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 卷七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9)

1. 血積肝傷

喘因血積肝傷者,經曰:肝脈搏堅而長,色不青,當病墜若搏,因血在脅下,令人喘逆是也。

白話文:

呼吸困難是因為血瘀積聚在肝臟受損所致。經書記載:肝經的脈搏跳動有力而沉長,顏色卻不青紫,疾病發作時會有下墜感和搏動感,這是因為血液停積在脅肋下,導致喘息和氣逆所造成的。

2. 嘔吐統論

《仁齋直指》云:嘔吐出於胃氣之不和,人所共知也。然有胃寒,有胃熱,有痰水,有宿食,有膿血,有氣攻,又有所謂風邪干胃。凡是數者,可不究其所自來哉。寒而嘔吐,則喜熱惡寒,四肢悽清,法當以剛壯溫之。熱而嘔吐,則喜冷惡熱,煩躁中干,法當以清涼解之。痰水症者,吐沫怔忡,先渴後嘔,與之消痰逐水輩。

宿食症者,胸腹脹滿,醋悶吞酸,與之消食去積輩。腥氣燥氣,熏炙噁心,此膿血之聚,經所謂嘔家有癰膿,不須治,膿儘自愈是也。七情內郁,關格不平,此氣攻之症,經所謂諸郁干胃則嘔吐是也。若夫風邪入胃,人多不審,率用參、術助之,攔住寒邪,於此猶關利害。其或惡聞食臭,湯水不下,粥藥不納,此則反胃之垂絕者也。

辨之不早,其何以為對治乎。雖然,足陽明之經,胃之絡脈也,陽明之氣,下行則順,今逆而上行,謹不可泄,固也。然嘔吐者,每每大便秘結,上下壅遏,氣不流行,盍思所以區畫而利導之。他如汗後水藥不入口者,遂嘔而脈弱,小便複利,身微熱而手足厥者,虛寒之極也。

識者憂焉。

潔古論吐,以氣、積、寒,分屬上、中、下三焦。大旨元從啟元子食不得入,是有火,食入反出,是無火來。至中焦吐,則獨以積字該之。夫中焦氣交之分,主運行上下,和調陰陽,其病有虛有實,有寒有熱,其治亦不拘一法,豈區區毒藥去積,檳榔、木香和氣所能盡其事哉。

東垣論吐,以嘔、吐、噦,分太陽、陽明、少陽,以其經氣血多少而為聲物有無之別,未見著實。

白話文:

嘔吐統論

嘔吐是因為胃氣不和引起的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但嘔吐的原因很多,包括胃寒、胃熱、痰水、宿食、膿血、氣滯,以及風邪侵犯胃部。不論嘔吐的原因是什麼,我們都要仔細辨證。

如果因為胃寒而嘔吐,病人會怕冷喜暖,四肢冰冷,就要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。如果因為胃熱而嘔吐,病人會怕熱喜冷,煩躁不安,就要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。

如果是痰水引起的嘔吐,病人會吐出泡沫,心慌氣短,先感到口渴然後嘔吐,這就要用消痰利水的藥物。如果是宿食引起的嘔吐,病人會覺得胸腹脹滿,噁心、反胃、吞酸,這就要用消食導滯的藥物。

如果嘔吐物中有腥臭或乾燥的物質,這是膿血積聚的表現,古書上說:「嘔吐帶膿血,不必治療,膿血排盡自然會好」。

如果因為情緒鬱結,氣機不暢而嘔吐,這是氣滯引起的,古書上說:「各種鬱結之氣影響胃部就會導致嘔吐」。

風邪侵犯胃部引起的嘔吐,很多人都不清楚,常常用人參、白術等補益的藥物,反而阻礙了寒邪的排出,這就可能造成危害。如果病人聞到食物的氣味就噁心,喝不下湯水,吃不下粥藥,這是胃氣將絕的危重症狀。

如果不能及時辨別病因,怎麼能對症治療呢?足陽明經是胃經的絡脈,陽明之氣應該向下運行,現在卻逆行向上,所以不能瀉,應該固護正氣。但是,嘔吐的病人常常大便秘結,上下不通,氣機運行不暢,必須想辦法疏通氣機。

例如,汗出後喝不下水藥而嘔吐,脈搏微弱,小便頻繁,身體微微發熱,手腳冰冷,這是虛寒到了極點。有經驗的醫生都會很擔心。

潔古先生論述嘔吐,將其分為氣、積、寒三類,分別歸屬上、中、下三焦。他認為,如果食物吃進去就吐出來,是因為胃裡有火;如果食物吃進去又吐出來,是因為沒有火。中焦嘔吐,則主要是積滯。中焦是氣機交匯的地方,主導著全身氣血的運行,調和陰陽,它的病症有虛有實,有寒有熱,治療方法也不止一種,豈能僅僅依靠一些毒藥去積滯,或用檳榔、木香等藥物來調和氣機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呢?

東垣先生論述嘔吐,將嘔、吐、噦三種症狀分別歸屬於太陽、陽明、少陽經,根據經氣血的盛衰來區分症狀的輕重,這點論述還不夠精確。

3. 剛壯之劑

吳茱萸湯,治冷涎嘔吐。

吳茱萸(沸湯炮洗三次,焙乾),生薑(各一兩半),人參(三錢),大棗(五個)

上銼,每服四錢,水盞半,食前服。

《本事》附子散,治反胃嘔吐。

附子一枚極大者,坐於磚上,四面著火,漸漸逼熱,淬入生薑自然汁中,再用火逼再淬,約盡薑汁半碗,焙乾末之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粟米少許同煎七分,不過三服。

白話文:

剛壯之劑

吳茱萸湯,用於治療因寒邪引起的唾液過多並嘔吐。 配方:吳茱萸(用沸水煮洗三次,再烘乾),生薑(各一兩半),人參(三錢),大棗(五個)。將藥材磨碎,每次服用四錢,用半碗水煎服,飯前服用。

本事方附子散,用於治療反胃嘔吐。配方:取一枚特大的附子,放在磚上,四周用火慢慢烘烤,使其受熱,然後迅速投入生薑汁中急速冷卻,重複此步驟直到用掉約半碗薑汁,再烘乾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加少許米同半碗水煎至七分,最多服用三次。

4. 清涼之劑

《本事》竹茹湯,治胃熱嘔吐。

乾葛(三兩),甘草(三錢),半夏(一兩,薑汁半盞漿水一升煮,耗半)

上為粗末,每服五錢,水二盞,姜三片,棗一枚,竹茹一錢,同煮至一盞,去滓溫服。

許叔微云:胃熱者,手足心熱。政和中一宗人病傷寒,得汗身涼。數日忽嘔吐,藥與食俱不下,醫者皆進丁香、藿香、滑石等藥,下咽即吐。予曰:此正汗後餘熱留胃皖,孫兆竹茹湯正相當耳。急治藥與之,即時愈。

龐老枇杷葉散

枇杷葉(刷淨毛),人參(各一錢),茯苓(半兩),茅根(二兩),半夏(一錢)

上細銼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生薑七片,慢火煎至七分,去滓,入檳榔末半錢,和勻服之。此方宜入行氣項下。

(新定)清中止嘔方

半夏(一錢),茯苓(二錢),陳皮(一錢),竹茹(一錢),乾葛(五分),生薑(五分),蘆根(五錢),枇杷葉(三片),麥冬(一錢),白風米(百粒)

白話文:

清涼之劑

竹茹湯主治胃熱嘔吐。藥方成分:葛根三兩,甘草三錢,半夏一兩(用半杯薑汁和一升水煮,煮到剩下一半)。將藥材研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兩杯水,三片薑,一個棗,一錢竹茹一起煮,直到剩下約一杯,過濾掉渣滓後溫服。

許叔微說:胃熱的人,手腳心會發熱。政和年間,某人家中一人患傷寒,發汗後身體涼爽,但幾天後突然嘔吐,吃藥吃飯都吐出來,當時醫生都用丁香、藿香、滑石等藥,但病人一吞下去就吐。我說:這是因為發汗後餘熱停留在胃部,孫兆的竹茹湯正合適。我立刻給他用這個藥方,馬上就好了。

龐老枇杷葉散:

藥方成分:枇杷葉(去除絨毛),人參,各一錢;茯苓半兩;茅根二兩;半夏一錢。將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四錢,用一杯半水,七片生薑,小火慢煎至七分,過濾掉渣滓後,加入半錢檳榔末,拌勻服用。此方宜配合行氣的治療。

清中止嘔方:

藥方成分:半夏一錢,茯苓二錢,陳皮一錢,竹茹一錢,葛根五分,生薑五分,蘆根五錢,枇杷葉三片,麥冬一錢,白蔻仁一百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