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之望

《濟陰綱目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之十二

2. 產後門·中

3. 外感風寒

李氏,曰:產後外感,離床太早,或換衣襲風,冷入下部,令人寒熱似瘧,頭疼不歇(寒熱似瘧,頭疼不歇,是冒下數項,又消息酌用)。血虛者,芎歸湯加人參紫蘇乾葛;血氣虛者,補虛湯加陳皮乾姜;寒熱甚者,熟料五積散;熱不止者,黃龍湯主之。如體盛發熱惡寒及瘧痢者,小柴胡湯合四君子四物湯加黃耆,名三分散,切不可以傷寒治法。若誤服熱藥過多,熱證大見,久而便閉者,柴胡破瘀湯,或四物湯加大黃芒硝暫服,即調補之。

良方,曰:產後外感風寒,發熱頭痛身疼,雖如傷寒時氣,當用麻黃,亦不可輕易(吃緊語)。如早起勞動,為寒所傷,則淅淅惡寒,翕翕發熱,頭項肩背骨節皆痛,至七八日乃瘥。若大便堅,作嘔不能食,用小柴胡湯加生薑地黃。(以嘔加地黃,宜酌用)

吳氏,曰:新產後患傷寒,不可輕易發汗。蓋有產時傷力發熱,去血過多發熱,惡露不去發熱,三日蒸乳發熱,或有早起勞動,飲食停滯,一皆發熱,狀類傷寒,要在仔細詳辨,切不可輒便發汗。大抵產後大血空虛(大虛變症),若汗之則變筋惕肉瞤,或鬱冒昏迷而不省,或風搐搦而不定,或大便閉澀而難去,其害非輕,切宜詳審。凡有發熱,且與四物湯,以川芎當歸為君最多,白芍藥須炒過,酒蒸熟地黃佐之,如發熱,加軟苗柴胡、人參、乾薑炮之最效,蓋乾薑之辛熱,能引血藥入血分,氣藥入氣分也,且能去惡養新,有陽生陰長之道,以熱治熱,深合《內經》之旨,予嘗用之,取效如神,故錄以勸。如有惡露未盡者,益母丸、黑神散必兼用之,若胃虛少食者,必加白朮、茯苓,有痰嘔逆者,必加陳皮、半夏,其餘六經各條治例皆同,但藥中必加四物湯為主,乃養血務本之要也。

大全,云:凡產後發熱,頭痛身疼,不可便作感冒治之,此等多是血虛,或敗血作梗,宜以和平之劑與服,必效,如玉露散,或四物湯加北柴胡等分煎服(等分法,乃善守法)。若便以小柴胡湯及竹葉石膏湯之類,竟不救者多矣。

產後中風,數十日不解,頭微痛,惡寒,時時有熱,心下悶,乾嘔,汗出雖多,陽旦證耳,可與陽旦湯。(即桂枝湯,方見傷寒。仲景所謂中風,即今人所謂傷風,陽旦湯者,從仲景方也)

加味芎歸湯,治產後血氣虛,外感風寒,頭痛,憎寒壯熱。

當歸,川芎(各二錢),人參,紫蘇,乾葛(各一錢)

上銼,加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

竹葉湯,治產後中風,發熱面赤,喘而頭痛。

竹葉(一把),葛根(三兩),防風,桔梗,桂枝,人參,甘草(炙,各一兩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棗一枚,姜五片,水一盞半煎一盞,去滓服,溫覆使汗出,若頭項強,用大附子五分,煎藥揚去沫,嘔者加半夏一錢。(以竹葉乾葛為君,為面赤而喘也,然不用血藥而用參桂,從中風也。此雖大法,用須斟酌。附子亦須善用)

白話文:

李氏認為:產後感冒,是因為太早下床、換衣服時吹到風,導致寒邪侵入下身,會出現像瘧疾一樣忽冷忽熱、頭痛不止的症狀(忽冷忽熱像瘧疾、頭痛不止,可能是多種原因引起,要仔細判斷)。如果是血虛,可以用芎歸湯加上人參、紫蘇、葛根;如果是氣血兩虛,可以用補虛湯加上陳皮、乾薑;如果寒熱症狀嚴重,可以用熟料五積散;如果發熱不止,可以用黃龍湯來治療。如果體質強盛,發熱怕冷,又像瘧疾或痢疾,可以用小柴胡湯合四君子湯、四物湯再加黃耆,稱為三分散,千萬不可以當作傷寒來治療。如果誤用太多熱藥,導致熱症加重,久而久之便秘,可以用柴胡破瘀湯,或四物湯加大黃、芒硝暫時服用,之後再調理補養。

良方認為:產後感冒風寒,出現發熱、頭痛、全身痠痛,雖然像傷寒,但使用麻黃也要謹慎(這是重點)。如果是太早起床勞動,被寒氣所傷,會出現怕冷、微微發熱、頭部後頸部、肩膀、背部、骨節都疼痛,大約七八天才會好。如果大便乾燥、噁心吃不下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生薑、地黃。(因為有嘔吐,所以加地黃,要斟酌使用)

吳氏認為:產後得了傷寒,不可輕易發汗。因為產後發熱有很多原因,可能是生產時用力過度發熱、失血過多發熱、惡露未淨發熱、產後第三天乳汁分泌發熱,或者太早勞動、飲食停滯也會發熱,這些都類似傷寒的症狀,一定要仔細辨別,千萬不可隨便發汗。產後通常氣血虛弱,如果發汗,可能導致肌肉抽搐、昏迷不醒、抽風,或便秘難解,危害很大,一定要謹慎。凡是有發熱,先用四物湯,以川芎、當歸為主,多用一些,白芍藥要炒過,熟地黃要用酒蒸過,來輔助,如果有發熱,可以加一點點柴胡、人參、炮過的乾薑,效果最好。乾薑的辛熱,可以引導補血藥進入血分,補氣藥進入氣分,而且能去除舊的,生成新的,有促進陽氣生發,陰氣增長的作用,用熱藥來治療熱病,很符合《內經》的道理,我曾經用過,效果很好,所以記錄下來勸勉大家。如果惡露還沒排乾淨,一定要同時使用益母丸、黑神散,如果腸胃虛弱,食慾不振,一定要加白朮、茯苓,如果有痰、噁心嘔吐,一定要加陳皮、半夏,其他六經的治療方法也一樣,但藥方中一定要以四物湯為主,這是補血的根本。

大全認為:產後發熱、頭痛、身體疼痛,不可以馬上當作感冒來治療,大多是血虛,或惡露阻礙導致,應該用溫和的藥來調理,一定會有效,像是玉露散,或四物湯加北柴胡等量煎服(等量配藥,是很好的方法)。如果隨意使用小柴胡湯或竹葉石膏湯之類的藥,往往都無法救治。

產後中風,幾十天都沒好,頭微微疼痛、怕冷、時常發熱、胸悶、乾嘔,雖然汗出很多,這是陽旦證,可以用陽旦湯來治療。(陽旦湯就是桂枝湯,藥方在傷寒篇。仲景說的中風,就是現在人說的傷風,陽旦湯是根據仲景的藥方來的)

加味芎歸湯,可以治療產後氣血虛弱,外感風寒,導致頭痛、怕冷、發熱。

當歸、川芎(各二錢),人參、紫蘇、葛根(各一錢),將這些藥材切碎,加上三片生薑,用水煎服。

竹葉湯,可以治療產後中風,發熱面色發紅、喘氣、頭痛。

竹葉(一把),葛根(三兩),防風、桔梗、桂枝、人參、炙甘草(各一兩)。將這些藥材切碎,每次取五錢,加一枚棗子、五片生薑,用水一碗半煎成一碗,去渣後服用,蓋好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,如果頭部後頸部僵硬,可以用大附子五分,煎藥時把浮沫撇去,如果噁心嘔吐,加半夏一錢。(以竹葉、葛根為主藥,是針對面色發紅、喘氣的症狀,雖然沒用補血藥,卻用了人參、桂枝,這是因為針對中風來治療。雖然這是大方向,但使用時也要斟酌。附子也要謹慎使用)

4. 中風

大全,云:夫產後中風者,由產時傷動血氣,勞損臟腑,未曾平復,早起勞動,致使氣虛,而風邪乘虛入之(邪乘虛入,外因也,若中臟便不可治矣,即治亦須從本氣為主),故風邪冷氣客於皮膚經絡,但疼痹,羸乏不任,少氣。大凡筋脈挾寒,則攣急喎僻,挾濕則縱緩虛弱,若入諸臟,恍惚驚悸,隨其所傷腑臟經絡而生病焉。

郭稽中,論曰:產後中風者何。答曰:產後五七日內強力下床,或一月之內傷於房室,或懷憂怒,擾蕩沖和,或因食生硬,傷動臟腑,得病之初,眼澀口噤,肌肉瞤搐,漸至腰脊筋急。強直者不可治,此乃人作。非偶爾中風所得也。

薛氏,曰:前證果外邪所屬,形氣不足,病氣有餘,當補元氣為主,稍佐以治病之藥。若強力不休,月內入房,屬形氣俱不足,當純補元氣,多有復甦者。若誤投風藥,乃促其危也。(產後中風,風藥不可擅用)

丹溪,曰:產後中風。口眼喎斜,必用大補氣血,然後治痰,當以左右手脈分其氣血多少以治,切不可作中風治,而用小續命湯及發表治風之藥。

大全,云:產後下血過多,虛極生風者何。答曰:婦人以榮血為主,因產血下太多,氣無所主,唇青肉冷,汗出,目眩神昏,命在須臾者,此虛極生風也,宜急服濟危上丹,若以風藥治之則誤矣。

薛氏,曰:前證若心脾血氣俱虛,用大補湯,如不應,加附子鉤藤鉤,若肝經血虛,用逍遙散加鉤藤。經云:脾之榮在唇,心之液在汗。若心脾二臟虛極。急用參附湯救之。(鉤藤是肝經風熱藥,附子是脾腎虛寒藥,豈並行不悖乎)

一婦人患前證。用諸補劑,四肢逆冷,自汗泄瀉,腸鳴腹痛。余以陽氣虛寒。用六君子加姜附各五錢,不應,以參附各一兩始應,良久不服,仍腸鳴腹痛,復灸關元穴百餘壯,及服十全大補湯方效。

大全,云:產後中風口噤者,是血氣虛而風入於頷頰夾口之筋也,手三陽之筋結入於頷,產則勞損臟腑,傷於筋脈,風若乘之,其三陽之筋脈則偏持之,筋得風冷則急,故令口噤也。

大全,云:產後角弓反張者,是體虛受風,風入諸陽之經也。人之陰陽經絡周環於身,風邪乘虛入於諸陽之經,則腰背反折,攣急如角弓之狀也。(反張在背,屬太陽及督脈二經,設果為風所中,能不用續命等湯乎,四物湯不妨配用)

薛氏,曰:前證因氣血耗損,腠理不密,汗出過多而患者、虛象也,宜固氣血為主,佐以本方。

丹溪,曰:產後當大補氣血為先,雖有他證,以末治之。如惡寒發熱等症,乃氣血虛甚之極也。宜大劑參耆歸術肉桂以培養之,如不應,急用炮附子,再不應,用人參一兩,炮附子二三錢,名參附湯,倘有未應,乃藥力未能及也,宜多用之。

小續命湯,治產後中風,身體緩急,或頑痹不仁,或口眼喎斜,牙關緊急,角弓反張。

防風(一錢),麻黃(去節),黃芩,芍藥,人參,川芎,防己,肉桂(各七分),附子(炮),杏仁(去皮尖,麩炒,各五分),甘草(炙,四分)

上銼,加生薑,水煎溫服。有熱,去附子,減桂一半;有汗,去麻黃,加乾葛;骨節煩疼,去附子,加芍藥;精神恍惚,加茯神、遠志;煩心多驚,加犀角;嘔逆腹脹,加人參、半夏;骨間疼痛,加附子、官桂;臟寒下痢,去防風、黃芩,加附子、白朮;煩悶,大便澀,去附子,加芍藥,入竹瀝;盛冬初春,去黃芩。

華佗愈風散,治產後中風口噤,牙關緊急,手足瘈瘲,如角弓狀,亦治產後血暈,不省人事,四肢強直,或心眼倒築,吐瀉欲死,此藥清神氣,通血脈,其效如神。

荊芥穗(略焙),《指迷方》加當歸等分。

上為末,每服三錢,黑豆淬酒調服,或童子小便亦可(荊芥氣味辛涼,不寒不熱,散不傷氣,行不害和,且理血分風邪,調以豆酒或童便,祛風降火,妙不可言,誠產後血暈神方也)。口噤者,斡開灌之,或吹鼻中,皆效。李時珍曰:此方諸書盛稱其妙,姚僧垣《集驗方》以酒服,名如聖散,藥下可立效。

陳氏方名舉卿古拜散,蕭存敬方用古老錢煎湯服,名一捻金。許叔微《本事方》云:此藥委有奇效神聖之功,一婦產後睡久,及醒則昏昏如醉,不省人事,醫用此藥及交加散,云服後當睡,必以左手搔頭,用之果然。昝殷《產寶方》云:此病多因怒氣傷肝,或憂氣內郁,或坐草受風而成,宜服此藥也。

戴氏《證治要訣》名獨行散。賈似道《悅生隨抄》呼為再生丹。

血氣湯,治產後諸風攣急,或痿弱無力。

秦艽,羌活,防風,白芷,川芎,芍藥,當歸,熟地,白朮,茯苓(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溫酒調服,一半煉蜜丸如桐子大,每服五七十丸,溫酒下。

防風湯,治產後中風,背項強急,胸滿氣短。

防風,獨活(各去蘆),葛根(各五兩),當歸,人參,白芍,甘草(炙,各二兩)

上㕮咀,每服八錢,水一盞半,棗二枚,煎一盞,溫服。

云岐方,治產後中風,半身手足不遂,言語蹇澀,恍惚多忘,精神不定。

獨活,當歸,芍藥,防風,川芎,元參,天麻(各五錢),桂心(三錢)

上㕮咀,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,分為三服,覺效,更作一劑,又作丸,每服二十丸。如有熱加葛根五錢。有冷加白朮五錢,有氣證加生薑一兩半,手足不遂加牛膝一錢半,萆薢三錢,黃耆四錢,腹痛加芍藥當歸各七錢半,不食加人參五錢,元參一兩。若寒中三陰,所患必冷,小續命湯加姜煎;若暑中三陽,所患必熱,小續命湯去附子,減桂一半,加薄荷煎。

防風羊角湯,治產後氣血不足,風邪所襲,肢體攣痛,背項強直。

防風(一兩),赤芍(炒),桂心(各半兩),羚羊角,川芎,羌活,當歸,酸棗仁(炒),牛蒡子(炒,各二錢)

上銼,每服四錢,水煎服。(此治心肝二經風藥也,而羚羊、桂心寒熱不同,乃古人獨擅其長,用之遠之,存乎其人)

川芎散,治產後中風,身背拘急,有如繩束。(如繩束者,拘急收引之象)

川芎,羌活,羚羊角屑,酸棗仁(炒),芍藥(炒黃,各四兩),桑白皮(兩半),防風(去蘆,一兩二錢)

上銼,每服一兩,水煎,日進三服。

濟危上丹,治產後去血過多,氣無所主,以致唇青肉冷,汗出,目瞑神昏,命在須臾,此虛極生風也,急服此藥,若以風藥治之則誤矣。

乳香,五靈脂,硫黃,玄精石(以上各另研極細),阿膠(蛤粉炒),卷柏(生用),桑寄生,陳皮(去白,等分)

上將前四味同研勻,入石臼內微火炒,再研極細,後入余藥末,用生地黃汁丸如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食前溫酒或當歸湯下。(靈脂硫黃鬚制,用生地汁丸,妙)

大豆紫湯,治產後風虛,五緩六急,手足頑麻,氣血不調等癥。

獨活(去蘆,兩半),大豆(半升),酒(三升),

上先用酒浸獨活,煎一二沸,別炒大豆令極熱,焦煙出,以酒沃之,去渣,每服一二合許,得少汗則愈,日夜數服,一以去風,一以消血結,如妊婦折傷,胎死在腹中,服此即瘥(此方以獨活一味而治風則妙矣,於治虛則未也。五緩六急者,陰緩而陽急也,皆風寒所為,故服法如此)。一方無獨活,只用大豆炒焦,淋酒服。

獨活酒,治產後中風。

獨活(一斤),桂心(三兩),秦艽(五兩)

上三味㕮咀,以酒一斗半漬三日,飲五合,稍加至一升,不能多飲,隨性服。

雞屎酒,治產後中風及百病,並男子中一切風,神效。

烏雞糞(一升,炒黃)(雞糞入肝。治汙濁之血,豆酒去風,通周身之氣。蓋肝主筋,風主氣,氣行血流,筋榮風散,故治一切百病),大豆(一升,炒令聲絕,勿焦)

上二味,以清酒三升乘熱先淋雞糞,次淋大豆,取汁,每服一升,溫服取汗,病重者凡四五服,無不愈。

交加散,治產先後百病,兼治婦人榮衛不通,經脈不調,腹中撮痛,氣多血少,結聚為瘕,產後中風,並宜服之。

生地(一斤,研取自然汁),生薑(十二兩,研取自然汁)

上將地黃汁炒生薑滓,生薑汁炒地黃滓(交加炒法,絕妙絕神),各稍干,焙為細末,每服三錢,溫酒調下,尋常腹痛亦宜服,產後尤不可離。

一物獨活湯,治產後中風,虛人不可服他藥者,此藥及一物白鮮湯主之,亦可與獨活合煮服。

川獨活三兩細切,以水三升煮取一升,分服,飲酒者亦可酒水煮,白鮮皮亦依獨活法。

羌活散,治產後中風語澀,四肢拘急。

羌活三兩為末,每服五錢,水酒各半盞煎服。

上產後中風,用續命湯及羌活發散之藥,必詳氣血,以四物四君子相與各半,停對分兩,服之可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