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 卷六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4)

1. 胃脘痛

2. 痰積胃脘痛

丹溪白螺殼丸

白螺殼(火煅),滑石,蒼朮,山梔子,紅曲(炒),香附(童便浸),南星(炮製,各一兩)青皮,枳殼(麩炒黃),木香,半夏,砂仁(各半兩),桃仁(炒,去皮尖,三十粒)

上為末,春加川芎;夏加黃連;秋加吳茱萸,用生薑汁浸蒸餅為丸,綠豆大,每服五十丸。

海蛤丸(丹溪),治痰飲心痛。

海蛤(燒灰,研極細,過數日火毒散用之),栝蔞仁(帶穰,同研)

上以海蛤粉入栝蔞內乾溼得所為丸,每服五十丸。

加味二陳湯,治痰飲食積,胃脘作痛,或脹或痞。

陳皮,半夏,茯苓,炙草,枳實,川連,滑石,木通,山楂,乾葛

此中焦濕痰蘊熱,痞滯不通,以二陳加連、枳、山楂,清滌中宮,妙在乾葛升引清氣,滑石、木通蠲除濁氣,清升濁降,痛脹自除。

白話文:

痰積胃脘痛

白螺殼丸: 此方以白螺殼、滑石等藥材組成,針對痰積導致的胃脘疼痛。根據季節不同,還需加入川芎(春)、黃連(夏)、吳茱萸(秋)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薑汁浸過的蒸餅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五十丸。

海蛤丸: 此方用海蛤殼和栝蔞仁製成,主治痰飲引起的胸痛。將海蛤殼燒成灰,研磨成細粉,放置數日待火毒散去後,與栝蔞仁混合製成丸藥,每次服用五十丸。

加味二陳湯: 此方在二陳湯基礎上加味,治療痰食積聚導致的胃脘疼痛,症狀可能表現為脹滿或痞塞。藥材包含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炙甘草、枳實、川黃連、滑石、木通、山楂、葛根。此方通過清熱利濕、行氣消積,解決中焦濕痰蘊熱、氣機阻滯的問題,葛根升提清氣,滑石、木通則排除濁氣,達到清升濁降的效果,從而緩解疼痛和脹滿。

3. 肝乘胃痛

(新定)吳茱萸湯,治胃脘痛不能食,食則嘔,其脈弦。

人參(一錢),吳茱萸(三分,炮淡),川連(六分),茯苓(二錢),半夏(一錢半),宣州木瓜(七分)

上作一服,水姜煎。

白話文:

肝氣犯胃導致的胃痛,症狀是胃脘疼痛、吃不下東西,吃了就吐,脈象弦細。治療方劑是吳茱萸湯(改良方),藥方組成:人參1克,炮製過的吳茱萸0.3克,川連0.6克,茯苓2克,半夏1.5克,宣州木瓜0.7克。將所有藥材用水煎服,加生薑一起煎煮。

4. 腎逆胃痛

(新定)桂苓湯

桂(一錢),茯苓(三錢),人參(一錢),甘草(五分),芍藥(一錢),生薑(五分)

一作一服,水煎空心服。

按:古法有生韭汁和五苓散為丸,空心茴香湯下。蓋亦取泄水氣,益土氣之意。愚謂白朮之滯,不如人參之益胃,韭汁之辛,不如生薑之散逆,且豬、澤亦過傷腎氣,不如芍藥之攝水下行也。

白話文:

腎逆胃痛

方劑「桂苓湯」:桂枝一錢,茯苓三錢,人參一錢,甘草五分,芍藥一錢,生薑五分。每次一劑,水煎服,空腹服用。

古方曾用生韭菜汁與五苓散製成丸藥,空腹服用茴香湯送服。其用意也是為了瀉去水氣,益補土氣。但我認為,白朮的功效不如人參益胃,韭菜汁的辛辣不如生薑能散解逆氣,而且白朮、澤瀉過度傷腎氣,不如芍藥能收斂水氣並使其向下運行。

5. 腹痛

6. 寒冷腹痛

腹痛屬寒冷者,多是口食寒物,鼻吸冷氣,脈澀氣阻,則為疼痛。其症四肢逆冷,唇口變青,其脈沉或緊。經云:寒氣客於脈中,則脈寒,脈寒則縮綣,縮綣則脈絀急,絀急則外引小絡,故卒然而痛。得炅則痛立止。或吐清水,所謂寒氣客於腸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嘔也,宜溫散,或溫利之。

《本事》溫脾湯

厚朴,乾薑,甘草,桂心,附子(各二兩),大黃(四錢)

上㕮咀,各一兩,水二盅,煎六分,頓服。治痼冷在腸胃,泄瀉腹痛,宜先取去,然後調治,不可畏虛以養病也。

溫脾丸(《外臺》)

大黃,麥芽,乾薑(各三兩),厚朴(炙),當歸,附子(炮),甘草(炙),桂心,人參,枳實(炙,各一兩)

蜜丸如梧子大,十五丸,日三,增至二十丸。

按:溫脾丸,大黃多而用蜜丸少服,急法緩用也。溫脾湯大黃少而作湯服,且不用參、歸,緩法急用也。總之,病非實熱,法不可下,而痼冷在臟,不下則病不去,故權宜於緩急之間如此。若其中無積滯者,則但宜溫之而已,不必下也。或挾虛者,則兼補之。

《外臺》附子湯

附子(炮),甘草(炙,各二兩),宿姜(一兩),倉米(半升),半夏(制,四兩),白朮(三兩),大棗(二十枚)

水一斗,煮三升,去滓,分三服,治虛冷腹痛佳。

《外臺》建中湯,治氣血虛寒,不能榮養心脾,其痛連綿不已,而亦無急暴之勢。按之則痛反緩,或按之便痛,重按卻不甚痛,此正是虛證。經所謂虛者聶闢氣不足,按之則氣足以溫之,故快然而不痛是也。

黃耆,白芍(各三兩),甘草(炙),桂心(各二兩),生薑(六兩),半夏(五兩),大棗(十二枚),飴糖(十兩)

上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

治當臍痛,便溺不利,怯寒脈虛者方

熟地(三錢),肉桂(五分),白芍(一錢半),桂枝(五分),當歸,茯苓(各一錢)

水煎服。

治臍下冷撮痛,陰內冷如冰,延胡苦楝湯方

熟地(二錢),川楝,延胡(各五分),附子,肉桂(各七分),炙甘草(一錢)

上都作一服,水四盞,煎至一盞,去滓稍熱服,空心食前。

溫中湯,治戊土已衰,不能運化,又加客寒,聚為滿痛,散以辛熱,佐以苦甘,以淡泄之。氣溫胃和,痛自止矣。

厚朴(薑製,一兩),橘皮(去白,一兩),乾薑(七錢),甘草(炙),草豆蔻,茯苓(去皮)木香(各五錢)

上為粗末,每服五錢,水二盞,姜三片,煎一盞,去粗溫服食前。

《局方》神保丸

全蠍,巴豆(各十個,取霜),木香,胡椒(各二錢五分)

上為末,入巴豆研勻,湯化蒸餅丸如麻子大,硃砂為衣,每服五七丸。此藥大能宣通臟腑,治諸積氣為痛。

白話文:

寒冷腹痛

腹部疼痛是因為寒冷所致,大多是因為吃了寒涼的食物,或吸入了冰冷的空氣,導致脈象澀滯,氣機阻礙,而產生疼痛。症狀包括四肢冰冷、嘴唇發青,脈象沉細或緊弦。經書記載:寒氣入侵經脈,則脈象冰冷,脈象冰冷則收縮緊緊的,收縮緊緊的則脈象細弱急促,細弱急促則牽動細小經絡,因此突然疼痛。遇到溫熱則疼痛立即停止。或者嘔吐清水,這是寒氣入侵腸胃,逆流向上而引起的嘔吐疼痛,因此應該服用溫散寒或溫利寒的藥物。

溫脾湯(出自《本事方》)

厚朴、乾薑、甘草、桂枝、附子(各二兩)、大黃(四錢)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劑用藥材各一兩,加水二盅,煎煮至六分,一次服用。此方用於治療腸胃久寒導致的泄瀉腹痛,宜先服用此方將寒邪去除,然後再進行調理,不可害怕虛弱而過度滋補。

溫脾丸(出自《外臺秘要》)

大黃、麥芽、乾薑(各三兩)、厚朴(炙)、當歸、附子(炮)、甘草(炙)、桂枝、人參、枳實(炙,各一兩)

製成蜜丸,如梧子大小,每服十五丸,一日三次,可增加至二十丸。

說明:溫脾丸中大黃用量較多,但製成蜜丸少服,屬於急病緩治的方法。溫脾湯中大黃用量較少,以湯劑服用,且不使用人參、當歸,屬於緩病急治的方法。總之,如果病情不是實熱證,則不宜瀉下,而如果是久寒積滯於臟腑,不下瀉則病無法痊癒,因此要根據病情緩急而選擇用藥。如果患者沒有積滯,則只需溫補即可,不必瀉下;如果兼有虛弱,則應同時補益。

附子湯(出自《外臺秘要》)

附子(炮)、甘草(炙,各二兩)、生薑(一兩)、米(半升)、半夏(制,四兩)、白朮(三兩)、大棗(二十枚)

加水一斗,煮至三升,去渣,分三次服用。此方治療虛寒性腹痛效果良好。

建中湯(出自《外臺秘要》)

此方用於治療氣血虛寒,不能滋養心脾,疼痛持續不斷,但不劇烈,按壓則疼痛減輕,或按壓時疼痛加劇,重按則疼痛減輕,這是虛證的表現。經書記載:虛證的人氣血不足,按壓則氣血充盈,溫暖經脈,所以疼痛減輕。

黃耆、白芍(各三兩)、甘草(炙)、桂枝(各二兩)、生薑(六兩)、半夏(五兩)、大棗(十二枚)、飴糖(十兩)

加水八升,煮至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

治療臍周疼痛,小便不利,畏寒脈虛的方劑

熟地黃(三錢)、肉桂(五分)、白芍(一錢半)、桂枝(五分)、當歸、茯苓(各一錢)

水煎服。

治療臍下冷痛,陰部冰冷如冰的延胡苦楝湯

熟地黃(二錢)、川楝子、延胡索(各五分)、附子、肉桂(各七分)、炙甘草(一錢)

以上藥材為一劑量,加水四杯,煎至一杯,去渣,稍溫服,空腹飯前服用。

溫中湯

此方用於治療脾胃虛弱,不能運化水穀,又遇寒邪,導致腹部脹滿疼痛,因此用辛溫之品散寒,佐以苦甘之品泄熱,使氣血溫暖,胃氣調和,疼痛自止。

厚朴(薑製,一兩)、橘皮(去白,一兩)、乾薑(七錢)、甘草(炙)、草豆蔻、茯苓(去皮)、木香(各五錢)

研磨成粗末,每服五錢,加水二杯,生薑三片,煎至一杯,去渣溫服,飯前服用。

神保丸(出自《局方》)

全蠍、巴豆(各十個,取霜)、木香、胡椒(各二錢五分)

研磨成粉末,加入巴豆霜研勻,用湯藥調和,製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,朱砂為衣,每服五至七丸。此藥能疏通臟腑,治療各種積滯引起的疼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