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四 (5)
卷之四 (5)
1. 治虛勞平補諸方
(此下諸方於虛損初病者,宜酌用之)
增損四物湯,治婦人氣血不足,四肢怠惰,乏力少氣,兼治產後下血過多,榮衛虛損,陰陽不和,乍寒乍熱。
當歸,川芎,白芍,人參,乾薑(炮),甘草(炙,各等分)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煎至六分,去滓熱服。(夫血病治血,氣病治氣,人所易也。而血病補氣,氣病補血,人未盡知,故四物復有增損之法。蓋以地黃滯氣而損脾,非四肢怠惰、乏力少氣者所宜,故當損;而人參、甘草所以益脾也,故當增;若炮姜既能溫中,又能引血以歸氣,此增損之妙也)
六神湯,治脾氣不和,榮衛不足,怠惰困倦,不嗜飲食,服之補養真氣,進美飲食,充澤肌膚。
當歸,川芎,白芍藥,熟地黃,黃耆,地骨皮(各等分)
上為粗末,每服五錢,水煎,空心溫服。(按充肌澤膚者,衛氣也,氣不可熱。此方以黃耆益衛氣,而又以地骨皮清衛熱,則無壯火食氣之虞。又以四物引衛氣,以歸四臟而主血,則又有少火生氣之用,如是則榮衛足而困倦去矣。其曰脾不和,不嗜食,亦為氣不足之病,氣足則愈也,宜知之)
聖愈湯,治血虛心煩,睡臥不寧,或五心煩熱。
黃耆,當歸(酒洗,各一錢),人參,川芎,熟地(酒洗),生地(酒洗,各五分)
上水煎服。(聖愈湯重在血虛心煩四字,然去白芍而用生地者,所以涼心生血也,川芎之用,豈為火鬱宜散歟?不若以麥門冬易之)
加減大建中湯,治婦人胎前產後一切虛損,月水不調,臍腹絞痛,往來寒熱,自汗,口乾煩渴。
芍藥(二兩),當歸,川芎,黃耆,肉桂(各一兩),白朮,炙草(各七錢)
上為末,每服二錢五分,加薑棗水煎,食前服。(按前三方一用參、姜以溫中,一用黃耆、地骨以益衛清熱,一以參、耆並用,而中外兩補均以四物加減,為血分居多,此名建中,又重在氣也,然桂之色可以通榮血,桂之氣味可以通衛氣,故本經以之通血脈,又同耆、朮、甘草、薑、棗等,則建中之功尤大矣,以其兼中土也)
當歸建中湯,治婦人一切血氣不足,虛損羸乏。
當歸(四兩),白芍(炒六兩),肉桂(去皮),甘草(炙,各二兩)
上㕮咀,每服三錢,加生薑三片,棗一枚,水煎,空心服。(此方以歸、芍為主,而無耆、術,雖薑、棗和中,然在血分建業,知配合之妙,則知古人之心。)
雙和散,治一切大病之後,虛勞乏力,補血益氣。(雙和者,專和榮衛而非建中意也。然即大建中湯以白朮易熟地而分兩亦殊,要知古人不執方,不泥法,讀之令人有言外之意)
黃耆,熟地黃,當歸,川芎,白芍藥(炒各一錢),肉桂,甘草(炙各五分)
白話文:
[治療虛勞、平補的各種方劑]
(以下這些方子,對於剛開始出現虛損症狀的人,應該斟酌選用)
加減四物湯,治療婦人氣血不足,四肢疲倦無力、精神不振、氣短,也治療產後出血過多、營衛虛損、陰陽不調、忽冷忽熱等症狀。
藥材包括: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人參、乾薑(炮製過)、甘草(炙烤過),每種藥材等量。
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,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一碗煎至六分,去渣後溫熱服用。(一般來說,血病就治療血,氣病就治療氣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但血病也要補氣,氣病也要補血,這點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。因此,四物湯才會有加減的用法。因為地黃容易使氣滯、損傷脾胃,不適合四肢疲勞、無力氣短的人服用,所以應該減少用量;而人參、甘草可以補脾,所以要增加用量;炮製過的乾薑,既能溫暖中焦,又能引導血歸於氣,這就是加減的奧妙之處。)
六神湯,治療脾氣不和、營衛不足、疲勞困倦、食慾不振等症狀,服用後可以補養真氣,增進食慾,使肌膚潤澤。
藥材包括:當歸、川芎、白芍藥、熟地黃、黃耆、地骨皮,每種藥材等量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煮,空腹溫服。(這裡說的使肌膚潤澤,指的是衛氣充足的表現,衛氣不能過於燥熱。這個方子用黃耆來增強衛氣,又用地骨皮來清除衛熱,這樣就不會有火氣過旺而損耗氣的危險。另外,再用四物湯引導衛氣,使其歸於四臟,主管血液,這樣就有了少量火氣來產生能量的作用,如此一來營衛充足,困倦的感覺自然就消失了。之所以說脾不和、食慾不振,也是因為氣不足的緣故,氣足了自然就會好轉,應該明白這個道理。)
聖愈湯,治療血虛引起的心煩、睡眠不安穩,或是手心、腳心、胸口等部位發熱的症狀。
藥材包括:黃耆、當歸(用酒洗過,各一錢)、人參、川芎、熟地(用酒洗過)、生地(用酒洗過,各五分)。
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。(聖愈湯的重點在於治療血虛心煩,之所以去除白芍而改用生地,是為了清涼心火,滋養血液。而使用川芎,難道是為了疏散火鬱嗎?不如用麥門冬來代替更好。)
加減大建中湯,治療婦女懷孕前後各種虛損症狀,月經不調、肚臍周圍腹痛、時冷時熱、自汗、口乾煩渴等。
藥材包括:芍藥(二兩)、當歸、川芎、黃耆、肉桂(各一兩)、白朮、炙甘草(各七錢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,每次服用二錢五分,加生薑、紅棗用水煎煮,飯前服用。(前面三個方子,一個用人參、乾薑來溫補中焦,一個用黃耆、地骨皮來補益衛氣、清除虛熱,一個同時用人參和黃耆,內外兼顧。都是以四物湯為基礎進行加減,並且主要針對血分問題。而這個方子名稱叫做建中,重點在於補氣。不過,肉桂的顏色可以疏通血脈,肉桂的氣味可以疏通衛氣,因此本經認為它可以疏通血脈。再加上黃耆、白朮、甘草、生薑、紅棗等藥材,補中焦的功效就更大了。因為它同時兼顧中土的運化功能。)
當歸建中湯,治療婦女各種血氣不足、虛弱乏力等症狀。
藥材包括:當歸(四兩)、白芍(炒過,六兩)、肉桂(去皮)、炙甘草(各二兩)。
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,每次服用三錢,加入生薑三片,紅棗一枚,用水煎煮,空腹服用。(這個方子以當歸、白芍為主,而沒有使用黃耆、白朮。雖然有生薑、紅棗來調和中焦,但它主要是在血分上發揮作用。明白各種藥材的配合之妙,就能理解古人的用心。)
雙和散,治療各種大病之後,虛弱乏力,用來補血益氣。(雙和的意思是專門調和營衛,而不是建中的作用。它其實就是大建中湯的變方,用白朮代替了熟地黃,而且藥材的劑量也有不同。要知道古人並不是死守方子,不拘泥於方法,讀起來令人體會到言外之意。)
藥材包括:黃耆、熟地黃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藥(炒過,各一錢)、肉桂、炙甘草(各五分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