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清任

《醫林改錯》~ 卷下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5)

1. 論小兒半身不遂

或曰:小兒亦有半身不遂者?余曰:小兒自周歲至童年皆有,突然患此症者少,多半由傷寒、瘟疫、痘疹、吐泄等症,病後元氣漸虧,面色青白,漸漸手足不動,甚至手足筋攣,周身如泥塑,皆是氣不達於四肢。古人以風治,是於此症閱歷無多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小孩子也會半身不遂嗎?我說:從一歲到童年時期都有可能。突然發病的很少,大多是因為傷寒、瘟疫、痘疹、腹瀉等疾病,病後元氣漸漸虧損,面色蒼白,手腳逐漸不能動彈,甚至手腳肌肉痙攣,全身僵硬像泥塑一樣,都是因為氣血運行不到四肢造成的。古人用治療風的方法來治療這種病,經驗並不多。

2. 癱痿論

或曰:元氣歸併左右,病半身不遂,有歸併上下之症乎?余曰:元氣虧五成,下剩五成,周流一身,必見氣虧諸態。若忽然歸併於上半身,不能行於下,則病兩腿癱痿。奈古人論痿症之源,因足陽明胃經濕熱,上蒸於肺,肺熱葉焦,皮毛憔悴,發為痿症,概用清涼攻下之方。餘論以清涼攻下之藥,治濕熱腿疼痹症則可,治痿症則不相宜。

豈知痹症疼痛日久,能令腿癱,癱後仍然腿疼。痿症是忽然兩腿不動,始終無疼痛之苦。倘標本不清,虛實混淆,豈不遺禍後人。

白話文:

癱痿論

有人問:元氣如果集中在身體左右某一邊,導致半身不遂,那也有可能集中在身體上下某一部分,造成同樣的症狀嗎?我說:元氣如果損失五成,剩下五成周流全身,必然會出現氣虛的各種症狀。如果元氣突然集中在上半身,無法運行到下半身,就會導致雙腿癱瘓。然而,古人論述痿症的病因,認為是足陽明胃經濕熱,上蒸灼肺,肺熱肺葉受損,皮膚毛髮枯萎,導致痿症,因此普遍使用清涼攻下的方法治療。但我認為,清涼攻下的藥物,治療濕熱引起的腿痛痹症有效,但治療痿症卻不適合。

因為痹症疼痛日久,的確可能導致腿癱,但癱瘓後仍然會疼痛。而痿症則是雙腿突然不能動彈,從始至終都沒有疼痛。如果不能區分主次病因,混淆虛實,豈不是會遺害後人?

3. 補陽還五湯

此方治半身不遂,口服歪斜,語言蹇澀,口角流涎,大便乾燥,小便頻數,遺尿不禁。

黃耆(四兩,生),歸尾(二錢),赤芍(一錢半),地龍(一錢,去土),川芎(一錢),桃仁(一錢),紅花(一錢)

水煎服。

初得半身不遂,依本方加防風一錢,服四五劑後去之。如患者先有入耳之言,畏懼黃耆,只得遷就人情,用一二兩,以後漸加至四兩。至微效時,日服兩劑,豈不是八兩。兩劑服五六日,每日仍服一劑。如已病三兩個月,前醫遵古方用寒涼藥過多,加附子四五錢。如用散風藥過多,加黨參四五錢。

若未服,則不必加。此法雖良善之方,然病久氣太虧,肩膀脫落二三指縫,胳膊曲而搬不直,腳孤拐骨向外倒,啞不能言一字,皆不能愈之症,雖不能愈,常服可保病不加重。若服此方愈後,藥不可斷,或隔三五日吃一副,或七八日吃一副,不吃恐將來得氣厥之症。方內黃耆,不論何處所產,藥力總是一樣,皆可用。

方歌

補陽還五赤芍芎,歸尾通經佐地龍,

四兩黃耆為主藥,血中瘀滯用桃紅。

白話文:

補陽還五湯

這個方子治療半身不遂、嘴歪眼斜、說話困難、流口水、大便秘結、小便頻數、尿失禁等症狀。

藥方組成:黃耆(四兩,生)、當歸尾(二錢)、赤芍藥(一錢半)、地龍(一錢,去土)、川芎(一錢)、桃仁(一錢)、紅花(一錢)。

用法:水煎服。

如果是剛開始半身不遂,可以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防風一錢,服用四五劑後再停掉防風。如果病人之前聽說過黃耆,害怕它的藥性,可以先用一兩到兩兩,之後再慢慢增加到四兩。如果稍微有點效果,可以一天服用兩劑,也就是一共八兩。服用兩劑,持續五六天後,改為每天一劑。如果病情已經持續兩三個月的,之前醫生又用了過多的寒涼藥,可以加附子四五錢;如果之前用了過多的祛風藥,可以加黨參四五錢。如果之前沒用過這些藥,就不用加。

雖然這個方子效果很好,但如果病情嚴重,比如氣血虧虛太久,肩膀下陷二三指寬,胳膊彎曲伸不直,腳踝外翻,完全說不出話,這些情況就可能無法治愈。即使不能完全治癒,經常服用也能防止病情加重。如果服用此方後痊癒,也不要立刻停藥,可以每隔三五天或七八天服用一劑,否則容易再次復發。方中黃耆,不管產地在哪裡,藥效都一樣。

方歌:

補陽還五赤芍芎,歸尾通經佐地龍, 四兩黃耆為主藥,血中瘀滯用桃紅。

4. 瘟毒吐瀉轉筋說

上吐下瀉轉筋一症,古人立名曰霍亂,宋朝太醫院立方,名曰局方,立藿香正氣散以治之。以邪氣傷正氣之病,反用攻伐正氣之藥,豈不愧太醫之名。至我朝道光元年,歲次辛巳,瘟毒流行,病吐瀉轉筋者數省,京都尤甚,傷人過多,貧不能葬埋者,國家發帑施棺,月餘之間,費數十萬金。彼時業醫者,有用參朮姜附見效者,便言陰寒;有用芩連梔柏見效者,則云毒火。

余曰:非也,不分男婦老少,眾人同病,乃瘟毒也。或曰:既是瘟毒,姜附熱,芩連涼,皆有見效者,何也?余曰:芩連效在初病,人壯毒勝時。姜附效在毒敗,人弱氣衰時。又曰:有芩連姜附服之不效,而反有害者,何也?余曰:試看針刺而愈者,所流盡是黑紫血,豈不是瘟毒燒煉。瘟毒自口鼻入氣管,由氣管達於血管,將氣血凝結,壅塞津門,水不得出,故上吐下瀉。

初得,用針刺其胳膊肘里彎處血管,流紫黑血,毒隨血出而愈。或曰:所刺是何穴?請明白指示。余曰:余雖善針,不必論,是穴名曰尺澤。人氣管周身貫通,血管周身亦貫通,尺澤左右四五根血管,刺之皆出血,皆可愈,尺澤上下刺之亦可愈。總之,用針所刺而愈,皆風火氣有餘之症,不足之症,愈針愈壞。

此針灸家隱諱而不肯言也。倉卒之時,用針刺,取其捷便也。一面針刺,一面以解毒活血湯治之,活其血,解其毒,未有不一藥而愈者。但此症得之最速,傷元氣最快,一半日可傷生。若吐瀉一兩時後,或半日後,一見腿抽,便是腿上氣少,一見胳膊抽,便是胳膊上氣少。如見眼胞塌陷,汗出如水,肢冷如冰,謾言涼藥有害,即余所立解毒活血湯,亦有過無功。

此時無論舌乾口燥,大渴飲冷,一時飲水數碗,放心用姜附回陽湯,一副可奪命。此法非淺醫所能知也。

白話文:

瘟毒吐瀉轉筋說

古代將上吐下瀉、抽筋的症狀稱為霍亂,宋朝太醫院的《局方》用藿香正氣散治療。用攻伐正氣的藥物治療邪氣傷正氣的疾病,實在愧對太醫的名號。道光元年辛巳年,瘟疫流行,許多省份都有人出現吐瀉抽筋的症狀,京城尤其嚴重,死傷無數,貧困人家甚至沒錢下葬,朝廷不得不撥款發放棺材,一個多月就花費數十萬兩白銀。當時,有些醫生用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附子等溫熱藥物見效,就說這是陰寒證;有些醫生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柏子仁等寒涼藥物見效,就說這是毒火證。

我認為這是不對的。不論男女老少,眾人患的是同一種病,都是瘟疫。有人問:既然是瘟疫,為什麼溫熱藥和寒涼藥都有效呢?我回答:黃芩、黃連等寒涼藥在疾病初期,患者身體強壯、毒邪較盛時有效;乾薑、附子等溫熱藥在毒邪敗壞,患者虛弱氣衰時有效。又有人問:為什麼有人服用黃芩、黃連、乾薑、附子等藥物無效,反而有害呢?我回答:試看那些用針灸治療痊癒的人,放出的都是黑紫色的血,這不就是瘟毒燒灼凝結的結果嗎?瘟毒從口鼻進入氣管,再由氣管進入血管,使氣血凝結,阻塞經絡,體液無法排出,所以會上吐下瀉。

初期,用針刺肘窩處的血管放出紫黑色的血,毒邪隨著血液排出就能痊癒。有人問:刺的是哪個穴位?請詳細說明。我雖然擅長針灸,但不必拘泥於穴位名稱,那個穴位叫做尺澤。人體氣管和血管遍佈全身,尺澤穴附近左右有四五條血管,刺哪條血管都能放血,都能治癒,甚至上下方刺也行。總而言之,用針灸治療見效的,都是風火邪氣過盛的症狀,如果邪氣不足,反而會越扎越壞。

這是針灸家隱諱不願提及的。緊急情況下,用針刺取其方便快捷。一邊針刺,一邊服用解毒活血湯,活血解毒,沒有不藥到病除的。但是這種病發病迅速,損傷元氣最快,半天就能危及生命。如果吐瀉一兩個小時或半天后,發現腿抽筋,就是腿部氣血不足;發現胳膊抽筋,就是胳膊部氣血不足。如果出現眼瞼塌陷、汗出如水、四肢冰冷等症狀,千萬不要再用涼藥,即使是我自己配制的解毒活血湯,此時也可能無效甚至有害。

此時,即使舌乾口燥,口渴難耐,想喝大量冷水,也要謹慎,立即服用乾薑、附子等溫熱藥物回陽湯,一副藥就能起死回生。這種方法不是一般的醫生所能掌握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