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之望

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5)

1. 論帶久不止當補衛厚脾

李氏,曰:凡崩中下帶,或用升提,如升陽調經湯;或用收澀,如伏龍肝散、白芷散。然暫止而終不止者,蓋衛司開闔,而為榮血之主,脾胃為血海水液之會,衛氣與胃氣俱虛,則血液無所約制(格理之言),是以古方有用桂枝湯加附子以固衛氣者(不善用古方者,每非古方,苟能解之,便自能用),四君子湯加草果、丁香、木香,以燥水健脾者;或用理中湯加陳皮、半夏,或單半夏丸用芎歸湯煎下;或補中益氣湯、平胃散,皆補衛厚脾,使氣血自循故轍,而不專於收澀以劫奪之也。(收澀劫奪,皆是奇兵,用奇合宜,便是正法。此蓋重在正治,然亦有可奇者,不可偏廢也)

白話文:

李氏說:凡是崩漏、下帶的病症,有時會用升提的方法,像是升陽調經湯;有時會用收澀的方法,像是伏龍肝散、白芷散。然而,這些方法只能暫時止住,最終無法根治的原因,是因為衛氣掌管開合,又是血脈的主管;而脾胃是血液和水液匯聚的地方,當衛氣和胃氣都虛弱時,血液就沒有約束(這是格理所說的道理)。所以古方有使用桂枝湯加附子來鞏固衛氣的(不善用古方的人,往往會誤解古方,如果能理解其中的道理,自然就能善用)。也有使用四君子湯加草果、丁香、木香,來燥濕健脾的;或是使用理中湯加陳皮、半夏;或是單用半夏丸用芎歸湯煎服;或是用補中益氣湯、平胃散,這些方法都是為了補養衛氣、強健脾胃,讓氣血自然運行回正常的軌道,而不是只專注於用收澀的方法來強行截斷。(收澀和強行截斷都像是奇兵,使用得當,就能成為正法。這裡主要強調的是正治,但也有可以使用奇兵的時候,兩者不可偏廢。)

2. 論帶下濕熱藥用正治從治之異

方氏,曰:婦人赤白帶下,多是怒氣傷肝。夫肝屬木,脾屬土,肝邪乘脾,木氣剋土,則脾受傷而有濕(木鬱不伸,便以生濕),濕而生熱,熱則流通,所以滑濁之物,滲入膀胱,從小便而出也(闌門既能泌別清濁,則滑濁之物,未必皆為滲透入膀胱,而從溺道出也,如絞腸病,豈由膀胱來耶)。丹溪作濕熱,而用苦寒之藥治之者,是矣。雖然,古人曾有用辛溫治之而愈者,不知苦寒之藥,正治之法也,辛溫之藥,從治之法也。蓋濕熱怫鬱於內,肚腹疼痛,赤白帶下,非辛溫從治,而能開散之乎?然濕熱未曾怫鬱,但止赤白帶下,不若用苦寒正治之為當也。(讀此論乃見今古治法不悖,則丹溪之言,亦補先賢未備之旨)

白話文:

方氏說:婦女的赤白帶下,大多是因怒氣傷了肝臟。肝屬木,脾屬土,肝的邪氣侵犯脾,木氣剋制土,導致脾受到損傷而產生濕氣(木氣鬱結無法伸展,就會產生濕氣),濕氣久了就會生熱,熱就會流動,所以滑膩污濁的東西,就會滲入膀胱,從小便排出。(闌門既然能夠分辨清濁,那麼滑膩污濁的東西,未必都是滲入膀胱,而從小便排出的,就像絞腸痧這種病,難道是從膀胱來的嗎?)。朱丹溪認為赤白帶下是濕熱引起的,而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,這說法是對的。雖然如此,古代也有人用辛溫的藥物治療而痊癒的案例,只是他們不了解苦寒的藥物是正治的方法,而辛溫的藥物是從治的方法。如果濕熱鬱積在體內,導致肚子疼痛,並伴隨赤白帶下,不用辛溫的藥物來開散,怎麼能解決呢?但是如果濕熱並未鬱積,只是單純的赤白帶下,那麼就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正治才是適當的。(讀完這篇論述就能明白,古代和現代的治療方法並不是互相矛盾的,朱丹溪的說法,也補足了前賢沒有闡述到的觀點。)

3. 論帶下雜治法

戴氏,曰:赤白帶下,皆因七情內傷,或下元虛冷,感非一端(元禮為丹溪弟子,而相背如此,自是一種翻案)。大率下白帶多,間有下赤者,並宜順氣散,吞震靈丹,仍佐艾附丸,或米飲調沙參末;帶下不止成尪羸者,四物湯加煅牡蠣粉半錢,吞固腸丸,多服取效。有帶疾愈後一二月,或再發,半年一發,先血而後下帶,來不可遏,停蓄未幾,又復傾瀉,此名漏帶,最為難治(漏帶之名始此,亦或升補可愈也)。下截之血,少腹主之,有因血虛而虛熱陷入小腸,致小便澀痛,色如白泔,或成沙粒,皆不可作淋治,用冷劑,宜以四物湯、五苓飲各半帖,和煎。(燥濕合煎,此元禮獨創,不讀此,便不知用此)

白話文:

戴氏說:赤帶和白帶的產生,都是因為情緒內傷,或是下元虛寒,原因不只一種(元禮是丹溪的弟子,但觀點卻如此相反,自成一種翻案)。大致上,白帶分泌較多,偶爾有赤帶的,都應該用順氣散,配著吞服震靈丹,再輔以艾附丸,或是用米湯調和沙參末服用;如果帶下不止,導致身體虛弱,可以用四物湯加入煅牡蠣粉半錢,吞服固腸丸,多服用可以見效。有些婦女在帶下疾病痊癒後一兩個月,或再次發作,或半年發作一次,先是出血,然後才出現帶下,來勢洶湧難以控制,停滯不久,又再次大量分泌,這種情況稱為漏帶,最難治療(漏帶的名稱由此開始,或許用升提補氣的方法可以治癒)。下身的血,由少腹主管,有的是因為血虛而導致虛熱進入小腸,造成小便澀痛,顏色像米漿,甚至出現砂粒,這些都不能當作淋病治療,使用寒涼的藥劑,應該用四物湯和五苓飲各半帖,合在一起煎服。(燥濕合煎,這是元禮獨創的方法,如果不讀這段話,就不知道可以這樣用藥)

4. 論室女帶下

產寶,云:未出女子有三病,何也?答曰:女子一病者,經水初下,陰中熱,或當風臥,或扇風;二病者,太衝脈盛,氣盛則內熱,以冷水洗之;三病者,或見帶下驚怖者。若三者,一有所受,後必有帶下之證也。(方用神仙聚寶丹。)

白話文:

《產寶》這本書說:未出嫁的女子有三種疾病,是什麼呢?回答說:女子第一種病,是月經剛來的時候,陰部會發熱,這時如果吹到風,或用扇子搧風,就會生病;第二種病,是太衝脈的氣血旺盛,氣血旺盛就會產生內熱,如果用冷水清洗就會生病;第三種病,是看到白帶分泌時感到驚慌害怕,以上這三種情況,只要其中一種發生,之後就一定會出現白帶過多的問題。(可以用神仙聚寶丹來治療。)

5. 排膿

準繩,云:帶下並腸,有敗膿淋漏不已,腥穢殊甚,遂至臍腹更增冷痛,此蓋敗膿血所致,卒無已期。須以此排膿,用白芷一兩,單葉紅蜀葵根二兩,白芍藥、白礬燒枯各半兩為末,同以蠟丸如桐子大,空腹或飯前米飲下十丸,或十五丸,候膿盡,仍別以補藥佐之。(此方白芷、葵根,排膿散血;白芍生肌;枯礬燥濕;和以蜜蠟,此生肌托裡之治也。脈經曰:婦人腸中有膿,為榮衛相干。血為敗濁,有可下不可下之異,宜參考之)

白話文:

《醫學準繩》提到:婦女的白帶問題如果伴隨著腸道問題,出現腐敗的膿液不斷滲漏,腥臭味非常嚴重,甚至導致肚臍和腹部更加冰冷疼痛,這通常是腐敗的膿血造成的,而且很難痊癒。必須用這個方法來排出膿液:使用白芷一兩、單葉紅蜀葵根二兩、白芍藥和燒枯的白礬各半兩,一起研磨成粉末,再用蜂蠟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在空腹或飯前用米湯吞服十丸或十五丸。等到膿液排盡後,再另外用補藥來輔助調理。(這個處方中的白芷和蜀葵根,是用來排出膿液和散血;白芍藥可以幫助肌肉組織新生;燒枯的白礬則能乾燥濕氣。再用蜂蜜和蜂蠟調和,這是促進肌肉生長和托住內部的治療方法。《脈經》說:婦女腸道中有膿,是因為營養和衛氣互相干擾。血液因為腐敗而變得混濁,有的情況可以瀉下,有的情況則不宜瀉下,應該要仔細參考斟酌。)