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之望

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四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4)

1. 論血風勞

大全,云:婦人血風勞證(肝熱生風,故病名血風,曰勞者,病久血虛月候不行,而發熱不止也),因氣血素虛,經候不調,或外傷風邪,內挾宿冷,致使陰陽不和,經絡痞澀,腹中堅痛,四肢痠疼,月水或斷或來,面色萎黃羸瘦。又有因產後未滿百日,不謹將護,臟腑虛腫,百脈枯竭,遂致勞損(此是肝腎之陰不足,當從至脈主治)。久不瘥則變寒熱,休作有時,飲食減少,肌膚瘦瘁,遇經水當至,即頭目昏眩,胸背拘急,四肢疼痛,身體煩熱,足重面浮,或經水不通,故謂之血風勞氣也。

薛氏,曰:東垣云:喜怒不節,起居不時,有所勞傷,皆損其氣,氣衰則火旺,火旺則乘其脾土,脾主四肢,故因熱懶言,動作喘乏,表熱自汗,心煩不安。當病之時,宜安心靜坐,存養其氣,以甘寒瀉其熱氣,以酸味收其散氣,以甘溫補其中氣。經言勞者溫之,損者溫之。要略云:平人脈大為勞,以黃耆建中湯治之。

一婦人勞則足跟熱痛,此足三陰血虛,用聖愈湯而痊。後遍身瘙癢,誤服風藥,發熱抽搐,肝脈洪數,此肝家血虛,火盛而生風,以天竺黃、膽星為丸,用四物麥冬、五味、芩、連、炙草、山梔、柴胡煎送而愈。

一婦素清苦,勤於女工,因感風邪(此所謂風勞也,當從損脈治),自用表散之劑,反朝寒暮熱,自汗盜汗,形氣虛甚,其脈或浮洪或微細,其面或青白或萎黃,此邪去而氣血愈虛也,用十全大補湯三十餘劑,漸愈,又用加味逍遙散,兼治半載而痊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主要在討論婦女的「血風勞」這種疾病。

這種病是因為婦女本身氣血虛弱,加上月經不調,或是受到外來的風邪侵襲,體內又有舊的寒氣,導致身體陰陽失調、經絡阻塞。會出現肚子脹痛、四肢痠痛、月經不規律、臉色蠟黃、身體消瘦等症狀。

有些是因為生產後沒有好好調養,導致內臟虛弱、氣血枯竭,造成身體損耗(這類型的主要是肝腎陰虛)。這種病如果拖久了,會時常發燒、時好時壞,食慾不振、肌肉消瘦,每到月經來潮前,就會頭暈眼花、胸背緊繃、四肢疼痛、身體煩躁發熱、腳腫臉腫,或是月經不來。這就是所謂的「血風勞氣」。

另外,有提到東垣的觀點,認為情緒不穩定、生活作息不正常、過度勞累,都會損耗身體的氣,氣虛就會導致體內火氣旺盛,進而影響脾胃功能,脾胃主宰四肢,因此會出現身體發熱、不想說話、活動時會喘、容易出汗、心煩意亂等症狀。生病時應該要靜下心來休養,調養氣血,可以用甘涼的藥來洩掉體內的熱氣,用酸味的藥來收斂散掉的氣,用甘溫的藥來補養中氣。古書說,「勞」要溫補,「損」也要溫補。《要略》提到,平常人脈搏變大,是身體虛損的徵兆,可以用黃耆建中湯來治療。

文章中也舉了幾個例子:

一個婦人因為勞累導致腳跟發熱疼痛,這是因為足三陰經的血虛,用聖愈湯治好。後來全身發癢,誤用治療風邪的藥,反而發燒抽搐,這是因為肝經血虛,火氣旺盛而生風,用天竺黃、膽星等藥做成藥丸,搭配四物湯、麥冬、五味子、黃芩、黃連、炙甘草、山梔、柴胡等藥材煎煮後服用,才治好。

另一個婦人平常生活困苦,勤勞做女工,因為感染風邪(這就是所謂的「風勞」),自己用發散風邪的藥,反而變成早上發冷、晚上發熱,又會盜汗、自汗,身體虛弱,脈搏忽大忽小、忽弱忽細,臉色忽青白忽蠟黃,這是因為邪氣雖然被驅散,但氣血更加虛弱。後來用十全大補湯喝了三十多帖,慢慢好轉,又用加味逍遙散調理了半年才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