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翼》~ 卷六 (2)
卷六 (2)
1. 心寒痛
大建中湯
蜀椒(二合,炒去汗),乾薑(四兩),人參(二兩)
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內膠飴一升,微火煎取一升半,分溫再服,如一炊頃,可飲粥二升,後更服,當一日食糜粥溫復之。
扶陽益胃湯
附子(炮,去皮臍,二錢),乾薑(炮,一錢半),草豆蔻,益智仁,官桂,白芍,甘草,人參(各一錢),吳茱萸,陳皮,白朮(各五錢)
上銼如麻豆大,都作一服,水二盞,姜三片,棗二枚,同煎至一盞,去滓,溫服食前。
羅謙甫治漕運使崔君長男云卿,年二十五,體本豐肥,奉養膏粱,時時有熱證。友人勸進寒涼藥,食寒物。至元庚辰秋髮瘧,醫以砒霜等藥治之,新汲水下,禁食熱物。瘧病未除,反添吐瀉,脾胃復傷,中氣愈虛,腹痛腸鳴,時復胃脘當心而痛,不任其苦,屢醫未效,至冬不瘥。延至四月,勞役煩惱過度,前症大作,請余治之。
診得脈弦細而微,手足稍冷,面色青黃不澤,情思不樂,惡人煩擾,飲食減少,微飽則心下痞悶,嘔吐酸水,每發作,冷汗時出,氣促不安,須人額相抵而坐,少時易之。予思《內經》,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,腸為之苦鳴;下氣不足,則乃為痿厥心悗。又曰寒氣客於腸胃之間,則卒然而痛,得熱則已,非甘辛大熱之劑,則不能愈。
遂制此方。經曰:寒淫於內,治以辛熱,佐以苦溫。附子、乾薑大辛熱,溫中散寒,故以為君;草豆蔻、益智仁辛苦溫,治客寒犯胃為佐;脾不足者以甘補之,炙甘草甘溫,白朮、陳皮苦溫,補脾養氣。水挾木勢,亦來侮土,故作急痛,桂辛熱以退寒水,芍藥味酸,以瀉木來剋土;吳茱萸苦熱,瀉厥氣上逆於胸中為使。三服大勢去,痛減半。
至秋先灸中脘三七壯,以助胃氣,次灸氣海百餘壯,生髮元氣,滋榮百脈,以還少丹服之。喜飲食,添肌肉,皮膚潤澤。明年春灸三里二七壯,乃胃之合穴,亦助胃氣,引氣下行,又以芳香助脾,服育氣湯加白檀香平治之,戒以懲忿窒欲,慎言語,節飲食,一年而平復。
《金匱》治心痛徹背、寒冷者方
赤石脂,乾薑,蜀椒(各四分),附子(炮,二分),烏頭(炮,一分)
上為末,蜜丸梧子大,先食服一丸,日三,不住稍增之。
余嘗治一香山人,心痛,問之則服藥已一月矣,向左臥則右痛,向右臥則左痛,仰臥則痛在前,偃臥則痛在背,坐立則痛在上,無一刻少安。余曰:此中虛,與以小建中湯重用飴糖、炙甘草,四劑而安。(鶴年)
白話文:
心寒痛
大建中湯:此方以溫補脾胃為主,適合脾胃虛寒所致的心寒痛。藥物包括蜀椒、乾薑、人參,煎煮方法詳盡,需分次溫服,並搭配粥飲。
扶陽益胃湯:此方針對中氣虛弱、脾胃受損,寒邪入侵所致的心寒痛。藥物包括附子、乾薑、草豆蔻、益智仁、官桂、白芍、甘草、人參、吳茱萸、陳皮、白朮,用量精確,煎煮方法明確,飯前溫服。 此方藥物種類較多,作用複雜,兼顧了溫陽散寒、健脾益胃等多個方面。
文中記載了羅謙甫醫生運用扶陽益胃湯治療一位漕運使的兒子。該患者因濫用寒涼藥物,導致脾胃受損,出現心痛、腹痛等症狀。羅謙甫醫生根據患者脈象、症狀,辨證為中氣不足,寒邪客於腸胃,故採用扶陽益胃湯治療,取得了良好的療效。後續治療又輔以灸法和調整飲食起居,最終治愈。
金匱治心痛徹背寒冷者方:此方藥物包括赤石脂、乾薑、蜀椒、附子、烏頭,製成蜜丸服用。適用於心痛徹背且伴有寒冷的症狀。文中也提到用小建中湯治療心痛患者的案例,強調了藥物運用和劑量的靈活調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