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醫門法律》~ 卷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)

1. 比類仲景《傷寒論》陽虛陰盛治法並死證三十二則

太陽經九法,太陰經一法,少陰經七法,少陰死證五法,厥陰經五法厥陰死證五法《卒病論》雖亡,《傷寒論》固存也。仲景於傷寒陽微陰盛惡寒之證,尚不俟其彰著,早用附子、乾薑治之,並灸之矣。況於卒病乎?況於卒病彰著之極者乎?茲特重加剖繹,非但治卒病有據,即遇傷寒危證,毫髮奠遁耳。

仲景治傷寒傳經熱病,邪在太陽之初,便有用附子治陽虛九法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有九種治療方法,太陰經有一種治療方法,少陰經有七種治療方法,少陰經死證有五種治療方法,厥陰經有五種治療方法,厥陰經死證有五種治法。《卒病論》雖然亡失了,但《傷寒論》還保留著。張仲景對於傷寒陽氣微弱,陰氣旺盛,惡寒的證候,尚不等到病情顯著,就已經用附子、乾薑治療,並施以灸法了。何況是卒病呢?何況是卒病顯著到了極點的呢?這裡特別重加剖析,不僅對治療卒病有依據,即使遇到傷寒危證,也能絲毫不差的治療。

其一因誤用發汗藥,致汗漏不止者,用桂枝加附子為救法。其證惡風,小便難,四肢微急,難以屈伸。

白話文:

第一種是因為誤用發汗的藥物,導致汗水不停止流出,可以用桂枝加附子的方法來搶救。這個症狀是怕風,小便困難,四肢微微緊繃,難以彎曲伸展。

風傷衛之證原惡風,加以誤汗,則腠理盡開,而惡風愈甚。小便難者,諸陽主氣,陽亡於外,膀胱之氣化自不行也,四肢微急,難以屈伸者,四肢為諸陽之本,亡陽脫液,斯骨屬不利也。陽虛之人,誤發其汗,既可用此方以救其陽,未汗之先,寧不可用此方以解肌得汗乎?仲景於桂枝湯中加人參加附子,不一而足,其旨微矣。

白話文:

  • 風邪侵襲人體,造成衛氣受損,出現「風傷衛」的證狀。

  • 若在風傷衛時錯誤發汗,會導致腠理大開,更加畏風。

  • 小便困難的患者,是因為諸陽之氣主導氣化,陽氣外散,導致膀胱氣化功能失調。

  • 四肢微急,難以屈伸的患者,是因為四肢是諸陽之本,陽氣虛弱,津液不足,導致骨骼肌肉失調。

  • 陽虛體質的人,錯誤發汗後,可以使用此方來補救陽虛的狀況。

  • 在未發汗之前,可以使用此方來解肌發汗,避免造成風傷衛的惡化。

  • 仲景在桂枝湯中加入人參、附子等藥物,就是為了增強補陽的作用。

其一因誤汗,致心悸頭眩身瞤動,無可奈何者,用真武湯為救法。其證發汗不解,仍發熱心下悸,頭眩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。

白話文:

其中一種誤汗而導致心悸、頭暈、身體痠痛、無可奈何的情況,可以用真武湯來治療。其症狀是,出汗不止,仍然發熱心悸,頭暈身痠痛,動個不停才稍微好一點。

汗雖出而熱不退,則邪未盡,而正已大傷。況裡虛為悸,上虛為眩,經虛為瞤,身振振搖,無往而非亡陽之象,所以行真武把關坐鎮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雖然發汗,但熱度沒有消退,則邪氣尚未清除,而正氣已經受到很大損傷。何況內臟虛弱就會心悸,上部虛弱就會頭暈,經絡虛弱就會視物昏花,身體震顫搖擺,到處都是陽氣不足的現象,所以要施行真武把關坐鎮的治療方法。

其一為發汗不解,反惡寒者,用芍藥甘草附子湯為救法。其證發汗不解,反惡寒者,虛故也。

白話文:

第一種是發汗不退燒,反而更加怕冷,可以用芍藥、甘草、附子的藥方來搶救。這種情況發汗不退燒,反而怕冷,這是由於體虛造成的。

未汗而惡寒,邪盛而表實;已汗而惡寒,邪退而表虛;陽虛則惡寒,宜用附子固矣。然既發汗不解,可知其熱猶在也,熱在而別無他證,自是陰虛之熱,又當用芍藥以收陰,此榮衛兩虛之救法也。

其一發汗若下之,病仍不解煩躁者,用茯苓四逆湯為救法。

白話文:

如果沒有出汗就畏寒,是外邪盛行而表氣充實;已經出汗後還畏寒,是外邪退去而表氣虛弱;陽氣虛弱就會畏寒,此時應當使用附子來補固陽氣。然而,既然已經發汗後還不解除畏寒的症狀,可知體內的熱症還存在。存在熱症但沒有其他證狀,這正是陰虛的熱症,此時應當使用芍藥來收斂陰氣,這是治療氣血兩虛的方法。

誤汗則亡陽而表虛,誤下則亡陰而裡虛,陰陽俱虛,邪獨不解,故生煩躁,用此湯以救之。前一證榮衛兩虛,此一證表裡兩虛,制方之妙,又非表裡一言可盡。蓋煩為心煩,躁為腎躁,故用乾薑、附子入腎以解躁,茯苓、人參入心以解煩也。

其一誤下而致脈促胸滿,復微惡寒者,用桂枝湯去芍藥加附子為救逆。

白話文:

如果誤用發汗的藥物就會損傷陽氣而使肌表虛弱,誤用瀉下的藥物就會損傷陰氣而使臟腑虛弱,陰陽俱虛,邪氣不退除,因此出現煩躁,要用此方劑來治療。前一個症狀是榮衛兩虛,而這個症狀是表裡兩虛,方劑的妙處,不是簡單的表裡兩虛就可以解釋的。因為發煩為心煩,發躁為腎躁,所以用乾薑、附子補益腎氣以去除發躁,用茯苓、人參補益心氣以去除發煩。

脈促雖表邪未盡,然胸但滿而不結,則以誤下而損其胸中之陽也。加以微惡寒,則並腎中之真陽亦損,而濁陰用事矣。故去芍藥之陰,加附子以回陽也。

白話文:

脈搏跳動很快,雖然體表的邪氣還沒有完全消除,但是胸部只是感覺滿脹,沒有癉結,這可能是因為誤服了瀉下的藥物,損傷了胸中的陽氣。再加上有輕微的惡寒,那麼腎中的真陽也受到了損傷,陰濁之氣乘機而起,發揮作用。所以去掉芍藥的陰寒之性,加入附子以溫補陽氣。

其一下之後復發汗,脈沉微,身無大熱者,用乾薑附子湯為救法。其證晝日煩躁不得眠,夜而安靜,不嘔不渴,無表證,脈沉微,身無大熱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下法之後,又發了汗,脈搏沉弱,身體沒有高燒的人,用乾薑附子湯來搶救。症狀是整天煩躁不安,晚上才能安靜,不嘔吐不口渴,沒有表證,脈搏沉弱,身體沒有高燒。

此證前一條云:下之後復發汗,必振寒脈微細,所以然者,以內外俱虛故也。誤汗亡陽,誤下亡陰,故云內外俱虛。然不出方,以用附子回陽,人參益陰,已有成法,不必贅也。此復教人以精微之蘊,見亡陽一證,較亡陰倍多,然陽用事於晝者也,熱煩躁擾不得眠,見於晝者若此。

白話文:

這條說法的前一條說:下之後再發汗,必定會振寒脈微細,這是因為內外都虛弱的緣故。誤汗會導致陽氣虛弱,誤下會導致陰氣虛弱,所以說內外都虛弱。然而,不必另開方,用附子回陽,人參益陰,已有成法,不必贅述。這裡再次教導人們精微的道理,可見亡陽的症狀,比亡陰的症狀多得多,但陽氣在白天起作用,所以熱煩躁擾不得眠,在白天就會出現這種情況。

陰用事於夜者也,安靜不嘔不渴,見於夜者若彼,豈附子、人參,陰陽兩平之可施乎?必乾薑、附子,偏於辛熱,乃足回其陽,以協於偏勝之陰也。

白話文:

陰主夜,安靜不吐不渴,如果出現這種情況,難道可以用附子、人參這種陰陽平衡的藥物嗎?必須使用乾薑、附子這些辛熱的藥物,才能使陽氣回升,以協調陰氣的過盛。

其一風濕兩邪,搏聚一家,用甘草附子湯分解之法。其證骨節煩疼掣痛,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,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惡風不欲去衣,或身微腫。

白話文:

風濕兩種病邪聚集在一起,使用甘草附子湯來分解治療。症狀是骨節煩躁疼痛,疼痛劇烈,不能屈伸,靠近就會加重疼痛,出汗、氣短、小便不利,怕風不想脫衣服,或者身體略微腫脹。

風則上先受之,濕則下先受之。逮至兩相搏聚,注經絡,流關節,滲骨體,軀殼之間,無處不到,則無處不痛也。於中短氣一證,乃汗多亡陽,陽氣大傷之徵,故用甘草、附子、白朮、桂枝為劑,以復陽而分解外內之邪也。又寒傷榮而無汗之證,用桂枝附子湯,即本方去朮加薑棗之制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先受到風邪侵襲,那麼上部就會先出現症狀,如果先受到濕邪侵襲,那麼下部就會先出現症狀。等到風邪和濕邪結合在一起,就會進入經絡,流注於關節,滲透到骨頭和肌肉,全身沒有任何地方不受侵襲,所以就會到處疼痛。在中短氣疾病的表現中,出汗多就是陽氣不足,陽氣受到了很大的損傷的徵兆,所以要用甘草、附子、白朮、桂枝組成藥方,以此來恢復陽氣,分解身體內外的邪氣。另外,如果榮血受寒而沒有出汗的症狀,則應使用桂枝附子湯,即在原有藥方中去除白朮,加入生薑和小棗。

其寒傷榮無汗,而大便硬小便自利者,知其邪不在表,則本方去桂枝仍用術,借其益土燥濕之用也。三方原三法,今併為一,見治風濕相搏,不出以回陽為急務耳。

其一心下痞而惡寒汗出。用附子瀉心湯,復陽瀉痞,兼而行之之法。

白話文:

那些寒邪傷及榮氣,沒有汗,大便乾燥,小便通暢的人,知道邪氣不在體表,就用原先的方劑,去掉桂枝,仍然用術,藉助它益土燥濕的作用。三個方劑原本是三個方法,現在合為一個,就是為了治療風濕相搏,認為首先應急的是回陽。

瀉心湯有五:曰甘草、曰半夏、曰生薑、曰黃連、曰附子。以惡寒汗出,陽虛之證,較陰痞更急。故用麻沸湯漬去痞之藥,而浸入濃煎之附子汁,雖曰一舉兩得,其所重從可識矣。

白話文:

瀉心湯有五種藥材:甘草、半夏、生薑、黃連、附子。用於治療惡寒、汗出、陽虛的證狀,比陰痞更急迫。因此採用麻沸湯漬去痞藥的方子,浸入濃煎的附子汁中,雖然說是一舉兩得,然而需要注意的是,治療的重點從這裡可以看出來。

其一誤用陽旦湯致逆,用四逆湯救逆一法。

白話文:

第一種方法誤用陽旦湯導致出現逆證,用四逆湯來挽救逆證的方法。

陽旦湯者,桂枝湯加黃芩之制也。其人陽氣素衰者,雖當夏月,陽外陰內,桂枝湯中可加附子,不可加黃芩,所以其人得湯便厥也。若重發汗,或燒針者,誤上加誤,非四逆湯不能回其陽矣。陽明、少陽二經,絕無用附子法,惟太陽一經,獨有不得不用之證。蓋太陽膀胱為腎之府,腎中陽虛陰盛,勢必傳出於府,以故才見脈微惡寒,漏汗惡風,心悸頭眩,肉瞤筋惕,躁擾等證。縱是傳經熱病,不得不用薑附以消陰復陽也。

白話文:

陽旦湯是桂枝湯加入黃芩的製法。有的人陽氣本來不足,即使在夏天,陽氣在外陰氣在內,桂枝湯中可以加入附子,但不能加入黃芩,因此這種人服用這個藥方就會昏厥。如果再出汗,或者灸針,會因為搞錯而造成更大錯,如果不服用四逆湯,恐怕無法讓他的陽氣恢復。陽明經和少陽經,都沒有使用附子的方法,只有太陽經有一種情況不得不使用附子。因為太陽經的膀胱是腎的府藏,腎中的陽氣虛弱而陰氣旺盛,必然會傳播到府臟,因此才會出現脈搏微弱、惡寒、盜汗、怕風、心悸、頭暈、肉皮跳動、筋脈抽搐、躁動不安等症狀。即使是傳經熱病,也必須使用生薑和附子來消除陰氣、恢復陽氣。

而暴病不由傳經發熱,卒然而至,尚何等待而不用附子、乾薑乎?

太陰經一法

傷寒傳太陰經,有自利不渴一證,乃其人平素濕土之藏有寒也,故用四逆湯為溫土之法。

白話文:

而急性的疾病不會按照經絡傳變而發熱,是突然之間就發生了,怎麼能等著而不使用附子、乾姜呢? 太陰經的治療方法 傷寒傳到太陰經時,會出現自利而不渴的症狀,這是因為該人平時體內濕土之臟腑有寒氣,所以使用四逆湯來溫暖體內的濕土。

太陰濕土之藏有寒,不用理中而用四逆者,此亦可見仲景之精義。蓋水土同出一源,冬月水暖,則土亦暖;夏月水寒,則土亦寒,所以土寒即陰內陽外,非細故也。用四逆以溫土,抑何神耶?

白話文:

太陰濕土的內部具有寒氣,不用理中湯而用四逆湯,由此也可以看出仲景的精湛醫術。因為水土同出一源,冬季水溫暖,則土壤也溫暖;夏季水寒冷,則土壤也寒冷,所以土壤寒冷即是陰在內而陽在外,這不是小事。使用四逆湯來溫暖土壤,真是神奇啊!

少陰經七法

少陰病得之一二日,口中和,其背惡寒者,用灸及附子湯,外內相攻之法。

白話文:

少陰經病症在發病的一兩天內,如果口中感覺正常,但是背部感到寒冷,應該使用灸法以及附子湯,這是內外同時治療的方法。

口中和而不燥不渴,其無里證可知。況背為督脈,統督諸陽上行之地,他處不寒,獨覺背間寒者,其為陽虛而陰邪上湊又可知。故外灸內溫,兩法並施,必求陰消陽復而後已也。不知者,謂傷寒才一二日,外證且輕,何反張皇若此。詎識仲景正以一二日即顯陽虛陰盛之證,蚤從暴病施治,所謂見微知著也。

若待至三四日,勢必極盛難返,不可救藥矣。況於三四日以後,其非暴病明矣,又何用張皇也哉!

白話文:

口裡沒有乾燥或口渴的感覺,說明體內沒有燥熱的症狀。況且背為督脈循行的地方,督脈主導諸陽經氣上行,其他地方不覺得冷,唯獨感覺背部發寒,這說明陽虛而陰邪上侵。所以要外灸內溫,兩種方法同時使用,一定要讓陰消陽復才能痊癒。不知道的人會說,傷寒才一兩天,外在症狀還很輕微,何必如此大驚小怪。哪裡知道仲景正是因為一兩天就出現了陽虛陰盛的症狀,才從一開始就用治療暴病的方法來治療,這就是所謂的見微知著。

少陰病得之二三日,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,以二三日無里證,故微發汗之法。

白話文:

少陰症得病兩三天之後,可以服用麻黃、附子、甘草湯,用來稍微發汗,在兩三天後沒有裡證,所以用稍微發汗的方法。

得病才二三日,無吐利躁煩嘔渴里證,其當從外解無疑。然少陰絕無發汗之法,汗之必至亡陽。惟此一證,其外發熱無汗,其內不吐利躁煩嘔渴,乃可溫經散寒,取其微似之汗,此義甚微。在太陽經但有桂枝加附子之法,並無麻黃加附子之法。蓋太陽病無脈微惡寒之證,即不當用附子。

白話文:

如果生病才兩三天,沒有嘔吐、腹瀉、煩躁、口渴等內在症狀,那麼毫無疑問應該從外感著手治療。但是,少陰病絕對不能發汗,發汗必定會導致陽氣耗損。只有這種證狀,在外發熱無汗,在內不吐、不瀉、不煩躁、不口渴,纔可以溫經散寒,使之微微出汗。這個道理很微妙。在太陽經中,只有桂枝加附子的方法,沒有麻黃加附子的方法。因為太陽病沒有脈搏微弱、惡寒的症狀,所以不應該使用附子。

及見脈微惡寒吐利躁煩等證,亡陽已在頃刻,又不當用麻黃。即此推之,凡治暴病而用麻黃者,其殺人不轉睫矣。

少陰病,身體痛,手足寒,骨節痛,脈沉者,有用附子湯一法。

白話文:

當看到脈搏微弱、怕冷、嘔吐、腹瀉、煩躁等症狀時,陽氣已經非常弱了,這時不應該再用麻黃。從此推斷,凡是治療急症而使用麻黃的,可能害人於瞬間。

一身骨節俱痛者,傷寒太陽經病也,手足寒而脈沉,則腎中真陽之虛審矣。可見身體骨節之痛,皆陽虛所致,而與外感不相涉矣,故用附子湯以助陽而勝腎寒,斯骨節之痛盡除也。若以其痛為外感之痛,寧不殺人乎?

少陰下利脈微者,有用白通湯一法。

白話文:

如果全身骨節都疼痛的人,通常是傷寒太陽經的病症。如果手腳冰涼而且脈搏深沉,那麼腎臟中的真陽之氣虛弱就非常明顯了。由此可見,身體骨節的疼痛,都是由於陽氣虛弱而引起的,而與外感風寒沒有關係。因此,使用附子湯來幫助陽氣,以克服腎臟的寒氣,那麼骨節的疼痛就會完全消除。如果把這種疼痛當作外感風寒引起的疼痛來治療,那麼豈不是會害死人嗎?

利不止厥逆無脈,乾嘔煩者,有白通加豬膽汁一法,服湯脈暴出者死,微續者生。

白話文:

在治療「厥逆」和「脈搏消失」的危急情況下,有「白通加豬膽汁」這一方可以嘗試,服用湯藥後,如果脈搏突然出現,則預後不良,如果脈搏微弱,則有生還的希望。

少陰下利,其人腎藏虛,寒邪盛也。脈微者,與白通湯,驅寒助陽,斯利止脈健矣。服之利不止,轉至無脈,嘔煩有加,此因以熱藥治寒,寒甚而格藥不入,徒增其逆亂之勢也。加豬膽汁為響導,斯藥入而寒不為拒,陽可回,脈可出矣。然脈必微續乃生,暴出反死,甚哉虛陽之易出難回也。

少陰下利有水氣,或咳或嘔者,有用真武湯加減一法。

白話文:

少陰腹瀉,是因為腎氣虛,寒邪盛引起的。脈搏微弱的,給予白通湯,可以驅寒助陽,這樣腹瀉就能止住,脈搏也會強健起來。如果服藥後腹瀉不止,反而脈搏消失,嘔吐煩躁加重,這是由於用熱藥治療寒症,寒邪過盛,藥物不能進入體內,反而加重了病情。加入豬膽汁作為嚮導,藥物就可以進入體內,寒邪就不會拒絕,陽氣可以回升,脈搏可以恢復。但是,脈搏必須微弱而連續才能生長,如果脈搏突然出現,反而會死亡,由此可見虛陽容易出現,難以恢復。

陰寒甚而水氣氾濫,由陽虛不能攝水,復不能生土以制水。以故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,或小便亦利,或咳或嘔,水性氾濫,則無所不之也。因其見證不一,故有加減法,余見《尚論篇》。

少陰下利,裡寒外熱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,有用白通四逆湯加減一法。

白話文:

嚴重的陰寒之氣和水氣氾濫,是因爲陽氣虛弱不能收束水液,又不能生長土氣來制約水勢。因此出現腹痛、小便不利、四肢沉重疼痛、腹瀉、小便頻繁、咳嗽或嘔吐等病狀,水性氾濫,就會蔓延到全身各地。因爲其症狀不一,所以有加減治療方法,我見於《尚論篇》中。

面色赤者,加蔥九莖。腹中痛者,去蔥加芍藥二兩。嘔者加生薑二兩。咽痛者,去芍藥加桔梗一兩。利止脈不出者,去桔梗加人參二兩。

白話文:

如果臉色發紅,則增加韭蔥九根。如果腹中疼痛,則去掉韭蔥並增加芍藥二兩。如果嘔吐,則增加生薑二兩。如果喉頭疼痛,則去掉芍藥並增加桔梗一兩。如果腹瀉停止且脈搏不明顯,則去掉桔梗並增加人參二兩。

少陰死證五條

少陰病,惡寒身蜷而利,手足逆冷者不治。

陰盛無陽也。

少陰病,下利止而頭眩,時時自冒者死。

陽回利止則生,若利止更加眩冒,則其止也,乃陰已先亡。故陽無依附,浮越於上,而神氣散亂,時時自冒也。

少陰病,四逆惡寒而身蜷,脈不至,不煩而躁者死。

脈不至,陽已先絕,不煩而躁,孤陰頃刻自盡矣。

少陰病,六七日息高者死。

息高則真陽上越,其下無根,綿綿若存之地,神機化滅,故主死也。

少陰病,脈微沉細,但欲臥,汗出不煩,自欲吐,至五六日自利,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。

白話文:

少陰病,患者感到寒冷身體蜷縮並伴有腹瀉,手腳冰涼的無法救治。 這是陰氣過盛而沒有陽氣的表現。 少陰病,腹瀉停止後出現頭暈,時常感到昏昏沈沈的預示著死亡。 如果陽氣回復腹瀉停止則可以生存,但如果腹瀉停止的同時更加頭暈昏沈,這表示陰氣已經先衰竭。因此陽氣失去了依靠,上浮導致精神混亂,時常感到昏昏沈沈。 少陰病,四肢冰冷、怕冷身體蜷縮,脈搏摸不到,不煩躁卻焦躁不安的會死亡。 脈搏摸不到,表明陽氣已經先行消逝;不煩躁卻焦躁,說明孤陰很快就會耗盡。 少陰病,經過六七天呼吸急促的會死亡。 呼吸急促意味著真正的陽氣向上逸出,下方沒有根基,生命氣息微弱,神志功能消亡,所以預示著死亡。 少陰病,脈象微弱沈細,只想躺著,出汗但不煩躁,想嘔吐,到第五六天開始腹瀉,再次變得煩躁不安且無法入睡的會死亡。

傷寒忌見陰脈,故仲景謂少陰病脈沉者,急溫之。今脈之微沉細,具見外證,嗜臥汗出不煩,陽不為用矣。自欲吐,陰邪上干矣。更加自利,則藏氣必至盡絕矣。況始先不煩,今更煩躁,始先欲寐,今更不得臥寐。所存一線之陽,擾亂若此,可復收乎?

白話文:

患上傷寒病時,忌諱看見陰脈,所以仲景說少陰病脈象沉細的人,應急用溫熱藥物治療。現時的脈象微沉而細,配合外證來看,病人嗜睡出汗而不煩躁,陽氣不受用了。自己想嘔吐,是陰邪上犯。再加自己又想大便,那麼藏氣必定完全耗盡了。況且開始的時候不煩躁,現在更加煩躁;開始的時候想睡覺,現在更加不能睡覺。僅剩的一線陽氣,被擾亂成這樣,還能恢復嗎?

厥陰經五法

病者手足厥冷,言我不結胸,少腹滿,按之痛者,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一法。

陽邪當結於陽,不結胸,則陽虛可知。陰邪當結於陰,冷結在膀胱關元,則陰盛可知。

傷寒脈促,手足厥逆者,有灸之之法。

脈見喘促,陽氣內陷,急遽不舒之狀也。加以手足厥逆,陽微陰盛,必罹滅頂之凶,故當灸之以通其陽也。

大汗出熱不去,內拘急,四肢疼,又下利厥逆而惡寒,用四逆湯一法。

白話文:

厥陰經的治療方法有五種: 病人手腳冰冷,說自己胸部沒有悶痛,但是小腹部脹滿,按壓會痛,這是因為寒氣凝結在膀胱和關元的位置。 陽性的病邪應該影響陽性的部位,如果沒有出現胸悶的情況,可以知道是陽氣虛弱。陰性的病邪應該影響陰性的部位,寒氣凝結在膀胱和關元,可以知道是陰氣過盛。 患傷寒的人脈搏急促,手腳冰冷,可以採用灸法治療。 脈象表現為急促,表示陽氣內陷,身體處於緊張不安的狀態。加上手腳冰冷,表明陽氣微弱,陰氣過盛,可能會遭遇極大的危險,因此應該使用灸法治療來恢復陽氣。 大量出汗但體溫仍高不下,身體內部感到緊繃,四肢疼痛,再加上腹瀉、手腳冰冷和畏寒,應該使用四逆湯進行治療。

大汗出而邪不除,陽則反虛矣。內拘急,四肢疼,下利厥逆惡寒,則陽之虛者,已造於亡。而陰之盛者,尚未有極,故用四逆湯,以勝陰復陽也。

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汗出而厥者,用通脈四逆湯一法。

白話文:

大汗一出,病邪沒有除去,身體陽氣反而虛弱了。內在收斂急迫,四肢關節疼痛,拉肚子、腹瀉、呃逆、嘔吐、怕冷,那麼身體陽氣虛弱的,已經到了死亡的境地。而身體陰氣的強盛,還沒有到極點,所以用四逆湯來增強陽氣恢復陰陽平衡。

下利裡寒,加以外熱,是有里復有表也。然在陽虛之人,雖有表證,其汗仍出,其手足必厥,才用表藥,立至亡陽。不用表藥,終是外邪不服,故於四逆湯中,加蔥為治,絲絲必貫,為萬世法程。

嘔而脈弱,小便複利,身有微熱,見厥者難治,用四逆湯一法。

白話文:

腹瀉裡寒,但外感風邪,就是既有內邪又有外邪。在陽氣虛弱的人身上,即使有外感症狀,但其汗液仍然會排出,手腳一定會冰冷,如果使用外感藥物,很容易會導致陽氣喪失。如果不使用外感藥物,外邪就不會消除,所以要在四逆湯中添加蔥來治療,這是一勞永逸的方法。

嘔與微熱,似有表也。脈弱則表邪必不盛,小便利則里邪必不盛,可見其嘔為陰邪上干之嘔,熱為陽氣外散之熱。見厥則陽遭陰掩,其勢侵危,非用四逆湯,莫可救藥矣。難治二字,回互上條,多少叮嚀。見嘔而微熱,與裡寒外熱,毫釐千里,用四逆湯,即不可加蔥,以速其陽之飛越,學者可不深研乎?

白話文:

反覆嘔吐並伴有微熱,這似乎是表證。脈搏虛弱,表示表邪一定不會很盛;小便通暢,表示裏邪一定不會很盛,由此可見嘔吐是陰邪上犯之嘔吐,發熱是陽氣外散之發熱。出現厥證,表示陽氣被陰氣遮蔽,病情危重,不用四逆湯,就沒有藥可救了。難治二字,反覆強調上一條,多少次叮嚀。見到嘔吐和微熱,結合裡寒外熱,相距千里,用四逆湯,就不可以加蔥,以加速陽氣的升發,這一點難道不值得學習者深入探究嗎?

厥陰死證四條

傷寒六七日,脈微,手足厥冷,煩躁,灸厥陰,厥不還者死。

灸所以通陽也,厥不還,則陽不回可知矣。

傷寒發熱,下利厥逆,躁不得臥者死。

腎主躁,躁不得臥,腎中陽氣越絕之象也。

發熱而厥七日,下利者為難治。

白話文:

傷寒六七天,脈搏微弱,手腳冰冷,心煩意亂,灸治厥陰穴,如果手腳冰冷的情況沒有改善就會死亡。 灸法是為了通陽,如果手腳冰冷的情況沒有改善,就可以知道陽氣已經無法恢復了。 傷寒發燒,腹瀉且手腳冰冷,焦躁不安無法入睡的會死亡。 腎臟主管安靜,如果焦躁不安無法入睡,就是腎中的陽氣已經耗盡的徵兆。 發燒並且手腳冰冷持續七天,還有腹瀉的情況就很難治療了。

先熱後厥,病邪已為加進。其厥復至七日之久,所望者,陽回厥返耳。若更加下利,是其虛寒深錮,陽固無回馭之機,陰亦有立盡之勢,故難治也。

傷寒六七日不利,便發熱而利,其人汗出不止者死,有陰無陽故也。

白話文:

先發熱再發厥,病邪已經加重。厥逆持續到七天這麼久,所希望的是,陽氣恢復,厥逆消退罷了。如果再加上腹瀉,說明虛寒深重,陽氣絕對沒有恢復的可能,陰氣也有耗盡的趨勢,所以很難治療。

發熱而利,裡虛而外邪內入也,故曰有陰。汗出不止,表虛而內陽外出也,故曰無陽。再按:少陰腎中,內藏真陽,其死證,舍真陽外亡,別無他故矣。乃厥陰之死證,亦因厥逆不返,下利不止,致腎臟真陽,久出不返,乃成死候。然則腎臟之真陽,豈非生身立命之根乎?觀此而《卒病論》之旨,全現全彰矣。

白話文:

發燒而大便稀,是內臟虛弱而外邪入侵,所以說有陰證 。

汗出不止,是表虛而內在的陽氣外洩,所以說無陽證。

再按:少陰指腎臟,裡面藏有真陽之氣,少陰病死症候,除了真陽 الخارج لا يوجد病因。而厥陰病的死症候,也是因寒邪逆行不返,下利不止,導致腎臟中的真陽之氣長久不返,才成為死期。因此,腎臟的真陽之氣,豈不是生命之根源嗎?由這觀點,《卒病論》的宗旨,便完全顯現出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