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四 (15)
卷之四 (15)
1. 治骨蒸勞瘵
黃耆丸,治婦人骨蒸煩熱,四肢羸瘦,疼痛,口乾心躁,不得眠臥。
黃耆,麥門冬(去心),茯神(去木),北柴胡,生地黃,甘草(各一兩),酸棗仁(炒),郁李仁,枸杞子,杏仁(去皮尖麩炒黃),人參(去蘆),黃芩(各七錢半),百合,枳殼(去穰麩炒),赤芍藥,知母,秦艽(各半兩),鱉甲(制,二兩)
上為細末,煉蜜丸,如桐子大,清粥吞下三十丸,無時。(此方補氣益精,養血安神,清肺熱,解勞熱,寬胸膈為主,而鬱李、杏仁雖能潤燥,然大便滑者不宜)
地黃煎丸,解勞生肌,進食,活血養心。
生地黃汁,杏仁汁,生薑汁,藕汁(各五升),薄荷汁,鵝梨汁(各一升),法酒(二升),沙蜜(四升)
上共合一處,慢火熬成膏,入後藥:
北柴胡(三兩),木香,人參,茯苓,柏子仁(去皮尖,研),山藥,遠志肉,枳實(麩炒),白朮,(各一兩),秦艽,苦梗(各二兩),麝香(半兩,研),熟地黃(洗焙酒蒸,四兩)
上為細末,以前膏和丸,如桐子大,食後甘草湯下二三十丸。(按骨蒸方中,未有不用柴胡、鱉甲者,而此方以諸汁熬膏,以潤肺除熱消痰為主,然恐滯膈損脾,故又佐以參、朮、山藥、茯苓、麝香之類,以疏啟中氣,而柏子、遠志,又所以養脾之母,而潤心也。如肌膚燥澀,而氣血兩虛者,請嘗試之,何如)
白話文:
黃耆丸,治療婦女因骨蒸(體內虛熱)引起的煩躁發熱、四肢消瘦、疼痛、口乾心煩、難以入睡等症狀。
配方:黃耆、麥門冬(去心)、茯神(去木)、北柴胡、生地黃、甘草(各一兩)、酸棗仁(炒)、郁李仁、枸杞子、杏仁(去皮尖,麩炒至黃)、人參(去蘆)、黃芩(各七錢半)、百合、枳殼(去瓤,麩炒)、赤芍藥、知母、秦艽(各半兩)、鱉甲(製過,二兩)。
做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丸子,大小如桐子(約黃豆大小),用清淡的米粥吞服,每次三十丸,不拘時間服用。(此方主要功效為補氣益精,養血安神,清肺熱,解除虛勞發熱,寬胸理氣。雖然郁李仁、杏仁可以潤燥,但容易腹瀉的人不宜服用。)
地黃煎丸,可解除虛勞,促進肌肉生長,增進食慾,活血養心。
配方:生地黃汁、杏仁汁、生薑汁、藕汁(各五升)、薄荷汁、鵝梨汁(各一升)、藥酒(二升)、蜂蜜(四升)。
做法:將以上汁液與蜂蜜混合,用小火慢熬成膏狀,加入以下藥材:北柴胡(三兩)、木香、人參、茯苓、柏子仁(去皮尖,研磨)、山藥、遠志肉、枳實(麩炒)、白朮(各一兩)、秦艽、桔梗(各二兩)、麝香(半兩,研磨)、熟地黃(洗淨烘乾後用酒蒸製,四兩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之前熬好的膏調和成丸子,大小如桐子,飯後用甘草湯送服,每次二三十丸。(一般治療骨蒸的藥方,都會使用柴胡、鱉甲,而這個藥方使用多種汁液熬製成膏,主要功效為滋潤肺部、清除熱邪、消除痰液。但考慮到藥性可能滯膩、損傷脾胃,所以又加入人參、白朮、山藥、茯苓、麝香等藥材來疏通脾胃之氣,而柏子仁、遠志則能滋養脾胃並潤澤心臟。如果身體乾燥、氣血兩虛,可以嘗試此方,效果如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