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之望

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五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3)

1. 論婦人癥痞

大全,云:婦人癥痞,由飲食失節,脾胃虧損,邪正相搏,積於腹中,牢固不動,有可徵驗,故名曰癥,氣道壅塞,故名曰痞。得冷則發,冷入子臟則不孕,入胞絡則月水不通。

薛氏,曰:前證若脾胃虛弱,用六君子加芎歸;若肝脾虛弱,用補中益氣及歸脾湯(薛氏之說,可為病久虛羸者法);若肝火鬱滯,佐以蘆薈丸、六味丸,外貼阿魏膏。患者須慎七情六淫,飲食起居,治者不時審察病機而藥之,庶幾有效。

白話文:

婦女的癥瘕痞塊,是因為飲食不當、脾胃虛弱,導致邪氣與正氣互相搏鬥,積聚在腹部,堅硬不動,可以觸摸到,所以稱為「癥」。氣血運行不暢,堵塞不通,所以稱為「痞」。這種病遇冷就會發作,寒氣侵入子宮會導致不孕,侵入胞絡(子宮的脈絡)則會造成月經不通。

如果上述情況是因為脾胃虛弱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川芎、當歸來治療;如果是因為肝脾虛弱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和歸脾湯來治療(薛氏的說法,可以作為治療久病體虛的患者的方法);如果是因為肝火鬱結,可以輔以蘆薈丸、六味丸,外用阿魏膏。患者必須小心避免情緒波動和外感六淫邪氣,注意飲食起居。醫生要隨時仔細觀察病情變化,並根據病機用藥,這樣才能有效。

2. 論食癥

大全,云:婦人食癥,臟腑虛弱,月候來時,食生冷之物,脾胃既虛,不能消化,與臟氣相搏,結聚成塊,日漸生長,盤牢不移,故謂之食癥也。

薛氏,曰:前證若形氣弱,須先調補脾胃為主,而佐以消導,若形氣充實,當先疏導為主,而佐以補脾胃,若氣壅血滯而不行者,宜烏藥散,散而行之。(散用烏藥、莪朮醋浸炒,桂心、當歸、桃仁、青皮、木香各等分為末,每服二錢,熱酒調下。)

脾氣虛而血不行者,宜用四君、芎、歸,補而行之;若脾氣鬱血不行者,宜用歸脾湯,解而行之;若肝脾血燥而不行者,宜用加味逍遙散,清而行之。大抵食積痞塊之證為有形,蓋邪氣勝則實,真氣奪則虛,當養正辟邪,而積自除矣。雖然,堅者削之,客者除之,胃氣未虛,或可宜用,若病久虛弱者,不可輕試也。

白話文:

《醫學大全》裡說:婦女罹患食癥,是因為臟腑虛弱,在月經來潮時,吃了生冷的食物,導致脾胃更加虛弱,無法消化食物,這些未消化的食物與臟氣互相搏鬥,結聚成塊,而且日漸增長,盤踞牢固不移動,所以稱為食癥。

薛氏說:前面提到的情況,如果身體虛弱,必須先以調理補養脾胃為主,輔助以消導的藥物;如果身體狀況強壯,應該先以疏導為主,輔助以補養脾胃的藥物。如果氣機壅塞、血瘀不行的,適合使用烏藥散,來疏散並運行氣血。(烏藥散的配方是:烏藥、莪朮用醋浸泡後炒過,再加上桂心、當歸、桃仁、青皮、木香,各取等分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熱酒調服。)

如果是脾氣虛弱導致血行不暢,適合用四君子湯加上川芎、當歸,來補益並運行血氣;如果是脾氣鬱結導致血行不暢,適合用歸脾湯,來疏解並運行血氣;如果是肝脾血燥導致血行不暢,適合用加味逍遙散,來清熱並運行血氣。總之,食積痞塊的病症是有形的,通常是邪氣旺盛而導致實證,而正氣虛弱則導致虛證,所以應該要補養正氣、驅除邪氣,積聚就會自然消除。雖然如此,堅硬的積塊可以用削的方法,外來的積聚可以用排除的方法,在胃氣沒有虛弱的情況下,或許可以使用這些方法,但如果是病程較久、身體虛弱的人,就不能輕易嘗試這些方法。

3. 論血癥

大全,云:婦人寒熱失節,臟腑氣虛,風冷在內,飲食不消,與血氣相結,漸生顆塊,盤牢不移動者是也。皆因血氣勞傷,月水往來,經絡痞塞,惡血不除,結聚所生,久而不瘥,則心腹兩脅苦痛,害於飲食,肌膚羸瘦。

問癥一也。何以知是血癥?曰:血外之證(有以左畔為血癥者,凡肝之部,皆可為血病),瞀悶煩躁,迷忘驚狂,痰嘔汗多,骨熱肢冷,其蓄在下焦者,必臍下結急,外熱內痛,尺脈洪而數也。桃仁、靈脂、生地黃、牛膝、大黃、甘草祛逐之。薛氏曰:前證多兼七情,虧損五臟,氣血乖達而致。

(此說甚佳)蓋氣主噓之,血主濡之,脾統血,肝藏血,故鬱結傷脾,恚怒傷肝者,多患之。腹脅作痛,正屬肝脾二經證也。潔古曰:養正積自除。東垣云:人以胃氣為主,治法當主於固元氣,而佐以攻伐之劑,必需之歲月,若期速效,投以峻劑,反致有誤。

白話文:

婦女因為寒熱失調,導致內臟虛弱,加上風寒侵入體內,飲食消化不良,與血氣相互凝結,漸漸產生腫塊,而且固定不動,這就是血症。這些都是因為過度勞累損傷氣血,加上月經來潮時,經絡阻塞,惡血無法排除,堆積所導致的。如果時間久了沒有治癒,就會感到心腹、兩脅疼痛,影響食慾,導致身體消瘦。

這是第一個關於血症的疑問。要如何知道這是血症呢?答:血症在外表上的徵兆(有些人認為左邊的疾病是血症,凡是與肝臟相關的部位,都可能產生血病),包括:頭暈、煩躁不安、健忘、驚恐發狂、多痰、嘔吐、多汗、骨頭發熱但四肢冰冷。如果血症積聚在下焦,一定會感到肚臍下方緊繃,外表發熱但內部疼痛,而且尺脈會呈現洪大且快速的現象。可以用桃仁、靈脂、生地黃、牛膝、大黃、甘草等藥物來驅除。薛氏認為,前面所說的這些症狀,大多與情緒失調、五臟虛損、氣血運行不順暢有關。

(這種說法很好)氣具有推動的功能,血具有滋潤的功能,脾統管血液,肝臟儲藏血液。所以,因為情緒鬱悶而傷脾,或因為憤怒而傷肝的人,多半會罹患血症。腹部和脅肋疼痛,正是屬於肝經和脾經的病症。張元素說:調養正氣,積聚自然消除。李東垣說:人以胃氣為根本,治療時應該以固本培元為主,輔以攻伐的藥物,並且需要較長的時間來調理。如果想要快速見效,就使用猛烈的藥物,反而容易出錯。

4. 論腹中瘀血

大全,云:婦人月經痞塞不通,或產後余穢未盡,因而乘風取涼,為風冷所乘,血得冷則成瘀血也,血瘀在內,則時時體熱面黃,瘀久不消,則為積聚癥癖矣。

薛氏,曰:前證若鬱結傷脾,用加味歸脾湯;若恚怒傷肝,用加味逍遙散;若產後惡露,用失笑散;若肝脾虛損,用六君子加柴胡以補元氣為主;胃氣虛弱,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、半夏為主。大凡腹中作痛畏手按者,此內有瘀血。若形體如常,屬病氣元氣俱實,用桃仁承氣湯直下之;若痛而肢體倦怠,飲食少思,此脾胃受傷,屬病氣有餘,元氣不足,用當歸散調和之(立齋專重脾胃,故其言如此,然亦一偏之見。但攻削之藥,不得其竅,反致傷氣,以致不救,故不如善守之為愈矣)。若痛而喜手按腹,形體倦怠,飲食少思,此形氣病氣俱不足,用六君、炮薑、芎、歸純補之;若痛而大便不實,飲食難化,此脾腎虛寒,用六君、炮薑、肉果溫補之;若痛而作嘔少食,此脾胃虛弱,用六君、炮薑、藿香;若痛而嘔吐不食泄瀉,用六君、薑、桂;若兼手足逆冷自汗,更加附子,此證多有因攻伐而致者。

白話文:

關於腹中瘀血

《大全》說:婦女月經不順暢,阻塞不通,或是生產後惡露沒有排乾淨,因此吹到風、受了寒涼,被風寒侵襲,血液遇到寒冷就會變成瘀血。瘀血積在身體內部,就會時常感到身體發熱、面色發黃,瘀血累積久了無法消散,就會形成腹部腫塊或硬塊。

《薛氏》說:前面說的那些症狀,如果是因為情緒鬱悶、傷害到脾臟,就用加味歸脾湯;如果是因為發怒、傷害到肝臟,就用加味逍遙散;如果是產後惡露,就用失笑散;如果是肝脾虛弱受損,就用六君子湯加柴胡來補元氣為主;如果是胃氣虛弱,就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、半夏為主。一般來說,肚子裡疼痛而且不喜歡被按壓的,就是體內有瘀血。如果身體狀況看起來和平常一樣,屬於病邪和元氣都充足的情況,可以用桃仁承氣湯直接攻下;如果疼痛而且四肢疲倦、食慾不佳,這是脾胃受損,屬於病邪有餘但元氣不足的情況,可以用當歸散來調和(李東垣特別重視脾胃,所以他這麼說,但也有些片面。但是如果使用攻伐的藥物,沒有抓對重點,反而會損傷元氣,以至於無法醫治,所以不如好好地守護身體為好)。如果疼痛但喜歡按壓腹部,身體疲倦、食慾不佳,這是身體和元氣都不足的情況,可以用六君子湯、炮薑、川芎、當歸純補;如果疼痛而且大便不成形、食物難以消化,這是脾腎虛寒,就用六君子湯、炮薑、肉豆蔻溫補;如果疼痛而且想吐、食慾差,這是脾胃虛弱,就用六君子湯、炮薑、藿香;如果疼痛而且嘔吐、不吃東西、腹瀉,就用六君子湯、生薑、桂枝;如果還加上手腳冰冷、容易出汗,就再加附子,這種情況大多是因為過度使用攻伐藥物所導致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