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醫門法律》~ 卷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)

1. 比類《金匱》胃寒四則

反胃一證,《金匱》無顓條。但於嘔吐篇中,發奧義四段。其脈其證,皆主陽氣衰微立說,但隱而不露,今特發明,匯入中寒門後,以見人身陽氣所關之重。又見胸中陽氣,與腎中真陽,差等不同,而治寒病之機,瞭然心目矣。

白話文:

反胃這個症狀,《金匱要略》沒有專門的條目。但在嘔吐篇中,卻隱藏著四段重要的醫理。從脈象和症狀來看,都表明是陽氣衰微所致,雖然文中沒有直接說明,但隱藏其中。現在將其發掘出來,加入到中寒門後,就能明白人體陽氣的重要性。另外也能看出胸中陽氣和腎中真陽有所不同,從而更清楚地理解治療寒病的關鍵。

問曰:病人脈數,數為熱,當消穀引飲;而反吐者,何也?師曰:以發其汗,令陽微膈氣虛,脈乃數;數為客熱,不能消穀,胃中虛冷故也。脈弦者,虛也,胃氣無餘,朝食暮吐,變為胃反;寒在於上,醫反下之,令脈反弦,故名曰虛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患者脈搏快,脈快是熱的徵兆,應該通過飲食清熱生津;但患者卻出現嘔吐,這是爲什麼呢?醫師回答:這是因為要發出汗,讓陽氣微弱,膈氣虛弱,脈搏才快;脈搏快是外邪發熱,不能消穀,胃中虛冷所致。脈弦是虛弱的徵兆,胃氣不足,早上吃下的食物晚上吐出來,變成胃反;寒氣在上,醫生卻反過來往下治療,導致脈搏反弦,所以叫做虛。

此條仲景形容脈證之變態,最為微妙。凡脈陽盛則數,陰盛則遲。其人陽氣既微,何得脈反數?脈既數,何得胃反冷?此不可不求其故也。蓋脈之數,由於誤用辛溫發散,而遺其客熱。胃之冷,由於陽氣不足,而生其內寒。醫不達權通變,見其脈數,反以寒劑瀉其無過,致上下之陽俱損,其脈遂從陰而變為弦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出自張仲景,描述了脈象和證狀的變化,非常微妙。一般來說,陽氣旺盛則脈搏快,陰氣旺盛則脈搏慢。但是,如果病人陽氣微弱,脈搏卻很快,胃反而冰冷,這就需要探究原因了。

脈搏快是因為誤用辛溫發散藥物,導致體內的熱氣無法排出。胃冰冷是因為陽氣不足,體內產生寒氣。醫生如果不通曉醫理,只看到脈搏快,就用寒涼藥物瀉掉原本就不多的陽氣,結果導致上下的陽氣都受損,脈搏也就從陽盛的快轉變為陰盛的弦脈。

上之陽不足,日中已前所食,亦不消化。下之陽不足,日暮已後,陽亦不入於陰,而糟粕不輸於大小腸。從口入者,惟有從口出而已,故曰胃氣無餘。言胃中之陽氣,所存無幾,所以反胃,而朝食暮吐也。

寸口脈微而數,微則無氣,無氣則榮虛,榮虛則血不足,血不足則胸中冷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上焦的陽氣不足,那早上吃的東西,在中午以前也消化不了。如果下焦的陽氣不足,那晚上吃的東西,到了天黑以後,陽氣也不能進入陰中,糟粕就不能運送至大腸、小腸。從嘴裡吃進去的東西,只能從嘴裡吐出來,所以說胃裡的陽氣不夠。這句話是指胃中的陽氣所剩無幾,所以才會反胃,早上吃下去的東西到了晚上就會吐出來。

此條顓論脈理,雖不言證,隱緯上條反胃之證,不重舉耳。人身之脈,陽法天而健,陰法地而翕,兩相和合,不剛不柔,不疾不徐,沖和純粹,何病之有哉?今微則陽不健運,數則陰不靜翕,陰陽兩乖其度,榮衛不充而胸中冷,又不啻上條客熱已也。夫榮衛之氣,出入臟腑,流布經絡,本生於穀,復消磨其谷,是榮衛非谷不充,谷非榮衛不化,胸中既冷,胃必不能出納其谷,證成反胃。又何疑乎?

白話文:

這條經文專門討論脈理,雖然沒有提到症狀,但它隱藏著上條反胃症狀的意思,沒有重複舉出。人體的脈搏,陽脈像天一樣健壯,陰脈像地一樣收斂,陽脈和陰脈相互協調,不剛不柔、不快不慢,沖和純粹,哪會有疾病呢?現在如果陽脈虛弱不能運行,陰脈就會躁動不安,陰陽兩脈失去了平穩的狀態,榮衛之氣就不充足,胸中就會感到寒冷,不僅僅是上條所說的外熱已經消失了。榮衛之氣出入臟腑,流佈經絡,它本來是由穀物產生的,又去消化穀物,所以榮衛之氣如果不充足,穀物就不能消化;穀物如果不被榮衛之氣消化,胸中就會感到寒冷,胃就不能正常地吸收和排泄穀物,反胃的症狀就形成了。還有什麼疑問嗎?

趺陽脈浮而澀,浮則為虛,澀則傷脾;脾傷則不磨食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宿穀不化,名曰胃反。脈緊而澀,其病難治。

白話文:

趺陽脈浮而澀,浮就表示虛證,澀就表示脾臟受傷;脾臟受傷就無法消化食物,早上吃東西到了傍晚就吐出來,晚上吃東西隔天早上就吐出來,隔夜的食物不能消化,這個病症就稱之為胃反。脈搏緊而澀,這種病很難治癒。

脾氣運動,則脈不澀;胃氣堅固,則脈不浮。今脈浮是胃氣虛,不能腐熟水穀;脈澀是脾血傷,不能消磨水穀。所以陽時食入,陰時反出;陰時食入,陽時反出。蓋兩虛不相參合,故莫由轉輸下入大小腸也。河間謂趺陽脈緊,內燥盛而濕氣衰。故為難治。可見浮脈病成必變緊脈也,況緊而見澀,其血已亡乎?上脘亡血,膈間乾澀,食不得入;下脘亡血,必並大小腸皆枯,食不得下,故難治也。

嘔而脈弱,小便複利,身有微熱,見厥者難治,四逆湯主之。(十五)

白話文:

脾氣動作正常,脈就不會澀;胃氣強健,脈就不會浮。現在脈浮是胃氣虛弱,不能消化食物;脈澀是脾血受傷,不能消化食物。因此陽氣上升時吃進的食物,陰氣下降時又吐出來;陰氣上升時吃進的食物,陽氣上升時又拉出來。這都是因為脾胃兩虛,不能相互配合,所以食物不能運化,也不能進入大腸小腸。河間先生說,趺陽脈緊,是內熱盛而濕氣衰的緣故。所以很難治。可見浮脈病發展下去,必定會變成緊脈;況且緊脈又兼有澀脈,這表示血已經很虛弱了。上脘血虛,膈間乾澀,食物不能進入;下脘血虛,必定連帶大腸小腸都枯燥,食物不能往下走,所以難以治療。

嘔則穀氣不資於脈,故脈弱,弱則陽氣虛不能充於內外。下焦虛,則小便冷自利;上焦虛,則濁氣升上,逼迫其陽於外。外雖假熱,內實真寒,證成厥逆,所出之陽,頃刻決離而不返矣,治之誠難也。惟四逆一湯,勝陰回陽,差有可用耳。嘔證而兼厥逆下利,乃陰寒之極。陽氣衰微,可知反胃之嘔,乃關格之嘔。

白話文:

嘔吐則穀物的營養不能輸布於脈絡,所以脈搏虛弱,脈搏虛弱則陽氣虛衰不能充實於內外。下焦虛弱,則小便清冷而不禁;上焦虛弱,則濁氣上升,逼迫其陽氣於體外。外表雖然假象發熱,內裡實質上是真寒,症狀已演變成厥逆,所發出的陽氣,頃刻間決然離去而不能返回,治療起來確實困難。只有四逆湯一劑,能夠增強陽氣,迴復活力,尚有可用的希望。嘔吐症狀兼有厥逆與下利,乃是陰寒達到極點。陽氣衰微,可知反胃嘔吐,乃是關格導致的嘔吐。

陰陽兩病,殊不與下利厥逆相雜。不知《金匱》緣何重錄《傷寒論》中厥陰證一條,入在反胃一門,豈其誤以嘔與反胃為同證耶?醫學之不明,自昔已然,可慨也已。茲並辨明,以見胸中之陽,與腎中之陽大不同也。胸中之陽,如天之有日,其關係榮衛納穀之道,最為扼要,前三條所云是也。

白話文:

陰證和陽證,絕對不能和消化道出血和抽搐同時合併出現。不知《金匱要略》為什麼要再次錄入《傷寒論》中厥陰證這一條,並且把它放在反胃這一個類別裡,難道是因為誤把嘔吐和反胃當成了同一個疾病嗎?醫學的不明白,自古以來就已經存在了,令人感慨啊。現在我要將它們分別說明清楚,來解釋胸中之陽和腎中之陽有著很大的不同。胸中之陽,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,與衛氣、營養吸收的關係非常重要,這也是前面三條所說(厥陰證、少陽證、太陰證)的內容。

蓋胸中下連脾胃,其陽氣虛者,陰血亦必虛,但宜用沖和之劑,以平調臟腑,安養榮衛,舍純粹以精之藥不可用也。腎中之陽,如斷鰲立極,其關係命根存亡之機,尤為宏巨,後一條所云是也。蓋腎中內藏真陽,其陽外亡者,陰氣必極盛。惟從事剛猛之劑,以摧鋒陷陣,勝陰復陽,非單刀直入之法,不可行也。

如是而讀此四章,庶幾用法之權衡,因誤編而愈益明矣。

白話文:

胸膈下端連接著脾胃,陽氣虛弱的人,陰血也一定虛弱,應使用調理和舒緩的藥劑,以調和臟腑、安養氣血,單純滋補精氣的藥物不可用。腎中的陽氣,就像斷鰲立於天極,關係著生命存亡的關鍵,尤為重要,後一條所說的也是這個意思。腎中內藏著真正的陽氣,陽氣外洩的人,陰氣一定極盛。只能使用剛猛的藥劑,以摧毀邪氣,戰勝陰氣,恢復陽氣,不能用單刀直入的方法。

2. 中寒色脈六則

中寒之色,必見青者,以青乃肝之色也。故仲景云:鼻頭色青,腹中痛,苦冷者死。

謂厥陰挾少陰腎水為寒,寒極則陽亡,陽亡則死耳。

唇口青,身冷,為入藏即死。

白話文:

中寒的症狀,必定會出現青色,因為青色是肝的顏色。所以張仲景說:鼻頭呈現青色,腹部疼痛,如果感到非常寒冷的人會死亡。 這是因為厥陰經和少陰經的腎水受寒,寒氣過重就會導致陽氣喪失,陽氣喪失就會死亡。 嘴唇和嘴周圍呈青色,身體冰冷,表示病情已經深入臟腑,即將死亡。

五臟治內屬陰,主藏精宅神。血氣並寒邪而入堵塞之,藏真之精氣不行,神機化滅,升降出入之道皆絕,榮絕則唇口青。《靈樞》曰:足厥陰氣絕,則唇青。肝藏血,氣絕則榮絕可知。

白話文:

五臟是內部陰性的臟器,主司藏匿精氣,安住神靈。血氣與寒邪一起入侵並堵塞臟器,導致藏在其中的精氣無法運行,神機喪失功能,升降出入的途徑全部斷絕,血脈不通,嘴脣就會發青。《靈樞》裏說:足厥陰經的氣息斷絕了,嘴脣就會發青。肝臟藏血,氣息斷絕了,血脈不通就會明顯。

脈脫入藏即死,入府即愈。

脫者,去也。經脈乃臟腑之隧道,為寒氣所逼,故經氣脫去其脈,而入於內之藏即死,入於內之府即愈也。

經曰:血氣並走於上,則為大厥,暴死。

白話文:

脈絡脫離進入臟器就會死亡,進入腑器就可以康復。 脫離的意思,就是離開。經脈是臟腑之間的通道,受到寒氣的侵襲,所以經脈中的氣脫離,如果進入內部的臟器就會死亡,如果進入內部的腑器就可以康復。 經典上說:血液和氣都向上衝,就會形成大厥,突然死亡。

上者,膻中、三焦之府也,又不盡指入藏言矣。又如邪客五絡,狀若屍厥者,以通血脈為治。此但於頭面絡脈所過,通其血脈則愈,又不盡指入府言矣。可見脈脫入藏入府者,脈之徵也;血氣走痹於上者,證之徵也。參互考訂,然後其死其愈,可得詳耳。

白話文:

上是指膻中和三焦所在的部位,也不僅僅是說病邪進入臟腑這一層意思。比如邪惡侵犯了五臟經絡,表現出好像死屍一樣的,以疏通血脈作為治療方法。這僅僅是在頭面經絡所經過的地方,疏通了血脈就痊癒了,也不僅僅是說病邪進入臟腑這一說法。可見脈搏脫離臟腑的現象是脈象的徵兆;血氣運行不暢停留於上部的現象是證狀的徵兆。參照互證來考訂,然後死生和痊癒的結果纔可以詳細地知道了。

中寒脈散者死。

脈脫內入,脈散外出。內入猶有臟腑之分,外出則與陽俱亡而不返矣。

尺脈遲滯沉細,寒在下焦。

溫經散寒,其人可愈。

白話文:

中寒導致脈搏散亂的人會死亡。 脈搏脫落向內,是脈搏散亂向外的相反。向內還有臟腑的區分,向外則是陽氣一同消逝不再回返。 尺脈緩慢、滯澀、沈細,表示寒氣在下焦。 用溫熱的方法來治療經絡和驅散寒氣,這樣的人就可以痊癒。

3. 比類《金匱》胸腹寒痛十七則

寒痛多見於身之前,以身之背為陽,身之前為陰也。而身之前,又多見於腹,以胸為陰之陽,腹為陰之陰也。仲景論心胸之痛,屬寒證者十之二三;論腰腹之痛,屬寒證者十之七八,亦可煥然明矣。茲舉《內經》、《金匱》之奧,相與繹之。

《經》曰:真心痛者,寒邪傷其君也。手足青至節,甚則旦發夕死,夕發旦死。

白話文:

寒性疼痛多見於身體的前方,因為身體的背部為陽,身體的前方為陰。而身體的前方,又多見於腹部,因為胸部是陰中的陽,腹部是陰中的陰。仲景論述心胸疼痛,屬於寒證的有十分之二三;論述腰腹疼痛,屬於寒證的有十分之七八,這也就可以明顯地知道了。現在舉《內經》、《金匱》中的奧妙之處,互相參照來闡明。

心為神明之藏,重重包裹,百骸衛護,千邪萬惡,莫之敢幹。必自撤其藩,神明不守,寒邪乃得傷犯。其用勝寒峻猛之劑,僭逼在所不免。昌嘗思之,必大劑甘草、人參中,少加薑、附、豆蔻以溫之,俾邪去而藥亦不存,乃足貴耳。若無大力者監之,其敢以暴易暴乎?

白話文:

心臟是藏神明的地方,重重包裹,全身都保護著它,各種邪惡的東西都不敢傷害它。但如果自己破壞了這道藩籬,神明就無法守護,寒邪就會乘虛而入,傷害心臟。如果使用強烈的藥物來治療,很容易就會傷及正氣。我曾經思考過,一定要在大劑量的甘草、人參中,少加一些薑、附子、豆蔻來溫暖身體,讓邪氣去除,藥物也不殘留在體內,這纔是最好的方法。但是,如果沒有有經驗的醫生來監督,誰敢用這種方法來治療呢?

《針經》云:足太陰之脈,其支者,復從胃別上注心中。是動則病,舌根脹,食則嘔,胃腕痛,腹脹善噫,心中急痛。

白話文:

《針經》中說:足太陰脾經的支脈,又從胃部分出來,向上連接到胸口。這個部位發生病變,就會出現舌根腫脹,吃東西就會嘔吐,胃和手腕疼痛,肚子脹氣並經常打嗝,胸口疼痛急促。

此以脾病四迄之邪,連及於心,其勢分而差緩,不若真心痛之卒死矣。即太陰推之,足少陰厥陰客邪,皆可犯心。惟陽虛陰厥,斯舟中皆敵國矣。

白話文:

這裏所說的是脾病四端的邪氣,蔓延到心,它的勢力分散而緩慢,不及真正的心痛那麼突然致命。就太陰而言,足少陰厥陰的客邪,都可以侵犯到心。只有陽虛陰厥,這是船裏都是敵國了。

厥心痛,乃中寒發厥而心痛。寒逆心胞,去真心痛一間耳。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,便溺清利不渴,氣微力弱,亦主旦發夕死,急以朮附湯溫之。

白話文:

厥心痛,是中寒發作,而心臟疼痛。寒氣逆行,侵犯心臟,使真心疼痛,只有一間之隔。手腳冰冷,全身冷汗直流,小便清澈,大便通暢,不口渴,呼吸微弱,體力虛弱,也主在一早發作,當天晚上死亡,趕快用朮附湯溫暖身體。

諸經心痛,心與背相引,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宜亟溫其經。諸府心痛,難以俯仰,小腹上衝,卒不知人,嘔吐泄瀉,其勢甚銳,宜亟溫其府。至藏邪乘心而痛,不可救藥者多,宜亟溫其心胞,並注邪別脈,經絡臟腑,淺深歷然,乃可圖功。

白話文:

各種經絡引起的胸痛,胸背互相牽引,胸痛徹背,背痛徹心,應該儘快溫暖疼痛經絡。各種臟腑引起的胸痛,難以俯仰,小腹向上衝,突然不省人事,嘔吐腹瀉,病情十分危重,應該儘快溫暖疼痛的臟腑。到臟腑的邪氣侵犯心臟而疼痛,大多無法治癒,應該儘快溫暖心臟的胞絡,並注意邪氣所在的其他經脈,經絡臟腑的淺深位置十分明瞭,才能考慮治療。

心痛者脈必伏,以心主脈,不勝其痛,脈自伏也。不可因其脈伏神亂,駭為心虛,而用地黃、白朮補之。蓋邪得溫藥則散,加泥藥即不散,不可不慎之也。溫散之後,可陰陽平補之。

《金匱》論胸痹心痛之脈,當取太過不及,陽微陰弦。

白話文:

心臟疼痛的人脈搏一定會沉伏,因為心臟主導脈搏,承受不了疼痛,脈搏自然會沉伏。不能因為脈搏沉伏,神智錯亂,就誤認為是心臟虛弱,而使用地黃、白朮來滋補。因為邪氣遇到溫補的藥物就會散開,加上滋補的藥物就不會散開,不可不小心。溫補之後,可以陰陽平和地進行滋補。

以太過之陰,乘不及之陽,即胸痹心痛。然總因陽虛,故陰得乘之。陽本親上,陽虛知邪中上焦。設陰脈不弦,則陽雖虛而陰不上干,惟陰脈弦,故邪氣厥逆而上。此與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,同一病源也。胸痹有微甚不同,微者但通其上焦不足之陽,甚者必驅其下焦厥逆之陰,通胸中之陽。

白話文:

當太過盛的陰,侵犯不及的陽時,就會造成胸痛。然而,總的來說,還是因為陽氣虛弱,所以陰氣纔有機會侵犯。陽氣本來在人體上部,陽氣虛弱,就知道邪氣會侵犯到上焦。假如陰脈不呈現緊繃的現象,那麼儘管陽氣虛弱,陰氣也不會向上犯。只有陰脈呈現緊繃的現象,邪氣才會活躍而向上犯。這與濁氣在上,就會產生呃逆、脹氣,是同樣的病因。胸痹有輕重不同,輕者只要疏通上焦不足的陽氣,嚴重的則必須驅除下焦活躍向上的陰氣,疏通胸中的陽氣。

以薤白、白酒,或栝蔞、半夏、桂枝、枳實、厚朴、乾薑、白朮、人參、甘草、茯苓、杏仁、桔皮,擇用對病三四味,即成一方。不但苦寒不入,即清涼盡屏。蓋以陽通陽,陰分之藥,所以不得預也。甚者則用附子、烏頭、蜀椒,大辛熱以驅下焦之陰,而復上焦之陽。發明三方於左,臨病之工,宜取則焉。

白話文:

用薤白、白酒,或栝蔞、半夏、桂枝、枳實、厚朴、乾薑、白朮、人參、甘草、茯苓、杏仁、桔皮等藥物,選用其中三四味,即可成為一方。不但苦寒的藥不使用,甚至清涼的藥物也全部剔除。這是因為陽氣通陽氣,陰氣分陰氣,所以不宜使用陰寒藥物。嚴重的情況下,則使用附子、烏頭、蜀椒等辛熱藥物,用來驅逐下焦的陰氣,而恢復上焦的陽氣。我把三個藥方列在下面,臨牀上用藥時,可以依照這些藥方來選擇。

《金匱》又錯出一證云:病人胸中似喘不喘,似嘔不嘔,似噦不噦,憒憒然無奈者,生薑半夏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要略》還列舉出一種證候:病人胸中感覺喘不過氣,但是又不完全是喘;想嘔吐,但又吐不出來;老想打嗝,卻又打不出來;渾渾噩噩,心煩意亂,不知如何是好。治療這種證候,可以使用生薑半夏湯。

此即胸痹一門之證,故用方亦與胸痹無別,必編者之差誤,今並論於此。蓋陽受氣於胸,陰乘陽位,阻其陽氣,布息呼吸往來之道。若喘若嘔若噦,實又不然,但覺憒亂無可奈何?故用半夏、生薑之辛溫,以燥飲散寒,患斯愈也。緣陰氣上逆,必與胸中之飲,結為一家。兩解其邪,則陽得以布,氣得以調,而胸際始曠也。

其用橘皮、生薑,及加竹茹、人參,皆此例也。

白話文:

這是指胸痹一門的證狀,所以用藥方也與胸痹沒有區別,一定是編寫的人錯誤了,現在一起討論這個問題。陽氣受氣於胸,陰氣乘虛而入,阻礙陽氣,阻礙肺的呼吸。如果出現喘氣、嘔吐、噁心的情況,實際上並不是這樣,只是覺得混亂無助。所以用半夏、生薑的辛溫之性,來燥濕散寒,患上了這種疾病就會好轉。因為陰氣向上逆流,必定與胸中的飲結合在一起,形成了病因。把這兩種邪氣都消除之後,陽氣才能佈散,氣息才能調和,胸部才能寬闊舒暢。

發明《金匱》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用烏頭赤石脂丸。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乃陰寒之氣,厥逆而上乾者,橫格於胸背經脈之間,牽連痛楚,亂其氣血,紊其疆界,此而用氣分諸藥,則轉益其痛,勢必危殆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》中記載,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可以用烏頭赤石脂丸治療。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是陰寒之氣,逆轉而上升到乾部,橫貫於胸背經脈之間,牽連疼痛,擾亂氣血,紊亂疆界,如果用氣分諸藥治療,則會加重疼痛,情況危殆。

仲景用蜀椒、烏頭一派辛辣,以溫散其陰邪,然恐胸背既亂之氣難安,而即於溫藥隊中,取用乾薑之泥,赤石脂之澀,以填塞厥氣所橫衝之新隧,俾胸之氣自行於胸,背之氣自行於背,各不相犯,其患乃除,此煉石補天之精義也。今人知有溫氣、補氣、行氣、散氣諸法矣,亦知有堵塞邪氣攻衝之竇,令胸背陰陽二氣,並行不悖者哉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用蜀椒、烏頭一類辛辣的藥物來溫散陰邪,但他擔心胸背被攪亂的氣難以安定,於是就在溫藥中加入泥狀的乾薑,以及具有澀性的赤石脂,以填塞陰邪橫衝直撞所開闢的新管道,使胸中的氣在胸中運行,背中的氣在背後運行,互不侵犯,這樣疾病就能消除,這就是「煉石補天」的精髓。現代人知道有溫氣、補氣、行氣、散氣等方法,但他們知道有封堵邪氣侵犯的管道,讓胸背的陰陽二氣同時運行而互不幹擾嗎?

發明《金匱》胸痹緩急,用薏苡仁附子散。胸中與太空相似,天日照臨之所,而膻中之宗氣,又賴以包舉一身之氣者也。今胸中之陽,痹而不舒,其經脈所過,非緩即急,失其常度,總因陽氣不運,故致然也。用薏苡仁以舒其經脈,用附子以復其胸中之陽,則宗氣大轉,陰濁不留,胸際曠若太空。所謂化日舒長,曾何緩急之有哉?

白話文:

金匱方書中記載了治療胸痹緩急的薏苡仁附子散。胸部與廣闊的天空相似,陽光普照之處,而膻中的宗氣,又依靠它來包容全身的氣。現在胸中的陽氣,閉塞而不舒暢,經脈所經過的地方,不是緩慢就是急促,失去了正常的規律,總是由於陽氣不運行所致。用薏苡仁舒緩經脈,用附子恢復胸中的陽氣,使宗氣充分轉動,陰濁之氣不留滯,胸中空曠如太空。所謂陽光普照舒展ยาว長,哪裏還有緩慢急促之分呢?

發明《金匱》九痛丸。仲景於胸痹證後,附九痛丸。治九種心痛,以其久著之邪,不同暴病,故藥則加峻,而湯改為丸,取緩攻不取急蕩也。九種心痛,乃久客之劇證,即腎水乘心,腳氣攻心之別名也。痛久血瘀,陰邪團結,溫散藥中,加生狼牙、巴豆、吳茱萸驅之,使從陰竅而出。

白話文:

發明瞭《金匱》九痛丸。仲景在胸痹證後,附上了九痛丸。治療九種心痛,因為這些疾病的邪氣已經存在很長時間,不像暴病那樣突然發作,所以藥物加重,湯藥改為丸藥,採取緩慢攻治而不是急劇攻治的方法。九種心痛,是長期客邪侵襲的嚴重證狀,也就是腎水侵犯心臟,腳氣攻心的別名。疼痛時間長了血瘀,陰邪聚集團結,在溫散藥物中,加入生狼牙、巴豆、吳茱萸驅除邪氣,使之從陰竅排出。

以其邪據胸中,結成堅壘,非搗其巢,邪終不去耳。合三方以觀仲景用意之微,而腎中之真陽,有之則生,無之則死,其所重不可識耶。

《金匱》云:趺陽脈微弦,法當腹滿,不滿者必便難,兩胠疼痛。此虛寒從下上也,當以溫藥服之。

白話文:

邪氣盤踞在胸中,形成堅固的堡壘,如果不攻破它的老巢,邪氣就永遠不會消失。把三方藥劑合在一起,就可以理解仲景的深意,腎中的真陽之氣,有了它人就生,沒有它人就死,難道它的重要性不容懷疑嗎?

趺陽脾胃之脈,而見微弦,為厥陰肝木所侵侮,其陰氣橫聚於腹。法當脹滿有加,設其不滿,陰邪必轉攻而上,決無輕散之理。蓋陰邪既聚,不溫必不散,陰邪不散,其陰竅必不通,故知其便必難,勢必逆攻兩胠,而致疼痛,較腹滿更進一步也。虛寒之氣,從下而上,由腹而胠,才見一斑。

白話文:

盡快以溫補藥物服用,讓陰氣仍然從陰竅散發出去,而不至於向上攻犯,這樣就很好。仲景所謂的這是虛寒從下而上。應該以溫補藥物服用,概括了陰病的證狀和治療方法,再沒有其他的意思了。因為虛寒從下而上,正是地氣上升的開始,使用溫補的方法,上升的氣就會下降,聚集的氣就會散開,直接簡捷、痛快,一句話就完了。因此《卒病論》雖然亡佚了,但其中可以意會的東西,從未不生動具體地存在著。

亟以溫藥服之,俾陰氣仍從陰竅走散,而不至上攻,則善矣。仲景所謂此虛寒自下上也。當以溫藥服之,包舉陰病證治,了無剩義。蓋虛寒從下上,正地氣上天之始,用溫則上者下聚者散,直捷痛快,一言而終。故《卒病論》雖亡,其可意會者,未嘗不宛在也。

《金匱》云:病者腹滿,按之不痛為虛。

腹滿時減,復如故,此為寒,當與溫藥。

中寒其人下利,以裡虛也。

裡虛下利,即當溫補藏氣,防其竭絕。

病者痿黃,躁而不渴,胸中寒實,而利不止者死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》說:病人腹部脹滿,按壓時不感到疼痛的是虛症。 腹部脹滿時有時減輕,隨後又恢復原狀,這是寒症,應該給予溫熱的藥物。 體內受寒的人會出現下痢,因為體內虛弱。 體內虛弱而下痢,就應該溫補臟腑的氣,防止氣血枯竭。 病人若呈現萎黃色,煩躁但不口渴,胸中有寒實之感,且下痢不止的話,預後不良。

痿黃乃中州土敗之象;躁而不渴,乃陰盛陽微之象;胸中寒實,乃堅冰凝沍之象,加以下利不止,此時即極力溫之,無能濟矣。蓋堅在胸而瑕在腹,堅處拒藥不納,勢必轉趨其瑕,而奔迫無度,徒促其藏氣之絕耳。孰謂虛寒下利,可不乘其胸中陽氣未漓,陰寒未實,早為溫之也乎。

發明《金匱》腹中寒氣,雷鳴切痛,胸脅逆滿嘔吐,用附子粳米湯。

白話文:

痿黃是中州土敗的表現;煩躁不渴,是陰盛陽虛的表現;胸中有寒邪鬱結,猶如堅冰凝結,加上腹瀉不止,此時即使全力溫補調養,也無濟於事。因為胸中的堅冰寒邪阻滯氣機,而腹部虛弱,藥物無法進入,寒邪必會轉移到腹部,導致腹瀉加重,虛脫不止,徒然加快臟腑之氣衰絕而已。誰說虛寒性腹瀉,可以不趁著胸中陽氣未衰,陰寒未實之時,提早溫補調治呢?

腹中陰寒奔迫,上攻胸脅,以及於胃,而增嘔逆。頃之胃氣空虛,邪無所隔,徹入陽位,則殆矣。是其除患之機,所重全在胃氣。乘其邪初犯胃,尚自能食,而用附子粳米之法溫飽其胃,胃氣溫飽,則土厚而邪難上越,胸脅逆滿之濁陰,得溫無敢留戀,必還從下竅而出,曠然無餘,此持危扶顛之手眼也。

白話文:

腹中的寒氣和陰氣奔湧激蕩,向上侵犯胸部和肋部,並到達胃部,因此加重了嘔吐和呃逆。過一會兒,胃氣就會空虛,邪氣沒有阻隔,徹底進入陽位,這就危險了。所以消除邪患的關鍵,全在胃氣。趁著邪氣剛剛侵犯胃部,病人還能吃東西,就使用附子與粳米的方法,溫暖和充實胃部,胃氣溫暖且充實,那麼胃土就會厚實,邪氣就難以向上侵犯,胸部和肋部的逆滿之濁陰,得到溫煦就不敢停留,必定從下竅排出,全部消失,這就是挽救危亡的關鍵。

發明《金匱》腹痛脈弦而緊。弦則衛氣不行,即惡寒;緊則不欲食。邪正相搏,即為寒疝。寒疝繞臍痛,若發則自汗出,手足厥冷,其脈沉弦者,用大烏頭煎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,腹痛,脈象弦而緊。弦脈表示衛氣運行不暢,所以會感到惡寒;緊脈表示不想吃東西。邪氣和正氣互相搏擊,就會形成寒疝。寒疝會在肚臍周圍疼痛,如果發作時會自汗,手腳冰冷,脈象沉弦,可以用大烏頭來煎煮服用。

由《內經》心疝之名推之,凡腹中結痛之處,皆可言疝,不獨睪丸間為疝矣。然寒疝繞腹痛,其脈陽弦陰緊。陽弦故衛氣不行而惡寒,陰緊故胃中寒盛不殺穀。邪即胃中之陰邪,正即胃中之陽氣也。論胃中水穀之精氣,與水穀之悍氣,皆正氣也。今寒入榮中,與衛相搏,則榮即為邪,衛即為正矣。

白話文:

從《內經》中「心疝」的名稱推斷,凡是腹部結痛的地方,都可以稱為疝氣,不只是睪丸間的疝氣。然而,寒疝會繞著腹部疼痛,其脈搏陽氣弦緊,陰氣緊繃。陽氣弦緊,所以衛氣運行不暢而畏寒;陰氣緊繃,所以胃中寒氣盛而不能消化穀物。邪氣就是胃中陰邪之氣,正氣就是胃中陽氣。論及胃中的水穀精氣和水穀悍氣,都是正氣。現在寒氣進入榮經中,與衛氣搏擊,那麼榮經就成了邪氣,衛氣就成了正氣了。

繞臍腹痛,自汗出,手足厥冷,陽微陰盛,其候危矣。故用烏頭之溫,合蜜之甘,入胃以建其中而緩其勢。俾衛中陽旺,榮中之邪,自不能留,亦不使虛寒自下上之微旨也。

白話文:

肚子周圍疼痛,自發出汗,手腳冰冷,陽氣微弱陰氣盛,預後危險。因此,用烏頭的溫熱,結合蜂蜜的甘甜,放入胃中,用以建立其中的平衡,緩解疼痛的勢頭。使衛中之陽氣旺盛,體內的邪氣,自然不能停留,也不讓虛寒從下往上侵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