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之望

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四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8)

1. 治虛勞平補諸方

羊乳丸,治虛勞羸瘦。

黃耆(蜜炙),地黃(酒浸蒸),秦艽,山茱萸肉,柴胡,地骨皮(等分)

上為末,煉蜜丸,如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煎人參湯下,不拘時候,日進一服。(此方以黃耆補上焦元氣,而配以地骨之苦寒,是補氣不補火,以熟地補下焦之水,而配以山茱之溫澀,是補水而又生肝,柴胡散結熱之氣,秦艽利一身之機,方以羊乳名者,以參、耆有羊肉之功也)

六味丸(一名地黃丸,一名腎氣丸),治腎經不足,發熱作渴,小便淋閉,氣壅痰嗽,頭目眩暈,眼花耳聾,咽燥舌痛,齒牙不固,腰腿痿軟,自汗盜汗,便血諸血,失音,水泛為痰,血虛發熱等證,其功不能盡述。

熟地黃(半斤,杵膏),山茱萸肉,乾山藥(各四兩),牡丹皮,白茯苓,澤瀉(各三兩)

上各另為末,和地黃膏,加煉蜜丸,如桐子大,每服七八十丸,空心食前滾湯下。

八味丸,治命門火衰,不能生土,以致脾胃虛弱,飲食少思,大便不實,臍腹疼痛,夜多漩溺等症。

即六味丸加肉桂、附子(各一兩)。(此方原名腎氣丸,為以腎中有生氣也,腎為坎,命門同之。命門之氣,宜藏而不宜泄,故日慳臟,以其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也。本方以地黃滋腎陰,以山茱、山藥、茯苓、澤瀉補四臟之氣,降而歸腎,而丹皮以瀉陰中伏火,火去而氣生精長,所以四臟皆有廩而生生不窮也。

名曰腎氣,豈無謂乎?若八味者,又溫生氣於陰之中,以補火生土也,故下元虛而腹痛漩溺者宜之)

益陰腎氣丸,治諸臟虧損,發熱晡熱,潮熱盜汗,或寒熱往來,五心煩熱,或口乾作渴,月經不調,或筋骨酸倦,飲食少思,或頭目不清,痰氣上壅,咳嗽晡甚,胸膈痞悶,或小便赤數,兩足熱痛,或腳足痿軟,肢體作痛等症。此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之劑。熟地黃(八兩,杵膏),山茱萸肉,山藥(各四兩),白茯苓,牡丹皮,澤瀉(各三兩),當歸,五味子(炒,各二兩),生地黃(酒浸杵膏)

上為末,入二膏,加煉蜜丸,如桐子大,硃砂為衣,每服五十丸,空心淡鹽湯下。(按腎氣丸立自仲景,主作納氣歸元,故名之,今加益陰二字乃添蛇足也,豈立方之旨哉?若五味猶能斂氣生津,生地尚可涼血瀉火,或少佐之,庶幾近理。而當歸之用,殊失之矣!或曰當歸味辛,可以潤腎燥,殊不知辛溫之味,乃流行之物,非所以納氣也。

蓋腎為水藏而陰生,所謂水深土厚也,動則氣散而水溢,所謂失藏其用也,觀水歸冬旺而反涸,長夏火旺而水行,可想命名之義矣!辛溫之物,加於納氣丸中,宜乎否乎)

烏雞煎丸,治婦人百病,血氣虛勞,赤白帶下等證。

黃耆,當歸(各六兩),香附子(四兩),白茯苓(三兩),人參,官桂,熟地黃,生地黃,地骨皮(各二兩)

白話文:

羊乳丸,治療因虛弱導致的身體消瘦。

藥材包含:炙過的黃耆、用酒浸泡後蒸熟的地黃、秦艽、山茱萸肉、柴胡、地骨皮,各取等份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煉製過的蜂蜜製成丸子,大小如桐子(梧桐子)一般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煎好的人參湯送服,不拘泥於時間,每天服用一次。(這個藥方用黃耆補益上焦的元氣,配以地骨的苦寒之性,是補氣而不助長火氣;用熟地黃補益下焦的腎水,配以山茱萸的溫澀之性,是補水又能滋養肝臟;柴胡疏散鬱結的熱氣,秦艽疏通全身的氣機。藥方之所以名為羊乳丸,是因為人參、黃耆有像羊肉一樣的補益功效。)

六味丸(又名地黃丸、腎氣丸),治療腎經不足引起的發熱口渴、小便不暢、氣機壅塞導致的咳嗽、頭暈眼花耳鳴、咽喉乾燥疼痛、牙齒鬆動、腰腿無力、自汗盜汗、便血及其他出血、失聲、水液停滯形成痰、血虛發熱等症狀,其功效無法完全列舉。

藥材包含:搗成膏狀的熟地黃(半斤)、山茱萸肉、乾山藥(各四兩)、牡丹皮、白茯苓、澤瀉(各三兩)。

將以上藥材分別研磨成粉末,加入地黃膏,再加入煉製過的蜂蜜製成丸子,大小如桐子一般。每次服用七八十丸,在空腹時、飯前用滾燙的開水送服。

八味丸,治療命門火衰導致的脾胃虛弱,症狀包括食慾不振、大便稀溏、肚臍腹部疼痛、夜間頻尿等。

此方是在六味丸的基礎上,加入肉桂、附子(各一兩)。(這個藥方原名腎氣丸,意在補養腎中生發之氣。腎屬坎卦,命門與之相同。命門之氣應該收藏而不宜外洩,所以稱之為「慳臟」,因為它接受五臟六腑的精華而收藏之。這個藥方用熟地黃滋養腎陰,用山茱萸、山藥、茯苓、澤瀉補益四臟之氣,使其下降歸於腎,而丹皮則瀉陰中潛藏的火,火去則氣生,精氣自然生長,所以四臟都能得到滋養而生生不息。

藥方名為腎氣丸,難道沒有道理嗎?而八味丸,又在陰中溫養生發之氣,用以補火生土,所以下元虛弱而導致腹痛、頻尿的人適合服用。)

益陰腎氣丸,治療各種臟腑虧損引起的發熱,包括午後發熱、潮熱盜汗、或寒熱交替、五心煩熱、或口乾口渴、月經不調、或筋骨酸軟疲倦、食慾不振、或頭昏眼花、痰氣上湧、咳嗽加重、胸悶不適、或小便赤澀頻數、兩足發熱疼痛、或腳足痿軟無力、肢體疼痛等症狀。這個藥方主要作用是強壯腎水,用來制約過旺的陽氣。藥材包含:搗成膏狀的熟地黃(八兩)、山茱萸肉、山藥(各四兩)、白茯苓、牡丹皮、澤瀉(各三兩)、當歸、炒過的五味子(各二兩)、用酒浸泡後搗成膏狀的生地黃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兩種藥膏,再加入煉製過的蜂蜜製成丸子,大小如桐子一般,外裹一層硃砂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在空腹時用淡鹽水送服。(按照原文作者的觀點,腎氣丸本出自仲景,主治納氣歸元,因此得名,現在加上「益陰」二字實在是畫蛇添足,有悖於原方的立意。如果說五味子還能收斂氣機、生發津液,生地黃尚可涼血瀉火,稍微輔助一下還算合理。但是當歸的加入,就完全背離了這個藥方的本意。有人說當歸味辛,可以潤澤腎燥,但要知道辛溫之味的藥物,是屬於流動發散的,並非用於收斂氣機的。

因為腎是水臟,陰氣由此而生,所謂「水深土厚」之理,如果陽氣妄動,則氣散水溢,就是所謂「失去收藏之用」。觀察冬天水氣旺盛反而枯竭,盛夏火旺而水流動的現象,就可明白此方命名的意義。在收斂氣機的藥丸中加入辛溫的藥物,適合嗎?)

烏雞煎丸,治療婦女各種疾病,包括血氣虛勞、赤白帶下等症狀。

藥材包含:黃耆、當歸(各六兩)、香附子(四兩)、白茯苓(三兩)、人參、官桂、熟地黃、生地黃、地骨皮(各二兩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