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之望

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十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二 (2)

1. 發痙

郭稽中,曰:產後汗出多而變痙者,因產後血虛,腠理不密,故多汗出,遇風邪搏之,則變痙也。痙者,口噤不開,背強而直,如發癇狀,搖頭馬嘶,身反折,須臾又發,氣息如絕,宜速斡口灌小續命湯,稍緩即汗出如雨,手摸空者,不可治也。

白話文:

郭稽中: 產後汗出多且痙攣,是產後血虛、腠理不密所致,汗出多,遇風邪侵襲就變成痙攣。痙攣的症狀是口緊閉不開,背部僵硬挺直,像癲癇發作的樣子,搖頭、嘶叫,身體扭曲,反覆發作,氣息微弱,好像快斷氣了。應該趕快掰開嘴巴灌小續命湯,稍微緩解後就會汗出如雨,體溫回升,如果摸起來身體冰涼,就難以治癒。

薛氏,曰:產後發痙,因去血過多,元氣虧極,或外邪相搏,以致牙關緊急,四肢痙強,或腰背反張,肢體抽搐。若有汗而不惡寒者曰柔痙,無汗而惡寒者曰剛痙,由亡血過多,筋無所養而致,故傷寒汗下過多,潰瘍膿血大泄多患之,乃敗證也,急以十全大補湯大補血氣,如下應,急加附子,或保無虞,若攻風邪,死無疑矣。

白話文:

薛氏說:產後發生的痙攣,是因為失血過多,元氣虧損極度,或者外邪相搏,導致牙關緊閉,四肢僵直,或是腰背反張,肢體抽搐。如果有汗,但不惡寒的,稱為柔痙;沒有汗,但惡寒的,稱為剛痙。這是由於失血過多,筋脈失去滋養所致。因此,傷寒汗出下利過多,潰瘍膿血大量排出的人,多患此症,這是敗證。應立即使用十全大補湯大補氣血,如果症狀如下,應立即加入附子,或者可以保住性命,如果攻伐風邪,則必定死亡。

夷堅志,云:杜壬治郝質子婦產四日,瘈瘲戴眼,弓背反張,壬以為痙病,與大豆紫湯、獨活湯而愈。政和間,余妻方分娩,猶在蓐中,忽作此症;頭足反接,相去幾二尺,家人驚駭,以數婢強拗之不直,適記所云,而藥草有獨活,乃急為之,召醫未至,連進三劑,遂能直,醫至即愈矣,更不須用大豆紫湯。古人處方,神驗屢矣。

白話文:

在《夷堅志》中記載,杜壬治癒了一位郝質子婦女生產後四日出現的產後痙病,症狀是抽搐、戴眼、弓背反張。杜壬認為這是痙病,於是給她服用了大豆紫湯和獨活湯,結果病情好轉。在政和年間,我的妻子分娩後,還在產牀上時,突然得了這種病;頭和腳相反接,相距將近二尺,家人驚駭,用幾個丫鬟用力扭正都沒有用。恰好我記得所記載的,而家中恰好有獨活草藥,就趕緊給她服用,還沒等到醫生來,連續服用三劑,病情就能好轉了,醫生來了以後,病情就痊癒了,根本不需要使用大豆紫湯。古人的藥方,神奇的驗證已經很多次了。

陳臨川,曰:凡產後口噤,腰背強直,角弓反張,皆名曰痙,又名曰痓。古人察有汗無汗,以分剛柔陰陽而治,今《產寶》諸書有中風口噤一門,又有角弓反張一門,其實一也,如憎寒發熱,有類傷寒,皆不論及,豈可只以一二藥治之。

白話文:

_陳臨川_說:凡是產後口閉不能言語,腰背強直,角弓反張的,都叫做痙攣,又叫做痓。古人觀察產婦是否有汗,以此區分身體的剛柔陰陽而進行治療,現在的《產寶》等書中有中風口噤一章,又有角弓反張一章,其實是一回事,如果產婦有怕冷發燒的症狀,類似傷寒,這些都沒有提到,難道能只用一二種藥來治療嗎?

按《素問》有痙字而無痓字,仲景太陽經有痙病而無痙方,則今書中痓字乃痙字傳寫之誤也,夫勁痙二字,諧體諧聲,而痙之病狀,有項背勁急反張之相,則從痙字無疑,若痓字於義莫解,故當以痙字為正。且寒主收引,風寒在太陽經而項背強直者,太陽筋病也,諸方皆主續命,從仲景論矣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素問》中有「痙」字而不見「痓」字;東漢末年著名醫家張仲景的《太陽經》有「痙病」的記載,而沒有「痙方」,因此醫書中的「痓」字,可能是「痙」字傳寫錯誤造成的。再者,「勁」和「痙」兩個字,在字形和發音上都十分相似,「痙」字的病狀與項背勁急反張相符合,所以最有可能用「痙」字。至於「痓」字的意義很難理解,因此我們應該用「痙」字作為正確的字。此外,「寒」主收斂,風寒在太陽經中,造成項背強直,這屬於太陽經的筋病。醫治的方法在李東垣的《內傷傷寒論》中已提出了。

郭氏不問產後虛實,邪之有無,而概宗之,似乎一偏。至薛氏又謂產後亡血過多,非急用十全大補不可,若攻風邪,死無疑矣,又一見也。及《夷堅志》案,以大豆紫湯、獨活湯而愈者,則又主於風矣。是續命亦不為妄,但本方有麻黃、附子,於氣血兩虛之人不可輕用,而郭氏論又有速灌之說,稍緩即汗出如雨,反不以麻黃為忌,何其語之切也。二說均不可廢,臨證之際,詳之可也。

白話文:

郭氏不論產後是虛弱還是實熱,也不考慮是否有邪氣,而一概用麻黃、附子來治療,似乎有失偏頗。到了薛氏又說產後失血過多,如果不趕緊用十全大補湯來治療,就會死,這又是一種偏見。還有《夷堅志》中的案例,用大豆紫湯、獨活湯治癒的,則是主治風邪。所以說,續命也不算胡說,但本方含有麻黃、附子,對氣血兩虛的人不可輕易使用,而郭氏的理論還有速灌之說,稍慢一點就會汗出如雨,反而不把麻黃當作禁忌,真是說得太精闢了。兩種說法都不能廢棄,在臨牀治療時,應該仔細辨證。

小續命湯,治產後汗多變痙,口噤首強,或搖頭馬嘶,不時舉發,氣息如絕。

方見前中風。

白話文:

小續命湯,用於治療產後盜汗、抽搐、口不能閉、頭頸強直,或搖頭、嘶叫,時常發作,呼吸微弱。

陳臨川,云:陳無擇評曰:產後汗出多變痙,亦令服小續命湯,此又難信,既汗多,如何更服麻黃官桂防己黃芩輩,不若大豆紫湯為佳,《局方》大聖散亦良藥也。愚觀朱奉議云:凡剛柔二痓,小續命湯並可加減與之,若柔痓自汗者,去麻黃加葛根之說,朱奉議必有所據,雖大豆紫湯、大聖散良,亦不可偏見曲說,有妨古人之意。

白話文:

陳臨川說:陳無擇評論道:產後汗出多變痙,也讓患者服用小續命湯,這又難以相信,既是汗多,又如何服用麻黃、官桂、防己、黃芩等藥物呢?不如大豆紫湯更好,《局方》中所載的大聖散也是良藥。我看朱奉議說:凡是剛痓和柔痓,都可加減小續命湯與之。如果柔痓自汗的,去掉麻黃加入葛根。朱奉議必定有所依據,雖然大豆紫湯、大聖散是良藥,但也不能偏見曲說,違背古人的意思。

大豆紫湯,治中風頭眩,惡風自汗,吐冷水及產後百病,或中風痱痙,背強口噤,直視煩熱,脈緊大者,不治。

方見前中風。

白話文:

大豆紫湯,是治療中風頭暈,怕風出汗,吐出冷水,以及產後百病,或者中風引起的抽搐痙攣,背部僵硬、張口無聲,直視且煩熱,脈搏緊且有力的人適用。但不適用於脈搏很緊很強的人。

大豆湯,治產後卒中風發痓,倒悶不知人,及妊娠挾風,兼治在蓐諸疾。

白話文:

大豆湯,用於治療產後中風,昏迷不認人,以及妊娠挾風,兼治產褥期間的各種疾病。

大豆(五升,炒令微焦),葛根,獨活(各一兩),防己(六兩)(防己行十二經,虛者忌用,今分兩且獨多,宜斟酌)

白話文:

  • 大豆:五升,炒至微焦

  • 葛根:一兩

  • 獨活:一兩

  • 防己:六兩(防己藥性走遍十二經絡,體虛的人忌用。現在方子中防己的分量最多,應斟酌使用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酒二盞煎至一盞半,去渣溫服,不拘時,日三服。

一方,治產後中風,諸體疼痛,自汗出者,及余百疾。

獨活(八兩),當歸(四兩)

上㕮咀,以酒八升煮取四升,去滓,分四服,日三夜一,取微汗。若上氣者,加桂心二兩,不瘥更作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切碎,每次使用五錢,用兩杯酒煎至剩下一杯半,濾去藥渣後溫服,不限時間,一日三次。 此方用於治療產後中風,全身各處疼痛,自發出汗,以及其餘多種疾病。 獨活(八兩),當歸(四兩) 將藥材切碎,用八升酒煎煮至剩四升,濾去藥渣,分成四次服用,白天三次夜晚一次,使身體微微出汗。如果伴有氣逆上衝的情況,加入桂心兩,若症狀未見好轉可再做一次。

羚羊角飲子,治產後氣實,腹中堅硬,兩脅脹滿,心中煩熱,渴欲飲水,欲成剛痓,中風之疾。

白話文:

羚羊角飲,治療產後氣結實,腹中堅硬,兩肋脹滿,心中煩熱,口渴想喝水,將要變成剛痓的症狀,中風的疾病。

羚羊角(半兩,鎊),防風,羌活,桔梗(並去蘆),敗醬(各八錢)(敗醬近無識者,不知當以何物代之),桂心,柴胡,大黃(酒浸過煨,各一兩二錢)

白話文:

  • 羚羊角(10公克,研成粉末)

  • 防風(4公克)

  • 羌活(4公克)

  • 桔梗(4公克,去除蘆頭)

  • 敗醬(4公克)(由於古代的敗醬已經失傳,因此不知道可以用什麼藥材代替)

  • 桂心(6公克)

  • 柴胡(6公克)

  • 大黃(6公克,用酒浸泡後煨過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大盞半同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,不拘時,更服地黃酒,(地黃酒妙甚)用地黃切一升,炒令黑,瓷瓶中下熱酒三升,密封口,煮令減半,任意服之。

白話文:

每次上竈燒五錢,加一大杯半水一起煮,直到剩下一個杯子,去除渣滓溫服,不限時間,再服用地黃酒。(地黃酒妙處甚多)用一升地黃切碎,炒至變黑,放進瓷瓶中加入三升溫酒,密封瓶口,煮至酒減半,可以任意飲用。

防風當歸散

防風,川芎,當歸,地黃(各五錢)

上銼,每服一兩,水三盞煎至二盞,溫服。

白話文:

防風、川芎、當歸、地黃(各五錢) 將上述藥材研磨,每次服用一兩,用水三碗煎煮至兩碗,溫熱後服用。

樓氏,曰:續命湯、大豆紫湯、舉卿古拜散,太陽厥陰藥也,邪實,脈浮弦有力者固宜,但產後血氣大虛之人,不宜輕發其表,但用防風當歸散治之為妙。

白話文:

樓氏說:續命湯、大豆紫湯、舉卿古拜散,都是太陽厥陰病的藥方,如果邪氣實、脈浮弦有力,當然需要用這些藥來發汗。但是對於產後氣血虛弱的人來說,就不適宜輕易發汗了,只要用防風當歸散來治療就很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