一動,旱魃絕蹤,其理明矣。然清肺亦必先清榮衛,蓋榮衛之氣,腐而不清,傳入於肺,先害其清肅之令故也。

白話文:

所有治療皮膚病的方法,都以疏通經絡為目標,要讓汗液經常排出,血液經常流動,都是疏通經絡的最佳方法。生蟲是因肺部發熱,使肺部無法發揮好命令,導致蟲由皮膚漸漸侵入皮膚表麵、腸胃中,到處都是蟲。若將肺部發熱的問題處理好,蟲子不驅也會消失。試想當金風一吹,乾旱就會消失,道理很明顯。然而,要清理肺部,務必先清理經絡,讓經絡中的氣血流暢,才能把肺部不乾淨的東西傳入肺部,進而損害肺部。

苦藥雖能瀉肺殺蟲,亦能傷胃,不可久服。胃者榮衛從出之源也,久服苦寒,榮衛轉衰,而腐敗壅鬱,不可勝言矣。所以苦參丸之類,榮衛素弱,穀食不充之人,不宜服也。大楓子油,最能殺蟲驅風,然復過於辛熱,風未除而目先壞者多矣。其硫黃酒,服之必致腦裂之禍。又醉仙散入輕粉和末,日進三服,取其人昏昏若醉,毒涎從齒縫中出,癘未瘥而齒先落矣。

白話文:

苦藥雖然能清肺殺蟲,但也能傷胃,不能長時間服用。胃是氣血的源頭,長時間服用苦寒藥物,氣血就會衰弱,導致身體腐敗壅鬱,後果不堪設想。所以,像苦參丸這樣的藥,氣血虛弱、飲食不充足的人不宜服用。大楓子油,最能殺蟲驅風,但它太辛熱,還沒除風,眼睛就先壞了。硫黃酒,喝了肯定會導致腦裂。醉仙散裡放了輕粉和末藥,每天服用三次,讓人昏昏沉沉像醉了酒,毒涎從牙縫中流出,牙齒還沒好,病還沒治好。

蓋除癘之藥,服之近而少,癘必不除。服之久且多,癘雖除,藥之貽害更大。惟易老祛風丸、東坡四神丹,二方可以久服取效,取為法焉。祛風丸;四神丹。

白話文:

治療疾病的藥物,服用的時間短而少,疾病不一定會治好。服用的時間長而且多,疾病雖然治好了,藥物的副作用卻更大。只有易老祛風丸、東坡四神丹,這兩種藥方可以長期服用並見效,可以作為治療疾病的方法。祛風丸、四神丹。

要知脈風成則為癘,然人之榮血,正行於十二經脈之中者也。用平善之藥,生血清熱為主,驅風殺蟲為輔,更行汗之刺之之法,無不愈者。且非極意懲創之人,不可與治。以戒色欲,禁口腹,二者非烈漢不能也。

白話文:

要知道脈風形成就會成為瘟疫,人體的榮血,正常運行在十二經脈之中。使用平和而有益的藥物,以生血清熱為主,驅風殺蟲為輔,再採取發汗和針刺等方法,沒有治不好的。而且,如果不是意志堅定、決定改過自新的人,是不能夠治好的。戒除色慾,控制飲食,這兩件事不是意志堅強的人做不到的。

痛風一名白虎歷節風,實即痛痹也。《經》既言以寒氣勝者為痛痹矣,又言凡傷於寒者,皆為熱病,則用藥自有一定之權衡。觀《金匱》用附子、烏頭,必用於表散藥中,合桂枝、麻黃等藥同用,即發表不遠熱之義,至攻裡必遵《內經》,不遠於寒可知矣,諸家方中,不達此義,即攻裡概不遠熱,獨《千金》犀角湯一方,深有合於經意,特表之為例。犀角湯。

白話文:

痛風又名白虎歷節風,實際上就是疼痛性關節炎。《內經》中說,寒氣盛則導致疼痛性關節炎,又說凡是因寒而受傷的,都會引起熱病,由此可知用藥應該有一定權衡。看《金匱要略》的用法,附子、烏頭一定要用於表散的藥物中,與桂枝、麻黃等藥物一起服用,也就是驅散表寒而不遠離熱氣,至於攻裡一定遵循《內經》的教導,不遠離寒氣就可以知道。諸家方劑,不瞭解這個意思,攻裡就不遠離熱氣,僅有《千金要方》中的犀角湯一方,很符合《內經》的本意,特別列出說明。犀角湯:

更有內熱因血虛熾盛,始先表散藥中早已不能用辛熱者,即當取夏月治溫熱病之表法為例。諸家復無其方,獨《本事方》中,有牛蒡子散,先得我心,亦並表出。牛蒡子散。

白話文:

進一步說,甚至有因血虛造成的內熱現象,這時,首先表現出的散藥,早已經不能使用那些辛熱藥物了,必須取法夏天治療溫熱病的原則來治療。眾多醫家再也沒有其他辦法,唯獨《本事方》中,有牛蒡子散,先得到了我的讚賞,應該將配方羅列出來。

2. 中風門方

侯氏黑散,治大風四肢煩重,心中惡寒不足者。《外臺》治風癲。方論見前法中,然以菊花為君,亦恐風邪乘虛,迸入心臟故也。菊花(四十分),白朮(十分),細辛,茯苓,牡蠣(各三分),桔梗(八分),防風(十分),人參,礬石,黃芩,當歸,乾薑,芎藭,桂枝(各三分)

白話文:

《侯氏黑散》,治療大風四肢沉重,心中惡寒不足的人。《外臺祕要》治療風癲。方劑論述見於前面的方法中,但以菊花為君藥,也擔心風邪乘虛,侵入心臟所以這樣。

菊花(40分),白朮(10分),細辛、茯苓、牡蠣(各3分),桔梗(8分),防風(10分),人參、礬石、黃芩、當歸、乾薑、芎藭、桂枝(各3分)

上十四味,杵為散,酒服方寸匕,日三服,初服二十日,用溫酒調服。禁一切魚肉大蒜,常宜冷食六十日止。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,熱食即下矣,冷食自能助藥力。

白話文:

以上十四味藥,研舂成散劑,以酒送服,每次一勺,每日服三次。最初服藥二十天,用溫酒送服。禁絕魚、肉、大蒜等食物,通常應冷食六十天。如果藥物積聚在腹中而不下行,可以吃熱食來幫助藥物下行。冷食才能幫助藥物的效果。

風引湯,除熱癱癎,方論見前法中。蓋風者外司厥陰,內屬肝木,上隸手經,下隸足經,中見少陽相火。所以風自內發者,由火熱而生也。風生必害中土,土主四肢,土病則四末不用,聚液成痰。癱瘓者,以風火挾痰注於四肢故也。觀《金匱》此方,可見非退火則風必不熄;非填竅則風復生。風火一熾,則五神無主,故其用藥如是之周到也。大黃,乾薑,龍骨(各四兩),桂枝(三兩),甘草,牡蠣(各二兩),滑石,石膏,寒水石,赤石脂,白石脂,紫石英(各六兩)

白話文:

風引湯,可以去除熱性癱瘓,這個處方的理論在前面已經講過了。風邪從外面控制了厥陰,從裡面隸屬肝臟,上面連繫到手部經絡,下面連繫到腳部經絡,中間涉及少陽相火。所以風從內部發作,是由於有火熱而產生的。風發作肯定會危害中土,中土主導四肢,中土有病,四肢就會不能動,積聚體液形成痰。之所以癱瘓,是因為風邪、火邪夾雜痰液停留在四肢的原因。看《金匱要略》這個處方,可以看出不降火則風不會熄滅;不填補孔竅則風會再生。風邪、火邪一起旺盛,則五臟精力沒有主張,所以用藥是如此周到。大黃、乾薑、龍骨(各四兩),桂枝(三兩),甘草、牡蠣(各二兩),滑石、石膏、寒水石、赤石脂、白石脂、紫石英(各六兩)。

上十二味,杵粗篩,以韋囊盛之。取三指撮,井花水三升煮三沸,溫服一升。治大人風引,少小驚癎瘛瘲,日數十發,醫所不療。巢氏用此方治腳氣。

愈風丹,治諸風證,偏正頭痛。

白話文:

將以上十二種藥材搗碎過篩,用布袋裝起來。取三指撮出來的藥末,加入三升井水煮沸三次,溫服一升。用於治療成年人的風引,兒童的驚風、癇癎、瘲瘲病,發作頻繁,醫生無法治癒。巢氏用這個藥方治療腳氣。

防風通聖散、四物湯、黃連解毒湯各一料,加,羌活,細辛,甘菊花,天麻,獨活,薄荷,何首烏(各一兩),上為細末,煉蜜丸如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細嚼茶清下,不拘時服。按:外風與身中之火熱相合,以陽從陽,必上攻於頭。然風火盛,榮血必虧,故其藥如是也。

白話文:

防風通聖散、四物湯、黃連解毒湯各一份,再加入羌活、細辛、甘菊花、天麻、獨活、薄荷、何首烏(各一兩),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加入蜂蜜製成如彈珠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一丸,細細嚼碎再用茶汁送服,不限服用時間。

註解:外在風寒與人體內部火熱相結合,依照陽從陽原則,必定上攻於頭。但是風火盛行,榮血必定虧損,因此藥方是如此搭配的。

胃風湯,治虛風證,能食,手足麻木,牙關急搐,目內蠕瞤,胃風面腫。升麻,白芷(各一錢二分),麻黃,葛根(各一錢),當歸,蒼朮,甘草(炙),柴胡,羌活,藁本,黃柏,草豆蔻,蔓荊子(各五分),上水二盞,薑三片,棗一枚,煎一盞,去滓服。按:風入胃中,何以反能食?蓋風生其熱,即《內經》癉成為消中之理也。方中但去其風,不去其熱者,以熱必隨風外解,不必加治耳。

白話文:

胃風湯,用於治療虛風證,能吃,手腳麻木,牙關緊閉抽搐,眼睛內有蟲蠕動,胃風引起的面腫。所需藥材包括:升麻、白芷(各1錢2分),麻黃、葛根(各1錢),當歸、蒼朮、甘草(炙)、柴胡、羌活、藁本、黃柏、草豆蔻、蔓荊子(各5分)。取水2碗,加入鮮薑3片、紅棗1顆,將藥材一起煎煮,煎至1碗,去渣服用。

說明:風邪進入胃中,為什麼反而能吃東西?這是因為風生熱,根據《內經》的理論,癉病症狀就是消中(體瘦腹脹)的道理。此方只去除風邪,沒有去除熱的原因是,熱必然隨著風邪的排出而解除了,因此不需要額外治療。

薏苡仁湯,治中風,手足流注疼痛,麻痹不仁,難以屈伸。薏苡仁(三錢),當歸,芍藥(各一錢二分),麻黃,官桂(各五分),蒼朮(米泔水浸銼炒一錢五分),甘草(八分),上水二盞,生薑七片,煎八分,去渣溫服,食前下。自汗減麻黃,有熱減官桂。按:此為風濕相搏,關節不利之證,故用藥如是也。

白話文:

薏苡仁湯:治療中風,手足流注疼痛,麻痹不仁,難以屈伸。

配方:

  • 薏苡仁(三錢)
  • 當歸(一錢二分)
  • 芍藥(一錢二分)
  • 麻黃(五分)
  • 官桂(五分)
  • 蒼朮(米泔水浸銼炒一錢五分)
  • 甘草(八分)

製法:

  1. 將薏苡仁、當歸、芍藥、麻黃、官桂、蒼朮、甘草放入鍋中,加入二碗水。

  2. 煮沸後,轉小火煎煮至八分(約為原液量的三分之一)。

  3. 去除藥渣,溫熱服用,飯前服用。

注意事項:

  • 如果自汗,減少麻黃的用量。
  • 如果有熱,減少官桂的用量。

說明:

此方為風濕相搏,關節不利之證,因此使用此方藥物。

排風湯,治風虛冷濕,邪氣入臟,狂言妄語,精神錯亂,及五臟風發等證。防風,白朮,當歸,芍藥,肉桂,杏仁,川芎,白蘚皮,甘草(炙各一錢),麻黃,茯苓,獨活(各三錢),上作二服,每服水二盞,薑三片,煎七分,去渣服。

按:虛風冷濕,雖已入臟,其治法必先宣之使從外散,故用藥如是也。

白話文:

排風湯,用於治療因風、虛寒、濕邪侵入臟腑而導致的狂言妄語、精神錯亂,以及五臟風發等症狀。

處方如下:

防風、白朮、當歸、芍藥、肉桂、杏仁、川芎、白蘚皮、炙甘草,各一錢。

麻黃、茯苓、獨活,各三錢。

製作方法:將上述藥材一起放入鍋中,加入兩碗水和三片薑片,煎至藥液剩七分之一,去掉藥渣,即可服用。

用法用量:一日兩次,每次取適量藥液服用。

人參補氣湯,治手指麻木。人參,黃耆(各二錢),升麻,柴胡,芍藥,生甘草,炙甘草,瘛瘲(各五分),上水一盞,煎至五分,食遠臨睡時服,渣再煎。

按:諸陽起於指,手指麻木,風已見端。宜亟補其氣,以御外入之風,故用此為綢繆計也。

白話文:

人參補氣湯,用於治療手指麻木。

人參、黃耆(各二錢),升麻、柴胡、芍藥、生甘草、炙甘草、羌活(各五分),以上藥材加水一碗,煎至藥液減少到五分之一,在飯後臨睡時服用,渣滓再煎一次。

舒筋保安散,治左癱右瘓,筋脈拘攣,身體不遂,腳腿少力,乾溼腳氣,及濕滯經絡,久不能去,宣導諸氣。木瓜(五兩),萆薢,五靈脂,牛膝(酒浸),續斷,白殭蠶(炒),松節,白芍藥,烏藥,天麻,威靈仙,黃耆,當歸,防風,虎骨(酒炙各一兩),上用無灰酒一斗,浸上藥二七日,緊封扎。日足取藥焙乾,搗為細末。每服二錢,用浸藥酒調下,酒盡,用米湯調下。按:此治風濕搏結於筋脈之間,凝滯不散,阻遏正氣,不得通行,故用藥如是也。

白話文:

舒筋保安散,用於治療左邊癱瘓、右邊癱瘓,筋脈拘攣,身體不能正常活動、活動不利,腿腳沒力氣,乾性腳氣、濕性腳氣,以及濕氣滯留在經絡中,長時間無法去除,宣導流通體內各種氣。

藥材包括木瓜(五兩)、萆薢、五靈脂、牛膝(浸泡於酒中)、續斷、炒白殭蠶、松節、白芍藥、烏藥、天麻、威靈仙、黃耆、當歸、防風、虎骨(浸泡於酒中,各一兩)。

將上述藥材放入無灰酒中浸泡二、七天,並將容器密封好。每天取出藥材曬乾,然後搗碎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浸藥酒調服。藥酒喝完後,用米湯調服。

說明:此藥方用於治療風濕阻滯在筋脈之間,凝滯不散,阻礙正氣運行,因此需要使用這些藥材來治療。

解風散,治風成寒熱,頭目昏眩,肢體疼痛,手足麻痹,上膈壅滯。人參(兩半),麻黃(二兩),川芎,獨活,細辛,甘草(各一兩)

白話文:

《解風散》,用於治療風寒引起的感冒發燒,頭痛頭暈,四肢疼痛,手腳麻痺,胸悶氣滯等症狀。

處方:

  1. 人參:兩半

  2. 麻黃:二兩

  3. 川芎:一兩

  4. 獨活:一兩

  5. 細辛:一兩

  6. 甘草:一兩

上為細末,每服五錢,水盞半,生薑五片,薄荷葉少許,煎八分,不拘時服。按:風成為寒熱,乃風入胃中,而釀榮衛之偏勝。第四方胃風湯,正驅胃風使從外解之藥。此因風入既久,胃氣致虛,故以人參為君,臣以麻黃、川芎,佐以獨活、細辛,使以甘草,而和其榮衛,乃可收其外解之功也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五錢,加入半杯水,再加入五片生薑和少許薄荷葉,煎煮到剩八分之一,不限時間服用。解釋:風邪演變成寒熱,是風進入胃中,導致榮衛之氣偏勝。第四個方的胃風湯,是驅除胃風,使其從體外散發的藥。因為風邪進入體內時間較久,導致胃氣虛弱,所以以人參為君藥,以麻黃、川芎為臣藥,以獨活、細辛為佐藥,以甘草為使藥,調和榮衛之氣,才能收到外解的作用。

若夫久風成為飧泄,則風已入於裡,又當用人參為君,桂枝、白朮為臣,茯苓、甘草為佐使,而驅其風於內。此表裡之權衡,《內經》之旨要也。本方雖用風成寒熱四字,漫無著落,今並及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長期吹風導致患上洩瀉,表示風邪已經深入到體內,這時應該以人參為君藥,桂枝、白朮為臣藥,茯苓、甘草為佐使藥,來驅除體內的風邪。這種表裡權衡之法,是《內經》的精要。本方雖然使用了「風成寒熱」四個字,但沒有詳細說明,現在一併提到。

搜風順氣丸,治風燥便秘,因致氣閉不行,暫時用之,以疏風潤燥順氣,殊不可少。本方條下過於誇大,謂久服百病皆除,老者還少,豈理也哉,然又云孕婦勿服,如服藥覺臟腑微痛,以羊肚肺羹補之,則其藥有偏峻,不可久服,明矣。車前子(一兩半),白檳榔,火麻仁(微炒去殼),牛膝(酒浸),郁李仁(湯泡去皮另研),菟絲子(制),乾山藥(各二兩),枳殼(麩炒),防風,獨活(各一兩),大黃(五錢半生半熟),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酒茶米飲任下,空心臨臥各一服。去腸風宿滯,並腸風下血。

白話文:

順風順氣丸,專治風燥便祕引起的氣閉不通,是一種臨時使用的藥物,可以疏風潤燥,理氣通便,是不可或缺的。

但是,本方的條目下誇大了藥效,說長期服用可以消除百病,老年人服用可以返老還童,這顯然是不符合道理的。

而且,藥方中也提到孕婦不能服用。如果服用後感到臟腑稍有疼痛,可以用羊肚肺湯補益一下。這說明此藥藥性峻烈,不宜長期服用。

藥方中,車前子一兩半、白檳榔、火麻仁(微炒去殼)、牛膝(酒浸)、郁李仁(湯泡去皮另研)、菟絲子(制)、乾山藥各二兩、枳殼(麩炒)、防風、獨活各一兩、大黃五錢半(生半熟)。

將藥材搗成粉末,用煉蜜製成丸劑,如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可以用酒、茶、米湯送服,空腹時和睡覺前各服用一次。

此藥可祛除腸道風寒,清除腸道宿滯,同時也可治療腸風下血。

桂枝,治風從外來,入客於絡,留而不去,此方主之。桂枝,芍藥,甘草,生薑(各三錢),大棗(二枚),上用水盞半,微火煎八分,溫服。須臾啜熱稀粥,以助藥力。溫復令一時許,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。詳見《尚論》太陽上篇。按:此方為中風一證,群方之祖。不但風中入絡,即中經、中府、中藏藥中,皆當加入本方。以風從外入者,究竟必驅,從外出故也。後人競用續命湯為加減,此方置之不錄,未免得流忘源矣。又況源流俱失者哉!

白話文:

桂枝湯,是用來治療風寒從外部侵入人體,進入經絡,停留而不離開,桂枝湯是治療這種情況的最佳藥方。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(各三錢)、大棗(兩顆)。用一個半杯水,在小火上煎煮至八分,溫熱服用。服用後,可以喝一些熱稀粥來幫助藥效。溫服後,約一小時左右,全身微微出汗為佳。詳見《傷寒論》太陽上篇。注意:此方是中風一症的首要藥方。不只風寒入絡,即使中經、中府、中藏等藥方中,都應該加入這個藥方。因為風寒從外部進入人體,最終一定要將它驅逐出去,從外部排出體外。後人大多用續命湯來加減用藥,這個藥方卻被遺忘,實在是捨本逐末了。更何況是源頭和流露都已經遺忘了呢!

小續命湯,治中風不省人事,漸覺半身不遂,口眼歪斜,手足戰掉,語言蹇澀,肢體麻痹,精神昏亂,頭目眩暈,痰火併多,筋脈拘急,不能屈伸,骨節煩疼,不得轉側,諸風服之皆驗。腳氣緩弱,久服得瘥。久病風人,每遇天色陰晦,節候變易,預宜服之,以防喑啞。防風,桂心,黃芩,杏仁(去皮尖炒),芍藥,甘草,川芎,麻黃(去節),人參(各一錢四分),防己(二錢),大附子(炮七分)

白話文:

續命湯,用於治療中風昏迷不醒,逐漸感到身體一側麻痺不遂,說話不順暢,肢體麻痺癱瘓,精神糊塗,頭昏眼花,痰火旺盛,筋脈拘急不能彎曲伸展,關節疼痛,不能翻身,服用續命湯可驗證療效。腳氣緩慢虛弱,久服可癒。長期患有風症的人,每當天氣陰沉,氣候變化時,應預先服用續命湯,以防止產生聲音嘶啞的症狀。續命湯的配方包括防風、桂心、黃芩、杏仁(去皮尖端炒熟)、芍藥、甘草、川芎、麻黃(去節)、人參(各一錢四分)、防己(二錢)、大附子(炮製七分)。

上為㕮咀,作二帖,每帖水一盞半,薑五片、棗一枚,煎八分服。精神恍惚者,加茯神、遠志;骨節煩疼,有熱者,去附子倍芍藥;無熱者,倍官桂、附子;心煩多驚,加犀角;嘔逆腹脹,加半夏倍人參;煩躁大便澀,去附子倍芍藥、加竹瀝;藏寒下利,去防己、黃芩,倍附子,加白朮;自汗去麻黃、杏仁,加白朮;腳膝弱、加牛膝、石斛;身痛加秦艽;腰痛加桃仁、杜仲(薑汁炒);失音加杏仁。

白話文:

  1. 將附子、桂枝、芍藥、生薑、大棗等藥材放入藥壺中,加水煎煮,服用八分之一。

  2. 對於精神恍惚的患者,可加入茯神、遠志。

  3. 對於骨節煩痛,有發熱症狀的患者,可去除附子,加倍芍藥;對於無發熱症狀的患者,可加倍官桂、附子。

  4. 對於心煩意亂、驚悸不安的患者,可加入犀角。

  5. 對於嘔吐、腹脹的患者,可加入半夏,加倍人參。

  6. 對於煩躁不安、大便乾燥的患者,可去除附子,加倍芍藥,並加入竹瀝。

  7. 對於藏寒下利的患者,可去除防己、黃芩,加倍附子,並加入白朮。

  8. 對於自汗的患者,可去除麻黃、杏仁,並加入白朮。

  9. 對於腳膝無力的患者,可加入牛膝、石斛。

  10. 對於身痛的患者,可加入秦艽。

  11. 對於腰痛的患者,可加入桃仁、杜仲(用薑汁炒過)。

  12. 對於失聲的患者,可加入杏仁。

按:此方無分經絡,不辨虛實寒熱,若不細辨加減,難以取效。今並錄易老六經加減法為例,用方者師其意焉可矣。

白話文:

按語:這個處方沒有區分經絡,也不辨別虛實寒熱。如果不能仔細辨別加減,就難以收到效果。現在把易老六經加減法一併記錄下來,用這個方子的人,可以參照它的意思,像上面所說的一樣就可以了。

易老六經加減法:,麻黃續命湯,治中風無汗惡寒,本方中麻黃、杏仁、防風各加一倍。桂枝續命湯,治中風有汗惡風,本方中桂枝、芍藥、杏仁各加一倍,二證皆太陽經中風也。白虎續命湯,治中風有汗,身熱不惡寒,本方中加知母、石膏各一錢四分,去附子。葛根續命湯,治中風身熱有汗,不惡風,本方中加葛根、桂枝、黃芩各一倍,二證皆陽明經中風也。

白話文:

易老六經加減法:

  1. 麻黃續命湯:治療中風無汗惡寒的方劑,在原方中加入麻黃、杏仁、防風,各增加一倍。

  2. 桂枝續命湯:治療中風有汗惡風的方劑,在原方中加入桂枝、芍藥、杏仁,各增加一倍。這兩種情況都屬於太陽經中風。

  3. 白虎續命湯:治療中風有汗、身熱不惡寒的方劑,在原方中加入知母、石膏,各增加一錢四分,去除附子。

  4. 葛根續命湯:治療中風身熱有汗、不惡風的方劑,在原方中加入葛根、桂枝、黃芩,各增加一倍。這兩種情況都屬於陽明經中風。

附子續命湯,治中風無汗身涼,本方中加附子一倍,乾薑、甘草各一錢,此證乃太陰經中風也。桂附續命湯,治中風有汗無熱,本方中加桂枝、附子、甘草各一倍,此少陰經中風也。羌活連翹續命湯,中風六證混淆,系之於少陽厥陰,或肢節攣痛,或麻木不仁,本方中加羌活、連翹各一錢半。

白話文:

附子續命湯,用於治療中風時沒有汗水且身體發涼的症狀,在原方中加入一倍的附子、一錢的乾薑和甘草,這種證狀屬於太陰經中風。

桂附續命湯,用於治療中風時有汗水但沒有發熱的症狀,在原方中加入一倍的桂枝、附子和甘草,這種證狀屬於少陰經中風。

羌活連翹續命湯,用於治療中風時六種證狀混雜,涉及到少陽厥陰,或者肢體關節攣痛,或者麻木不仁的症狀,在原方中加入一錢半的羌活和連翹。

防風通聖散,治諸風潮搐,手足瘛瘲,小兒急驚風,大便結,邪熱暴甚,肌肉蠕動,一切風症。防風,川芎,當歸,芍藥,大黃,芒硝,連翹,薄荷,麻黃,山梔子,石膏,桔梗,黃芩,白朮,荊芥,甘草,滑石(各五分),上水二盞,薑三片,煎至八分服。涎嗽加半夏生薑制;開結加大黃二錢;破傷風加羌活、全蠍各五分;腰脅痛加芒硝、當歸各一錢。按:此方乃表裡通治之輕劑,用川芎、當歸、芍藥、白朮,以和血益脾。所以汗不傷表,下不傷里,可多服也。

白話文:

**方劑名稱:**防風通聖散

功效: 治療各種風寒潮濕引起的抽搐、手足麻痺、小兒急驚風、大便不通、邪熱發作劇烈、肌肉抽動、所有風濕病。

組成:

  • 防風五分
  • 川芎五分
  • 當歸五分
  • 芍藥五分
  • 大黃五分
  • 芒硝五分
  • 連翹五分
  • 薄荷五分
  • 麻黃五分
  • 山梔子五分
  • 石膏五分
  • 桔梗五分
  • 黃芩五分
  • 白朮五分
  • 荊芥五分
  • 甘草五分
  • 滑石五分

用法:

  • 取以上藥材,加入兩杯水和三片薑,煎至八分服。

加味:

  • 涎嗽:加入半夏和生薑。
  • 開結:加大黃二錢。
  • 破傷風:加入羌活和全蠍各五分。
  • 腰脅痛:加入芒硝和當歸各一錢。

按語:

  • 此方劑是表裡通治的輕劑,使用川芎、當歸、芍藥和白朮來和血益脾。因此,出汗不傷表,大便不傷裡,可以多服。

祛風至寶膏,治諸風熱。防風(一兩半),白朮(一兩半),芍藥(二兩半),芒硝(五錢),石膏(一兩),滑石(三兩),當歸(二兩半),黃芩(一兩),甘草(二兩),大黃(五錢),連翹(五錢),川芎(二兩半),麻黃(五錢不去節),天麻(一兩),荊芥(五錢),山梔子(五錢),熟地(一兩),黃柏(五錢),桔梗(一兩),薄荷(五錢),羌活,人參(各一兩),全蠍,細辛,黃連(各五錢),獨活(一兩),上為細末,煉蜜丸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細嚼茶酒任下,臨臥服。按:此方亦表裡通治,即前防風通聖散十七味,更加熟地黃益血,人參益氣,黃柏、黃連除熱,羌活、獨活、天麻、全蠍、細辛去風,乃中風門中不可移易之顓方。又非前通套泛用之方比也。

白話文:

祛風至寶膏主要用於治療各種風熱病症。配方包括防風、白朮、芍藥、芒硝、石膏、滑石、當歸、黃芩、甘草、大黃、連翹、川芎、麻黃、天麻、荊芥、山梔子、熟地、黃柏、桔梗、薄荷、羌活、人參、全蠍、細辛、黃連、獨活等藥材,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,再用煉蜜製成彈子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一丸,細嚼後用茶水或酒送服,睡前服用。此方兼顧表裡,在防風通聖散十七味的基礎上,加入熟地滋陰補血,人參益氣補氣,黃柏、黃連清熱瀉火,羌活、獨活、天麻、全蠍、細辛祛風止痛,是治療中風類疾病不可或缺的良方,與其他通用的方劑有所區別。

不換金丹,退風散熱,治中風口喎。荊芥穗,殭蠶,天麻,甘草(炙各一兩),羌活,川芎,白附子,烏頭,蠍梢,藿香葉(各半兩),薄荷葉(三兩),防風(一兩),上為末,煉蜜丸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細嚼茶酒任下,塗喎處亦可。按:此方祛風之力頗大,至清火散熱,殊未必然。大約風而挾寒,痰氣窒閉者宜之。

白話文:

「不換金丹」是一種退風散熱的藥方,用於治療中風口歪的症狀。

這個藥方的組成為:荊芥穗、殭蠶、天麻、甘草(各一兩,需要烘烤過)、羌活、川芎、白附子、烏頭、蠍梢、藿香葉(各半兩)、薄荷葉(三兩)、防風(一兩)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煉製過的蜂蜜製成彈子大小的丸劑。

服用時,每次服用一丸,細嚼慢嚥,可以用茶或酒送服,也可以塗抹在口歪的部位。

需要注意的是,這個藥方祛風的功效很強,對於治療風熱感冒、散熱清火的效果不一定好。它更適合用於治療風寒感冒、痰氣阻滯的人羣。

三化湯,治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證,先以加減續命湯主之,內有便溺之阻膈,此方主之。厚朴,大黃,枳實,羌活(各等分),每服一兩,水煎。按:此乃攻裡之峻劑,非堅實之體,不可輕服。蓋傷寒證胃熱腸枯,不得不用大承氣以開其結。然且先之以小承氣、調胃承氣,恐誤用不當,即傷人也。在中風證,多有虛氣上逆,關隘阻閉之候,斷無用大承氣之理。古方取藥積腹中不下,以漸填其空竅,俾內風自熄,奈何今人每開竅以出其風,究竟竅空而風愈熾,長此安窮也哉!

白話文:

三化湯,可以治療中風症,外有六經之形證,先用加減續命湯為主藥,內有便溺之阻滯,則用此方為主藥。厚樸、大黃、枳實、羌活各取等分,每次取一兩,以水煎服。按:這是攻裡之峻劑,如果不是體質堅實的人,不可輕易服藥。蓋傷寒病的胃熱腸燥,不得不用大承氣來解開其結。但是,首先用小承氣、調胃承氣,可能會誤用不合適的藥,即傷人也。在中風病證中,多有虛氣上逆,關隘阻閉的候診,絕對沒有用大承氣的道理。古方取藥積在腹中不下去,逐漸填滿其空竅,讓內風自行熄滅,為什麼現在的人總是開竅來讓風出去,結果竅空而風更加熾烈,這樣下去要怎麼結束呢?

攝生飲調蘇合丸,治一切卒中,不論中風、中寒、中暑、中濕、中氣。及痰厥、飲厥之類,初作皆可用此。先以皂角去皮弦,細辛、生南星、半夏為末,吹入鼻中,俟其噴嚏,即進前藥。牙禁者,中指點南星、半夏、細辛末,並烏梅肉頻搽自開。天南星(圓白者濕紙裹煨),南木香,蒼朮,細辛,甘草(生用),石菖蒲(各一錢),半夏(百沸湯泡少頃一錢半),上七件,銼散。分二服,水一盞半,生薑七厚片,煎取其半,乘熱調蘇合香丸半丸灌下。痰盛者,加全蠍二枚炙。按:此方治卒中,氣閉痰迷,不得不用之劑。但正氣素虛之人,不能當腦、麝、及辛香摧枯拉朽,隨勢裁節,而用十之二三可也。其補氣與蘇合丸異治,熱阻關竅,可用牛黃丸開之;寒阻關竅,可用蘇合丸開之。其口開、手撒、遺尿等死症,急用人參、附子峻補,間有得生者。若牛黃、蘇合之藥。入口即斃,此無異以千鈞鎮一絲也。

白話文:

攝生飲配合蘇合丸,能治療各種突發的疾病,無論是中風、中寒、中暑、中濕、中氣,以及痰厥、飲厥等等,初期發作都可以用它。首先將皂角去皮去筋,細辛、生南星、半夏研成粉末,吹入鼻中,待打噴嚏後,再服用藥物。如果牙齒緊閉,可以用中指沾南星、半夏、細辛粉末,並混合烏梅肉反复塗抹,直到嘴巴張開。天南星(圓白者用濕紙包裹煨烤),南木香、蒼朮、細辛、甘草(生用)、石菖蒲(各一錢)、半夏(用百沸湯浸泡一會兒,取一錢半),以上七味藥材,切碎成粉末。分為兩劑,用一盞半水,加入七片厚薑片,煎煮至藥汁剩一半,趁熱用蘇合香丸半丸調入藥汁,灌服。痰多者,可加入炙過的全蠍二枚。需要注意的是,這個方子治療卒中,氣閉痰迷,不可不用,但本身正氣虛弱的人,不能承受腦、麝、辛香等藥物猛烈攻伐,需要根據情況調整藥量,一般用二三成即可。補氣方面與蘇合丸不同,熱阻關竅可以用牛黃丸打開,寒阻關竅可以用蘇合丸打開。如果出現口張開、手撒開、遺尿等死症,要緊急服用人參、附子峻補,偶爾能救活。但如果使用牛黃、蘇合等藥物,一入口就死亡,就如同用千斤重物壓一根細線,毫無生機可言。

烏藥順氣散,治風氣攻注四肢,骨節疼痛,遍身頑麻。及療癱瘓,語言蹇澀,腳氣步履多艱,手足不遂,先宜多服此藥以疏氣逆,然後隨證投以風藥,麻黃(去節),陳皮(去白),烏藥(去木各二兩),白殭蠶(炒去嘴),川芎,白芷,甘草(炙),枳谷(麩炒),桔梗(各一兩),乾薑(炮五錢),上為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薑三片,棗一枚煎。憎寒壯熱,頭痛,身體倦怠,加蔥白三寸煎,並服出汗。或身體不能屈伸,溫酒調服。按:中風證,多挾中氣,不但卒中急證為然。凡是中風證皆有之,嚴用和云:人之元氣強壯,榮衛和平,腠理致密,外邪焉能為害。或因七情飲食勞役,致真氣先虛,榮衛空疏,邪氣乘虛而入,故致此疾。若內因七情而得者,法當調氣,不當治風。外因六淫而得者,亦當先調氣,後依外感六氣治之,此良法也,宜八味順風散。嚴氏此說,於理甚當,其用八味順氣散,乃人參,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,六君子湯中用其五,加烏藥、青皮、白芷,共八味為劑。較前局方烏藥順氣散,不用麻黃、枳、桔、殭蠶等風藥,正先治氣後治風之妙旨。後人反惜其說有未備,且謂方中不當雜入白芷,吹毛責備。詎知白芷香而不燥,正和榮衛之善藥也。和劑合兩方,取用乾薑、人參、川芎、陳皮、桔梗、厚朴、白芷、甘草、白朮、麻黃,更加葛根,治感風頭痛,鼻塞聲重,尚為合宜,故知論方不可橫以己見也。

白話文:

烏藥順氣散用於治療風邪侵襲四肢,導致骨節疼痛、全身麻木,以及癱瘓、言語不清、腳氣行走困難、手足不遂等症。此方先以疏散氣逆為主,之後再根據具體情況使用針對風邪的藥物。方劑中包括麻黃、陳皮、烏藥、白殭蠶、川芎、白芷、甘草、枳殼、桔梗、乾薑等。若患者畏寒發熱、頭痛、身體乏力,可加入蔥白煎服,並可促進出汗。若患者身體無法伸展,可溫酒調服。中風症大多與氣血運行不暢有關,不僅僅是突發的急症,凡是中風症都有氣血方面的問題。若患者元氣充足、氣血調和,邪氣便無法入侵。但若因七情、飲食、勞役等因素導致氣虛血虛,邪氣便乘虛而入,導致中風。若中風是由七情引起的,應以調氣為主,不應單純治療風邪;若中風是由外邪入侵引起的,也應先調氣,之後再針對六淫進行治療,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八味順風散可作為調氣之方。嚴氏認為,調氣是治療中風症的關鍵,烏藥順氣散中包含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等,以補益氣血,加上烏藥、青皮、白芷等,共八味藥材組成。此方相比之前的烏藥順氣散,去掉了麻黃、枳殼、桔梗、殭蠶等風藥,突顯了先調氣後治風的治療理念。有些人認為此方不完善,也有人批評方中不應加入白芷,但白芷性溫而不燥,是調和氣血的良藥。將烏藥順氣散和八味順風散結合,加入乾薑、人參、川芎、陳皮、桔梗、厚朴、白芷、甘草、白朮、麻黃,以及葛根,可以治療風寒頭痛、鼻塞聲音沉重等症,效果更佳。可見,論證藥方時不能主觀臆斷。

勻氣散,治中風中氣,半身不遂,口眼喎斜,先宜服此。白朮(二錢),天麻(五分),沉香,白芷,青皮,甘草(炙各五分),人參(五分),烏藥(一錢半),紫蘇,木瓜(各三分),上水二盞,薑三片,煎八分服。風氣腰痛,亦宜服之。按:勻氣之說甚長。身內之氣,有通無壅,外風自不能久居,而易於解散。故知勻氣即調氣之旨,非有兩也。

白話文:

「勻氣散」是治療中風、中氣、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的藥方,應該先服用此方。藥材包括:白朮(二錢)、天麻(五分)、沉香、白芷、青皮、甘草(炙各五分)、人參(五分)、烏藥(一錢半)、紫蘇、木瓜(各三分)。將這些藥材加水二杯,薑三片,煎煮至八分,服用。也可以用來治療風氣腰痛。

註解:

  1. 勻氣:均勻氣血、理氣化瘀。

  2. 中風:中風是指突然發生的腦部缺血性疾病,其症狀包括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等。

  3. 中氣:中氣是指身體的元氣,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根本。

  4. 半身不遂:半身不遂是指身體的一半不能正常活動。

  5. 口眼喎斜:口眼歪斜是指嘴巴和眼睛歪斜。

  6. 通無壅:通暢無阻。

  7. 調氣:調整氣息。

稀涎散,治風涎不下,喉中作聲,狀如牽鋸,或中濕腫滿。半夏(大者十四枚),豬牙皂角(一個炙),上㕮咀,作一服。水二盞,煎一盞,入生薑自然汁少許。服不能咽者,徐徐灌之。按:此以半夏治痰涎,牙皂治風,比而成方。蓋因其無形之風,挾有形之涎,膠結不解,用此二物,俾涎散而風出也。其有涎多難散,又非小吐不可,則用明礬合牙皂等分為末,白湯調服吐之。或用蘿蔔子合牙皂等分為末,煎服半盞吐之。其風多涎少,人事不昏,則用蝦半斤,入醬、蔥、薑等料物水煮,先吃蝦,次吃汁,後以鵝翎探引吐之。活法在心,無施不當也。

白話文:

稀涎散,可以用來治療風涎不下的情況,患者的喉嚨裡會發出聲音,就像拉鋸一樣,或者喉嚨因濕氣腫脹變滿。將半夏(大的,十四片)、豬牙皁角(一個,烤過)搗碎,做成一服藥。加入兩杯水,煎煮成一杯,加入少許生薑汁。如果患者無法吞嚥,就慢慢地灌下去。註解:這個方子是用半夏來治療痰涎,用牙皁來治療風,兩種藥物合用,組成一個方子。這是由於無形的風,攜帶著有形的涎,粘在一起解不開,所以用這兩種藥物,使涎液散開,風也跟著出來了。如果痰涎很多,很難散開,又不能只用小吐的方法來治療,則用明礬和牙皁等分研成細末,用溫水調和後服用,可以催吐。或者用蘿蔔子和牙皁等分研成細末,煎服半杯,也可以催吐。如果風多涎少,患者神志清楚,則用蝦半斤,加入醬油、蔥、薑等調味品和水煮,先吃蝦,然後喝湯,最後用鵝毛探引喉嚨催吐。這個方子的應用方法很靈活,沒有什麼情況是不適用的。

加味六君子湯,治四肢不舉,屬於脾土虛衰者,須用此顓治其本,不可加入風藥。人參,白朮,茯苓,甘草,陳橘皮,半夏(各一錢),加竹瀝(半小盞),麥冬(三錢),上用水二盞,薑三片,棗二枚,煎六分,溫服。口渴去半夏,加葳蕤、石膏。虛甚不熱者,加附子。按:中風門中,從不錄用此方,所謂治末而忘其本也。夫風淫末疾,四肢不舉,乃風淫於內。虛者多,實者少,審其果虛,則以六君子加甘寒藥:如竹瀝、麥冬之屬,允為治虛風之儀式也。

白話文:

加味六君子湯

用來治療四肢不能舉起的病症,這種病症屬於脾土虛衰引起的,必須用此方專門治療根本病因,不能加入治療風症的藥物。
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(各一錢),加上竹瀝(半小杯),麥冬(三錢),用二杯水煎煮至剩六分,溫熱服用。

如果口渴,就去掉半夏,加上葳蕤、石膏。

如果虛弱得很不發熱,就加上附子。

注意:中風類的病症中,從來都不採用這個方子,這是所謂治療末端病症而忘記根本病因。

風這種邪惡之氣侵犯末端病症,四肢不能舉起,是風這種邪惡之氣侵犯到體內導致的。虛症的多,實症的少,仔細辨別如果確實是虛症,那麼就用六君子湯加上甘寒性質的藥物:如竹瀝、麥冬之類,確實是治療虛風的正確方法。

三化湯,見前。按:《經》謂土太過,則令人四肢不舉。此真膏梁之疾,非肝腎經虛之比。其治瀉,令氣弱,陽虛土平斯愈,而用三化湯及調胃承氣湯。然土實之證,十不見一,非審諦無忒,未可嘗試也。

白話文:

三化湯的配方,請參看上面。根據《內經》所說,土太過,就會使人四肢無力。這是真正的富貴病,不是肝腎經虛的病可比。治療這種疾病,需要瀉下,使氣虛,陽虛,土平,病自然就會好了。治療時,可以使用三化湯和調胃承氣湯。但是,土實的證候,十個病人中都見不到一個,如果不認真審查,就可能會誤用藥物,所以不能輕易嘗試。

三聖散,治中風手足拘攣,口眼喎斜,腳氣行步不正。當歸(酒洗炒),玄胡索(微炒為末),肉桂(去粗皮各等分),上為末,每服二錢,空心溫酒調下。按:此方治血虛風入之顓劑也。故取以治口眼喎斜之左急右緩者,然血藥中而加地黃、白芍、秦艽、杜仲、牛膝,風藥中而加天麻、防風、羌活、白芷、細辛,或加獨活以去腎間風,加萆薢以除下焦熱,又在隨證酌量矣。

白話文:

三聖散,用於治療中風引起的四肢痙攣,嘴眼歪斜,腳氣行走不正。當歸(用酒洗淨後炒過),玄胡索(微炒製成粉末),肉桂(去掉粗皮,各等分),以上藥物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空腹時用溫酒送服。注:這個方劑是治療血虛風入的專方。所以用來治療左眼急右眼緩的嘴眼歪斜症狀,但血藥中還加入了生地黃、白芍藥、秦艽、杜仲、牛膝,風藥中還加入了天麻、防風、羌活、白芷、細辛,或者加入獨活來祛除腎間風,加入澤蘭來消除下焦熱氣,還需要根據症狀調整用量。

勻氣散,見前。取其方以治口眼喎斜之右急左緩者,然倍用生熟甘草,加苡仁以緩其急,加麥冬、葳蕤、竹瀝以熄其風,得效去白芷、蘇葉,可常服也。

白話文:

勻氣散,見前文。取其方劑來治療口眼歪斜之症,症狀為右邊急,左邊緩。但是倍量使用生熟甘草,加入苡仁來緩解急症,加入麥冬、葳蕤、竹瀝來熄滅風症,取得療效後去除白芷、蘇葉,就可以長期服用。

轉舌膏,治中風瘛瘲,舌蹇不語。用涼膈散,加菖蒲、遠志各等分,蜜丸彈子大,硃砂為衣,薄荷湯化下,臨臥或食後服。

涼膈散(方見後),按:此乃治心經蘊熱之方也。

白話文:

「轉舌膏」這種藥膏,是用來治療中風引起的瘛瘲,症狀是舌頭僵硬,說不出話。

製作方法是:取涼膈散,再加入等量的菖蒲和遠志,將這些藥材混合均勻,並加入蜜做成丸劑,丸劑的大小如同彈子。

然後,將硃砂研磨成粉末,並用來沾裹在藥丸的表面,最後再用薄荷湯來將藥丸送服。

服用時間應在齋戒後或飯後。

正舌散,治中風舌本強,難轉,語不正。蠍梢(去毒二七個),茯苓(一兩),上為細末。每服一錢,食前溫酒調服,又擦牙更效。按:此乃治風涎壅塞之方也。

白話文:

正舌散:治療中風導致的舌頭僵硬,轉動困難,說話不清楚。

做法:

  1. 蠍梢(去除毒性,取27個)

  2. 茯苓(一兩)

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細末。

用法:

  1. 每次服用一錢(約3克)

  2. 於飯前用溫酒調勻服用

  3. 另外,用此藥粉刷牙也有效。

備註:此方主要用於治療風涎壅塞引起的疾病。

資壽解語湯,治中風脾緩,舌強不語,半身不遂。防風,附子(炮),天麻,酸棗仁(各一錢),羚羊角(鎊),官桂(各八分),羌活,甘草(各五分),上水二盞,煎八分,入竹瀝二匙,薑汁二滴,食遠服。按:此方乃治風入脾臟,舌強不語之證。至於少陰,脈縈舌本,腎虛風入,舌不能言,吃緊之候,古今從無一方及之。昌每用此方去羌、防,加熟地、何首烏、枸杞子、甘菊花、胡麻仁、天門冬,治之獲效。今特識於此方之下,聽臨病之工酌用焉。後檢宣明方有地黃飲子,治腎虛氣厥,不至舌下。先得我心,補錄。(見後)

白話文:

資壽解語湯:

主治:中風脾虛,舌頭強硬不能說話,半身不遂。

配方:

  • 防風 一錢
  • 附子(炮製) 一錢
  • 天麻 一錢
  • 酸棗仁 一錢
  • 羚羊角(研磨成粉) 八分
  • 官桂 八分
  • 羌活 五分
  • 甘草 五分

用法:

  • 將上藥用二盞水煎煮,煎至八分。
  • 加入竹瀝二匙和薑汁二滴。
  • 趁溫熱服用。(取水一半飲用,剩下的湯水則將竹瀝和薑汁同時加入服用即可。)

附註:

  • 此方專治風入脾臟,導致舌頭強硬無法言語的症狀。
  • 至於少陰脈、舌根有脈紋、腎虛風入導致無法言語等症狀,到目前為止尚無任何古今方劑能夠有效治療。
  • 昌常常使用此方,但會去掉羌活和防風,加入熟地、何首烏、枸杞子、甘菊花、胡麻仁、天門冬等藥材,治療效果顯著。
  • 今特將此方記載於此,供臨牀醫生酌情使用。
  • 後來查閱宣明方發現有「地黃飲子」,主治腎虛氣厥,不至於舌下。這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,謹補充記載於此。(見後文)

胃風湯,見前。治虛風證能食,手足麻木,牙關急搐,目內蠕瞤,胃風面腫。按:虛風入胃反能食者,乃風入而助其胃之火熱,故比平常食加進也。此去癉成為消中不遠,此方但治其風,不治其火熱,殊不合《內經》之旨。必於竹瀝、麥冬、花粉、葳蕤、石膏、生地、梨汁甘寒藥中,加入升麻、葛根、甘草為劑,始克有當。況風既入胃,《內經》述其五變:曰厥巔;曰寒熱;曰消中;曰飧泄;曰癘風,隨人之寒熱,或上或下,變病若此其可畏。奈何不習不察,徒欲檢方而治病耶有志於醫者,自為深造,無寄後人籬下可矣。

白話文:

胃風湯,請參閱前面的條目。治療虛風證,能夠吃東西,手足麻木,牙關緊閉抽搐,眼睛裡有蠕動的蟲子,胃風引起的面腫。註解:虛風進入胃中反而能夠吃東西,這是因為風進入後,幫助了胃中的火熱,所以比平常吃得更多。從這種疾病發展到消化道疾病為時不遠,此方只治療其風,不治療其火熱,與《內經》的旨意完全不符。必須在竹瀝、麥冬、花粉、葳蕤、石膏、生地、梨汁等甘寒藥物中,加入升麻、葛根、甘草為劑,才能真正地有效。況且風既已進入胃中,《內經》述其五種變化:一是頭頂厥冷,一是寒熱,一是消化道疾病,一是腹瀉,一是癲癇,根據人的寒熱,或上或下,變化莫測,令人畏懼。怎麼能不學習不觀察,只想要照方抓藥來治療疾病呢?有志於學醫的人,自己要深入鑽研,不要寄希望於後人。

瀉青丸,治中風自汗,昏冒發熱,不惡寒,不能安臥,此是風熱躁煩之故也。當歸,川芎,梔子,羌活,大黃,防風,龍膽草(各等分),上為末,蜜丸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竹葉湯化下。按:此方以瀉青為名者,乃瀉東方甲乙之義也。風入厥陰,風木之藏,同氣相求,其勢必盛。所慮者虛而眩暈,熱而躁煩,虛也熱也,其可以為壯實而輕瀉之乎?審果壯實,乃可施此。審屬虛熱,必以四物湯全方,加人參、竹瀝、秦艽、羌活,八味為劑,始合法度也。

白話文:

瀉青丸,治療中風自汗,昏倒發熱,不畏寒,不能安睡,這是因為風熱引起煩躁。當歸、川芎、梔子、羌活、大黃、防風、龍膽草(各等分),研成細末,用蜂蜜做成彈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竹葉湯送服。

按:此方的名稱為「瀉青」,指的是瀉掉東方甲乙之氣。風進入厥陰,風木的藏處,同氣相求,其勢必盛。所擔心的虛而眩暈,熱而煩躁,虛也熱也,其可以壯實而輕瀉嗎?審果壯實,方可施此。審屬虛熱,必須使用四物湯全方,加人參、竹瀝、秦艽、羌活,八味為劑,才符合法度。

愈風湯,初覺風動,服此不致倒僕,此乃治未病之聖藥也。又治中風證,內邪已除,外邪已盡,當服此藥以行導諸經。久服大風悉去,縱有微邪,只從此藥加減治之。然治病之法,不可失於通塞,或一氣之微汗,或一旬之通利,如此乃常服之藥也,久則清濁自分,榮衛自和矣。羌活,甘草,防風,當歸,蔓荊子,川芎,細辛,黃耆,枳殼,人參,麻黃,白芷,甘菊,薄荷,枸杞子,知母,地骨皮,獨活,秦艽,黃芩,芍藥,蒼朮,生地黃(各四兩),肉桂(一兩),上㕮咀,每服一兩,水二盞,生薑三片,空心煎服,臨臥煎渣服。空心一服,吞下二丹丸,謂之重劑,臨臥三服,吞下四白丹丸,謂之輕劑。假令一氣之微汗,用愈風湯三兩,加麻黃一兩,作四服,加薑空心服。以粥投之,得微汗則住。如一旬之通利,用愈風湯三兩,加大黃一兩,亦作四劑。如前臨臥服,得利為度,此藥常服之。不可失四時之輔。春將至大寒後,本方加半夏、人參、柴胡,謂迎而奪少陽之氣也。夏將至穀雨後,本方加石膏、黃芩、知母,謂迎而奪陽明之氣也。季夏之月,本方加防己、白朮、茯苓,謂勝脾之濕也。秋將至大暑後,本方加厚朴、藿香、肉桂,謂迎而奪太陰之氣也。冬將至霜降後,本方加附子、官桂、當歸,謂勝少陰之氣也。此藥四時加減,臨病酌宜,誠治風證之聖藥也。

白話文:

愈風湯,在剛開始覺得風動時服用,可以防止感冒發作,這是一種預防疾病的聖藥。同時也可以治療中風,在內邪已經去除,外邪已經消除後,服用這種藥以行導各經脈。長時間服用,嚴重的風疾都會消失,即使有輕微的病邪,也只要從這種藥加減治療就可以了。然而治療疾病的方法,不可失去通利和堵塞的平衡,有時候微微出汗,有時候通利大便,這樣纔是經常服用的藥物,時間久了,清濁自然分開,榮衛自然和諧。

羌活、甘草、防風、當歸、蔓荊子、川芎、細辛、黃耆、枳殼、人參、麻黃、白芷、甘菊、薄荷、枸杞子、知母、地骨皮、獨活、秦艽、黃芩、芍藥、蒼朮、 生地黃(各四兩)、肉桂(一兩),上藥研碎成末,每次服一兩,水二碗,生薑三片,空腹煎服,睡前溫服藥渣。空腹喝一碗,吞服兩粒丹丸,稱為重劑,睡前服三碗,吞服四粒白丹丸,稱為輕劑。如果微微出汗,用愈風湯三兩,加麻黃一兩,分四次服,加薑空腹服。加入粥中服用,出微汗則停止服用。如果通利大便,用愈風湯三兩,加大黃一兩,也分四劑。像之前一樣睡前服,通利大便為度,這種藥經常服用。不可錯失四季的輔助。

春天將至大寒後,在原方中加入半夏、人參、柴胡,稱為迎奪少陽之氣。夏天將至穀雨後,在原方中加入石膏、黃芩、知母,稱為迎奪陽明之氣。夏末之月,在原方中加入防己、白朮、茯苓,稱為勝脾之濕。秋天將至大暑後,在原方中加入厚朴、藿香、肉桂,稱為迎奪太陰之氣。冬天將至霜降後,在原方中加入附子、官桂、當歸,稱為勝少陰之氣。這種藥隨著四季而加減,根據病情酌情服用,誠然是治療風證的聖藥。

按:此一方,相傳謂是愈風之聖藥,後人見其種種敷陳,次第有法,駭以為奇,而深信不疑。及用之治病,百無一愈。蓋似是而非,昌不得不為辨之。其云初覺風動,服此不致倒僕,此乃治未病之聖藥也。夫覺風勢初動,不服端本澄原之藥,以固護其榮衛,反服風藥,而招風取中。

白話文:

註解:這一方藥,據說是一種治療風寒的聖藥。後來的人見其處方中各種藥物配伍得很講究,次序也很有規律,為此而感到驚奇,因而深信不疑。可是用它來治病,卻沒有幾個能治好病的。這只能說,它的名聲與實際效用不相符,所以不得不加以辨析。那位老先生說,患病風寒的人,剛一感到風邪動搖就要服此藥,就能防止自己倒地不起。這分明是治未病的聖藥啊!但是,剛覺察到風邪初動時如果不吃保住人體陰液、調整人體陰陽平穩的藥物,反而服用風藥,就會招致風邪侵入,使人中風啊!

以漢武之虛耗,稱為成周之上理,其誰欺乎?又云:內邪已除,外邪已盡,當服此以行導諸經,久服大風悉去。夫既內邪除,外邪盡,廣服補益以養其正可也。豈有久服此藥之理耶?豈舍內邪外邪,別有大風當去耶?何其自呈缺漏耶。至於一旬通利,以本方一劑,加大黃二錢或可。

白話文:

若說漢武帝的體虛,可以稱為成周之上的上等症狀,那麼又有誰能欺騙呢?又說:內在的邪氣已經消除了,外在的邪氣也已經完全沒有了,應該服用此藥以引導諸經,長期服用,大風症狀就會全部消失。按說既內邪已除,外邪已盡,長期服用補益藥物來養護正氣就可以了。怎麼會有長期服用此藥的道理呢?難道除了內邪外邪之外,還有其他大風需要去除嗎?他為什麼要自己暴露自己的缺漏呢?至於說到一旬通利,可以用本方一劑,加大黃二錢,也許可以。

若夫一氣微汗,計本藥分七十二劑,每劑已用麻黃四分零,而此四劑中,各加二錢五分,如此重劑,豈微汗之劑耶?方中發汗之藥,已復用至十二味矣,必更重加麻黃,始為微汗者何耶?仲景用桂枝湯解表,恐其力輕,故啜熱稀粥以繼之。用麻黃恐其力重,多致亡陽,多方迴護,豈有反投熱粥之理。

後人無識,奉此為第一靈寶,寧知其驕矜自用,欺己欺人也哉!

白話文:

如果說輕微出汗,那藥方原本分為七十二劑,每劑已用了四分麻黃,而這四劑中,各加了二錢五分,如此重的劑量,怎麼會是輕微出汗的劑量呢?方子中發汗的藥物,已經用了十二味,必定還要再加重的麻黃,才能造成輕微出汗,是什麼原因呢?仲景用桂枝湯解表,擔心藥力太輕,所以接著喝熱稀粥。用麻黃擔心藥力太重,容易耗盡陽氣,想盡辦法調節,怎麼會有反投熱粥的道理呢?

四白丹,清肺氣養魄。中風多昏冒,緣氣不清利也。白朮,白茯苓,人參,宿砂,香附,甘草,防風,川芎(各五錢),白芷(一兩),白檀香(一錢半),知母(二錢),羌活,薄荷,獨活(各二錢半),細辛(二錢),麝香,牛黃,龍腦(各五分俱另研),藿香(錢半),甜竹葉,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。每兩作十丸,臨睡嚼一丸,煎愈風湯送下。上清肺氣,下強骨髓。按:此方頗能清肺養魄,方中牛黃可用,而腦麝在所不取,以其耗散真氣,治虛風大非所宜。然本方以四君子湯作主,用之不為大害。今更定牛黃仍用五分,龍腦、麝香各用二分,取其所長,節其所短,庶幾可也。其他犯腦麝諸方,一概不錄。如牛黃清心丸,四君子,藥中甘草加至四倍,其意亦善。仿此為例,腦麝裁酌,用十之二,足可備清心寧神之用。其粵中蠟丸,腦麝原少,且經久蓄,品味和合,用時仍濃煎甘草湯調服為善,方不贅。

白話文:

四白丹可以清肺氣、養魄。中風昏迷多半是因為氣血不流通。方劑用白朮、白茯苓、人參、宿砂、香附、甘草、防風、川芎、白芷、白檀香、知母、羌活、薄荷、獨活、細辛、麝香、牛黃、龍腦、藿香、甜竹葉,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丸子。每兩藥做成十丸,睡前嚼服一丸,搭配愈風湯服用。此方清肺上行,強健骨髓下行。需要注意的是,方中牛黃可以保留,但龍腦和麝香不建議使用,因為它們會耗散真氣,治療虛風不適宜。不過本方以四君子湯為主,因此使用龍腦和麝香也不會造成太大傷害。現在將牛黃保留五分,龍腦和麝香各用二分,取其優點,減少缺點,應該可以改善。其他含有龍腦和麝香的方劑,就不再列舉了。例如牛黃清心丸,以四君子湯為基礎,甘草的劑量加至四倍,也是很好的方子。以此類推,龍腦和麝香的用量可以酌情減至二成,足以達到清心寧神的效果。廣東地區的蠟丸,龍腦和麝香的用量原本就少,而且經過長時間儲存,藥性已經和諧,服用時可以用濃煎的甘草湯調服,效果更好,這裡就不再贅述。

大秦艽湯,治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,內無便溺之阻隔。知血弱不能養筋,故手足不能運動,舌強不能言語,宜養血而筋自柔。秦艽,石膏(各一錢),甘草,川芎,當歸,芍藥,羌活,獨活,防風,黃芩,白芷,生地黃,熟地黃,白朮,茯苓(各七分),細辛(五分)春夏加知母一錢。上水二盞煎,如遇天陰,加薑七片。心下痞,加枳實五分。按:此方既云養血而筋自柔,何得多用風燥之藥?既欲靜以養血,何復用風以動之,是其方與言悖矣。偶論三化湯、愈風湯、及大秦艽湯,三方為似是而非,及查三方皆出機要方中雲,是通真子所撰,不知其姓名。然則無名下士,爚亂後人見聞,非所謂一盲引眾盲耶。業醫者,當深入理要,自具隻眼可矣。

白話文:

大秦艽湯:治療中風,外表沒有六經病症,內在沒有排泄的阻隔。知道血弱不能滋養筋脈,所以四肢不能運動,舌頭僵硬不能說話,應該滋養氣血,筋脈才能柔軟。秦艽、石膏(各一錢),甘草、川芎、當歸、芍藥、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黃芩、白芷、生地黃、熟地黃、白朮、茯苓(各七分),細辛(五分)春夏季節加知母一錢。以上藥材加水二杯煎服,如果遇到陰天,加入薑七片。心窩處脹滿,加枳實五分。

按語:這個方劑既然說滋養氣血,筋脈就能柔軟,為什麼還用很多發散性質的藥物?既然想靜養來滋養氣血,為什麼又用發散性質的藥物來動搖它?這個方劑和所說的道理是矛盾的。偶然論述三化湯、愈風湯和大秦艽湯,這三個方劑都是貌似是道理,實際不是道理。查這三個方劑都是出自《機要方》之中,是通真子所撰寫的,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。這樣,一個無名小卒,擾亂了後人的視聽,不就像是盲人領著盲人嗎?學習醫術的人,應該深入研究道理,自己具備判斷力就可以了。

養血當歸地黃湯,當歸,地黃,川芎,芍藥,藁本,防風,白芷(各一錢),細辛(五分),上水二盞,煎一盞,通口食前溫服。按:此出類拔萃方中,用血藥風藥各四味,半潤半燥,亦不善於立方者矣。即謂治本不可忘標,四物湯中加風藥一味足矣。因以此藥遍索諸方,適良方中有六合湯,一方治風虛眩暈,先得我心,用四物各一兩,秦艽、羌活各半兩。雖用風藥二味,其分兩則仍一味也,舉此為例,方不重贅。

白話文:

「養血當歸地黃湯」,當歸、地黃、川芎、芍藥、藁本、防風、白芷(各三公克),細辛(一點五公克),水四百毫升,煎成二百毫升,早晚空腹溫服。

依據:這個方子源自「類拔萃方」,採用四味補血藥,四味風藥,一半滋潤、一半燥烈,不會善於開立方劑的人,就無法開出這樣的方子。這意味著即使是治療根本性疾病,也不能忽略症狀,在四物湯中加入一種風藥就足夠了。因此,我以此藥遍查各種方劑,在「適良方」中找到「六合湯」,其中一方治療風虛眩暈,正合我意,採用四物各六十公克,秦艽、羌活各三十公克。雖然用了兩種風藥,但每種藥的份量則仍然相當於一種藥。舉這個例子說明,方劑纔不會重複冗長。

天麻丸,治風因熱而生,熱盛則動。宜以靜勝其燥,是養血也。此藥行榮衛,壯筋骨。天麻,牛膝(二味用酒同浸三日焙乾用),萆薢,玄參(各四兩),杜仲(炒去絲七兩),附子(炮一兩),羌活(四兩),當歸(十兩),生地黃(一斤),一方有獨活四兩,去腎間風。上為細末,煉蜜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,空心溫酒或白湯下。良久進食,服藥半月後,覺塞壅,以七宣丸疏之。按:此方大意,主治腎熱生風。其以天麻入牛膝同制,取其下達。倍用當歸、地黃,生其陰血。萆薢、玄參,清下焦之濕熱。附子補下焦之真陽,蓋惟腎中陽虛,故風得以久據其地也。用羌活之獨本者,即真獨活,不必更加也。吁嗟!多欲之人,兩腎空虛,有如烏風洞,慘慘黯黯,漫無止息。環視風門諸藥,有一能勝其病者乎?此方雜在群方內,未易測識,特表而出之。

白話文:

天麻丸,治療因熱而生的風,熱盛則動。宜以靜勝其乾燥,這是養血。此藥行血養血,壯筋骨。天麻,牛膝(二味藥用酒同浸三日焙乾使用),萆薢,玄參(各四兩),杜仲(炒去絲七兩),附子(炮製一兩),羌活(四兩),當歸(十兩),生地黃(一斤),另一方有獨活四兩,祛腎間風。上為細末,煉蜜丸,梧桐子大。每次服用五、七十丸,空腹溫酒或白湯送服。良久進食,服藥半月後,覺塞壅,以七宣丸疏通之。按:此方大意是主治腎熱生風。其以天麻入牛膝同制,取其下達。倍用當歸、地黃,生其陰血。萆薢、玄參,清下焦之濕熱。附子補下焦之真陽,蓋惟腎中陽虛,故風得以久據其地也。用羌活之獨本者,即真獨活,不必更加也。吁嗟!多欲之人,兩腎空虛,有如烏風洞,慘慘黯黯,漫無止息。環視風門諸藥,有一能勝其病者乎?此方雜在羣方內,未易測識,特表而出之。

滌痰湯,治中風痰迷心竅,舌強口不能言。南星(薑煮二錢),半夏(炮七次二錢),枳實(一錢),白茯苓(一錢半),橘紅(一錢),石菖蒲(八分),人參,竹茹(各七分),甘草(五分),上水二盞,生薑五片,煎八分,食前服。按:此證最急,此藥最緩,未免有兩不相當之弊。審其屬熱,此方調下牛黃清心丸;審其屬虛,此方調下二丹丸;庶足以開痰通竅也。

白話文:

滌痰湯,是用於治療中風痰迷心竅,舌頭僵硬、講不出話的一種方劑。

藥方中包含:南星(用生薑煮過,二錢)、半夏(砲製七次,二錢)、枳實(一錢)、白茯苓(一錢半)、橘紅(一錢)、石菖蒲(八分)、人參、竹茹(各七分)、甘草(五分),以上藥材加入兩杯水、五片生薑,熬煮成八分滿,於飯前服用。

注意:這種病症最緊急,但這個藥方的效果最緩和,難免有兩者不相當的缺點。

如果症狀屬於燥熱,可以加入牛黃清心丸;如果症狀屬於虛弱,可以加入二丹丸;這樣纔能有效化痰通竅。

青州白丸子,治男子婦人手足癱瘓,風痰壅盛,嘔吐涎沫,及小兒驚風並治。白附子(二兩生用),半夏(七兩水浸去衣生用),南星(二兩生),川烏(去皮臍五錢半),上羅為末,生絹袋盛於井花水內,擺出粉。未出者以手揉令出,渣再擂,以盡為度。用瓷盆日中曝夜露,每日一換新水,攪而後澄。春五,夏三,秋七,冬十日。去水曬乾如玉片,以糯米粉作稀糊丸,如綠豆大。每服二十丸,生薑湯下無時。如癱瘓,酒下。小兒驚風,薄荷湯下三五丸。按:此方治風痰之上藥也,然藥味雖經制過,溫性猶存。熱痰迷竅,非所宜施。

白話文:

青州白丸子:用於治療男性和女性的手腳癱瘓、風痰壅盛、嘔吐涎沫,以及小兒驚風。

製作方法:

  1. 將白附子(二兩,生用)、半夏(七兩,用水浸泡,去除外殼,生用)、南星(二兩,生用)、川烏(五錢半,去除皮和臍)研磨成細末。

  2. 將藥末裝入生絹袋中,放入井花水中浸泡,直到藥末全部溶解為止。

  3. 將藥液取出,用瓷盆盛裝,在陽光下暴曬,晚上在露水中浸泡。

  4. 每天更換一次乾淨的水,並攪拌均勻,然後讓藥液沉澱。

  5. 春季浸泡五天,夏季浸泡三天,秋季浸泡七天,冬季浸泡十天。

  6. 將藥液中的水分曬乾,直至藥末變成玉片狀。

  7. 使用糯米粉做成稀糊,將藥末加入糊中,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。

用法:

  1. 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生薑湯送服,不拘時間。

  2. 如果是癱瘓,可以用酒送服。

  3. 小兒驚風,可以用薄荷湯送服三到五丸。

注意事項:

  1. 本方是治療風痰的良藥,但藥性溫熱,不宜用於熱痰迷竅的患者。

  2. 服用本方時,應注意飲食清淡,避免辛辣、油膩的食物。

  3. 本方含有川烏,有毒,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。

竹瀝湯,治四肢不收,心神恍惚,不知人事,口不能言。竹瀝(二升),生葛汁(二升),生薑汁(二合),上三汁和勻,分溫三服。按:人身之積痰積熱,常招致外風,結為一家。令人心神恍惚,如邪所憑,實非邪也。消風清熱開痰,其神自安,此方可頻服也。

白話文:

竹瀝湯, 用於治療四肢無法活動,心神恍惚,不知所以,無法說話的疾病。竹瀝(二升),生葛汁(二升),生薑汁(二合),將以上三種汁液均勻混合,分三次溫熱服用。

解釋:人體積存的痰液和熱量,經常會吸引外來的風邪,並結合成一種疾病。心神恍惚,好像被邪惡附身,實際上並非邪惡。消除風邪,清熱化痰,心神自然安定,這個方劑可以頻繁服用。

貝母栝蔞散,治肥人中風,口眼喎斜,手足麻木,左右俱作痰治。貝母,栝蔞,南星(炮),荊芥,防風,羌活,黃柏,黃芩,黃連,白朮,陳皮,半夏(湯炮七次),薄荷,甘草(炙),威靈仙,天花粉(各等分),上每服,水二盞,薑三片,煎八分,至夜服。按:中風證,多挾熱痰,而肥人復素有熱痰。不論左右,俱作痰治,誠為當矣。但肥人多虛風,瘦人多實火。虛風宜用甘寒一派,如竹瀝、人參、麥冬、生地、生葛汁、生梨汁、鮮竹葉汁、石膏、栝蔞、葳蕤、胡麻仁等藥。此方三黃並用,治瘦人實火,或可治肥人虛風,甚不宜也。至泛論治熱痰之藥,諸方中又惟此足擅其長,存之以備實火生風生熱之選。

白話文:

貝母栝蔞湯散,治療肥胖者中風、口眼歪斜、手腳麻木,無論左右,都以痰症來治療。方中的藥物有:貝母、栝蔞、南星(炮製)、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黃柏、黃芩、黃連、白朮、陳皮、半夏(湯炮七次)薄荷、甘草(炙)、威靈仙、天花粉(各等分)。

用法:每次服用此方藥物,加入水二杯,薑三片,煎煮至八分,在晚上服用。

備註:中風證多夾雜熱痰,而肥胖者本來就有熱痰。無論左右,都以痰症來治療,確實是正確的。但是,肥胖者多為虛風,而瘦弱者多為實火。虛風應使用甘寒藥物,如竹瀝、人參、麥冬、生地、生葛汁、生梨汁、鮮竹葉汁、石膏、栝蔞、葳蕤、胡麻仁等藥物。此方三黃並用,適用於瘦弱者實火症,或者可以治療肥胖者虛風症,並不合適。至於泛論治療熱痰的藥物,諸方中唯有此藥方最擅長,保留此藥方以備實火生風生熱之選。

《千金》地黃湯,治熱風心煩,及脾胃熱壅,食不下。生地黃汁枸杞子汁(各五升),真酥,生薑汁(各一升),荊瀝,竹瀝(各五升),人參(八兩),白茯苓(六兩),天門冬(八兩),大黃,梔子(各四兩),上十一味,以後五味為細末,先煎地黃等汁,內末藥調服方寸匕,再漸加服,以利為度。

白話文:

《千金》地黃湯,用來治療熱風心煩,以及脾胃熱壅導致食不下嚥的症狀。

具體做法是:取生地黃汁和枸杞子汁各五升,加入真酥和生薑汁各一升,再加入荊瀝和竹瀝各五升,以及人參八兩、白茯苓六兩、天冬八兩、大黃和梔子各四兩。先將地黃等汁煎煮,再加入細末藥粉,每次服用方寸匕,逐漸增加服用量,直到症狀有所改善即可。

按:此方補虛、清熱、潤燥、滌痰、除風、開通瘀壅,美善具備,誠足貴也。因養血豁痰,難於兩用。姑舉此方為例,以聽臨症酌量。又四肢不舉,脾土屬虛屬實,分途異治。苟其虛實不甚相懸,此方更在所必用。法無窮盡,人存政舉,未易言耳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劑可以補虛、清熱、潤燥、化痰、祛風、通瘀,功效齊全,確實非常珍貴。不過,它同時要達到養血和化痰的效果,難度較高。就拿這個方劑舉例,臨床上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。另外,四肢無力,可能是脾虛或脾實,需要分別治療。如果虛實程度差異不大,這個方劑就更應該使用。醫術方法無窮無盡,要根據病人情況靈活運用,不可一概而論。

涼膈散,治心火上盛,膈熱有餘,目赤頭眩,口瘡唇裂,吐衄,涎嗽稠黏,二便淋閉,胃熱發斑。小兒驚急潮搐,瘡疹黑陷。大人諸風瘛瘲,手足掣搦,筋攣疼痛。連翹,梔子仁,薄荷,大黃,芒硝,甘草,黃芩,上水二盞,棗一枚,蔥一根,煎八分,食遠服。

白話文:

涼膈散,治療心火旺盛,膈熱過多,眼睛發紅頭暈,嘴巴破裂,吐血,口水分泌濃稠黏稠,大小便不通暢,胃熱發斑。小兒驚嚇急躁,抽搐,瘡疹黑陷。大人各種風症,手腳麻痺,筋攣疼痛。連翹,梔子仁,薄荷,大黃,芒硝,甘草,黃芩,加水兩杯,棗子一個,蔥一根,煎至八分,飯後服用。

清心散,即涼膈散加黃連。上水盞半,加竹葉十片,煎八分,去渣,入蜜少許溫服。頭痛加川芎、防風、石膏。按:中風證,大勢風木合君相二火主病,多顯膈熱之證。古方用涼膈散最多,不但二方已也,如轉舌膏,用涼膈散加菖蒲、遠志。如活命金丹,用涼膈散加青黛、藍根。蓋風火之勢上炎,胸膈正燎原之地,所以清心寧神、轉舌活命,涼膈之功居多。不可以宣通腸胃之法,輕訾之也。

白話文:

清心散,就是涼膈散加上黃連。加半碗水,放入十片的竹葉,煎到剩下八分滿,去掉渣滓,加入少許的蜂蜜,溫服。如果有頭痛的症狀,可以加入川芎、防風、石膏。

說明:中風的證狀,主要是風木與君相二火相互作用而導致疾病,常常會出現胸膈熱的證狀。古方中最常使用涼膈散來治療,但除了涼膈散之外,還有其他方劑,例如轉舌膏,是涼膈散加上菖蒲、遠志。活命金丹,是涼膈散加上青黛、藍根。

這是因為風火之勢向上炎熱,胸膈正是燎原之處,因此清心寧神、轉舌活命的功效,多半是由涼膈散的功勞。不能用宣通腸胃的方法,輕視它。

地黃飲子宣明方,治舌喑不能言,足廢不能用,腎虛弱,其氣厥,不至舌下。熟地黃,巴戟(去心),山茱萸,肉蓯蓉(酒浸焙),石斛,附子(炮),五味子,白茯苓,菖蒲,遠志(去骨),官桂,麥冬(各等分)上為末,每服三錢。生薑五片,棗一枚,薄荷七葉,水一盞半,煎八分,服無時。按:腎氣厥,不至舌下,乃藏真之氣,不上榮於舌本耳。至其濁陰之氣,必橫格於喉舌之間,吞咯維艱,昏迷特甚,又非如不言之證,可以緩調。方中所用附、桂、巴、蓯,原為驅逐濁陰而設,用方者不可執己見而輕去之也。

白話文:

《地黃飲子宣明方》用於治療因腎虛弱所引起的語言障礙,特別是舌頭無法發聲和腿部無法行動的症狀。主要成分包括熟地黃、巴戟(去掉心)、山茱萸、肉蓯蓉(用酒浸泡後烘焙)、石斛、附子(炮製過)、五味子、白茯苓、菖蒲、遠志(去骨)、官桂和麥冬,這些成分要等量製成粉末。每次用三錢。需要加入五片生薑、一路棗和七片薄荷,使用一盞半的水煎煮至八分,再服用,無特定時間限制。

補充說明:腎氣不足時,真氣無法達到舌頭,因此舌頭無法發音。當造成的濁陰之氣橫亙喉部與舌間時,會導致吞嚥困難和神智昏迷,這不同於單純的無法言語的症狀,需努力調理。方中包含的附子、桂枝、巴戟和肉蓯蓉是為了驅除濁陰,因此使用此方者不應隨意去除成分。

《三因》白散子,治肝腎中風,涎潮壅塞不語,嘔吐痰沫,頭目眩暈。兼治陰症傷寒,六脈沉伏,及霍亂吐瀉,小便淋滴不通。大附子(去皮臍生),滑石(桂府者各五錢),製半夏(七錢半),上為末,每服二錢,水二盞,薑七片,蜜半匙,煎七分,空心冷服。按:此方甚超,但不明言其所以然。且引兼治陰症傷寒、霍亂吐瀉等證為言,轉覺泛而不精矣。蓋此即上條昌所論濁陰上逆之證,緣肝腎之氣,厥逆而上。是以涎即壅塞,舌喑不語,痰沫吐咯難出,頭目重眩。故非附子不能驅其濁陰,然濁陰走下竅者也。濁陰既上逆,其下竅必不通,故用滑石之重,引濁陰仍順走前陰之竅。亦因附子雄入之勢,而利導之也。更慮濁陰遇胸中之濕痰,兩相留戀,再加半夏以開其痰。庶涎沫與濁陰俱下,方中具有如此之妙義,而不明言以教後人,殊可惜也。

白話文:

《三因》白散子,用於治療肝腎中風,導致的口水多且稠厚,以致無法說話、惡心嘔吐痰液、頭暈目眩。另外,還可以治療陰症傷寒,六種脈象都非常微弱,以及霍亂導致的嘔吐腹瀉,小便數次想要解,卻總是尿不出來。藥方中包括:大附子(去皮、有臍),滑石(在桂府產的),製半夏(七錢半)。將以上三種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加入二杯水,再放入七片薑片、半匙蜂蜜,熬煮至剩七分,空腹時冷服。

這道藥方的功效非常好,但並沒有清楚解釋為什麼有效。而且用陰症傷寒、霍亂吐瀉等證來兼治,整體來說顯得不夠精確,也不夠詳細。

其實本藥方主要針對的是上文昌所提到的濁陰上逆證,使肝腎之氣逆而上升。因此,導致口水壅塞,舌頭不能說話,痰沫難以吐出,頭重目眩。所以,唯有附子才能驅除濁陰,但濁陰會往下走。濁陰上逆之後,下竅一定是不通暢的,所以使用大量滑石,讓濁陰順利走回到前面的陰竅。同時,也利用附子的雄性力量,將它引導出去。另外,還要考慮到濁陰在經過胸中的濕痰時,兩者容易互相糾纏,因此再加入半夏來化解痰液。這樣才能讓口水和濁陰一起順利排出。藥方中的妙處就在這裡,但是作者沒有詳細解釋,而讓後人學習,實在可惜。

二丹丸,治風邪健忘,養神定志和血,內安心神,外華腠理,得睡。丹參,熟地黃,天門冬(去心各兩半),硃砂,人參,菖蒲,遠志(各五錢),茯神,麥門冬,甘草(各一兩),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至一百丸,空心食前服。按:中風證,心神一虛,百骸無主,風邪擾亂,莫繇驅之使出。此方安神益虛,養血清熱息風,服之安睡,功見一斑矣。相傳用愈風湯吞下,殊失立方之意。

白話文:

二丹丸:治療由風邪引起的健忘、養神定志和血、內安心神、外華腠理,使人睡得著。

做法:丹參、熟地黃、天門冬(去心各兩半)、硃砂、人參、菖蒲、遠志(各五錢)、茯神、麥門冬、甘草(各一兩),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蜂蜜煉製成丸,大小如桐子。

用法:每次服用五十丸至一百丸,空腹時飯前服用。

功效:中風者,心神虛弱,百骸無主,風邪擾亂,難以驅趕外出。此方能安神益虛,養血清熱息風,服用後可安睡,療效顯著。

注意事項:相傳用愈風湯送服,這是錯誤的服用方法。

豨薟丸,治風氣腎肝,四肢麻痹,骨痛膝弱,風濕諸瘡。上以豨薟草,五月五日、六月六日。採葉,九蒸九曝。凡蒸用酒蜜灑,曬乾為末,蜜丸桐子大。空心酒下百丸。按:豨者豬也,其畜屬亥。乃風木所生之始,故取用其葉以治風。凡腎藏生風之證,服此其效最著。江寧節度使成訥,知益州張詠,兩以方藥進獻至尊,訥以弟研中風伏枕五年,一道人傳此方服之愈。詠以掘地得碑,制服千服,髭鬚烏黑,筋力輕健。見都押衙羅守一中風墜馬,失音不語。與藥十服,其病立瘥。又和尚智嚴年七十,或患偏風,口眼喎斜,時時吐涎,與十服亦便得痊。古今用此獲效者最多,然莫知其所以然也。其妙處全在氣味之薟劣,與腎中之腥臊,同氣相求,故能入腎,而助其驅逐陰風之力也。因治腎風之方,百不得一,特錄此丸。合前天麻丸,兩發其義也。

白話文:

豨薟丸,用於治療風氣腎肝、四肢麻痹、骨痛膝弱、風濕諸瘡。用豨薟草製藥,在五月五日和六月六日採摘葉片,九次蒸煮、九次暴曬。每次蒸煮時用酒和蜂蜜灑上,曬乾後研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桐子般大小的丸子。空腹時服用,用酒送服,一次吃一百丸。

豨薟是一種豬草,屬於亥屬。亥屬是風木元素誕生的開始,所以取用它的葉子來治療風。凡是腎臟引起的風證,服用此藥效果最顯著。

江寧節度使成訥和知益州張詠兩個人,都用此藥獻給皇帝。成訥的弟弟患中風,臥牀不起五年,一位道士傳授給他這個方子,服藥後痊癒。張詠挖地得到一塊石碑,寫著這個藥方,他服用了上千次,髭鬚烏黑,筋力輕健。

他看到都押衙羅守一中風墜馬,失聲不語,便給了他十次藥,他的病立即康復。又和尚智嚴,年七十,或患偏風,口眼歪斜,時常吐涎,也給了他十次藥,不久便痊癒了。

古往今來,服用此藥而獲益的人很多,但很少有人能明瞭它的原因。它的奧妙全在於它氣味腥臭,與腎中的腥臊之氣相吸引,所以能進入腎臟,幫助腎臟驅逐陰風之力。因為治療腎風的藥方,百中難得其一,所以特別記下此丸。把它與前一個天麻丸相結合,可以發揮更強大的功效。

黑錫丹,治真元虛憊,陽氣不固,陰氣逆沖,三焦不和,冷氣刺痛,飲食無味,腰背沉重,膀胱久冷,夜多小便。女人血海久冷,赤白帶下。及陰證陰毒,四肢厥冷,不省人事,急用棗湯吞一百粒。即便回陽,此藥大能升降陰陽,補虛益元,墜痰除濕破癖。沉香,葫蘆巴(酒浸炒),附子(炮),陽起石(研細水飛各一兩),肉桂(半兩),破故紙,舶茴香,肉豆蔻(麵裹煨),木香,金鈴子(蒸去皮核各一兩),硫黃,黑錫(去滓各二兩),上用鐵盞,或鐵銚,內如常法。結黑錫硫黃砂,於地上出火毒,研令極細,余藥並細末和勻,自朝至暮,以研至黑光色為度,酒糊丸,如梧子大,陰乾入布袋內擦令光瑩。每四十丸,空心鹽薑湯或棗湯下,女人艾棗湯下,急症用百丸。按:此方用黑錫水之精,硫黃火之精,二味結成靈砂為君,諸香燥純陽之藥為臣,用金鈴子苦寒一味為反佐,用沉香引入至陰之分為使。凡遇陰火逆沖,真陽暴脫,氣喘痰鳴之急症,舍此藥再無他法可施。昌每用小囊佩帶隨身,恐遇急症,不及取藥,且欲以吾身元氣溫養其藥,藉手效靈,厥功歷歷可紀。即如小兒布痘,與此藥迥不相涉,然每有攻之太過,如用蜈蚣、穿山甲、桑蟲之類,其痘雖勃然而起,然頭面遍身,腫如瓜匏瘡形濕爛難乾,乃至真陽上越,氣喘痰鳴,兒醫撤手駭去。昌投此丸,領其陽氣下入陰中,旋以大劑地黃湯峻補其陰,以留戀夫真陽,肌膚之熱反清,腫反消,濕爛反干而成厚靨。如此而全活者,不知凡幾,因附本方項下,以廣用方者之識。

白話文:

黑錫丹,用於治療真正的元氣虛乏,陽氣不固,陰氣逆流,三焦不調和,寒氣刺痛,飲食沒有味道,腰背沉重,膀胱長時間寒涼,晚上多尿。女子血海長時間寒涼,出現赤白帶下。還有陰證和陰毒,四肢冰涼,不省人事,急用棗湯送服一百粒。陽氣立即會恢復,此藥有很強的升降陰陽、補虛益元、排出痰濕和破除癖好的作用。

用沉香、葫蘆巴(用酒浸泡後炒)、附子(炮製)、陽起石(研細水飛,各一兩)、肉桂(半兩)、破故紙、舶茴香、肉豆蔻(用麵粉包裹後煨熟)、木香、金鈴子(蒸熟後去掉皮和核,各一兩),硫磺、黑錫(去除雜質,各二兩),先把鐵盞或鐵銚放在火上加熱,像往常一樣操作。等黑錫與硫磺凝結成砂後,取出放在地上除去毒性,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其他的藥物也磨成細粉,混合均勻,從早晨到晚上,不斷研磨直到呈現出烏黑發亮的光澤,用酒糊丸,丸藥的大小像梧子,陰乾後放入布袋裡面擦拭使其光亮。每次服用40丸,空腹時用鹽薑湯或是棗湯送服,女人用艾棗湯送服,急症時一次服用100丸。

說明:此方用黑錫的水精和硫磺的火精,兩種藥物結合凝結成神砂作為君藥,各種芳香燥烈純陽的藥物作為臣藥,用金鈴子一種苦寒的藥物作為反佐藥,用沉香引導藥物進入極陰的部位作為使藥。凡是遇到陰火逆流,真陽急速脫離,氣喘痰鳴的急症,除了此藥再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治癒。昌每次都用小袋子裝著隨身攜帶,擔心遇到急症時來不及取藥,並且希望用我自身的精神來溫養藥物,藉助藥物效靈,其療效顯著可見。像小兒出痘疹,本與此藥毫無關係,然而每每有攻法過於猛烈的情況,如使用蜈蚣、穿山甲、桑蟲之類的藥物,痘疹固然會猛烈地發作起來,但頭面和全身都會腫脹得像瓜匏一樣,瘡形濕爛難以乾燥,以致於真陽向上衝,氣喘痰鳴,兒科醫生都嚇得撒手不管了。昌用此丸藥治療,引導陽氣下入陰中,立刻用大劑量的生地黃湯峻補其陰,以挽留真陽,肌膚的熱反而清涼下來,腫脹反而消退,濕爛反而乾燥成為厚厚的痂皮。像這樣治好的人很多,因此附在本方後面,以擴大用方者的見識。

三建二香湯,治男婦中風,六脈俱虛,舌強不語,痰涎壅盛,精神如癡,手足偏廢。此等不可攻風,只可補虛。天雄,附子,烏頭(各二錢俱去皮臍生用),沉香,木香(各一錢俱水磨汁),上作二服,每服水盞半,薑十片,煎七分,食前服。按:此方天雄、附子、烏頭,同時並用其生者,不加炮製,惟恐縛孟賁之手,莫能展其全力耳。必因其人陰邪暴甚,埋沒微陽,故用此純陽無陰,一門三將,領以二香,直透重圍,驅逐極盛之陰,拯救將絕之陽。此等大關,雖有其方,能用者罕。方下妄云治中風六脈俱虛,又云不可攻風,只可補虛。全是夢中說夢,誤人最大。當知此證其脈必微而欲絕,不可以虛之一字,漫無著落者言脈,其方更猛悍毒厲。不可以補虛二字,和平無偏者言方,此方書所為以盲引盲耶。

白話文:

治療男性和女性中風,脈搏虛弱,舌頭僵硬不能說話,痰液積聚,精神恍惚,手腳癱瘓。這種情況不能用攻克風寒的藥物,只能用補虛的藥物。天雄、附子、烏頭(各兩錢,去皮臍,生用)、沉香、木香(各一錢,研成汁),以上藥物製成兩劑,每劑用半碗水,加入十片薑,煎煮七分,飯前服用。

星附散,治中風能言,口不歪而手足軃曳者。南星,半夏(各制),茯苓,殭蠶(炒),川烏(去皮臍),人參,黑附子,白附子(各八分),上水二盞,煎八分,食遠熱服,得汗愈。按:此方乃治虛風寒痰之主藥也。風虛則熾,痰寒則壅,阻遏脾中陽氣,不得周行,故手足為之軃曳。用此方熱服,以助脾中之陽,俾虛風寒痰,不相互結。乃至得汗,則風從外出,痰從下出,分解而病愈矣。凡用附子藥,多取溫冷服,謂熱因寒用也。此用烏頭、附子、人參,一派溫補,絕無發散之藥,向非加以熱服,亦胡繇而得汗耶?佩服!佩服!

白話文:

星附散,用於治療中風能說話、口不歪斜但手腳癱瘓的症狀。方中含有南星、半夏(均需經過處理)、茯苓、炒殭蠶、去皮臍川烏、人參、黑附子、白附子(各八分)。將藥材放入二杯水中,煎煮至剩下八分。遠離食物,趁熱服用,直至出汗即可痊癒。

說明:此方為治療虛風寒痰的主藥。風虛則熾熱,痰寒則壅塞,阻礙脾臟中的陽氣運行,導致手足癱瘓。服用此方後,藥物的熱性可以幫助脾臟中的陽氣,使虛風寒痰無法相互結合。直至出汗,風從外表排出,痰從下部排出,分解後疾病即可痊癒。對於任何使用附子藥材的方劑,通常需要溫服或冷服,這是因為熱因寒用。其中使用烏頭、附子、人參,全部都是溫補藥材,完全沒有發散藥物。如果不特別說明熱服,怎麼可能會出汗呢?佩服!佩服!

《古今錄驗》續命湯,治中風痱,身體不能自收,口不能言,冒昧不知痛處,或拘急不得轉側。麻黃,桂枝,當歸,人參,石膏,乾薑,甘草(各三兩),芎藭,杏仁(四十枚),上九味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,溫服一升。當小汗,薄復脊,憑几坐,汗出則愈。不汗更服,無所禁,勿當風。並治但伏不得臥,咳逆上氣,面目浮腫。按:此合後三方,《金匱》取用之意,已發之於本條下。今細玩此方,細詳其證,乃知痱即痹之別名也。風入而痹其榮衛,即身體不能自收,口不能言,冒昧不知痛處,或拘急不能轉側也。然榮衛有虛有實,虛者自內傷得之,實者自外感得之。此方則治外感之痹其榮衛者,故以得小汗為貴。然已變越婢之制,而加芎、歸養血,人參益氣矣。其內傷而致榮衛之痹者,於補氣血藥中,略加散風藥為制,更可知矣。

白話文:

《古今錄驗》中的續命湯,用來治療中風風痱,患者身體不能自主,嘴不能說話,不知疼痛,或者肢體拘急不能轉動。使用麻黃、桂枝、當歸、人參、石膏、乾薑、甘草(各三兩)、芎藭、杏仁(四十枚)這九味藥,加水一斗,煮到剩四升,溫熱服用一升。服藥後應該出點小汗,背部微熱,可以靠著几子坐著,汗出來了病情就好轉了。如果沒有汗再服用,沒有什麼禁忌,但不要吹風。續命湯還可以用來治療臥牀不起、咳嗽氣逆、面部浮腫的症狀。

考察:這張藥方是將後面的三個方子合起來,在《金匱》中使用這種方法,已經在下面這條解釋說明。現在我們仔細研究這個方子,詳細地分析它的症狀,就會知道痱子是痹症的別名。風邪侵襲導致榮衛相搏,就會出現身體不能自主、口不能言、不知疼痛、或肢體拘急不能轉動的症狀。榮衛有虛有實,虛證是內傷引起的,實證是外感引起的。這個方子是治療外感導致榮衛相搏的痹證,所以以出點小汗為最佳。但是已經改變越婢加朮湯的組成,而加入芎藭、當歸養血,人參益氣。如果內傷導致榮衛相搏的痹證,在補氣血藥物中,稍微加入散風藥來調整處方,就更可理解了。

《千金》三黃湯,治中風手足拘急,百節疼痛,煩熱心亂惡寒,經日不欲飲食。麻黃(五分),獨活(四分),細辛(二分),黃耆(二分),黃芩(三分),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。分溫三服,一服小汗,二服大汗。心熱加大黃二分。腹滿加枳實一枚。氣逆加人參三分。悸加牡蠣三分。渴加栝蔞根三分。先有寒,加附子一枚。(分字當作去聲讀)。按:此方治風入榮衛肢節之間,擾亂既久,證顯煩熱惡寒不食,邪盛正虛可知。其用麻黃為君者,以麻黃能通陽氣而開痹也,故痹非得汗不開。然內虛當慮,須用參耆以佐之。而虛復有寒熱之不同,虛熱則用黃芩,虛寒則加附子,此仲景所以深取之也。

白話文:

《千金》三黃湯,用於治療中風導致手腳緊繃痠痛、全身關節疼痛、煩躁不安、心煩混亂、怕冷、整天不想飲食。處方:麻黃(五分)、獨活(四分)、細辛(二分)、黃耆(二分)、黃芩(三分),以上五味藥,加入六升的水,煎煮取二升藥液。分三次溫服,服第一碗藥後微汗,服第二碗藥後大汗。如果心熱,再加二分大黃。如果腹脹,再加一枚枳實。如果氣逆,再加三分人參。如果心悸,再加三分牡蠣。如果口渴,再加三分栝蔞根。如果有先前的寒症,再加一枚附子。

(分字讀去聲)

說明:這個方劑用於治療風邪侵入榮衛肢節之間,擾亂時間已久,導致煩熱、怕冷、不思飲食,可以看出邪氣盛,正氣虛。方劑中用麻黃為君藥,是因為麻黃能夠通陽氣、開痹症,所以痹症不發汗就不會好轉。但是,也要考慮到虛弱的情況,需要用參耆來輔助。而虛弱又分為虛熱和虛寒兩種,虛熱就用黃芩,虛寒就加附子,這就是仲景深思熟慮的原因。

《近效》白朮附子湯,治風虛,頭重眩苦極,不知食味。暖肌補中益精氣。白朮(二兩),附子(一枚半炮去皮臍),甘草(一兩炙),上三味銼。每五錢,薑五片,棗一枚,水盞半,煎七分,去滓服。按:此方治腎氣空虛之人,外風入腎,恰似烏洞之中,陰風慘慘,晝夜不息。風挾腎中濁陰之氣,厥逆上攻,其頭間重眩之苦,至極難耐。兼以胃氣亦虛,不知食味。故方中全不用風門藥,但用附子暖其水藏,白朮、甘草暖其土藏。水土一暖,則濁陰之氣,盡趨於下,而頭苦重眩,及不知食味之證除矣。試觀冬月井中水暖,土中氣暖。其陰濁之氣,且不能出於地,豈更能加於天乎。制方之義,可謂精矣。此所以用之而獲近效耶。

白話文:

《近效》白朮附子湯,用於治療風虛,頭部沉重眩暈,痛苦不堪,不知道食物的滋味。它可以溫暖肌肉,補中益精氣。處方包括:白朮(二兩)、附子(一枚半,炮製後去除皮臍)、甘草(一兩,炙製)。以上三味藥材切碎。每次用五錢藥材,加入五片薑、一枚紅棗,半盞水,煎至七分,去除藥渣,服用。

這道方劑用於治療腎氣空虛的人。腎氣不足,外界的風邪就會入侵腎臟,就像烏洞中陰風慘慘,晝夜不息。風邪挾帶著腎臟中的濁陰之氣向上攻犯,造成頭部沉重眩暈,痛苦難耐。同時,胃氣也會虛弱,失去知覺。因此,方劑中完全不使用祛風藥,而是使用附子來溫暖水藏,白朮和甘草來溫暖土藏。水土一暖,濁陰之氣就會全部向下運行,頭部沉重眩暈和不知道食物滋味的症狀就會消失。試想冬天的井水和土壤都是溫暖的,陰濁之氣根本無法散發出來,更別說上升到天上。這個方劑的設計可謂精妙。這就是為什麼使用它能迅速見效。

史國公浸酒方,治諸風五痹,左癱右瘓,口眼喎斜,四肢疼痛。七十二般風,二十四般氣,其效不可盡述。當歸,虎脛骨(酥油炙),川羌活,川萆薢,防風(各二兩),秦艽(四兩),鱉甲(一兩醋炙),川牛膝(酒浸),松節,晚蠶沙(炒各二兩),枸杞子(五兩),干茄根(八兩飯上蒸熟),蒼耳子(四兩炒捶碎),上十三味,用無灰酒一大壇,將絹袋盛藥,懸於酒內,密封固。候十四日後,開壇取酒,取時不可面對壇口,恐藥氣衝人面目。每飲一盞,勿令藥力斷絕。飲盡病痊,將藥渣曬為末,米糊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八十丸,空心溫酒下,忌食動風辛熱之物,此藥可以常服。按:治風治痹,藥酒方亦不可少,此方平中之奇,功效頗著。後有增入白花蛇一條者,此又以腸胃試其毒,吾所不取。

白話文:

史國公浸酒方,治療各種風濕痺痛,左半身癱瘓、右半身癱瘓,口眼歪斜,四肢疼痛等,有七十二種風,二十四種氣,其療效不可盡述。當歸、虎脛骨(酥油烤熟)、川羌活、川萆薢、防風(各二兩),秦艽(四兩),鱉甲(一兩醋烤熟),川牛膝(浸泡酒)、松節、晚蠶沙(炒熟,各二兩),枸杞子(五兩),幹茄根(八兩,用米飯蒸熟),蒼耳子(四兩,炒熟並搗碎),以上十三味藥材,用一大壇無灰酒,將藥材裝入絹布袋中,懸掛在酒中,密封好。等待十四天後,打開壇口取出藥酒,取藥酒時不要面對壇口,以免藥氣直沖臉部造成傷害。每次飲用一杯,不要讓藥效中斷。喝完後如果病情痊癒,將藥渣曬乾研磨成粉末,用米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八十丸,空腹時用溫酒送服,忌食動風辛熱的食物,此藥可以長期服用。注意:治療風濕痺痛,藥酒方也必不可少,此方平淡之中又有奇效,療效顯著。後來有人在此方中加入一條白花蛇,以此來試探腸胃的耐受性,但我並不採用這種做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