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 卷八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6)

1. 熱閉

熱閉者,熱搏津液,腸胃燥結,傷寒熱邪傳裡,及腸胃素有積熱者,多有此疾。其症面赤身熱,腹中脹閉,時欲喜冷,或口舌生瘡。

大黃飲子,治身熱煩躁,大便不通。

大黃(濕紙裹煨,二錢),杏仁(炒,去皮尖),枳殼(麩炒),梔子仁,生地黃(各一錢半)人參,黃芩(各七分),川升麻(一錢),甘草(炙,五分)

上作一服,水二盅,姜五片,豆豉二十一粒,烏梅一枚,煎至一盅,不拘時服。

白話文:

熱閉是指體內熱盛導致津液受損,腸胃乾燥阻塞的病症。這種病症多因傷寒熱邪入侵內臟,或腸胃本身積熱所致。症狀表現為臉紅身熱,腹部脹滿不通,時常想喝冷飲,或者口舌生瘡。

大黃飲子可以治療身熱煩躁,大便秘結。

藥方組成:大黃(用濕紙包裹煨烤,2錢)、杏仁(炒過,去皮尖)、枳殼(麩炒)、梔子仁、生地黃(各1錢半)、人參、黃芩(各7分)、川升麻(1錢)、甘草(炙甘草,5分)。

用法:以上藥材一劑,用兩盅水,加入五片生薑、二十一粒豆豉、一枚烏梅一起煎煮,煎至一盅,不拘時服用。

2. 氣閉

氣閉者,氣內滯而物不行也。其脈沉,其人多噫,心腹痞悶,脅肋䐜脹,此不可用藥通之。雖或暫通而其閉益甚矣。或迫之使通,因而下血者,惟當順氣,氣順則便自通矣。

蘇子降氣湯,加枳殼、杏仁煎。此藥流行肺氣。(見飲氣嗽門。)

蘇感丸,即蘇合四分,感應六分,研和別丸。大凡腹痛而嘔,欲利其大便,諸藥皆令人吐,惟蘇感丸用薑汁泡湯下最妙。

六磨湯,治氣滯腹急,大便秘澀。

沉香,木香,檳榔,烏藥,枳殼,大黃(各等分)

上六味,熱湯磨服。

白話文:

氣閉是指體內氣機阻塞不通暢。患者脈象沉弱,常會打嗝,感到心腹部脹悶不適,脅肋部也脹滿疼痛。這種情況不能用藥物強行疏通,即使暫時通暢,反而會加重阻塞。如果強行使其通暢,甚至可能導致出血。治療應以順利氣機為原則,氣機通暢了,症狀自然會好轉。

可用蘇子降氣湯,再加入枳殼、杏仁一起煎服,此方能使肺氣通暢。(詳見咳嗽篇)

蘇合丸,可用蘇合香四份、感應香六份,研磨成丸服用。凡是腹痛伴隨嘔吐,想通大便,而其他藥物都容易引起嘔吐的患者,可用蘇合丸,用薑汁泡開後服用,效果最佳。

六磨湯用於治療氣滯導致的腹部脹痛,大便秘結。

藥方組成:沉香、木香、檳榔、烏藥、枳殼、大黃(各等分)

用法:將以上六味藥材用熱水磨碎後服用。

3. 閉癃遺溺

太無論小便不利三端:一者大便瀉而小便澀,為津液偏滲,治宜分利而已。二者熱搏下焦,濕熱不行,必通泄則愈。三者脾胃氣澀,不能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可順氣令施化而出。然津液偏滲,有脾肺之分;濕熱不行,亦有腎與膀胱之別。更當參合脈症而分辨之。東垣以小便不通,皆邪熱為病,分在氣在血而治之。

如渴而不利者,熱在上焦氣分,為肺熱不能生水,是絕小便之源也。宜淡味滲泄之藥,以清肺泄火,滋水之化源。如不渴者,熱在下焦血分,為陰受熱邪,閉塞其流,宜氣味俱陰之藥,以除其熱,泄其閉塞也。此以上下二焦分氣血言。然在下焦,亦有氣壅血汙之分;即在上焦,亦有氣虛氣窒之異,不可不察也。

《元珠》論遺溺閉癃,惟肝與督脈、三焦、膀胱主之。經云:肝足厥陰之脈,環陰器,所生病遺溺閉癃。督脈者女子入系廷孔,其孔,溺孔之端也。其男子循莖下至纂,與女子等,其生病癃痔遺溺。三焦者,足太陽少陰之所將,太陽之別也,上踝五寸,別出貫踹腸,出於委陽,並太陽之正,入絡膀胱,約下焦,實則閉癃,虛則遺溺。然刺灸之法,但取厥陰、督脈、三焦俞穴,而不及膀胱者,以膀胱但藏溺耳。

其出溺,皆從三焦及肝、督脈也。按:經云腎開竅於二陰;又云腎合膀胱,余常見老醫以白通、六味、腎氣等藥,辨陰陽虛實而治之,其效捷於桴鼓,而此論獨不主腎,故當總統諸家,而參考之,則無遺義矣。

丹溪云:小便不通,有正治,有隔二隔三之治,如不因他故,但膀胱有熱者,則宜黃柏、知母之屬瀉膀胱,此正治也。如因肺燥不能生水者,則宜車前、茯苓之屬清肺氣,此隔二之治也。如因脾濕不運,而精不升,以致肺不能生水者,則當蒼朮、白朮之屬燥脾利濕,此隔三之治也。

但所謂清肺之法,自宜《外臺》百合飲子之類,清潤兼行,庶幾得理,若車前、茯苓滲利之品,以求其水,益資其燥矣。

丹溪又謂:不論氣虛、血虛、實熱、痰閉,皆宜吐之,以提其氣,氣升則水自降,譬之滴水之器,必使上竅通而後下竅之水出焉。夫病在下,取之上,《內經》之旨也。天地之氣不升則不降,吐亦法之巧耳。然必痰實氣閉者,乃可用之,未可以之概治氣虛、血虛等症也。

《元珠》閉癃遺溺不禁之辨,謂閉者,小便不出,塞而不通也。癃者,罷弱而氣不充,淋淋瀝瀝,點滴而出,或澀而疼,一日數十次,俗名淋病者是也。閉則是急病,癃則是緩病;遺溺睡夢中溺出,醒而方知是也。不禁者,日夜無遍數,頻頻而溺也。

白話文:

閉癃遺溺的病因和治療方法有很多種。小便不利可分為三種情況:

第一種,大便溏瀉而小便澀滯,是因為體液滲漏所致,治療方法只需分利即可。

第二種,下焦熱邪壅滯,濕熱不得通利,需要通泄才能痊癒。

第三種,脾胃氣機阻滯,不能調暢水道,輸布到膀胱,應當順氣化濕,使小便通利。

然而,體液滲漏有脾肺之分;濕熱不行,也有腎與膀胱的區別。必須綜合脈象和症狀進行辨證施治。東垣(李東垣)認為小便不通都是邪熱所致,根據邪熱在氣分或血分而施治。

如果患者口渴而小便不利,是上焦氣分有熱,肺熱不能化生津液,導致小便不通,宜用淡味滲泄之藥清肺泄火,滋生津液。如果患者不渴,則是下焦血分有熱,陰分受熱邪閉塞,宜用氣味平和滋陰的藥物,以清熱通利。以上是從上下二焦氣血的角度來分析。但下焦也有氣滯血瘀之分;上焦也有氣虛氣滯的不同,不可不察。

《元珠》認為遺溺閉癃主要與肝經、督脈、三焦經和膀胱經有關。經書記載:肝足厥陰經循行於陰部,其病變可導致遺溺閉癃。督脈在女性循行於會陰部,男性循行於陰莖,皆與排尿有關,其病變也會導致遺溺閉癃。三焦經與膀胱經密切相關,三焦經足太陽經少陰經的通道,其循行經過下焦,三焦經實則閉癃,虛則遺溺。針灸治療時,主要取厥陰、督脈、三焦俞穴,而不用取膀胱經穴位,因為膀胱只是儲存尿液的器官,排尿主要依靠三焦經、肝經和督脈經氣的運行。

經書記載:腎經開竅於二陰;腎經又與膀胱經相通。很多老醫生常用白通湯、六味地黃丸、補腎藥物等,根據陰陽虛實辨證施治,療效迅速。但本文不強調腎臟的作用,因此應該綜合各家學說,參考比較,才能避免遺漏。

朱丹溪(朱震亨)認為小便不通有正治,以及間接治療方法。如果單純膀胱有熱,則用黃柏、知母等藥瀉膀胱之熱,這是正治。如果因肺燥不能化生津液導致小便不利,則用車前子、茯苓等藥清肺氣,這是間接治療。如果因脾濕不運,精氣不能上輸,導致肺不能化生津液,則用蒼朮、白朮等藥燥脾利濕,這是間接治療。

所謂清肺的方法,宜用《外台秘要》中百合飲之類清潤兼行的方劑,才能符合理法,如果僅用車前子、茯苓等滲利之藥,反而會加重燥熱。

朱丹溪還認為,無論是氣虛、血虛、實熱、痰濁阻塞,都可以用吐法,以提升陽氣,氣機升則水自降,就像滴水器一樣,上竅通則下竅水才能流出。《內經》也講到,治療下焦病,可從上焦入手。天地之氣不升則不降,吐法也是治療的巧妙方法。但只有痰實氣閉者才能使用吐法,不能以此法概括治療所有氣虛、血虛等症。

《元珠》對閉癃遺溺的辨證,認為閉是尿閉不通;癃是尿液排出困難,尿頻尿急,尿液點滴而出,或尿澀疼痛,俗稱淋病;遺溺是睡夢中不自覺排尿;不禁是日夜頻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