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 卷八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13)

1. 膏淋

膏淋者,小便肥濁,色若脂膏,故名膏淋,亦曰肉淋。

磁石丸

磁石(火煅醋淬三七次),肉蓯蓉(酒浸,切焙),澤瀉,滑石(各一兩)

上為末,蜜丸梧子大,每服三十丸,溫酒下,不拘時。如臍下妨悶,加沉香一錢,以行滯氣。

秋石丸,此《直指》方也。治濁氣干清,精散而成膏淋,黃白赤黯,有如肥膏蜜油之狀。

白茯苓(一兩),桑螵蛸(蜜炙),鹿角膠(搗碎,炒黃),秋石(各半兩)

上研末,糕糊丸梧子大,每服五十丸,人參煎湯下。

《三因》鹿角霜丸

鹿角霜,白茯苓,秋石(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糊丸梧子大,每服五十丸,米飲下。

白話文:

膏淋是指小便混濁黏稠,顏色像油脂一樣,所以稱為膏淋,也叫肉淋。

磁石丸:

將磁石(用火煅燒,再用醋淬煉七次), 肉蓯蓉(用酒浸泡後切片烘烤), 澤瀉, 滑石(各一兩)研磨成粉,用蜂蜜做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溫酒送服,不限時間。如果服用後覺得腹部臍下脹悶,可以加一錢沉香,幫助排出滯氣。

秋石丸:(此方出自《直指》)用於治療濁氣阻礙清氣,精氣外泄導致的膏淋,小便顏色呈現黃、白、赤、暗,如同肥膏蜜油。

將白茯苓(一兩), 桑螵蛸(用蜂蜜炙烤), 鹿角膠(搗碎炒至黃色), 秋石(各半兩)研磨成粉,用糕糊做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人參煎湯送服。

《三因》鹿角霜丸:

將鹿角霜、白茯苓、秋石(各等份)研磨成細粉,用糊做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米湯送服。

2. 疝症統論

昔人論疝,有專主厥陰經者,有專主任脈者,有兼言五臟者。主厥陰者,謂肝之脈環陰器,抵少腹,是厥陰之分,乃受疝之處也。主任脈者,謂《內經》任脈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,故任之脈,為疝之源也。兼五臟者,謂《內經》心脈搏急為心疝,肺脈沉搏為肺疝,又太陰脈滑為脾風疝,太陽脈滑為腎風疝,少陽脈滑為肝風疝之類是也。

以愚觀之,則疝病未有不本於肝者,蓋任為陰脈之海,其脈同足厥陰並行腹裡,而五臟之疝,其脈曰搏急,曰滑。夫搏急是肝脈,滑則為病風,氣通於肝,故任脈諸臟,雖皆有疝,莫不連合肝經。所謂有形如瓜,有聲如蛙,或上於腹,或下於囊者,方可謂之疝病。其不與肝相干者,則不得謂之疝矣。

至論疝病之因,有主寒者,有主濕熱者,有火從寒化者。要之,疝病不離寒濕熱三者之邪,寒則急,熱則縱,濕則腫,而尤必以寒氣為之主。其有熱者,寒邪鬱熱於內,非熱能病疝,亦非熱能變寒也,故曰熱為寒鬱則可,熱從寒化則不可。又疝者痛也,不特睪丸腫痛為疝,即腹中攻擊作痛,控引上下者,亦得名疝。

所以昔賢有腹中之疝與睪丸之疝之說。戴人且謂婦人亦有疝。凡血涸不月,少腹有塊等症皆是,要不離乎肝經為病,蓋肝者藏血主筋而其氣暴,且善攻衝也。

諸疝名狀,巢氏、戴人言之最詳。巢氏辨列七疝,曰厥,曰癥,曰寒,曰氣,曰盤,曰胕,曰狼。其厥熱心痛,吐食不下者,名曰厥疝。腹中氣乍滿,心下盡痛,氣積如臂者,曰癥疝。寒飲食,即脅下腹中盡痛,曰寒疝。腹中乍滿乍減而痛,曰氣疝。腹中痛在臍旁,曰盤疝。

腹中臍下有積聚,曰胕疝。小腹與陰相引而痛,大便難,曰狼疝。此皆痛在心腹之疝也。戴人亦分七疝,曰寒,曰水,曰筋,曰血,曰氣,曰狐,曰㿗。寒疝,其狀囊氣冷,結硬如石,陰莖不舉,連控睪丸而痛,得之坐臥濕地及磚石,或冬月涉水,或風冷處使內過勞,宜以溫劑下之,久而無子。

水疝,其狀腎囊腫痛,陰汗時出,或囊腫狀如水晶,或囊癢搔出黃水,或小腹按之作水聲,得之飲水,或醉酒使內過勞,汗出而遇風寒濕之氣聚於囊中,故水多令人為卒疝,宜以逐水之劑下之。筋疝,其狀陰莖腫痛,或潰或膿,或裡急筋縮,或莖中痛,痛極則癢,或挺縱不收,或白物如精,隨溲而下,得之房室勞傷及邪術所使,宜以降心火之藥下之。

血疝,其狀如黃瓜,在小腹兩旁,橫骨兩端約中,俗云便癰,得之春夏重感大燠,勞於使內,氣血流溢,滲入脬囊,留而不去,結成癰腫,膿少血多,宜以和血之劑下之。氣疝,其狀上連腎區,下及陰囊,或因號哭忿怒,則鬱久而脹,號哭怒罷,則氣散者是也,宜以散氣之劑下之。

白話文:

疝症統論

古人論述疝氣,有的專指厥陰經,有的專指任脈,有的則認為與五臟都有關係。專指厥陰經的,認為肝經的脈絡環繞陰器,到達少腹,這是厥陰經的分支,是疝氣發生的部位。專指任脈的,認為《內經》中提到任脈生病,男子就會出現七種疝氣,所以任脈是疝氣的根源。認為與五臟相關的,則認為《內經》中提到的心脈搏動急促為心疝,肺脈搏動沉弱為肺疝,太陰脈滑為脾風疝,太陽脈滑為腎風疝,少陽脈滑為肝風疝等等。

我個人的看法是,疝氣都脫離不了肝臟。因為任脈是陰脈之海,其脈絡與足厥陰經在腹部內側並行,而五臟的疝氣,其脈象表現為搏動急促或滑利。搏動急促是肝脈的特性,滑利則表示有風邪,風邪都與肝經相通,所以雖然任脈與其他臟腑都可能引發疝氣,但都與肝經相關聯。所謂形狀像瓜,聲音像蛙,或者上至腹部,或者下至陰囊的,才能稱為疝氣。如果不是與肝臟相關,就不能稱為疝氣。

關於疝氣的病因,有的認為是寒邪,有的認為是濕熱,有的認為是寒邪化為火邪。總之,疝氣都脫離不了寒、濕、熱三種邪氣。寒邪則會使疝氣疼痛加劇,熱邪則會使疝氣舒張,濕邪則會使疝氣腫脹,但其中寒邪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。雖然有些疝氣伴有熱邪,但那是因為寒邪鬱結在體內化為熱邪,並不是熱邪本身就能導致疝氣,也不是熱邪能轉化為寒邪,所以說熱邪是寒邪鬱結的結果,而不是寒邪轉化為熱邪的結果。此外,疝氣就是疼痛的意思,不只是睪丸腫痛才算疝氣,腹部絞痛,牽引到上下部位的疼痛,也都屬於疝氣。

所以古人有腹中疝氣和睪丸疝氣之分。戴氏還認為婦女也有疝氣,凡是血虛經閉,少腹有腫塊等症狀,都屬於疝氣,其病機都與肝經有關,因為肝臟主藏血、主筋,且其氣血容易衝動。

各種疝氣的症狀,巢氏和戴氏的記載最為詳細。巢氏將疝氣分為七種:厥疝、癥疝、寒疝、氣疝、盤疝、胕疝、狼疝。厥疝表現為厥逆、心痛、嘔吐不能進食;癥疝表現為腹部脹滿,心下疼痛,氣積如臂;寒疝表現為因食用寒涼食物而引起脅肋及腹部疼痛;氣疝表現為腹部時脹時消並伴有疼痛;盤疝表現為腹部臍旁疼痛;胕疝表現為腹部臍下有腫塊;狼疝表現為小腹與陰部牽引疼痛,大便秘結。這些都是疼痛位於心腹的疝氣。戴氏也將疝氣分為七種:寒疝、水疝、筋疝、血疝、氣疝、狐疝、㿗疝。寒疝,症狀為陰囊冰冷,結硬如石,陰莖不能勃起,並牽連睪丸疼痛,多因久坐濕地或冬季涉水、受寒而導致,應使用溫熱的藥物治療,久治不愈可導致不育;水疝,症狀為陰囊腫痛,陰部出汗,或陰囊腫脹如水晶,或陰囊瘙癢並流出黃色液體,或按壓小腹有水聲,多因飲水過多或醉酒,汗出遇風寒濕邪而致,宜用利水藥物治療,嚴重者可導致急性疝氣;筋疝,症狀為陰莖腫痛,甚至潰爛化膿,或小便困難,或陰莖疼痛,疼痛劇烈時會瘙癢,或陰莖勃起後不能回縮,或排出白色類似精液的物質,多因房事過度或邪術所致,宜用清心降火藥物治療;血疝,症狀類似黃瓜,位於小腹兩側,恥骨聯合兩端的中間,俗稱便癰,多因春夏酷熱,勞累過度,氣血瘀滯,滲入陰囊,形成腫塊,膿液少而血多,宜用活血化瘀藥物治療;氣疝,症狀為上連腎區,下達陰囊,多因哭泣、憤怒等情緒導致氣鬱而脹,情緒緩解後則氣散,宜用理氣藥物治療;狐疝,症狀類似瓦狀,臥下時進入小腹,站立時則從小腹進入陰囊,白天出現在陰囊,夜晚則進入小腹,其出入往來與狐狸出入洞穴相似,與氣疝症狀相似,宜用行氣導滯藥物治療;㿗疝,症狀為陰囊腫脹,形狀像斗笠,不痛不癢,多因潮濕低洼地區的地氣所致,江南水鄉地區多見此病,宜用除濕藥物治療。這些都是疼痛位於睪丸的疝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