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之望

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5)

1. 治虛損帶下

嚴氏當歸煎,治赤白帶下,腹內疼痛,不欲飲食,日漸羸瘦。

當歸(酒浸),赤芍藥(炒),白芍藥(炒),熟地黃(酒蒸炒),阿膠(炒),續斷(酒浸),牡蠣(煅,各一兩),地榆(半兩)

上為末,醋糊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米飲下。(要思何以四物中不用川芎,又以何物而治腹痛,又不欲食,而何為不理脾胃,豈立方者漫言歟?須知用藥當求病原,所以為之至治)

蓯蓉菟絲丸,治赤白帶下。此藥不熱不寒,得其和平,助陰生子。

肉蓯蓉(酒浸),菟絲子(酒蒸),覆盆子,蛇床子(各一兩二錢),當歸(酒洗),白芍藥(炒)川芎(各一兩),牡蠣(火煅),烏賊骨(各八錢),五味子,防風(各六錢),黃芩(五錢),艾葉(三錢)

上為末,煉蜜丸,桐子大。每服三四十丸,鹽湯下,早晚各進一服。(蓯蓉、菟絲、覆盆、蛇床、五味、艾葉,是溫補下元之藥;牡蠣、烏賊,燥濕治帶;防風升肝氣以勝濕;黃芩清內熱以除濕;歸、芍、川芎,調血脈以滋榮,惟下虛者宜之。要知古人之方,自有獨解,不然何以男子藥而補婦人)

補宮丸,治婦人諸虛不足,久不妊娠,骨熱形瘦,崩中帶下,並宜治之。

鹿角霜,白芍藥,白朮,山藥,香白芷,白茯苓,白薇,牡蠣(煅),烏賊魚骨(各等分)

上為末,麵糊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米飲湯下。(此方以鹿霜、白芍補血;以山藥、朮、苓補氣;以芷、薇而治崩中淋露;以牡、賊而燥濕治帶,此又別是一種意見。然不用芎、歸、地黃者,慮血藥濕潤也。變局如此,可不因事制宜)

丹溪方,治白帶屬真陰虛者。

龜板(炙),枳子(各二兩),黃柏(炒,一兩),香附子,山茱萸,苦參,樗皮,貝母(各半兩),白芍藥(七錢半),乾薑(炒,二錢半)

上為末,酒糊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米飲下。(丹溪治帶,主於熱生濕。其意以腎主閉藏,而下焦者,肝腎主之,然濕從中焦生,故其方如此,宜考本草而熟思之,應變無窮,可為執方者一洗塵)

千金方,治帶下脈數者,陰虛有熱也。

枸杞根(一斤),生地黃(五兩,一方五斤)

上二味,以水一斗,煮取五升,分三服。

上二方補腎水,真陰虛者宜之。

補真固經湯,一婦白帶漏久,服諸藥不效,診得心胞尺脈極微,其白帶流而不止,《脈訣》云:崩中日久為白帶,漏下多時骨水枯。言崩中者,始病血崩不已,久下則血少,復亡其陽,故白滑之物,下流不止。是本經血海將枯,津液俱亡,枯乾不能滋養筋骨,以本經行經藥為引用為使;以大辛甘油膩之藥,潤其枯燥而滋益津液;以大辛熱之氣味,補其陽道,生其血脈;以苦寒之藥,泄其肺而救其上熱;傷氣,以人參補之,以微苦溫之藥,佐而益元氣,名曰補真固經湯。

白話文:

嚴氏當歸煎,治療婦女赤白帶下,伴隨腹痛、食慾不振、日漸消瘦的症狀。

藥材包含:當歸(用酒浸泡過)、赤芍藥(炒過)、白芍藥(炒過)、熟地黃(用酒蒸過再炒過)、阿膠(炒過)、續斷(用酒浸泡過)、牡蠣(煅燒過,各一兩)、地榆(半兩)。
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醋調製成糊,做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在空腹時用米湯送服。(需要思考為何四物湯中不用川芎,以及用什麼藥物來治療腹痛、食慾不振,又為何不調理脾胃?難道是開方者隨口說說嗎?要知道用藥必須找到病因,這才是最根本的治療方法。)

蓯蓉菟絲丸,治療赤白帶下。此藥藥性平和,不寒不熱,可以幫助滋陰,促進生育。

藥材包含:肉蓯蓉(用酒浸泡過)、菟絲子(用酒蒸過)、覆盆子、蛇床子(各一兩二錢)、當歸(用酒洗過)、白芍藥(炒過)、川芎(各一兩)、牡蠣(煅燒過)、烏賊骨(各八錢)、五味子、防風(各六錢)、黃芩(五錢)、艾葉(三錢)。
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四十丸,用鹽湯送服,早晚各服用一次。(肉蓯蓉、菟絲子、覆盆子、蛇床子、五味子、艾葉,這些是溫補下焦的藥;牡蠣、烏賊骨,有燥濕止帶的作用;防風可以升提肝氣來克服濕邪;黃芩可以清除體內的熱邪來去除濕邪;當歸、芍藥、川芎,可以調和氣血來滋養身體,只有下虛的人才適合服用。要知道古人的方子都有獨到之處,不然為何男性的藥也能補益女性呢?)

補宮丸,治療婦女各種虛弱不足、長期不孕、骨蒸潮熱、形體消瘦、崩漏和帶下等症狀,都適用此方。

藥材包含:鹿角霜、白芍藥、白朮、山藥、香白芷、白茯苓、白薇、牡蠣(煅燒過)、烏賊魚骨(各等分)。
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麵糊做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在空腹時用米湯送服。(這個方子用鹿角霜、白芍藥來補血;用山藥、白朮、茯苓來補氣;用香白芷、白薇來治療崩漏;用牡蠣、烏賊骨來燥濕止帶,這又是另一種見解。然而不用川芎、當歸、熟地黃,是考慮到補血的藥物會過於滋潤。根據情況變化用藥,這才是因時制宜。)

丹溪方,治療白帶屬於真陰虛的病症。

藥材包含:龜板(炙烤過)、枳殼(各二兩)、黃柏(炒過,一兩)、香附子、山茱萸、苦參、樗白皮、貝母(各半兩)、白芍藥(七錢半)、乾薑(炒過,二錢半)。
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酒糊做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在空腹時用米湯送服。(丹溪治療帶下,認為是熱邪導致濕邪產生。他的觀點認為腎主閉藏,而下焦由肝腎所主,然而濕邪從中焦產生,所以他的方子是這樣配的,應該研究本草藥理,深入思考,才能靈活運用,可以幫助那些拘泥於古方的人擺脫束縛。)

千金方,治療帶下且脈象頻數的病症,這種情況屬於陰虛有熱。

藥材包含:枸杞根(一斤)、生地黃(五兩,另一種配方用五斤)。

將上述兩種藥材用水一斗煎煮,取五升藥液,分三次服用。

以上兩個方子都是用來滋補腎水,適合真陰虛的人使用。

補真固經湯,一位婦女白帶不止,服用各種藥物都不見效,診斷發現心包經和尺脈極其微弱,白帶仍持續流出。《脈訣》說:「崩中日久會變成白帶,漏下時間長了會導致骨髓枯竭」。所謂的崩中,指的是最初的血崩沒有止住,時間久了會導致血虛,甚至耗損陽氣,所以才會出現白色的黏滑分泌物不斷流出。這是由於經脈中的血海將要枯竭,津液也跟著耗盡,枯槁不能滋養筋骨。因此選用本經的行經藥物作為引經藥;用大辛大甘油膩的藥物來潤澤枯燥,滋養津液;用大辛大熱的藥物來補益陽氣,生養血脈;用苦寒的藥物來宣洩肺氣,解除上熱;用人參來補氣,並用微苦溫性的藥物來輔助,增強元氣,因此取名為補真固經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