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 卷七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2)

1. 熱嗽

熱嗽有久暴之異,暴者時熱傷肺也,肺象金而惡熱,得之則脈數,氣促,口渴,胸膈不利,咽喉腫痛。子和云:熱乘肺者,急喘而嗽,面赤潮熱,手足寒,乳子每多有之。久者風寒不解,久而化火,肺受火邪,氣從火化,有升無降,其候咳唾痰濁,煩熱口渴,或吐膿血,甚者身熱不已,則成肺勞。

六味竹葉石膏湯

石膏(煅),淡竹葉,桔梗,薄荷葉,木通,甘草(各一錢)

水煎服

又治熱嗽,諸藥不效者方

人參,石膏,甘草,半夏,麥冬,知母,五味,杏仁,枇杷葉

水煎服。

按:五味子治嗽,新病惟熱傷肺者宜之。若風寒所客,則斂而不去矣。久病氣耗者,非五味子不能收之,然熱痰不除,則留固彌堅矣。

紫菀丸,《衍義》云:一婦人患肺熱久嗽,身如炙,肌瘦,將成肺勞,以枇杷葉、木通、款冬花、紫菀、杏仁、桑白皮各等分,大黃減半,各如常制治訖,同為末,煉蜜丸如櫻桃大,食後夜臥,各含化一丸,未終劑而愈。此瀉肺中積熱之劑。

人參清肺湯(《和劑》),治肺痿,吐血,年久勞嗽,喘急坐臥不安。

人參,炙甘草,阿膠(炒),杏仁(去皮尖),桑皮,知母,粟殼(去蒂蓋,蜜炙),烏梅(去核),地骨皮(各等分)

每服三錢,水盅半,姜一片,棗一枚,食後溫服。

按:此方治勞嗽最宜,蓋以溫補虛損之陰,以酸收散亡之陽也。

元霜膏,治虛勞熱嗽,咯血唾血神效。

烏梅汁,梨汁,柿霜,白沙糖,白蜜,蘿蔔汁(各四兩),生薑汁(一兩),赤茯苓末(八兩,用乳汁浸曬九次),款冬花,紫菀(並末,各二兩)

上共入砂鍋成熬成膏,丸如彈子大,每一丸,臨臥含化嚥下。

定肺丸

款冬花,紫菀,知母,貝母,人參,炙甘草,桑白皮,馬兜鈴,御米殼,五味子,麥冬百部,烏梅肉(等分)

上為細末,煉蜜丸櫻桃大,噙化下一丸。

《直指》人參紫菀散,治虛勞咳嗽。

人參,五味子,紫菀茸,陳皮,貝母,紫蘇葉,桑白皮(炒,各一兩),白茯苓(二兩),杏仁,甘草(炙,各七錢五分),川芎,半夏曲,阿膠(蛤粉炒,五錢)

上㕮咀,每服一兩,水二盅,姜七片,烏梅一個,煎一盅溫服。

白話文:

熱嗽分為久嗽和暴嗽兩種。暴嗽是因一時熱邪傷肺所致。肺屬金,怕熱,熱邪侵犯肺部,則脈搏頻數,呼吸急促,口渴,胸膈不舒服,咽喉腫痛。孩子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,症狀表現為:熱邪乘犯肺部,導致急促喘息和咳嗽,臉色紅赤發熱,手腳冰冷。久嗽則是風寒之邪久治不愈,轉化為火邪,肺臟受火邪侵犯,氣機升降失調,出現咳嗽、咳痰,痰液黏稠,煩熱口渴,甚至吐膿血,嚴重者持續發熱,最終可能發展為肺癆。

六味竹葉石膏湯:石膏(煅)、淡竹葉、桔梗、薄荷葉、木通、甘草(各一錢),水煎服。

治療熱嗽,其他藥物無效的方劑:人參、石膏、甘草、半夏、麥冬、知母、五味子、杏仁、枇杷葉,水煎服。 五味子治療咳嗽,只適用於新病且為熱邪傷肺者。如果是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,則會收斂咳嗽而不利於痊癒。久病氣虛者,非五味子不可收斂,但若熱痰未除,則病情會更加嚴重。

紫菀丸:《衍義》記載:一位婦女患肺熱久嗽,身體如同炙烤一般,肌肉消瘦,將要發展成肺癆,用枇杷葉、木通、款冬花、紫菀、杏仁、桑白皮等量,大黃減半,按常規炮製後,研成細末,煉蜜製成櫻桃大小的丸藥,飯後睡前含化一丸,藥未服完即痊癒。此方能瀉去肺部積熱。

人參清肺湯(《和劑》):治療肺痿、咯血、久病咳嗽、呼吸困難、坐臥不安。人參、炙甘草、阿膠(炒)、杏仁(去皮尖)、桑皮、知母、粟殼(去蒂蓋,蜜炙)、烏梅(去核)、地骨皮(各等分),每服三錢,加水半盅,生薑一片,大棗一枚,飯後溫服。此方治療久咳最為適宜,溫補陰虛,酸斂散失之陽。

元霜膏:治療虛勞熱嗽、咯血、唾血,療效顯著。烏梅汁、梨汁、柿霜、白沙糖、白蜜、蘿蔔汁(各四兩)、生薑汁(一兩)、赤茯苓末(八兩,用人乳汁浸曬九次)、款冬花、紫菀(研末,各二兩),共同熬製成膏,製成彈子大小的丸藥,睡前含化嚥下。

定肺丸:款冬花、紫菀、知母、貝母、人參、炙甘草、桑白皮、馬兜鈴、米殼、五味子、麥冬、百部、烏梅肉(等分),研成細末,煉蜜製成櫻桃大小的丸藥,噙化下一丸。

《直指》人參紫菀散:治療虛勞咳嗽。人參、五味子、紫菀茸、陳皮、貝母、紫蘇葉、桑白皮(炒,各一兩)、白茯苓(二兩)、杏仁、甘草(炙,各七錢五分)、川芎、半夏曲、阿膠(蛤粉炒,五錢),研磨成粉末,每服一兩,加水二盅,生薑七片,烏梅一個,煎成一盅溫服。

2. 鬱熱嗽

鬱熱者,由肺先有熱,而寒復客之,熱為寒鬱,肺不得通,則喘咳暴作。其候惡寒,時有熱,口中乾,咽中痛,或失音不出是也。宜辛以散寒,涼以除熱,或只用辛散,使寒去則熱自解。若遽以苦寒折之,邪氣被抑,遺禍不少。

《本事》利膈湯

雞蘇葉,荊芥,桔梗,牛蒡子,甘草,殭蠶,元參(各一兩)

上為末,每服一錢,沸湯點服,日三。

方古庵云:肺主皮毛。人無病之時,營衛周流,內氣自皮膚腠理普達於外,一或風寒外束,則內氣不得外達,便從中起,所以火升痰上,故咳嗽。宜用辛溫或辛涼之劑,以發散風寒,則邪退正復嗽止也。

白話文:

鬱熱咳嗽是由於肺部先有熱邪,之後又受寒邪侵襲,熱邪被寒邪鬱阻,肺氣不通暢,才會導致咳嗽喘息突然發作。症狀表現為怕冷,時而發熱,口乾舌燥,咽喉疼痛,甚至聲音嘶啞。治療應當使用辛味藥物散寒,涼味藥物清熱,或者只用辛味藥物散寒,寒邪去除後,熱邪自然消退。如果急用苦寒藥物抑制病情,反而會抑制邪氣,留下後患。

利膈湯:

雞蘇葉、荊芥、桔梗、牛蒡子、甘草、殭蠶、元參各一兩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沸水沖服,一日三次。

方古庵說:肺主宰皮膚和毛髮。人體健康時,營氣和衛氣運行順暢,體內氣血能正常到達皮膚和肌膚組織。一旦風寒外邪入侵,阻礙了氣血運行,內部氣機就會紊亂,導致痰熱上湧,因而咳嗽。因此,應該使用辛溫或辛涼的藥物,以發散風寒,邪氣去除後,正氣恢復,咳嗽自然就會停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