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四 (11)
卷之四 (11)
1. 治無熱虛勞
上為細末,生薑汁打糊丸,如桐子大,每服二三十丸,空心食前白湯下,日三服。
硇砂丸,治婦人冷勞,心腹積聚,腹脅疼痛,四肢羸瘦,不食。(此方全在破血散結。雖曰治冷勞,然實為心腹積聚日久,以致瘦瘁也。大概病根於冷,而至於瘦,故云。然若非真確,安敢妄用)
鱉甲(醋炙),桃仁(去皮尖,麩炒),木香,五靈脂(炒),當歸(各一兩),硇砂(二兩,醋一升熬成膏)
上為細末,用硇砂膏為丸,如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空心溫酒下。(此方硇砂太多,不宜輕用)
白話文:
治無熱虛勞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,用生薑汁攪拌成糊狀,搓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二三十丸,空腹、飯前用白開水送服,每日三次。
硇砂丸
治療婦女因虛寒引起的虛勞,心腹部有腫塊積聚,腹部和脅肋疼痛,四肢消瘦,食慾不振。(這個藥方主要是用來破除血瘀、消散結塊。雖然說是治療虛寒性勞損,但實際上是因為心腹部的腫塊積聚日久,導致身體消瘦。大概病根在於寒冷,進而發展到消瘦,所以這麼說。然而,如果病症不是真的這樣,怎敢隨意使用?)
鱉甲(用醋炙過)、桃仁(去掉皮尖,用麩皮炒過)、木香、五靈脂(炒過)、當歸(各一兩)、硇砂(二兩,用一升醋熬成膏狀)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,用硇砂膏做成藥丸,如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空腹用溫酒送服。(這個藥方硇砂的用量太多,不宜輕易使用。)
2. 治有熱虛勞
逍遙散,治血虛勞倦,五心煩熱,肢體疼痛,頭目昏重,心忪頰赤,口燥咽乾,發熱盜汗,減食嗜臥,及血熱相搏,月水不調,臍腹脹痛,寒熱如瘧。又主室女血弱陰虛,榮衛不和,痰嗽潮熱,肢體羸瘦,漸成骨蒸。
當歸(酒洗),白芍藥(酒炒),白朮,白茯苓,柴胡(各一錢),甘草(炙,五分,一方用一錢半者)
上銼散,水一盞半,生薑三片,麥門冬二十粒去心,煎七分,不拘時服。一方用薄荷少許,無麥冬(此治肝脾血虛,木鬱不達而發熱者最當。引用門冬所以除五心之煩,引用薄荷清肌骨之熱,一開表,一清裡,具見不同,皆因病而藥之也)。熱甚,加牡丹皮、梔子炒。骨蒸,加知母、地骨皮。
咳嗽,加五味子、紫菀。吐痰,加半夏、貝母、栝蔞仁。飲食不消,加山楂、神麯。發渴,加麥門冬、天花粉。胸中作熱,加黃連、梔子。心慌,加遠志、酸棗仁。吐血,加阿膠、生地黃、牡丹皮。自汗,加黃耆、酸棗仁。久瀉,加炒黑乾薑。遍身痛,加羌活、防風、川芎,以利關節。
手足顫掉,加防風、荊芥、薄荷。氣惱胸膈痞悶,加枳實、青皮、香附。怒氣傷肝,眼目昏花,加龍膽草、黃連、梔子。小腹痛,加玄胡索、香附子。經閉不通,加桃仁、紅花、蘇木。左腹血塊,加三稜、蓬朮、桃仁、紅花。右腹氣塊,加木香、檳榔。(加法俱平正亦可法)
黃耆散,治婦人勞熱羸瘦,四肢煩疼,心躁口乾,不欲飲食。
人參,黃芩,當歸(各七錢半),赤茯苓,赤芍藥(炒),黃耆,麥門冬(去心),生地黃,地骨皮(各一兩),柴胡(一兩半),甘草(炙,一錢半)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,生薑五片,煎六分,去滓,溫服無時。
子芩散,涼心肺,解勞除熱,使榮衛順,血不絕。
黃耆(一兩),人參,白芍藥,白茯苓,子芩,麥門冬(去心),生地黃(各半兩),苦梗(二錢半)
上為粗末,先用竹葉一握,小麥七十粒,水三盞,姜三片,煎至一盞半,入藥末三錢,重煎至七分,去滓溫服。(較前方少四味,而赤芍又不同,即可以得其補瀉之意矣,以竹葉、小麥為引者,重在心肺之意)
知母散,治婦人勞熱,體瘦壯熱,四肢煩疼,咽喉不利,少思飲食。
柴胡,生地黃(各一兩),知母,黃芩(炒),赤芍藥(炒),射干,麥門冬(去心),升麻(各七錢半),甘草(炙微赤,半兩)
上為粗散,每服四錢,水一中盞,入生薑半分,淡竹葉二十七張,同煎至六分,去滓,不拘時溫服。(此方較前黃耆散無參、耆、歸、茯、地骨,而加知母、射干、升麻,其重在咽喉不利也。然參、耆有肺熱還傷肺之戒,故不用,而知母、射干又瀉火動大便,亦宜思之。若少思飲食,從咽喉不利來,則可用,從脾胃不足來,則不可輕用,臨症自考)
白話文:
逍遙散,治療因血虛導致的勞累倦怠、五心煩熱(手心、腳心、胸口發熱)、肢體疼痛、頭暈眼花、心悸臉紅、口乾舌燥、發熱盜汗、食慾不振、嗜睡等症狀,以及因血熱互相搏擊導致的月經不調、肚臍腹部脹痛、忽冷忽熱如瘧疾的症狀。此方也適用於未婚女子因血虛陰虛、氣血不和導致的痰嗽潮熱、肢體消瘦,逐漸發展成骨蒸(骨頭發熱)。
藥材組成:
- 當歸(用酒洗過)
- 白芍藥(用酒炒過)
- 白朮
- 白茯苓
- 柴胡(各一錢)
- 甘草(炙過,五分,也有方子用一錢半的)
製法: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,加一碗半水,放入三片生薑,去心的麥門冬二十粒,煎煮至七分,不拘時間服用。有的方子會加入少許薄荷,不加麥門冬。(這個方子最適合治療因肝脾血虛、肝氣鬱結導致的發熱。使用麥門冬是為了消除五心煩熱,使用薄荷是為了清除肌膚骨骼的熱,一個是疏解表層,一個是清除內部,可以看出區別,都是根據病症用藥。)
如果熱象嚴重,可加牡丹皮、炒梔子。如果出現骨蒸,可加知母、地骨皮。
如果咳嗽,可加五味子、紫菀。如果吐痰,可加半夏、貝母、栝樓仁。如果消化不良,可加山楂、神麴。如果口渴,可加麥門冬、天花粉。如果胸口發熱,可加黃連、梔子。如果心慌,可加遠志、酸棗仁。如果吐血,可加阿膠、生地黃、牡丹皮。如果自汗,可加黃耆、酸棗仁。如果久瀉,可加炒黑乾薑。如果全身疼痛,可加羌活、防風、川芎,以疏通關節。
如果手腳顫抖,可加防風、荊芥、薄荷。如果因生氣導致胸悶,可加枳實、青皮、香附。如果因怒氣傷肝導致眼花,可加龍膽草、黃連、梔子。如果小腹疼痛,可加玄胡索、香附子。如果月經閉止不通,可加桃仁、紅花、蘇木。如果左腹有血塊,可加三稜、蓬朮、桃仁、紅花。如果右腹有氣塊,可加木香、檳榔。(以上的加減方法都比較平和,可以參考使用。)
黃耆散,治療婦女因勞累導致的發熱消瘦、四肢煩疼、心煩口乾、食慾不振。
藥材組成:
- 人參
- 黃芩
- 當歸(各七錢半)
- 赤茯苓
- 赤芍藥(炒過)
- 黃耆
- 麥門冬(去心)
- 生地黃
- 地骨皮(各一兩)
- 柴胡(一兩半)
- 甘草(炙過,一錢半)
製法: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,每次服用四錢,加一碗水,五片生薑,煎煮至六分,去除藥渣,溫服,不拘時間。
子芩散,可以清涼心肺,解除勞累引起的發熱,使氣血順暢運行,血脈不絕。
藥材組成:
- 黃耆(一兩)
- 人參
- 白芍藥
- 白茯苓
- 子芩
- 麥門冬(去心)
- 生地黃(各半兩)
- 桔梗(二錢半)
製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,先用竹葉一小把,小麥七十粒,加三碗水,三片生薑,煎煮至一碗半,放入藥末三錢,再煎至七分,去除藥渣,溫服。(此方比前面的黃耆散少了四味藥,而且赤芍換成了白芍,這樣可以達到補瀉的目的。以竹葉、小麥為藥引,重點在於調理心肺。)
知母散,治療婦女因勞累導致的發熱、身體消瘦、高熱、四肢煩疼、咽喉不利、食慾不振。
藥材組成:
- 柴胡
- 生地黃(各一兩)
- 知母
- 黃芩(炒過)
- 赤芍藥(炒過)
- 射干
- 麥門冬(去心)
- 升麻(各七錢半)
- 甘草(炙過,略微發紅,半兩)
製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四錢,加一中碗水,放入生薑半分,淡竹葉二十七張,一同煎煮至六分,去除藥渣,不拘時間溫服。(這個方子比前面的黃耆散少了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茯苓、地骨皮,而增加了知母、射干、升麻,重點在於治療咽喉不利。但要注意人參、黃耆如果用於肺熱,反而會損傷肺氣,所以不用。而知母、射干又會瀉火,導致大便,也要考慮。如果食慾不振是因為咽喉不利導致,則可以使用此方,如果是脾胃不足導致,則不可輕易使用,需要根據臨床情況判斷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