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 卷八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14)

1. 疝症統論

狐疝,其狀如瓦,臥則入小腹,行立則出腹入囊中,狐晝出穴而溺,夜入穴而不溺,此疝出入上下往來,正與狐相類,亦與氣疝大同小異也。宜以逐氣流經之藥下之。㿗疝,其狀陰囊腫縋,如升如斗,不癢不痛,得之地氣卑濕所生,故江淮之間,湫溏之處,多感此疾,宜以去濕之藥下之,此皆痛在睪丸之疝也。

白話文:

狐疝這種病,它的樣子像瓦片一樣,躺下時會縮回小腹,站立或行走時會從腹部跑到陰囊裡。就像狐狸白天出洞排泄,晚上回洞不排泄一樣,這種疝氣也是這樣上下來回移動,跟狐狸的習性很相似,也跟氣疝大同小異。應該用能驅逐氣滯、疏通經絡的藥物來治療。

㿗疝這種病,它的樣子是陰囊腫脹下垂,像量米用的升或斗一樣大,不癢也不痛,是因為地氣潮濕低窪所引起的。所以在長江淮河流域,沼澤水塘多的地方,很多人會得這種病。應該用能去除濕氣的藥物來治療。以上說的這些都是睪丸疼痛的疝氣。

2. 溫劑之劑

溫法有二,外入之寒,溫必兼散。內生之寒,溫必以補。子和論疝多從勞內得之,然並不立補法。愚謂寒從外入者,其病多實。寒從內生者,其病多虛。設不能辨而概與散法,難免虛虛之咎矣。余採當歸、萸肉等方,以補子和之未備。且遵仲景之舊法也。

《和劑》胡盧巴丸,治疝氣偏墜,痛不可忍,甚則嘔吐悶亂。

胡盧巴(炒,一斤),川楝子(去核,炒,一斤二兩),川烏(炮去皮),巴戟(去心,炒、各六兩),茴香(鹽水炒,十二兩),吳茱萸(洗,炒,十兩)

上為末,酒糊丸如梧子大,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,空心溫酒下,食前。一方有黑牽牛。

烏頭桂枝湯(仲景),治寒疝,腹中痛,逆冷,手足不仁。

烏頭

上一味,以蜜二斤,煎減半,去滓,以桂枝湯五合解之,得一升,初服二合,不知即服三分,又不知,復加至五合。其知者如醉狀,得吐者為中病。桂枝湯和營衛,散寒邪,止痛。烏頭直入厥陰,逐寒氣,用蜜煎者,緩其毒也。一方只用烏頭,水煮去滓,內蜜煎,令水氣盡服之,名烏頭煎。

當歸生薑羊肉湯

當歸(三兩),生薑(五兩),羊肉(一斤,精者)

水八升,煮取三升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若寒多者,加生薑十片;痛多而嘔者,加陳皮二兩,白朮一兩。

《金匱》治寒疝,腹中痛,及脅痛裡急者,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。

《衍義》云,服之無不應驗。有一婦人產當寒月,寒氣入產門,臍以下脹滿,手不欲犯,此寒疝也。師將與抵當湯,謂有瘀血,非其治也,與仲景羊肉湯,二服而愈。

海藏附子建中湯

桂,白芍,甘草,飴糖,附子(制),白蜜,生薑

此溫養營血之劑,亦有虛在氣分者。丹溪云:疝有挾虛而發者,其脈不甚沉緊,而豁大無力者是也。然其痛亦輕,唯覺重墜牽引耳。當以參朮為君,疏導藥佐之,如桃仁、川楝、茱萸、木香、橘核之類是也。

白話文:

溫劑之劑

溫法分兩種:外感寒邪,溫中需兼顧散寒;內生寒邪,溫中則需注重補益。子華論述疝氣多因勞累內傷所致,但並未直接採用補益方法。我認為,寒邪從外侵入,病情多屬實證;寒邪從內生發,病情多屬虛證。如果不能辨別虛實,一概使用散寒方法,很容易導致虛證加重的後果。我採用當歸、吳茱萸等藥物組成的方劑,來補足子華論述的不足,並且遵循張仲景的古法。

胡盧巴丸,治療疝氣墜痛劇烈,甚至嘔吐、胸悶心慌。

藥物組成:胡蘆巴(炒,一斤)、川楝子(去核,炒,一斤二兩)、川烏(炮製去皮,六兩)、巴戟天(去心,炒,六兩)、小茴香(鹽水炒,十二兩)、吳茱萸(洗淨,炒,十兩)

製法:研磨成粉末,用酒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

用法:每次服用十五到二十丸,空腹溫酒送服,飯前服用。另有一方加黑牽牛子。

烏頭桂枝湯(張仲景方),治療寒疝,腹部疼痛,畏寒,手腳麻木。

藥物組成:烏頭

製法:用二斤蜂蜜煎煮烏頭,至藥液減半,去渣,再用五合桂枝湯沖服,至藥液總量一升。

用法:初服二合,若無效再服三分,仍無效再加至五合。有效者如同醉酒狀態,能嘔吐者為藥效已達。桂枝湯調和營衛,散寒止痛;烏頭直達厥陰,驅逐寒邪,用蜂蜜煎煮,緩解其毒性。另有一方只用烏頭,水煮去渣,加蜂蜜煎煮至水分蒸乾服用,名為烏頭煎。

當歸生薑羊肉湯

藥物組成:當歸(三兩)、生薑(五兩)、羊肉(一斤,精瘦肉)

製法:加水八升,煎煮至三升。

用法:溫服七合,每日三次。寒邪較盛者,可加生薑十片;疼痛劇烈且伴嘔吐者,可加陳皮二兩、白朮一兩。

《金匱要略》記載,此方治療寒疝,腹部疼痛,以及脅肋疼痛、裡急後重等症。

《醫學衍義》記載,此方療效顯著。曾有一婦人產後遇寒,寒邪侵入產道,臍下脹滿,不願觸碰,此為寒疝。醫師原擬用抵當湯,認為有瘀血,但此方非所宜,改用張仲景羊肉湯,兩劑即愈。

海藏附子建中湯

藥物組成:桂枝、白芍藥、甘草、飴糖、附子(炮製)、蜂蜜、生薑

此方溫養營血,也適用於氣虛者。朱丹溪認為,疝氣有挾虛而發者,其脈象不沉緊,而浮大無力,疼痛較輕,僅感墜脹牽引。此時應以人參、白朮為主藥,輔以疏導藥物,如桃仁、川楝子、吳茱萸、木香、橘核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