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八 (6)
卷之八 (6)
1. 煩躁
(即子煩,附口乾)
大全,云:妊娠苦煩悶者,以四月受少陰君火氣以養精,六月受少陽相火氣以養氣,若母心驚膽寒,多有煩悶,名曰子煩也。《產寶》云:夫妊娠而子煩者,是肺臟虛而熱乘於心,(肺虛乘熱於心,於理似背,當在虛字上看)則令心煩也,停痰積飲,在心胸之間,或衝於心,亦令煩也。若熱而煩者,但熱而已,若有痰飲而煩者,嘔吐涎沫,惡聞食氣,煩躁不安也。大凡妊娠之人,既停痰積飲,又寒熱相搏,氣鬱不舒,或煩躁,或嘔吐涎沫,劇則胎動不安,均為子煩也。
白話文:
《大全》說:懷孕後苦惱煩悶的人,是因為在四月份承受了少陰君火之氣來養精,在六月份承受了少陽相火之氣來養氣,如果母親的心膽受到驚嚇,就會有許多煩悶,這就是所謂的「子煩」。《產寶》說:懷孕而有「子煩」的人,是肺臟虛弱而熱氣乘虛進入心臟(肺虛乘熱於心,從情理上來說似乎是矛盾的,應該是著重在「虛」字上來理解),就會導致心煩。停痰積飲,在心胸之間,或衝擊到心臟,也會導致煩悶。如果只是單純的熱而煩悶,只是發熱而已,如果還有痰飲而煩悶,就會嘔吐涎沫,厭惡聞到食物的氣味,煩躁不安。總之,懷孕的人,既有痰飲積聚,又有寒熱相搏,氣鬱不舒,就會煩躁,或嘔吐涎沫,嚴重的會導致胎兒躁動不安,這些都是「子煩」的表現。
薛氏,曰:前證若因內熱,用竹葉湯;氣滯,用紫蘇飲;痰滯,用二陳、白朮、黃芩、枳殼;氣鬱,用分氣飲加川芎;脾胃虛弱,用六君、紫蘇、山梔。
白話文:
根據薛氏的說法,如果之前的症狀是因內熱引起的,可以使用「竹葉湯」;如果由氣滯引起的,可以使用「紫蘇飲」;如果由痰滯引起的,可以使用「二陳、白朮、黃芩、枳殼」;如果由氣鬱引起的,可以使用「分氣飲」再加上「川芎」;如果由脾胃虛弱引起的,可以使用「六君、紫蘇、山梔」。
大全,云:妊娠煩躁口乾者(煩躁口乾,屬心脾與子煩大同小異),足太陰脾經,其氣通於口,手少陰心經,其氣通於舌,若臟腑氣虛,榮衛不理,致陰陽隔絕,熱乘於心脾,津液枯少,故令心煩而口乾也。與子煩大同小異,宜用知母丸。
白話文:
《大全》上說:妊娠煩躁口乾的人(煩躁口乾,與心脾和子煩大同小異),足太陰脾經,其氣通於口,手少陰心經,其氣通於舌,如果臟腑氣虛,血氣運行不暢,導致陰陽隔絕,熱氣侵犯心脾,津液枯竭,因此導致心煩口乾。與子煩大同小異,應服用知母丸。
薛氏,曰:前證若胃經實火,用竹葉石膏湯;若胃經虛熱,用人參黃耆散;若胃經氣虛,用補中益氣湯;若肺經虛熱,用紫蘇飲;若肝經火動,用加味逍遙散;若脾氣鬱結,用加味歸脾湯;若腎經火動,加味地黃丸。
竹葉湯,治妊娠心驚膽怯,終日煩悶,名曰子煩。
白話文:
薛氏說:
如果病症是胃經實火,則使用竹葉石膏湯。
如果病症是胃經虛熱,則使用人參黃耆散。
如果病症是胃經氣虛,則使用補中益氣湯。
如果病症是肺經虛熱,則使用紫蘇飲。
如果病症是肝經火動,則使用加味逍遙散。
如果病症是脾氣鬱結,則使用加味歸脾湯。
如果病症是腎經火動,則使用加味地黃丸。
白茯苓(三錢),麥門冬(去心),防風,黃芩(各二錢)
白話文:
白茯苓(15公克),麥門冬(去中心),防風,黃芩(各10公克)
上作一服,加竹葉十片,水煎服,無時。一方有知母,無黃芩。一方有人參,無黃芩。
知母飲,治妊娠心脾壅熱,咽膈渴苦,煩悶多驚。
白話文:
製作一副藥湯,加入十片竹葉,用水煎煮後服用,不拘時間。有一個方子有知母,但沒有黃芩。還有一個方子有人參,但沒有黃芩。
知母,麥門冬(去心),赤茯苓(各一錢半),黃芩,黃耆(各二錢)(壅熱用黃耆,要知是虛非實),甘草(一錢)
白話文:
知母、麥門冬(去掉中間的芯)、赤茯苓(各一錢半),黃芩、黃耆(各二錢)(火氣太盛的人使用黃耆,要注意是虛證而不是實證),甘草(一錢)
上作一服,水二盅,入桑白皮半錢,煎至一盅,再入竹瀝些少,同煎一二沸服,無時。
犀角散,治子煩。
白話文:
製作一劑藥,用兩大碗水,加入半錢桑白皮,煮至一碗水,再加入少許竹瀝,一起煮沸一兩次後服用,隨時服用。
犀角尖(磨水時入),地骨皮,條芩,麥門冬(去心),甘草(五分),赤茯苓(各二錢)
白話文:
犀牛角尖(研磨成粉,加入水中),地骨皮、條芩、麥門冬(去核)、甘草(五分)、赤茯苓(各二錢)。
上切,作一服,水二盅,煎八分,入竹瀝一合,溫服。
當歸飲,治子煩。
白話文:
將上方切成小塊,作為一劑藥,加入兩杯水煎煮至剩下八分量,再加入一合的竹瀝,溫熱後服用。這是當歸飲,用來治療子煩。
當歸(二錢,酒洗),川芎,阿膠珠,豆豉,桑寄生(各一錢),蔥白(七莖)
白話文:
當歸(二錢,用酒洗淨),川芎,阿膠珠,豆豉,桑寄生(各一錢),蔥白(七莖)
上銼,水煎溫服。(用蔥、豉、川芎散熱,又是一法)
人參散,治妊娠熱乘心脾,津液枯少,煩躁乾渴。
人參,麥門冬(去心),赤茯苓,地骨皮,乾葛,黃芩(炒),犀角(鎊,各七錢五分),甘草(半兩)
上銼,每服三錢,水煎服。
竹茹湯,療妊娠煩躁,或胎不安。(清心涼肝妙劑)
用淡青竹刮茹一兩,以水一大升煮取四合,徐徐服盡為度。
治妊娠心煩熱不止
蔥白(一握),豉(二合)
上以水二大盞,煎至一盞半,去滓,溫分三服。
白話文:
將藥材切碎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(使用蔥、豆豉和川芎散加熱,又是一種方法) 人參散,用於治療懷孕期間心脾受熱,津液減少導致的煩躁口乾。 用人參、麥門冬(去掉中心)、赤茯苓、地骨皮、乾葛、黃芩(炒過)、犀角(刨成片,各七錢五分),甘草(半兩)這些材料。將它們切碎,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 竹茹湯,用來治療懷孕時的煩躁不安,或是胎兒不穩定的情況。(這是一個清心涼肝的好處方) 採用淡青色的竹子刮取一兩的竹茹,然後用一大升水煮至剩下四合,慢慢喝完。 治療懷孕期間心煩熱症狀持續不斷 使用蔥白一把,豆豉二合。以兩大杯水煎煮至剩下一盞半,去除殘渣後,分成三次溫服。
一母丸,治妊娠因服藥致胎氣不安,有似虛煩不得眠。巢氏謂之子煩也,醫者不知,作虛煩治之,損動胎氣宜矣。
知母(洗焙,二兩)
白話文:
一母丸:用於治療孕婦服用藥物後,導致胎氣不安,出現類似虛煩睡不著的症狀。巢氏將這種情況稱之為「子煩」。而醫生卻不瞭解,誤以為是虛煩,對症治療,損傷了胎氣,這是理所當然的。
為細末,棗肉丸,如彈子大,每服一丸,煎人參湯下。
白話文:
研磨成細末,與棗肉和成藥丸,大小如彈子,每次服用一丸,用煎煮過的人參湯服下。
2. 心腹脹滿
(即子懸)
大全,云:妊娠心腹脹滿者,由腹內素有寒氣,致令停飲,重因觸冷飲發動,與氣相爭,故令心腹脹滿也。(此雖言寒氣停飲所致,然大概陽氣壅滯,則令上湊心腹,故以紫蘇飲寬氣下氣為主,余隨症加減)
白話文:
《大全》裡說,孕婦出現心腹脹滿多半是由於腹內本來就有寒氣,導致飲食停滯,加上碰到寒涼飲食,引動了寒氣,與氣體相互作用,所以導致心腹脹滿。(雖然這裡說是寒氣停滯引起的,但大多數情況是陽氣壅滯令陽氣上升到心腹,所以就要以紫蘇飲舒緩和下氣為主,再根據症狀增減其他藥物)
薛氏,曰:前證若外感風寒,內傷飲食,用藿香正氣散;若食傷脾胃,用六君子湯;若陽氣壅滯,胎上逼心,用紫蘇飲。
白話文:
薛氏說:前面症狀若是因為外感風寒,內傷飲食,那麼使用藿香正氣散;若是食傷脾胃,那麼使用六君子湯;若是陽氣壅滯,胎上逼心,那麼使用紫蘇飲。
一妊婦飲食停滯,心腹脹滿,或用人參養胃湯加青皮、山楂、枳殼,其脹益甚,其胎上攻,噁心不食,右關脈浮大,按之則弦,此脾土不足,肝木所侮,用六君子加柴胡、升麻而愈。後小腹痞滿,用補中益氣,升舉脾氣而瘥。
白話文:
有一位孕婦飲食不規律,導致心腹脹滿,經過治療,使用人參養胃湯,加入青皮、山楂、枳殼,結果脹滿加劇,胎氣上升,噁心不思飲食,右側關脈浮大,按壓則呈現弦脈,這是因為脾土虛弱,肝木乘虛而入,所以使用六君子湯加上柴胡、升麻,病情才得以好轉。後來小腹又出現痞滿,使用補中益氣湯,升舉脾氣而治癒。
一妊婦腹脹,小便不利,吐逆,諸醫雜進溫胃寬氣等藥,服之反吐,轉加脹滿湊心,驗之胎死已久,服下死胎藥不能通,因得鯉魚湯,其論曰:妊婦通身腫滿,或心胸急脹,名曰胎水。遂去妊婦胸前看之,胸肚不分(須識此症),急以鯉魚湯三五服,大小便皆下惡水,腫消脹去,方得分娩死胎。此症蓋因懷妊腹大,不自知覺,人人皆謂娠孕如此,終不知胎水之為患也。
白話文:
有一位孕婦腹脹,小便不通,嘔吐,醫生給其服用溫胃寬氣的藥物,服藥後反而吐得更厲害,腹脹加重,脹滿到心口,檢查後發現胎兒已經死亡很久了,服用下胎藥也不見效。後來,她喝了鯉魚湯,醫生說:孕婦全身腫脹,或心胸急脹,叫做胎水。於是去看孕婦的胸前,胸部和腹部沒有分界(必須認識這種症狀),趕緊給她服用鯉魚湯三、五碗,大小便都排出了污水,腫脹消退,才生下了死胎。這種症狀可能是因為懷孕後腹部變大,孕婦自己沒有意識到,大家都說這是懷孕的正常現象,結果不知道胎水會造成危害。
李氏,曰:子懸者,心腹脹滿痛也。妊孕四五個月以來,相火養胎,以致胎熱,氣逆湊心。心腹脹滿疼痛,宜紫蘇飲;有郁心腹脹滿甚者,加莪朮及丁香少許;不食者,芩術湯倍白朮加芍藥。
火盛極,一時心氣悶絕而死,紫蘇飲連進救之。(以火盛極而連進紫蘇飲,人恆失之,須知是氣作悶)
白話文:
李氏說:子懸,就是心腹脹滿疼痛。懷孕四五個月以來,胎兒在子宮裡生長發育,相火*(註1)*滋養胎兒,導致胎熱,氣逆衝擊到心臟。心腹脹滿疼痛,可以使用紫蘇飲治療;如果有嚴重的鬱心腹脹滿,可以加入莪朮和少量的丁香;如果出現不思飲食的情況,可以使用芩術湯,將白朮的用量加倍,並加入芍藥。
*註1:*相火,中醫名詞,指心火和腎火。
此症兩尺脈絕者,有誤服動胎藥,子死腹中,則憎寒,手指唇爪俱青,全以舌為證驗,芎歸湯救之。
白話文:
這種病症,兩條尺脈搏動消失,服用過傷胎藥物,孩子死在腹中,那麼就會畏寒,手指、嘴脣、指甲都青紫,完全以舌頭的顏色作為證據,服用芎歸湯來治療。
仲景,云:婦人懷孕六七月,脈弦發熱,其胎愈脹,腹痛惡寒者,少腹如扇,所以然者,子臟寒故也,當以附子湯溫其臟。(附子胎前禁用,而此以治臟寒,正所謂有故無殞也)
白話文:
仲景說:婦女懷孕六七月,脈搏弦急,發燒,胎兒越來越脹,腹痛惡寒,小腹如扇,這是因為子宮寒冷造成的,應該用附子湯來溫暖她的子宮。(附子是懷孕前禁止使用的,但這裡用來治療子宮寒冷,這正所謂有特殊情況就可以使用。)
婦人傷胎,懷身腹滿,不得小便,從腰以上重,如有水氣狀,懷身七月,太陰當養不養,此心氣實,當刺瀉勞宮及關元,小便微利則愈。
白話文:
婦人懷孕後,腹部脹滿,小便不暢,腰部以上有沉重感,好像有水氣一樣,懷孕七月,太陰經本應滋養,但卻沒有得到滋養,這是心氣實證,應該刺瀉勞宮穴和關元穴,小便稍微通利了就會好。
紫蘇飲,治胎氣不和,湊上心腹,脹滿疼痛,謂之子懸。兼治臨產驚恐氣結,連日不下。無川芎名七寶散。
白話文:
紫蘇飲,用於治療胎氣不和諧,聚集在心腹,脹滿疼痛,稱為子懸。兼治臨產婦女因驚恐而氣結,連續幾天生不出來。無川芎的七寶散。
紫蘇葉(二錢),大腹皮,川芎,白芍藥,陳皮(去白),當歸(各一錢),人參,甘草(各五分)
上銼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蔥白七寸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-
紫蘇葉:二錢
-
大腹皮:一錢
-
川芎:一錢
-
白芍藥:一錢
-
陳皮(去除白色部分):一錢
-
當歸:一錢
-
人參:五分
-
甘草:五分
本事方,云:曾有一婦,累日產不下,服遍催生藥不驗。予曰:此必坐草太早,心懷一點懼,氣結而不行,然非不順也。《素問》曰:恐則氣下。蓋恐則精神怯,怯則上焦閉,閉則氣還,還則下焦脹,氣乃不行矣。得此藥,一服便產,及婦人六七月子懸者,予用此數數有驗,不十服,胎便近下。
白話文:
《本事方》中記載:曾經有一位婦女,生產的日子到了,卻遲遲生不出來,服用遍了催生藥物,都不見效。我說:這一定是因為她坐草太早了,心裡有一點恐懼,氣血凝結而不能運行,但是這並不是不順產。《素問》中說:恐懼就會導致氣血下行。恐懼就會讓精神怯弱,怯弱就會導致上焦閉塞,閉塞就會導致氣血迴流,迴流就會導致下焦脹滿,氣血就無法運行。得了這種藥,一服藥就生了出來,還有那些懷孕六七月,胎兒懸浮的婦女,我用此藥,屢試不爽,不到十服,胎兒就降下來了。
陳方甫治一婦有孕七個月,遠歸。忽然胎上衝心而痛,坐臥不安,兩醫治之無效,遂說胎已死矣,用蓖麻子研爛和麝香調貼臍中以下之,命在垂亡。召陳診視,兩尺脈絕,他脈平和。陳問二醫作何證治之?答曰:死胎也。陳曰:何以知之?曰:兩尺脈沉絕,以此知之。陳曰:此說出何經?二醫無答。
白話文:
陳方甫醫生醫治一位懷孕七個月的婦女,婦女遠行歸來,突然胎兒上衝到心臟而疼痛,坐臥不安,兩位醫生醫治無效,於是說胎兒已經死掉了,用蓖麻子研磨成末,與麝香調和,敷貼在臍中以下的地方,以促使胎兒下降,但婦女的生命垂危。陳方甫醫生被召來診視,兩尺脈絕,其餘脈象平和。陳方甫醫生詢問兩位醫生是如何診斷和治療的?兩位醫生回答說:胎兒已經死亡。陳方甫醫生問道:你們憑什麼知道胎兒已經死亡?兩位醫生回答說:因為兩尺脈沉絕,以此知道胎兒已經死亡。陳方甫醫生說:這種說法出自哪一本醫書?兩位醫生無言以對。
陳曰:此子懸也。若是胎死,卻有辨處,面赤舌青,子死母活;面青舌赤,吐沫,母死子活;唇口俱青,子母俱死。今面不赤,舌不青,其子未死,是胎上逼心,宜以紫蘇飲治之。至十服,而胎近下矣。
白話文:
訶黎勒散,用於治療妊娠期間的心腹脹滿、氣衝胸膈煩悶、四肢無力、不想吃東西的症狀。
訶黎勒散,療妊娠心腹脹滿,氣衝胸膈煩悶,四肢少力,不思飲食。
訶黎勒,赤茯苓,前胡(各一兩),陳皮,大腹皮,桑白皮(各七錢半),枳殼,川芎,白朮(各半兩)
上為粗末,每服四錢,薑三片,棗一枚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訶黎勒、赤茯苓、前胡(各60公克),陳皮、大腹皮、桑白皮(各45公克),枳殼、川芎、白朮(各30公克)
保胎和氣飲,專治胎前四五個月,身體困倦,氣急發熱,飲食無味,貪睡頭暈等證。
白話文:
保胎和氣飲,專門治療懷孕前四五個月,身體疲倦、呼吸急促、發熱、飲食無味、貪睡頭暈等症狀。
枳殼(四錢),厚朴,香附子(各三錢),砂仁,蒼朮,橘紅(各二錢),蘇葉(一錢),甘草(九分),小茴香(一錢半)
上銼,分作三服,每服用水一盅半,煎七分服。
白話文:
枳殼(12公克),厚朴、香附子(各9公克),砂仁、蒼朮、橘紅(各6公克),蘇葉(3公克),甘草(2.7公克),小茴香(4.5公克)。
瘦胎飲,專治胎前五六個月,胎娠困弱,體重貪睡,食不知味,肚腹胎動。
白話文:
「瘦胎飲」,專門治療懷孕前五六個月,胎兒生長虛弱,體重增加、貪睡、食慾不振、肚腹胎動等症狀。
當歸(二錢),白芍藥,益母草,枳殼(各四錢),砂仁,香附子,益智(各三錢),甘草(一錢)
白話文:
-
當歸(12克)
-
白芍藥(20克)
-
益母草(20克)
-
枳殼(20克)
-
砂仁(15克)
-
香附子(15克)
-
益智(15克)
-
甘草(6克)
上銼,分作三服,每服水一盅半,煎至七分,空心溫服。
枳殼湯,治婦人妊娠胎腹脹。
枳殼(三兩),黃芩(二兩,一方只用一兩)
上為粗末,每服五錢,水煎服。如腹滿,身體沉重,加白朮一兩。
蔥白湯,治胎上逼心煩悶,又治胎動困篤。
用蔥白二七莖,濃煮汁飲之,若胎未死即安,已死即出,未效再服。(蔥白安胎,人所未知)
樓全善云:此方神效,脈浮滑者宜之。《本草》云:蔥白通陽氣安胎。
一方,治胎動,上逼心痛。
白話文:
將藥材切成小塊,分成三份,每次用水一盅半煎煮至剩下七成,空腹時溫熱服用。 枳殼湯用於治療婦女懷孕期間腹部脹滿。 所需材料為:枳殼三兩、黃芩二兩(有的方子只用一兩)。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服。如果感到腹部脹滿和身體沈重,可以加入白朮一兩。 蔥白湯適用於治療胎兒位置偏高導致的心煩不安,也可用於胎動不安的情況。 需要蔥白十四莖,濃濃地煮出汁液飲用。如果胎兒還活著,喝下後會安穩下來;如果胎兒已經死亡,則會被排出體外。若無效果可再次服用。(蔥白有安胎的作用,但這一點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) 樓全善說:這個方子非常有效,對於脈象浮滑的人特別適合。《本草綱目》中提到:蔥白能夠通暢陽氣,起到安胎的作用。 另一個方子,用於治療胎動不安,以及胎兒上逼引起的心痛。
取艾葉如雞子大一團,以頭醋四升,煎至二升半,溫服。
倉公下氣湯,治心腹兩脅脹悶,飲食少思,四肢無力。
白話文:
取一團像雞蛋大小的艾葉,加入四升醋,煎熬至剩二升半,趁熱服用。
羌活,檳榔,青皮,大腹皮,赤芍藥(炒),甘草(炙),陳皮,赤茯苓,半夏(薑製),桑白皮(炒各五分),桂心(二分),紫蘇莖(二錢)
白話文:
羌活、檳榔、青皮、大腹皮、炒赤芍藥、炙甘草、陳皮、赤茯苓、薑製半夏、炒桑白皮各五分,桂心二分,紫蘇莖二錢。
上銼,加生薑五片,棗一枚,水煎服。
當歸湯,治胎動衝心,煩悶欲死,安胎止痛。
當歸(酒洗),川芎,人參,阿膠,甘草(炙,各一兩半),連根蔥白(一握)
上細銼,以水二升,煎四味至升半,去滓,下蔥再煎,減三合,入阿膠溫服,一劑分為二三服。
大聖散,治婦人怔悸,睡中多驚,腹脅膨脹,坐臥不寧。
白話文:
將材料切成小段,加入五片生薑和一枚大棗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 當歸湯可以治療胎動不安、心煩意亂甚至想要死去的情況,能夠安胎止痛。 所需材料有:用酒洗淨的當歸、川芎、人參、阿膠、炙甘草(每種一兩半),以及一把帶根的蔥白。先將前四味藥材細切,然後加水二升煎至剩下一半水量,去掉渣滓,再放入蔥白繼續煎煮,直到水分減少到剩約三分之二升,最後加入阿膠溫熱後服用。這一劑量可分為兩到三次服用。 大聖散適用於婦女心中悸動不安、睡眠中容易受到驚嚇、腹部脹滿、無論坐著還是躺著都不舒服的情況。
白茯苓,川芎,黃耆(蜜炙),當歸(酒浸),麥門冬(去心,各一錢),人參,甘草(炙),木香(不見火,各五分),
白話文:
白茯苓、川芎、黃耆(用蜜炙製成)、當歸(用酒浸泡製成)、麥門冬(去掉麥門冬心,各一錢)、人參、甘草(炙製過)、木香(不經過火,各五分)
上㕮咀,加生薑五片,水煎服。
治妊娠遍身痛或衝心欲死不能飲食
白朮(五兩)(此症禁用白朮,而此方獨用白朮為君,非認症之確者不可),黃芩(二兩),芍藥(四兩)
上用水六升煮取二升半,分三服。
一方,治妊娠心下滿,氣急切痛。
赤茯苓(六分),桑白皮(五分),前胡(四分),郁李仁,檳榔(各三分)
上為細末,以水一升煮取一半,去滓,夜臥服。
安胎和氣飲,治胎冷,腹痛引兩脅,小便頻數,大便虛滑。
白話文:
將藥材嚼碎,加入五片生薑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 治療懷孕期間全身疼痛或心臟劇烈疼痛無法進食的症狀。使用白朮(五兩)、黃芩(二兩)、芍藥(四兩)。將這些藥材以六升水煎煮至剩下二升半,分成三次服用。 另一個方子,用於治療懷孕時心下滿脹、氣急且疼痛的情況。採用赤茯苓(六分)、桑白皮(五分)、前胡(四分)、郁李仁和檳榔(各三分)。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,以一升水煎煮至剩一半,去渣滓後睡前服用。 [安胎和氣飲] 用於治療胎兒寒冷引起的腹痛延伸到兩側肋骨下方,小便頻繁,大便稀溏不固的狀況。
訶子(麵裹煨,去核),白朮(各二錢),陳皮(去白),高良薑(炒),木香(不見火),白芍藥,陳米(炒),甘草(炙,各一錢)
上作一服,生薑五片,水煎服,忌生冷之物。
白話文:
訶子(用麵粉包起來煨,去除核),白朮(各兩錢),陳皮(去除白色部分),高良薑(炒過),木香(不要經過火),白芍藥,陳米(炒過),甘草(炙過的,各一錢)
仲景附子湯,婦人懷妊六七月,脈弦發熱,其胎愈脹,腹痛惡寒者,少腹如扇。所以然者,子臟寒故也,當以此湯溫其臟。
白話文:
仲景附子湯:適用於懷孕六七個月時,出現脈弦發熱、胎兒過度增大、腹痛畏寒等症狀,小腹如扇。之所以出現這些症狀,是因為子宮寒涼的緣故。因此,應該使用附子湯來溫暖子宮臟腑。
附子(二枚,炮去皮,破八片),白朮(四兩),茯苓,芍藥,人參(二兩)
上五味,以水八升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白話文:
附子(兩顆,炮製去皮後切為八片),白朮(四兩),茯苓,芍藥,人參(二兩)。 將以上五種藥材加入八升水中煎煮至剩三升,過濾掉藥渣後,溫熱服用一升,每天分三次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